古往令来,凡成就大事者,必先有胆有识,概莫能外。一代帝王雍正也同样如此,他能承前启后,气宇轩昂,在众兄弟中脱颖而出,智取帝位。因建立了一个政绩非凡的雍正王朝而流芳百世。
智经1知难而上,当仁不让
“难而不畏,是我人生骨气;大丈夫当取硬心肠,当仁不让,发狠去做。”
——雍正
纵观古今,成就千秋帝业之人都是从千千万万的尸堆上踏上须弥宝座的,每—块玉玺上都沽满无数鲜血,每一座宫殿里都附满不少冤魂。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这其中包含有几多刀光剑影,几多腥风血雨,无不惊心动魄。
雍正皇帝之所以能从一个毫不起眼的皇子—‘跃成为执掌大清江山的天子,在于他不仅有气吞山河的雄心壮志,更有知难而进,锲而不舍的精神,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与挫折,他都能够难中取易,险中取胜,只要认准一件事,他都会当仁不让,下定决心去做,不达目的誓不甘休,正因如此,他才能承前启后,智取帝位。
清初,康熙晚年比较苦恼的难题有两个:一是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一是对西北战事的问题。
当时北方的蒙古族,分裂为漠南、漠北、漠西三大部落,其中尤以漠西蒙古中一支由噶尔丹领导的噶尔部落势力最为强大,他们一度勾结俄国人,妄图进犯中原,从康熙二十九到三十六年间,康熙曾三次带兵亲征噶尔丹,平定了叛乱。后来,噶尔丹死后由策旺阿拉布坦执政,在康熙五十年以后,他又举兵抢掠新疆哈密,并占领了西藏的拉萨。拉萨失陷的消息传到京城,康熙决定使用武力彻底解决西北问题。他曾一度考虑再次亲征,但无奈年岁不饶人,明显已不能亲自指挥千军万马,所以康熙一直在考虑从诸皇子中选择一个文武兼备的阿哥替自己挂帅出征,平定策旺阿拉布坦的叛乱,为大清江山打下一个牢固的基础。
谁当主帅出征平定策旺阿拉布坦的叛乱,康熙一直未下决定,因为这关系到清朝百年基业的巩固与稳定。另外,还有令康熙最苦恼的是太子允扔被废以后接班人一直悬而未决,在各皇子间明争暗斗中,雍正、允祁和十四阿哥允?各显其能,未分轩轾,在当时有三足鼎立之势。
西北战事一起,废太子允扔看到了希望,又想东山再起,但因康熙监视极严,使他失去了与众党羽联络的机会,遂用隐形药水写封信,希望都统公普奇代为他活动谋取将军一职,不料此事被人告密而失败,康熙发动了著名的“矾水案事件”,把参与此事的允扔党羽一网打尽,废太子的势力因此消失殆尽丁。
康熙五十六年,废太子允扔仍不死心,由大学士王谈、御史陈嘉猷等人上疏请立太子也被康熙拒绝。次年翰林院检讨朱天保又上疏称允?仁孝,请求册立。康熙大怒,遂把朱天保等幕后指使一并处死。然这一举措仍不能使允扔党羽死心。后来又有朝臣联名保奏失败,遭到了全部党羽发配西北前线的厄运。
康熙帝之所以采取如此决绝的手段,毫不心软地处理允扔党人,这其中有多种原因。其一,充?的所做所为已彻底让康熙失望。其二,此时的康熙已有了更好的皇位继承人。
其中之一,就是十四阿哥允?。
允?排行十四,比雍正小十岁。他与雍正是一母所生。
两人虽是同胞兄弟,但允?却与允?、允?和充?保持着非常密切的交往。特别是在允鲠刺杀允扔案发后,允?曾极立保奏允鲠,结果受到康熙的怒斥。
康熙虽然怒斥过这个儿子,但对允?却并无恶感:相反,他倒很欣赏允?那种直率的性格,更兼允?天生神勇,尤其喜欢研究兵法。因此,西北战事一起,他就把注意力集中到这个儿子身上。
后来,允?利用在朝臣中的深孚众望,为了争取去西北征战人将军一职,他积极土动为康熙献计献策,颇得康熙垂青。
与允?当时町以相争的雍正,因朝臣中无多少人支持,也就不是允?的对手,尽管雍正当时的军事策略已达到将才的份上。
康熙五十七年十月,允?被正式任命为抚远大将军。当年的二月,康熙授允?为大将军王,命他率师西征。允?到任后,不负康熙重托,他严整军纪,兵分两路出兵西藏,以奇兵险胜的作战策略终于打败了策旺阿拉布坦的叛乱,重新夺回了拉萨,接着又挥师北上,采取步步为营的策略作战,逐渐控制了新疆的局势。
由于允?的战功显赫,对雍正夺储战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
此后雍正一直处于被动局面,直到康熙突然离去,才使雍正在“众论纷纭”中继位。
关于雍正继位真相,也有许多说法。其中,隆科多将“传位十四阿哥”中的“十”字加了一横,下面挂一钩,就成了“传位于四阿哥”了,此说显然属伪,因为过去用“於”
而不是今天的“于”字。其二,据说允?原名胤祯,隆科多将“传位于十四子胤桢”改为传位于四子胤真。其三,有人说康熙病重后,雍正趁进参汤之机,暗下毒药,康熙觉察后,将一串佛珠掷向雍正,之后七窍流血而死,而雍正则以佛珠为信物,声称康熙已传位于他了。
不论外界如何讹传雍正的继位,在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下用非法手段夺取帝位的,一般人都认为是有能力有作为的君主,是天意的安排。
在当时情况下,雍正能够立挫各皇子的党羽继位,充分显示其实力雄厚。那时,允?的崛起曾使雍正一度心灰意冷,甚至产生了消极退避的情绪。随着允?广纳人才,联盟允?、允?等人的势力,并以三顾茅庐效仿刘备之举请来当时一位著名学者李?出山任谋士,后来李?在权衡再三之后,知道参予诸子之争会引来杀身之祸,便采取了明哲保身的策略悄悄隐退,使允?失却了谋略良才而损失惨重。
允?随着在西北战场的一系列胜利,令康熙对其刮目相看,又是封王又是领兵,当时朝野上下都认为允?继位已胜券在握,这种时候,雍正的沮丧和焦虑的心情可想而知。
当时的雍正已陷入进退两难之地。进,有崛起的允?挡道;退,此前所有的努力化为乌有!这才是最艰难之际。雍正的党羽这个时候也有前途悲观颓废之意,雍正却重新振作起来,他明白:狭路相逢勇者胜。
当时,在福建为官的心腹谋臣戴铎写密信给雍正,劝其考虑退路,并称台湾在海洋中,土地肥沃,政治安定,是个割据为王的好地方,希望雍正在夺储中保存实力,还可把台湾早捞到手,万一失败以备后路。
雍正没退,而是迎难而上。首先,在他的操纵下,隆科多在康熙病重后,统帅八骑营约两万名官兵,顺利地控制了京城的治安和局势,使其他阿哥不能发动政变。
此外,为了防止允?回来兴兵作乱,雍正的另一心腹干将,晋川陕总督年羹尧控制住了重镇西安、扼断了允?与内地的联系,使允?的部队难于进入关中,更不要说兴兵侵犯北京了。
而戴铎在得知主子登上皇位之后,则立即向巡抚蔡挺表示,如果允?闹事,四川应该出兵丁钱粮支持雍正。蔡挺在听到这个建议后,立即向雍正上书,表示绝对忠于雍正的新政权。
这样,京中诸皇子被束缚了手脚,手握重兵的允?又被扼断了归路,致使他不敢妄自兴兵。雍正才通过合法或不合法手段争当了皇帝。
雍正深知短兵交接勇者胜的原则,他凭着过人的胆识和智慧,知难而进,化被动为主动伺机出手,一举击溃貌似强大的允?。
从雍正夺储成功中可以看出,我们不论在做什么事都要戒骄、戒躁,要知难而进,勇往直前,只有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才能走出一条柳暗花明的康庄大道。
智经2统御有方,“恩”“威”兼进
“集权分权,二者不可偏执,当集权则集权,当分权别分权,有‘恩’‘威’者,也不可过份授权”
——雍正
“已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勿庸置疑,为政之道首先必须获取权力,也就是说获得权力是为政之道的题中要义,有了权力,就意味着拥有对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配权,从而才有可能去—展自己的抱负,实现自己的梦想与夙愿。
然而权力又是一把双刃之剑,它即可以造福天下,也町以危害万民。雍正皇帝深谙此道,所以他在驭权上面可谓匠心独具,其恩、威并用的统御方略,令人臣服不已。
在雍正统治期间,皇权对政治生活的干预面不断扩大。
雍正元年,雍正以本人正当年富力强之际,不敢愧对先皇重托,当勤政爱民,事必躬亲为幌子轻松地削夺了代行大学土们的权利,直接揽回了文职尚书院之要职大权。到了五、六年间,雍正又以诸臣对所交事务可否施行不予复奏,表示代为处理一些部院事务,对于每日坐在勤政殿中办事拖拉的官员说你们办不了的事就让我来办吧!几句话又将三部院职责范围内部分事务揽在自己手中。
与此同时,他又如法炮制地把权利的触角伸向了各王公大臣的私生活领域,竟以诸大臣为家人妻子所惑、不能明辨是非为理由,训饰一顿,还告诫大臣的家里人凡有嫁娶宴请之事,必须由大臣本人同意。如果互相结党、结为拜把子兄弟,彼此常在一起聚会喝酒、相互委托办事的,—旦抓住,我一定要从重惩处。另外,大臣的妻妾借互相宴请、做掷色于游戏之类,互相拉拢关系,并且大臣有“妻管严”之类惧内病,凡事都答应者,是不要脸的行为。对此,大臣们要提防着点,把自己的老婆和下人看管严一点。要是因为某些原因、某些为难的事而无奈于他们或受他们的刁难威逼,可写出密折呈奏于我,我替你们这些大臣来处分他们。我虽然日理万机,但大臣们家里这点事儿还是能办到。
这些话的最后,雍正皇帝毫不客气地说:“你们现在看到我的谕旨了,别怪我言之不预,有上述毛病的人如不改正,那就请便吧!”
雍正这样做,正是以小看大,以点带面来看待问题,他从长期的实践中了解到家庭主妇间吃喝玩乐,众大臣间打击报复、送礼受贿、结党营私,如不及时加以约束,对他的皇权将是一种潜在的危机,一不留神就有乱党造反,驾空皇权的危险,那将是国将不国的前期预兆,所以他有先见之明做出这一论断,实施这个防患于未然的举措,已属圣明之至。
由此可见,雍正皇帝将权力触角伸向大臣家里是治国安邦之策,他知道:“一个好大臣后面必站立一个好女人”、“一个奸臣后必有一不良妇”的千古道理,接着,他又颁布了严禁大臣仆从间彼此喝酒唱戏,结党营私的命令,使大臣们必严以律己才能稳坐朝政。
由此看来,雍正为政期间,倒辜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操心了。但他的这份操心,并不是—时的兴致所至,而是为了达到他的最终目的,即加强中央集权,以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智经3务实创新,顺应潮流
“实’字第一,适应时势,世异备变,内外合一,吏治何愁不清。”
——雍正
求真务实,可以稳治天下;浮光掠影,人心浮沉,政事就会荒芜。雍正为政处处以“实”字第一,创新于时事,变化于常情,真可谓是亘古一“心智”。
政治的最终目的是“利国利民”,雍正这位心明眼清的皇帝,在看到官员奉银与支出严重不平衡的时候,实行“养廉银”以澄清吏治。
所谓“养廉银”,是给官员生活、办公补助费,以此不许他们贪污,保持廉洁奉公。耗羡在州县官私征时,是没有法律规定的但又是合法的征收,耗羡归公后,耗羡完全合法了,但收入不归州县官,而属省政府,这样州县官失去一条生财之道,势必在已成正项赋税的耗羡之外再去横征暴敛,为了防止新的贪赃不法的出现,雍正决定给州县官一部分生活、办公补助费。过去州县官的上司靠他们送礼,他们失去了自行支配的耗羡银,无从馈赠,绝了督抚司道的财源也不行,于是也给他们补助费。这就形成了地方上各级官员的养廉银。要把它必不可少的原因搞清,就必须了解官僚制度和俸禄制度。明清两代官俸都很少,如封疆大吏的总督年俸一百八十两,这种低俸禄制度和封建官僚制度的性质相结合,必然产生官吏的贪赃营私。
实行耗羡提解,等于绝了地方官的一个财路,皇帝又不增加薪俸,若不给他们另辟财源,他们是不可能廉洁奉公的。雍正也不要官员枵腹办公,而是要他们具有合乎他们身分的经济力量,他说,做督抚的,应该“取所当取而不伤乎廉,用所当用而不涉乎滥,固不可盈余削以困民,亦不必矫激以沽誉,若一切公用犒赏之需,至于拮据窘乏,殊失封疆之体,非朕意也”。因此耗羡提解同时,“恐各官无以养廉,致苛索于百姓,故于耗羡中酌定数目,为日用之资”。即从耗羡银中提取一部分,发给从总督巡抚到知县巡检各级官员以一定的银两做养廉费用。
雍正实行耗羡归公后,在保障老百姓交纳国税之时,切实减轻了老百姓的经济负担,做到了养官安民两不误,雍正这一心智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
另外,我们还应当看到耗羡归公、清查亏空和养廉银制度三项举措是同时进行的。正因为雍正同时采取了这三项措施,才一举打击了恣意加派、授受规礼、贪婪勒索、吏治败坏等官场恶习。
耗羡私征制度沿自明朝,到雍正时期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它的弊病已充分暴露出来。雍正能够审时度势对它加以改变,并使它与养廉银制度相辅相成,从而使这一制度有了相对的稳定性。因此继雍正之后,清代‘直沿循着耗羡归公这一制度,以至被称为“万世不易之法”。同时,由于雍正皇帝是这一制度的主要推动者,因此他的这一举措被誉为通权达变典范。雍正时期朝廷每年征收地丁税约三千万两,盐税、茶课约四百万两,粮税四、五百万两,而发给王公大臣的年俸仅为一百万两,雍正在这个时候,只拿耗羡送给官僚养廉,以此杜绝贪污现象。把耗羡归公和养廉银制度确立,无疑对官员非法盘剥的承认,即他把原来附加税(即耗羡;变成了实质上的正税,这便使原来的加赋贪污丑行公开化,正常化了。
雍正实行这场改革,大力整顿官场弊端,我们可以看到他不务虚名,务实创新、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在遇到官员奉银与支出严重不平衡和不合理的情况下,他用权有方实施自己的可行政治“养廉银”使吏治清明,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充分体现了他卓越的政治才能和驭下心智。
人无完人,在实施改革的过程中,他在发展民族手工业和冶金业方面,因过份重视农业而出现了重大失误,表现在他重农的同时,采取了“抑末”措施。
所谓“抑末”,是指雍正把农民之外的工、商业者视为操贱业者,并对其采取明确的抑制态度。为此,他曾公开说:“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农、工、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雍正这是对年羹尧报告驱逐盗矿“矿徒”一事而发表的意见。他的意思是说:老百姓盗矿取利最好不要完全制止,只要地方官员不从中贪求过份容忍他们就行了。否则他们没法生活再来个铤而走险那就更坏大事了,我希望地方官员酌情处理就行了!
正因为雍正的这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政策,才使有限的耕地难以养活更多的人,在此情况下,发展手工业制造和矿业成了当务之急一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