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
7361500000023

第23章 理性预期学派(1)

(第一节)理性预期学派的产生

在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各国都陷入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大量失业和经济停滞的困境,战后流行了多年的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和政策发生了危机,与凯恩斯主义相对立的货币学派的理论和经济政策在扭转停滞膨胀局面时并无发生神效。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一些比较年轻的经济学家从货币学派中分离了出来,形成了一个新经济学流派——理性预期学派(亦译“合理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这个概念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约翰·F.穆思在1961年美国《经济计量学》杂志上发表的“理性预期和价格变动理论”一文中提出的,穆思从工程学文献中借用了这一概念,构造了一个假定经济主体在形成他们的预期时以最优化为目标并有效率地使用信息的经济模型。但是,这一理论当时并未引起大多数经济学家的注意。到了70年代初,芝加哥大学教授罗伯特·E.卢卡斯连续发表论文将理性预期概念应用于稳定性经济政策的争论,从而在美国逐步形成了以罗伯特·E.卢卡斯、托马斯·萨金特和尼卡·华莱士为核心的理性预期学派。这一学派的其他着名代表人物还有普林斯顿大学的约翰·泰勒、明尼苏达大学的爱德华·普雷斯科特和罗彻斯丹大学的罗伯特·巴罗等人。美国的明尼阿波利斯联邦储备银行是这一学派的重要据点。

理性预期理论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西方经济学界的震动,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斯特拉瑟说:“在理论和经验宏观经济学中,新近发展的最具挑战性的概念之一,是合理预期论。”

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联邦储备银行总裁马克·威尔斯在《“理性预期”:反凯恩斯革命的革命》一文中指出:“虽然理性预期理论仍然处于幼年时期,但它已经摧毁了通行的理论,并且看来提供了一个有希望的可供选择的理论。”

那么,什么是“理性预期”呢?理性预期学派的主要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又是什么呢?下面将分别对这些问题进行介绍和评价。

(第二节)预期理论

西方经济学家在分析经济现象时使用预期因素可以说是由来已久,例如在舒尔茨、里西和丁伯根等人提出的“蛛网理论”中,就涉及到价格预期问题,瑞典学派的“事先”和“事后”的时间序列分析、凯恩斯的“对资本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期”也都包含着预期因素。在经济理论中,所谓预期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进行某项经济活动之前,对未来的经济形势及其变化(主要是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做出一定的估计和判断,例如,企业在制定产销计划时,必须估计市场将来的行情变化,以避免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或白白错过赢利的机会。

根据穆思的看法,在理性预期概念产生之前,经济理论研究中所涉及到的预期理论,按照经济学家们设想的预期形成机制,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一、预期理论的类型

1.静态预期。静态预期理论假定经济活动主体(企业或个人)完全按照过去已经发生过的情况来估计或判断未来的经济形势。在传统的蛛网理论中,生产者必须对未来上市时的产品价格进行预期,以决定其供给数量,蛛网理论假定,生产者通常都以当前的市场价格作为对下一时期市场价格的预期,这即是静态预期。若以Pt表示第t期的实际价格水平,Pt-1表示第t期前一个时期的实际价格水平,Pt,表示在t-1期所预期的第t期的价格水平,则静态预期模型为:

P=Pt-1(6.1)

由此可见,“静态的预期形成最为单纯,它把前期的实际价格完全当成现期的预期价格”。

2.非理性预期,或称外插型预期。非理性预期是凯恩斯在《通论》中提出来的。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形势是变化莫测的,前景是无从确知的,因而人们的预期是缺乏可靠基础的,是非理性的,容易发生突然而剧烈的变化。例如,资本家对投资的未来利润率的预期就是非理性的,是由“油然自发的情绪”支配的,当投资者情绪乐观时,乐观的预期导致投资激增,经济扩张;反之,当投资者情绪悲观时,悲观的预期使“资本边际效率”突然崩溃,投资萎缩,经济衰退。以A表示预期中的调整系数,Pt-2为第t-1期前一时期的实际价格水平,非理性预期的模型为:

P=Pt-1+(Pt-1-Pt-2)(6.2)

根据这一模型可以分析出,如果A等于零,该模型则转化为静态预期模型。

假定市场实际价格从t-2时期到t-L时期是上涨了,即Pt-1>Pt-2,根据非理性预期理论,乐观的人预期价格上涨趋势将持续下去(A=1),悲观的人则预期价格上涨趋势不会持续,反而会大幅度下降(A=-1),因为乐观与悲观两种情绪的支配,预期价格出现正好相反的结果。

概括地说,非理性预期理论有三个特征:①预期的形成缺乏可靠的基础,因而易受情绪支配;②预期被作为一个外生变量来对待,从而被排除在模型的分析范围之外,即“把预期主要看作外部变数,因而同任何模式中的现行变数无关”;

③预期不受有关经济变量与政策变量的影响。

3.适应性预期。适应性预期最初是由菲利普·卡根在1956年发表的《超通货膨胀的货币动态理论》一文中提出来的,后由弗里德曼在分析通货膨胀和“自然失业率”时加以运用和推广。以P表示适应性预期的调整系数,而且0<P<1,适应性预期的模型可写为:Pt-1=(1-P)Pt-1-P(Pt-1-Pt-1)

适应性预期形成的一个特点,就是考虑到前期实际价格(Pt-1)与预期价格(Pt-1)的差距,进行现期的价格预期,形成反馈型预期机制。前期预期价格高于实际价格时,现行预期价格下降;反之,前期预期价格低于实际价格时,现期预期价格上升。

适应性预期理论强调,经济活动主体的预期并不是独立于其他经济变量之外的某种心理状态,而是以他们过去的经验和客观的经济活动变化为基础的,人们可以利用过去的预期误差来修正他们现在的预期。弗里德曼在分析通货膨胀问题时就采用了适应性预期理论。他认为:“各种预期应根据现时通货膨胀率与预期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差额进行调整。比如,预期率是5%,现时率是10%,预期率就将调整到10与5之间的某个位置上。”

适应性预期虽然认为各个经济活动主体总是能够一步一步地纠正自己过去的错误,但其形成机制有一个很大的不足之处,即它在讨论预期形成时只注意人们受过去经验和经济变化的影响,而忽略了其他方面信息来源,尤其是没有考虑到政府的经济政策因素对于预期的影响。因此,适应性预期在政府经济政策变化时,便会失去其预期的准确性,也就是说,如果人们不去利用与他们有关的政府当局所遵循的制订经济政策的规则,那么就会在纠正自己过去的错误时不断地犯新的错误,或者说,系统地犯错误。

由于在适应性预期理论中,人们只能处于被动的地位,只是随客观经济的变化和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预期。因此,这一预期理论遭到一些经济学家的批评,并由此产生了理性预期理论。所谓理性预期,“它假定单个经济单位在形成预期时使用了一切有关的、可以获得的信息,并且对这些信息进行理智的整理。”

在这一基础上,经济主体对经济变化的预期是有充分根据的和明智的,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实现的,并且不会轻易为经济主体所改变的。正如穆思所指出的:“由于预期是对未来事件有根据的预测,所以它们与有关的经济理论的预测本质上是一样的。我们把这种预期叫做‘合理的’预期。”

二、理性预期理论的特点

理性预期理论有两个显着的特点:

1.人们对经济未来变化的理性预期总是尽可能最有效地利用现在的所有可以被利用的信息,而不是仅仅依靠过去的经验和经济的变化。而且,“在用理性预期来代替适应性预期的结构里,模型中的经济主体会注意到政策的变化。

……经济主体将改变他们的决策,以便充分利用一项新的政策产生出来的任何有利机会。”

理性预期理论并不认为每个经济主体的预期都是完全正确的和与客观情况一致的预期,而是说这些经济主体的预期(主观的后果的概率分布)与经济理论的预测(客观的后果的概率分布)是趋向一致的。

2.理性预期理论并不排除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不确定因素,也不排斥不确定因素的随机变化会干扰人们预期的形成,使人们的预期值偏离其预测变量的实际值,但是,它强调一旦人们发现错误就会立即做出正确反应,纠正预期中的失误。因此,人们在预测未来时决不会犯系统的错误。

弗朗科·莫迪利安尼认为理性预期理论包含着下列三个重要的论点:①价格预期的误差不可能避免,但它们只能是短暂的和偶然碰到的,如果预期与连续误差高度相关,将与理性预期理论相矛盾;②任何企图以固定的货币规则或财政规则来稳定经济的作法必然会统统无效,因为他们的效应作为合理的预期将完全被减低;③政府也不可能特别成功地实行抵消冲击的各种措施,只有在政府的信息比公众更充分完满时(按照理性预期理论,公众能获得同样多的信息,因此这一点是不可能存在的),政府的政策才可能有效。

(第三节)不变性命题的分析

从理性预期理论出发,理性预期学派在许多经济问题上都与后凯恩斯主流学派和货币主义持不同的观点。后凯恩斯主流学派的经济学家们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可以利用“菲利蒲斯曲线”所反映的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替代关系来管理国民经济。货币学派反对后凯恩斯主流学派的这种观点,他们认为,“菲利蒲斯曲线”只能在短期内存在,而在长期内是不能成立的。货币主义得出短期的“菲利蒲斯曲线”交替关系存在的结论,其依据是适应性预期理论。

理性预期学派则断言,“菲利蒲斯曲线”交替关系即使在短期也不存在。

在理性预期条件下,人们已经估计到货币供应量增长后可能发生的实际后果,从而采取了预防性措施(如预先要求提高货币工资增长率和利息率),因此一旦货币供应量增加后,它只导致通货膨胀率的变化,并不能使工资和利息率下降,于是连暂时的产量增加和失业率下降的情形也不会发生。正如赫尔姆特·弗里希所指出:“理性预期导致十分不同的含义。由于经济当事人了解这个模型的各个参数,所以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任何变化不仅引起通货膨胀率的变化,而且也引起预期通货膨胀率的变化,从而不会对这一体系的实际变量发生影响”。

因此,在理性预期学派的经济学家看来,“在货币政策的反馈规则之间所做的选择对于具有合理预期的新古典主义经济中失业率的随机变化是无关的。”

由此,理性预期学派推出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即不变性命题。这一命题断定:货币供给中的可预期部分对就业、产量或其他实际变量均无影响,其中不能被预期的部分或货币供应量意外地不规则地变动,虽然能够对上述变量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其作用只会加剧经济的不稳定与波动。因此,政府货币当局的经济政策,无论从长期还是短期来看都是无效的,其结果都是将引起通货膨胀。

2,根据不变性命题的分析,理性预期学派得出结论:在短期内“菲利蒲斯曲线”也是一条位于“自然失业率”上的直线,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不存在任何替代关系。正如卢卡斯所说的:“当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反复推行时,它就不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推动力消失了,对生产没有刺激作用。预期得到扩大,但结果却是通货膨胀,而不是别的。”

理性预期学派也按照不变性命题来分析货币量与利息率之间的相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