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
7361500000059

第59章 激进政治经济学派(2)

正是基于这一点,有些激进经济学家把这部分管理技术人员同垄断资本主义前社会阶级结构中处于中间社会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等同起来,称他们为“新中等阶级”。但布雷弗曼认为,这一专业管理集团不过是一个社会阶层,它是由于科学技术、科学管理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引起职业变动而导致的工人阶级内部结构变化而已,他们从属于工人阶级,这一新集团表现的社会地位和生产关系本质上符合马克思关于工人阶级的定义,它同垄断资本主义以前以独立经营为基础的,处在两极的阶级结构之外的小资产阶级完全不同,这个“新中等阶级”占有它的中间地位,不是因为它处在资本增殖过程之外,而是因为它作为这个过程的一部分,从两方面取得它的特点,它不仅享有小小一份资本的特权和报酬,而且带有无产阶级身份的标记。布雷弗曼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结构没有变化,而工人阶级内部结构变化的观点,在激进经济学派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三、关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问题是激进经济学家论述最多的一个理论问题。1978年,美国“激进政治经济学学会”出版了《美国资本主义在危机中》的论文集,收集了有关讨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问题的60篇新着。从目前看来,激进经济学派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问题的理论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斯威齐和哈里二马格多夫“消费不足论”的经济危机理论。他们认为,在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资本的利润率提高,而工资的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份额下降,由于工人的边际消费倾向比资本家高得多,因此工资份额的下降,会引起整个国家平均消费倾向的下降,这样,生产能力会超过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限制的消费需求的增长;又因为投资只不过是消费需求提高的一个函数,因此,如果消费需求提高较慢或下降,投资必然会下降,而投资的降低会导致一切生产和就业的降低。

2.多布和赛克等人主张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论”。根据马克思的分析,资本有机构成是指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的比率,从长期看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有提高的趋势。据此,多布等人认为,在剩余价值率不变的条件下,资本有机构成将提高,利润率将趋于下降。利润率的下降将导致资本家的投资相对减少,从而引起生产、就业、消费的相对下降,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有些经济学家不同意这一理论观点,认为萧条是由于利润率在短期中的较大变动所致,而不是由于数十年的微小变化所致,因此,用有机构成引起利润率下降说明经济危机的发生,在经验和理论上都站不住脚。

3.格利等人的“工资推动理论”。他们认为,在经济扩张的后半期,资本的积累总会赶上劳动的供给,即总会耗尽失业劳动后备军的供给,这时经济接近充分就业,在劳资斗争中,对劳动供给一方有利,工人在国民收入中的工资份额趋向于提高,利润率下降,以致减少投资,从而引起衰退或萧条,在收缩阶段,则会出现相反的过程,最后导致复苏。

除了上述几种理论以外,还有埃·曼德尔在1975年所写的《晚期资本主义》一书中提出的,从资本主义发展的长期历史趋势表分析当前长期萧条的危机理论。斯威齐在他的新着《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和危机》里,认为当前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应当注意构成当代资本主义现阶段特点的,在危机中起重要作用的两个因素,即垄断和财政(货币、信贷),但他没有就此作出进一步的论述。

就目前激进经济学家对经济危机的看法来说,较为一致的观点,是把上述三种经济危机理论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解释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第四节)帝国主义理论

关于帝国主义的问题,也是激进经济学派较多涉及的经济理论。他们认为,有必要结合当代资本主义的实践,对帝国主义问题作出新的全面的探讨。在这方面,激进经济学家发表了一些较有影响的着作,其中有保罗·巴兰和保罗·斯威齐的《垄断资本》、迈克尔·赫德森的《超帝国主义》、法国激进经济学家皮埃·雅莱的《七十年代的帝国主义》和理查德·C.爱德华兹、迈克尔·赖克、韦斯科普夫合着的《资本主义制度》。下面我们简要介绍一下激进经济学派在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发展阶段、历史地位以及垄断统治等方面的一些理论观点。

1.激进经济学派对当代帝国主义基本特征的“重新探索”。激进经济学派中大多数不否认列宁关于帝国主义基本经济特征的论点,但一般认为,应该在此基础上,根据帝国主义的发展情况,在理论上作新的补充,其中法国着名激进经济学家雅莱的观点最富有代表性。在生产集中和垄断地位上,雅莱认为,在当前,应该重视国家和技术对集中化的影响作用。当前生产集中化的特点在于:

在集中化过程中,垄断组织是受到国家政府鼓励的,一国政府总是鼓励国内的集中与垄断,抑制国内的竞争,这是为了加强本国的垄断组织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这导致了国际上垄断资本竞争趋于激烈化。在金融资本的统治问题上,雅莱认为,应在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溶合生长问题上作两个方面的补充。首先,近年来,资本主义经济中垄断企业向控股公司和多样化经营的混合公司发展,使银行的作用趋于下降。其次,由于控股公司的发展和跨行业合并的盛行,使工业资本和银行之间的相互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和重要,银行的作用下降,金融寡头这个概念已经过时,而应该以“金融——工业寡头”来代替。关于资本输出,雅莱认为,近来它具有“扩散化”和“国际化”的新特点,帝国主义国家资本输出的方向已经不限于输往不发达的本国殖民地和附属国了,而是越来越多地输向以前属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和附属国了。而且,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帝国主义国家的私人资本不愿意向不发达地区投资,而愿意向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投资。总之,当前帝国主义国家资本输出的方向、内容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国际垄断方面,激进经济学家一般认为,关于多国性企业和欧洲共同市场这种国际性垄断的产生,是需要补充探索的问题。关于列强分割世界的问题,美国着名激进经济学家赫德森否认帝国主义国家再有领土扩张的野心。他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帝国主义国家投资方向的改变,例如,目前美国的海外投资主要不是投入原材料丰富的不发达地区,而是投入较发达的欧洲地区。因此,他认为,殖民主义作为一种欧洲现象已经消失了。而雅莱则认为,必须研究帝国主义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外汇“援助”在延续帝国主义剥削制度方面的作用,必须看到与过去相比帝国主义对第三世界原材料的依赖性大大加深了。

2.关于帝国主义的发展趋势问题。激进经济学家认为,在当前的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中,应该看到帝国主义主要国家美国的重大作用,帝国主义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帝国主义矛盾的性质与类型也已经起了变化,世界范围内的帝国主义战争发生的可能性在逐步削弱。但是,在激进经济学派中,就这些问题的具体方面还没有取得一致的看法,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分歧。

雅莱认为,当今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主要是“对抗与一体化的矛盾”,他认为,政治经济上的一体化是帝国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从经济上来说,是由于生产和贸易的日益国际化,以及国际垄断活动的加强;从政治上来说,主要是由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纷纷走上政治独立及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导致帝国主义在地理角度的市场收缩。他认为,世界一体化说明了帝国主义从进攻性的战略向防卫性战略的转变,它已经成为目前帝国主义在政治经济上的主要防卫手段。这样,一体化和对抗就构成了帝国主义的一对矛盾。雅莱认为,帝国主义之间的对抗肯定会随着帝国主义存在而继续下去,但是由于美国在世界政治经济方面的优势地位,加强了帝国主义之间一体化的趋势,帝国主义的一体化将比帝国主义之间的对抗更为突出,因此,帝国主义各国之间的大战看来不大可能发生。就帝国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的前景来说,外部因素的作用已成为主要的了。

雷蒙德·富兰克林在《对美国资本主义的两种看法》一书中,一方面强调美国在当前世界帝国主义发展中的作用,另一方面,他也从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入手,分析了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他认为,当前帝国主义国家私人资本的投资规模越来越大,垄断公司的统治集团企图把整个世界变成一个市场并控制它,因此,他们寻求投资机会和保护既得的市场需要,把美国的经济利益远远地推出美国的地理边界之外。从美国以及欧洲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与不发达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关系看,在战略原料和投资发展同一历史过程的产物。

“不发达并不是由于孤立于世界历史主流之外的那些地区中古老体制的存在和缺乏资本的原因所造成的。恰恰相反,不论过去或现在,造成不发达状态的正是造成经济发达(资本主义本身的发展)的同一个历史进程。”

(第五节)激进经济学派关于发达与不发达问题的经济学理论

关于不发达的根源问题,正统经济学家较一致的看法是,不发达国家的贫困落后状态是由于他们进入了无法摆脱的“贫困恶性循环”的陷阱之中,例如,纳克斯认为,“所谓不发达地区就是指它们的人口和自然资源比较起来相对不足的地区”,从而他提出了着名的“贫困恶性循环论”来解释不发达的根源。

纳克斯认为,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落后不发达,是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低人均收入水平,导致了人们的购买力不足,购买力有限又使市场规模狭窄,从而投资引诱不强,投入的生产资本不多,生产率又必然低下,结果又造成收入水平低下,从而完成了一个循环。其他正统经济学家都有这种类似的理论观点,例如,纳尔逊的“低收入均衡陷阱论”和莱伯斯坦的“最小临界努力理论”等等,他们都认为,“发展中国家之所以穷,是因为穷。”

激进经济学派批判正统经济学家不顾历史的变化和不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特殊的政治经济关系,把发展中国家不发达的根源归责于不发达国家自身的观点。他们从世界范围内资本积累这个角度出发,提出了中心——外围论和不平等交换论,以此来揭示不发达的根源。他们的主要论点是:

1.在整个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已经逐步形成了一个中心——外围结构的世界经济体系。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处于这个体系的中心,而不发达国家处于这个体系的外围,由于外围国家对中心国家具有在政治、经济技术方面的依附性,决定了国际上发达与不发达发展的两极分化,而且外围国家越来越成为中心发达资本主义发展的一种不可缺少的补充。

2.在外围资本主义形成的历史上,激进经济学家们认为,外围资本主义的模式是从外部引进来的,是中心国家通过殖民统治和在政治经济上的优势地位强加给他们的。在中心国家里,资本主义是通过资产阶级联合本国其他阶级发动革命,在摧毁封建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尽管在一段期间内还存在封建残余,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居主导地位。相反,在外围国家,“由于西方殖民的影响和资本主义中心的经济统治,在外围并没有发生过堪与资产阶级革命相比的事件。”“外国资本家和他们的当地同盟者并没有促进外围的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发展。反之,他们一般喜欢把前资本主义关系结合到外国资本所统治的国际交换体系中去。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利用在许多情况下是帮助建立以奴隶制、债务农奴制、契约劳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非自由劳动为基础的前资本主义劳动制度。”

这样,外围资本主义的发展一般受中心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以及受封建主和买办资产阶级的支配。

3.在中心-外围结构中,造成外围资本主义不发达的机制是不等价交换以及由此引起的价值转移。由于中心和外围部分具有不同的经济结构,中心国家主要以发达的工业制造品生产和出口为主,而外围国家主要以初级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为主,并且由于两者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的差异,在国际商品价格形成过程中,外围国家处于一种不平等交换地位,向中心国家发生持续的价值转移。不发达国家这种连续不断的剩余外流,一方面使它们本身的资本积累受到限制,从而导致经济不发展;另一方面却加速了发达国家的资本积累。萨米尔·阿明认为,正是这种价值转移的机制制约着不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导致国际资本主义发展的两极分化。他把这一机制看成是资本原始积累机制在世界范围内作用的继续,阿明指出:“不发达现象只是原始积累继续存在,使中心获得好处的结果。”

激进经济学派企图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来批判正统经济学,建立与之相对抗的经济学理论体系。激进经济学派虽然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并且还存在着许多理论缺陷,在许多方面还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作出了一些不符合实际的理论结论。但是,我们不能就此低估激进经济学派兴起的作用和意义。首先,激进经济学派的兴起向正统经济学派提出了严重的挑战,进-步证明了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危机。70年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经济滞胀”局面,正统经济学一筹莫展,而激进经济学派在队伍扩展和理论创建方面得到了很大发展,这正是西方对长期处于“主流”地位的经济学理论衰落的反映。其次,激进经济学派的迅速兴起,再次证明了马克思经济学对分析批判资本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激进经济学派在批判正统经济学和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中,一般都注意坚持马克思经济学中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把经济问题看成是一种社会现象,经常从生产关系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因而取得了一些值得注意的研究成果。

(第六节)激进的政策纲领和社会模式

激进政治经济学派的政策建议、施政方案和社会模式是五花八门的,大致分为两类:一类具有社会主义倾向;一类反对或者起码不赞成搞社会主义制度。

后者以广义激进政治经济学派(如新剑桥学派、新制度学派)居多。激进政治经济学派所讲的“社会主义”大多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改良主义的乌托邦社会主义。但应予说明的是,其中不乏可供借鉴的合理因素。

一、“新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