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毛泽东和“三国”
7367300000032

第32章 1952年

2月10日,河北省特别法庭判处腐化堕落分子刘青山(天津地委书记)、张子善(天津专署专员)死刑。在此以前,华北局将“刘张事件”上报中央,毛泽东和刘少奇、周恩来、彭真、薄一波等书记处领导人在颐年堂开会,专门研究杀不杀的问题。毛泽东说:“非杀不可。挥泪斩马谡,这是万不得已的事情。”[70]

[70]李银桥:《在毛泽东身边十五年》,第171—172页。

[附注]挥泪斩马谡,见《三国演义》第九十六回《孔明挥泪斩马谡,周鲂断发赚曹休》。

毛泽东藏书中购置了一部清朝乾隆武英殿版的《二十四史》,大字本。毛泽东对这部史书圈划批注最多,十分爱读。从这年开始,到70年代生命历程结束,无论在京或外出,无论健康或生病,毛泽东都用了相当多的时间,锲而不舍地攻读不辍,几乎全都通读了一遍,重点史册、篇章,还二遍、三遍、四遍地读。[71]

[71]张贻玖:《毛泽东读史》,第22—24页。

二十四史中,毛泽东特别爱读裴松之注的《三国志》。毛泽东对裴松之的注批注说:“长篇大论搜集大量历史资料,使读者感到爱看!”[72]

[72]张贻玖:《毛主席的书房》第43页,工人出版社1987年版。

[附注]三国以《史记》、《汉书》和《东观汉纪》为三史,尔后宋有十七史,明有二十一史之目,清朝乾隆时又增《明史》、《旧唐书》、《旧五代史》,合为二十四史。二十四史有武英殿刊本(《殿本》)、商务印书馆《百衲本》及建国后中华书局的点校本。据《毛泽东读文史古藉批语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央文献出版1993年11月出版),毛泽东的这部“二十四史”,系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武英殿版,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岭南薛古堂重刻本。

毛泽东在上述武英殿版重刻本若干列传作了眉批,其中涉及三国人和事的有多篇,如《南史·王弘传》,就其中一段“宋武帝召补镇军咨议参军,以功封华容县五等侯,累迁太尉左长史。从北征,前锋已平洛阳,而未遣九锡。弘衔使还都,讽朝廷。时刘穆之掌留任,而旨乃从北来,穆之愧惧,发病遂卒。”批语:“略似荀彧。”[73]

[73]《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190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1月版。

[附注]荀彧事见《三国志·魏书·荀彧传》。荀彧系曹操主要谋士,他倡导迁都许(河南许昌)。后任尚书令。汉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董昭等建议曹操进爵魏公,他以为做人应该忠诚、谦让,不须过分讲究名禄。曹操知道后很不高兴,南征时,故意留他在寿春(今安徽寿县),还送去空食盒,他知道曹操用意,就自杀了。

毛泽东读《梁书·韦睿传》,就其中魏中山王元英“众兵百万,连城四十余”,包围钟离城。“(韦)睿自合肥径阴陵大泽,过涧谷,辄飞桥以济师。人畏魏军盛,多劝睿缓行。睿曰:‘钟离今凿穴而处,负户而汲,车驰卒奔,犹恐其后,而况缓乎?’旬日而至邵阳。”毛泽东批语:“敢有数万敌百万,有刘秀、周瑜之风。”[74]

[74]《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201页。

[附注]刘秀,即东汉光武帝(前6—57)。更始元年(公元23年),在昆阳(今河南叶县东北),率三千人众,大败王莽军四十三万。

周瑜(175—210),东吴将领。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与刘备联军,以五万之众,用火攻大破曹操军。当时曹军号称八十三万。

毛泽东读《南史·韦睿传》,称赞梁武帝部将韦睿智勇双全。天监七年(公元508年),司州刺史马仙琕为魏困扰,梁武帝派韦睿去援助。韦睿到了安陆,“增筑城二丈余,更开大堑,起高楼。众颇讥其示弱,睿曰:‘不然,为将当有怯时。’”毛泽东对这一段话批语:“此曹操语。夏侯渊不听曹公此语,故致军败身歼。”[75]

[75]张贻玖:《毛泽东读史》,第82页。

[附注]韦睿(442—520)南朝梁名将。久随梁武帝萧衍,以治军严整著名。

为将当有怯时,原出《三国志·魏书·夏侯渊传》:“初,渊虽数战胜,太祖常戒曰:‘为将当有怯弱时,不可但恃勇也。将当以勇为本,行之以智计;但知任勇,一匹夫敌耳。’”

毛泽东读《南史·曹景宗传》,对曹景宗治军不严,他的部下“军士皆桀黠无赖,御道左右莫非富室,抄掠财物,略夺子女。景宗不能禁”的这一段批语:“曹孟德、徐世勣、郭雀儿、赵玄郎亦用此等人。”[76]

[76]张贻玖:《毛泽东读史》,第88页。

[附注]曹景宗(457—508),南北朝萧梁将领。曹盂德,曹操,字孟德。徐世勣,唐初名将,即李勣(594—669);以避唐太宗李世民讳,去世字,而赐姓李。郭雀儿,即五代后周太祖郭威(904—954),因颈项刺雀,所以得此谑名。赵玄郎,即宋太祖赵匡胤小名。

毛泽东读《新五代史·张廷蕴传》,就“廷蕴武人,所识不过数字,而平生重文士”,批语:“张桓侯之流。”[77]

[77]《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272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1月版。

[附注]张桓侯,即张飞,蜀汉景耀三年(公元260年),追谥为桓侯。《三国志·蜀书·张飞传》称:“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