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毛泽东和“三国”
7367300000054

第54章 后记

毛泽东读书万卷。

他爱读的书籍,有二十四史,其中有一部是《三国志》,也有古典文学,其中有一部就是《三国演义》。

《三国志》是史书,也是文学;《三国演义》是小说,也有史事。毛泽东一生不离“三国”。从有记载文字佐证,他至少读了七十年的“三国”。

三国故事是中国农耕社会的大众文化。中国人不知道三国故事的是很少的;三国故事还走红世界华人区,成为构建、交流民族情感、语言的纽带和桥梁。

有很多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学术工作者热衷于三国故事,但古今中外还没有人能像毛泽东那样,善于运用三国故事,作为构通与基层群众和各项实践的思维素材和语言陈述。他对干部和群众的谈话经常穿插三国的故事,譬如借用刘备所说的与诸葛亮间鱼水关系,形象地表示群众的作用;1947年彭德怀在陕北歼灭刘戡军请示毛泽东时,他又以“张飞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比喻。这些乃是《三国演义》通俗易晓的多元功能。但他从未像有些人传说的把它视为“兵书”,教条化地指挥打仗。

对于三国,毛泽东从演义到历史,都颇洞明通晓,从中提及篇中精华处,且常作为日常教育、开导的内容。他号召做干部的人要读《三国演义》,还劝导周围的工作人员读三国,对警卫员说,这些书“知识很丰富,里头反映社会情况,里头有历史,有风俗习惯、人物,你要多看嘛!多看,会使你聪明,对社会了解得多一些,也会对事物增强分析能力。”显然,毛泽东充分评价《三国演义》等书,并非是对艺术形象的情感审美体验,而是出自寻求真和善的社会价值观,把它视为认识社会的批判武器。毛泽东对三国的人和事加以评论、叙述,蕴含有许多哲理。其中有:

一、“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阐述弱能胜强、新生力量战胜腐朽势力的必然规律。于世家大族如袁绍、刘表辈蔑视,而对曹操、郭嘉,刘备、诸葛亮,孙权、周瑜、吕蒙、陆逊颇见欣赏,提出要向他们学习、看齐。

二、以唯物史观认识论,就若干三国学术问题,提出了别开蹊径的独特见解。譬如:毛泽东读《三国志》,对于街亭失陷时远离前线的诸葛亮加以批评;彝陵惨败亦在于刘备军粮困乏;等等。毛泽东的这些新锐见解,是在精读、通读有关“三国”的许多古书,并将书本和实践巧妙结合起来后,才得到的。

三、引用三国文句和内容的辩证内涵,古为今用。1936年与邵力子信:“《三国演义》云: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弟与先生分十年矣,今又有合的机会,先生其有意乎?”1970年因不当国家主席事,以孙权劝曹操当皇帝故事为例,其比喻运用自如,可谓恰如其分。

毛泽东从民族情感和伦理规范相融合的视角加以解剖和演绎,以其独具的政治思维特色,给予三国的故事和人物以再新的含义。

毛泽东谈论三国如数家珍,本书所辑录的,虽属片言断语,多不成章,但它却是我们中华民族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它也是我们认识、研究他的文化性格的一个组成部分。

近年,因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从而采撷了图书、报刊上公开发表的毛泽东与三国有关的评述和活动内容,读后觉得颇有阅读和研究价值,由此将它按年月顺序排列,稍作注释,疏理成册。此中原出处未注明日期的,如若干行踪、读书批语,除能说明外,只能是归纳于相近内容的条目了。我希望本书能帮助广大的三国爱好者增进知识,扩大眼界,亦为研究古史特别是三国史的专业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作者

1994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