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芜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创作背景
唐朝时,边防战事常年不息,守卫边防的战士也常年不能回家与家人团聚,而是日日夜夜守卫在那荒凉的边关,在这样的环境下,诗人听了《折杨柳》一曲,灵感大发,于是写出了此首诗。
注释
此题一作《出塞》。
凉州词:乐府诗题,一作凉州曲,原河西、陇右(今甘肃武威)一带地方的乐曲。唐代诗人常以此调作诗,多歌唱边塞生活。
黄河远上:一作“黄河直上”。
远:远看,遥望。
上:冲上。
孤城:指玉门关。
万仞山:形容极高的山,仞为古代一种度量单位,一仞相当于现在的八尺。
羌笛:古羌族吹的一种古乐器。羌,古代西域的一支少数民族,即羌族。
何须:何必。
怨:埋怨。
杨柳:古代少数民族的一种乐府曲调,即《折杨柳》曲。因“柳”与“留”谐音,所以赠柳条表示留念、惜别。
度:度过,过去。
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北,是古代通往西域的必由之路。
今释
远远望去,黄河犹如一条银色的丝带,似乎要飞上云端与蓝天白云连成一片。连绵高耸的群山中有一座孤城,孤城在高山大河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孤寂。吹羌笛的人啊,你为何要吹奏那充满哀怨之情的《折杨柳》曲调呢?你可知道玉门关是春风永远也吹不到的地方啊!又哪来杨柳青青?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远征士兵思想感情的诗作。前两句写祖国山河的雄伟之势和远征士兵的荒凉遭遇,两句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人们对边防战士的同情不禁油然而生,也为后两句刻画人物的心理状态埋下一笔。后两句写羌笛吹奏《折杨柳》曲调更加引起远征战士的怀乡之情,而杨柳没有发青,就连折柳寄情也不能。这两句表面写边塞的艰苦与寒冷,实际上在埋怨朝廷“恩泽不及边塞”,使远征战士不能还乡。全诗言语委婉含蓄,但寓意深刻,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唐诗名作。
名家评点
杨慎《升庵诗话》中评说:“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
吴逸一《唐诗正声》说:“神气内敛,骨力全融,意沉而调响,满目征人苦情,妙在含蓄不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