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新编百家绝句
7379200000075

第75章 流民

晁补之

生涯不复旧桑田,

瓦釜荆篮止道边。

日暮榆园拾青荚,

可怜无数沈郎钱。

作者简介

晁补之(1053—1110),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巨野(今山东巨野)人。宋神宗元丰年间进士。年轻时因为《钱塘七述》深得苏轼赏识,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他长于政论与史论,诗词散文俱佳,但主要成就还在散文方面。他的诗词风格雄健豪迈,与苏轼风格相近,是北宋时较为有名的作家。胡仔在《苕溪渔陵丛话》中称其诗“古乐府是其所长,辞格俊逸可喜”。他认为自己的著作食之则无得,弃之则可惜,因此名之曰《鸡肋集》。

创作背景

北宋末年,民族矛盾不断激化,外族不时入侵中原,边境战事常年不息;阶级矛盾也日益尖锐,农民起义已有苗头,加上连续几年自然灾害不断,农民没有收成,官吏加紧迫收粮租,农民生活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所以他们只好背井离乡,成了无家无业的流民。作者在隐居“归来园”之时,亲眼目睹了农民所受的灾难,他同情人民疾苦,憎恨统治阶级的无能与腐朽,于是作了些诗反映北宋末年的社会现实。

注释

流民:漂流在外,生活没有着落的人。

生涯:指从事某种活动或职业的生活,这里指从事农业生产。

复:恢复。

旧:原来的,旧的。

桑田:指田园,土地。

瓦釜(fu):瓦锅。

荆篮:用荆条编织的篮子。

止:停留。

道边:路边。

日暮:太阳落山之际。

榆园:榆树林。

拾:拣。

青荚(jia):榆荚,俗称榆钱。榆树在未长出叶时,在枝条间先生长出来的白色成串形状像小钱的东西,可以食用。

沈郎钱:晋代沈充铸造的一种小钱,号称“沈郎钱”。这里形容榆钱很小。

今释

农民们无法继续进行农业生产,他们流离颠沛,背井离乡,变成了无家无业的流民,携带着瓦锅和破烂的草篮停留在路边。每天到了夕阳西下的时候,他们借着落日的余辉到榆树林里拾拣掉落在地上的榆钱,用来充饥,就是那些刚刚生成的小得可怜的榆钱也被他们拣去用之度饥荒。

赏析

这是一首记事涛。诗人通过对流民生活的记叙,反映了北宋末年的社会现实。诗的前两句用因果关系交代了农民变成流民的原因,表现了诗人对这一现实的强烈愤恨和对农民灾难的同情。诗的第三句中用“日暮”、“拾”、“青荚”更加突出了流民生活的悲惨与可怜,末句诗人用感叹语气收尾,表达了自己虽然同情人民灾难但却无能为力的遗憾与叹息之情,这首诗确确实实是对北宋末年这一历史事实的真切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