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启
新妇舂粮独睡迟,
夜寒茅屋雨来时。
灯前每嘱儿休哭,
明日行人要早炊。
作者简介
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槎轩,又号青丘子,长州(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奉召进朝参加编修《元史》,次年任翰林院国史编修。后又被任命为户部侍郎,但其未接受。后来,朱元璋借他写讽刺诗讽刺皇上将其刑斩于南京,是时年仅三十九岁。他博学多才,早有诗名,擅长多种诗体,尤以歌行最为出色,是明初著名诗人。其诗文与杨基、张羽、徐贲齐名,人称“吴中四杰”。他的诗俊逸不雕琢,曲折富于变化,早期作品较能反映人民疾苦。有《高太史大全集》、《青丘集》等。
创作背景
元朝末年,战事不息,社会动荡不安,而诗人在元末时隐居吴淞青丘,他对人民生活有所体验,同情人民疾苦,憎恨无休止的战争,痛恨元朝统治者的腐朽无能。诗人选取一个农户家庭的生活为题材作此诗,反映了当时老百姓生活的艰难和元末战乱年月的社会现实。
注释
田家:农户人家。这里指老百姓。
夜舂:夜间舂粮。
新妇:指家庭妇女。
舂粮:用碾子磨粮。
独:唯独,独自。
迟:晚。
茅屋:用茅草盖成的屋子。这里指居住地方非常简陋。
每:一再。
嘱:叮嘱。
休:不,不要。
行人:出征远行之人。这里指妇女的丈夫。
要早炊:要做早饭。
今释
夜已经很深了,这位农家的家庭主妇才刚刚舂完粮食,她还没来得及入睡,突然间就是一场风雨,风雨吹打着破旧不堪的茅屋,寒气逼得人无法忍受,小孩还在灯下哭个不停,她轻轻抱起小儿叮嘱他莫要再哭,她还要早起为丈夫远行做好早饭。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农家生活的诗作。诗人一方面歌颂了农家妇女的辛勤劳作,表达他对农民生活的同情;另一方面通过农家生活条件恶劣的描写反映了元末百姓饱受战乱之苦的社会现实。诗的首句用“舂粮”、“睡迟”反映了农妇的辛勤操劳,也从一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妇女的低下地位。次句写本就寒冷的夜晚破旧的茅屋再遇上一场风雨,真让人无法忍受,写出了贫苦百姓恶劣的生活条件,包含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诗的三四句写农妇要照顾孩子,还要为丈夫早起备饭,照应首句再次强调了农妇的辛苦操劳。同时用“行人”反映了当时元末社会战乱的历史现实,表达了诗人对征人的同情和对战乱社会的痛恨。全诗语气极为朴实,几乎成为一首白话诗作,但诗中真情实意不写自在,只用寥寥几笔为我们勾画出一幅农家生活小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