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新编智慧谋略大全
7379700000050

第50章 古代智谋(下)(32)

一会儿,电话通了,对方接话的是武定县的县长。

胖县长不知所措地向杨成武请示。

杨成武估计,去取武定的那一路该到武定了,便怒气冲冲地说道:“都是饭桶,耽误军机,谁负责任?告诉武定县,我们的部队马上就去!”

胖县长如释重负,连忙应是,跑到电话机房,吼道:“……‘中央军’马上就去武定,请开门迎接!”

杨成武起身离座,大大小小的绅士列队相送,丰盛的宴席就这样进行了一半而止了。

由于禄劝县长的那个电话,武定县欢迎“中央军”的场面更加隆重。

像武定县一样,由于事先打了招呼,当红军到达元谋时,元谋县大小官员和民团已经集合好,列队迎接。

当听到“我们是中国工农红军!”时,在场的大小官绅都愣住了,那些团丁更是糊涂,有的还没搞清到底是怎么回事,红军就缴了他们的枪。

这时,那些县长老爷们知道上了当,碰上的是真正的红军,不是中央军。但是,他们已经晚了,只好乖乖地当了红军的俘虏。

红军由于采用了化装奇袭的手段,以假乱真,在一天中,一枪不发,就拿下了三个县城,解除了各县民团的武装,为直插金沙江赢得了时间。

贺龙草帽计

红军长征的时候,贺龙同志率领一支红军队伍,由湘西向贵州前进。当时,蒋介石派军队在后面追赶,还派飞机轰炸。

这一天,正是大热天,红军战士个个戴着草帽遮太阳。敌机来了,发现有红五星的草帽就轰炸,红军战士只得跑进树林隐蔽起来。敌机没有了目标,在空中盘旋了几圈,就飞回去了。

贺龙望着飞远的敌机,想出了一个好计策。队伍翻过大山,来到一片平地。贺龙下令,把草帽全丢在路上。战士们把草帽丢得遍地都是,贺龙看了后,笑了笑,领着队伍继续前进。

红军队伍走了不久,白军赶来了。军官催着士兵拼命赶路,士兵们一个个热得气喘吁吁,汗流满面。他们一见满地都是草帽,便争先恐后抢了往头上戴。

白军戴着草帽去追红军队伍。飞机也赶来了。他们知道这飞机是来配合追赶红军的,便大摇大摆地走着。

敌机上的驾驶员发现了下面有一支队伍。降低高度一看,一个个戴着红五星草帽,可高兴啦,几架飞机飞快地俯冲下来,炸弹一个接一个往下扔。

“轰、轰、轰!”白军被炸得死的死,伤的伤。没有挨炸的,边逃边骂驾驶员。

贺龙的草帽计真神,红军战士一个个拍手叫好。

毛泽东牵制敌兵

1936年3月间,毛泽东率领总部机关从延安转移到了双池镇。红军主力则分兵南下北上。总部离开了主力,只带着一个特务团(约两个连兵力)、一部电台和少数参谋、警卫人员,一共不到500人,开始向晋西一带转移。

以后,毛泽东率总部几乎天天行军,每到一地,就发动群众打土家、并且扩充军队。一天,毛泽东召集特务团和电台的干部开会。会上,毛泽东讲道:“左右两路军已经胜利地打出去了,我们这支‘中路军’队伍虽小,但是要做大事情。”毛泽东停了一下,接着说:“现在敌人驻守汾阳、孝义、介休等地的二十几个团要来‘扫荡’我们,把我们晋西的红军赶回陕北。好!就让他来吧!可我们暂时还不准备回陕北,而要在晋西一带跟敌人兜圈子。你们要准备多跑些路。”毛泽东说完,露出意味深长的笑容。

不久,敌人果然出动了,二十几个团与侦察班接上了火,以后,“中路军”这支小小的队伍,牵着敌人,在晋西一带转开了。

毛泽东率领“中路军”行动飘忽不定,时而向北,时而向南、向西,在孝义、灵石以西,中阳以南,石楼、限县以东的范围内转来转去。以后各部分敌人联合起来齐头并进,“中路军”便一路往西,把敌人直赶黄河边上来。离黄河越近,和敌人的距离也越近,每天宿营地与敌不超过10到15华里。这时,敌人的追击部队已经平推到了黄河边。毛泽东巧妙地带领“中路军”从敌人缝隙里,猛折回头向东穿插,急行军一天,再连续走了半天,一下子又把敌人甩开老远。与此同时,前方不断传来胜利消息。北上的红军主力15军团,与红28军会师,在康宁镇、金罗镇歼灭了阎锡山十几个团。一军团沿同蒲路南下,从霍县、越城、洪洞、临汾、浮山、襄陵一直打到晋南重镇侯马,沿途消灭了许多反动民团,扩编了红军,发了一笔“革命财”。

至此,毛泽东调虎离山的锦囊妙计完全清楚了:“中路军”牵制敌人,以便于左右两路军顺利发展。

粟裕唱小调脱险

1936年冬的一天,粟裕带领着一支小部队,用“截尾子”的办法,打掉了敌人的一个排。所谓“截尾子”,就是在敌人行军的岔路口,待其大部队通过,只剩下一尾巴时,移动敌人设下的路标,将“尾巴”引入我军设伏地段。不料,前边的敌人行动迟缓,听到伏击的枪声,即掉头向我军追来。

粟裕带领大家迅速转移,被敌人追到一条山沟里,前面有一个据点挡住了去路。那时,粟裕的部队和敌人穿的都是一样的灰军装,只是帽子不同。粟裕急中生智,布置大家用化装来迷惑敌人。他们将袖管、裤管卷起,把帽子拿在手里当扇子扇风,哼着不三不四的小调,径直向敌人据点走去。

“哪一部分的?”敌哨兵咋咋呼呼地问。

“永嘉保安司令部三营八连。”粟裕流利地回答。

“从哪儿来?”

“唉,在大顺北被共军打了一个伏击。”

“往哪儿去?”

“上芝溪头集中。

“你们司令叫什么名字?”哨兵还有点不放心。

“许皤六。”粟裕显得有点不耐烦地回答道。

敌人见没有什么破绽,就放他们进去了。粟裕一进据点,即指挥大家赶快从后门出去。等敌人发现有诈,从后面追来时,他们已经通过据点,脱离了危险区。

可是,不了解敌人的布防情况,到处乱转也不是办法。这时,粟裕命令部队包围了一个乡公所,并发起突袭。说也凑巧,正好抓到了那个乡的乡长。

“你是乡长吗?”粟裕问。

“鄙职……澳,不……小人有罪。”乡长战战兢兢地说。

粟裕命令道:“你马上给县长打电话,说你这里很紧张。”

“小的不敢。”乡长打着哆嗦说。

“照办!”粟裕严厉地用枪抵住他的腰,“就说请县里赶快派部队来。”

那个乡长吓得连忙拿起电话,结结巴巴地向县长报告。

县长回话说:他那里哪还有什么部队哟,县里的部队都开到什么什么地方去了。

就这样,粟裕达到了了解敌情的目的。部队三绕两绕即越过了敌人的封锁线。

粟裕敌人据点“借路”,乡公所“了解”敌军情,都是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时间和地点,“取得”了敌人的“帮助”,以敌克敌。

郭沫若先发制人

1937年7月,郭沫若从日本回当时正值国内掀起抗日战争的高潮。中国共产党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同国民党实行了第二次合作,以求共同抗日。

归国后的郭沫若,遂被任命为国民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负责文化统一战线工作。但是蒋介石对他并不放心,派人暗中监视。当时,郭沫若在重庆国民党政府办公,他为了听取指示,接受党的任务,经常到八路军设在曾家岩的办事处向周恩来、叶剑英等人汇报工作。这更加引起了国民党特务的警觉,他们对他盯得更加紧了。

郭沫若从八路军办事处汇报完工作,随手处着两捆书走出曾家岩。因为书非常重,他便走一段路,把书放下来休息一会。就在这个时候,他忽然发现不远处有两个家伙行迹可疑,便提起书马上拐弯,朝着另外一个方向走去。但此时那两个家伙也跟上来了。郭沫若走着走着,陡生一计,他突然停下来转身盯着那两个家伙,等他们走近,说道:“快过来,帮我提着书,咱们一起走吧,反正你们是要跟着我的。”两个特务没想到郭沫若会有这么一招,顿时被弄得措手不及,呆若木鸡,只好一人提着一捆书,极不情愿地将郭沫若一直送到住地。

郭沫若采取突然性的手段,出其不意。迫使对方按照自己预先的设想行事。这种突然性往往可以使人来不及思索,使他乱了方寸。先发制人是变被动为主动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