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新编智慧谋略大全
7379700000052

第52章 军事谋略(上)(1)

特洛伊木马计

传说公元前12世纪,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出使希腊,拐走了斯巴达国王的妻子海伦,希腊人因此渡海攻打特洛伊。战争打了9年多不分胜负,希腊人久攻特洛伊城不下。足智多谋的希腊英雄奥德赛心生一计,他们用木头做了一头巨大的马,放在特洛伊城外,奥德赛和许多希腊英雄都事先藏进了马肚,而全体希腊将士则假装撤退,乘船隐蔽到附近的海湾。特洛伊人以为希腊人已经退走,看见城外的木马,不知是计,反以为是献给雅典娜女神的,就把木马拖进城内。到了半夜,特洛伊人毫无戒备,好梦正酣,藏在木马里的希腊英雄们爬了出来,打开城门,发出暗号,希腊将士一齐杀进城内,把全城掠夺一空,烧成一片灰烬。持续10年的特洛伊战争以希腊人使用木马计成功而告结束。

木马计这种里应外合的战法,后来被广泛用于军事行动,成了一条很有价值的谋略。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说,《水浒传》中的宋江第三次打祝家庄,就运用了和木马计相像的计谋,以伏兵藏于敌营,最后打了胜仗。

以少胜多的马拉松

公元前6世纪后半期,在今伊朗高原上兴起的波斯帝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在平定了北部和印度河沿岸边境后,开始了向西方的扩张。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首先要征服居住在帝国西部的爱琴海两岸的希腊人。

公元前500年,小亚细亚西岸以米利都为首的希腊诸城邦人民不堪忍受波斯帝国的残酷统治起而反抗,雅典等希腊城邦派出25艘战舰援助他们,波斯皇帝大流士十分恼怒,令侍人在他每顿饭前大呼:“皇帝,记住雅典人!”公元前492年春天,大流士以雅典和爱勒特里亚曾出兵援助反抗波斯起义的米利都为借口,大举西侵。公元前490年,波斯大将达提斯率领舰队横渡爱琴海,攻占了优卑亚岛上的爱勒特里亚,接着便挥师南进,直抵雅典城东部的马拉松平原,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希波战争正式揭幕。面对强敌,雅典遣使向军力强大的斯巴达求援,而后者却按兵不动,雅典人只得孤军奋战。

9月12日,雅典军队由坚决出战的米太亚提率领,奔赴马拉松与波斯军决战。希波战争,是以雅典为核心的希腊城邦反抗波斯侵略的战争,而标志希波战争开端的马拉松战役,是一场关系到雅典能否保持独立和自由的重要战斗。雅典人民对于这样一场反侵略的战争给予了全力的支持,并时刻关注着这次战斗的结局,当雅典军队同波斯侵略者激战于马拉松平原时,雅典城中央广场上聚满了群众,战斗的胜负关系着国家的存亡,也牵动着每个人的心,他们都在默默地为自己的军队祈祷。

战场上,11000名雅典军同急驰而来增援的邻邦普拉提亚的1000多名步兵与10多万波斯军展开了生死大拼杀。雅典军首先占领了山坡上的一个有利阵地,富有战斗经验的米太亚提采取了两翼埋伏,正面佯攻的战术。他命令正面希腊军飞奔下坡,冲击敌军,波斯军立刻实行反攻,人少势单的雅典军只得且战且退。就在波斯军洋洋得意,步步逼近之际,埋伏在南北两坡的希腊童装军,突然挥戈舞戟,疾风潮水般地猛冲下来,他们同仇敌忾,斗志昂扬,以一当十,奋勇冲杀,一阵阵投枪、利箭雨点般地倾向敌阵,接着是寒光闪闪的利剑向波斯军砍去。波斯军三面受敌,首尾不能相顾,顿时阵脚大乱,进退失据,自相践踏,大部分争向海边溃退逃命,希腊军乘胜追击,在海边又与波斯军展开了争夺舰船的激战。结果,希腊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俘获了7艘敌舰,消灭了4600多敌人。

希腊军胜利了。为了尽快把这一喜讯告知等待在雅典中央广场的群众,米太亚提派快跑能手斐力庇第斯回去报捷,斐力庇第斯带着满身的血迹从马拉松平原向几十公里以外的雅典中央广场飞速奔去,当焦虑的人群听到这位英雄战士“大家欢乐吧,我们胜利了”的呼声时,立刻爆发出了一阵阵热烈的欢呼,可这位长跑勇士却因创伤和疲劳而倒地牺牲了。为了纪念马拉松战役和斐力庇第斯,1896年在雅典举行的现代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设立了马拉松长跑赛的新项目,运动员从马拉松平原起跑,大体沿着斐力庇第斯当年跑过的路线到达雅典,后来对这段距离进行了精确的测量,长度为42公里又1.93米,即马拉松赛的标准距离,这就是今天的马拉松长跑的由来。

马拉松战役,希腊军队能够以少胜多,大败波斯军,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希腊人民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广大人民群众的声援和期望,是希腊军战胜敌人的强大精神力量。因此,在战斗中,希腊将士斗志昂扬、奋勇杀敌。而直接原因主要是由于希腊军指挥官的正确安排,采用了两翼埋伏、正面佯攻的战术,结果使骄横的波斯军茫然不知所措,陷入三面被围的困境,最后一败涂地。

赫梯人用计骗埃军

古代埃及第十九王朝国王拉美西斯二世继位后,好大喜功,四处征战,日夜梦想恢复他祖先图特摩斯修王建立的大帝国。有一年,在今亚洲西部叙利亚一带的城邦,赫梯人结成了一个反对埃及的联盟。拉美西斯二世闻听后,当即率领大军前往征讨。

赫梯人得知埃及大军前来镇压的消息。自知力量弱小,硬拼难以取胜。他们的首领汇集在一起,定出了一个打击埃及军队的妙计。赫梯国王挑选了两个人,命令他们故意让埃及人俘虏,在埃及人威逼拷打之下,谎报赫梯军队的驻地。这两个人很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拉美西斯二世经拷打那两个赫梯人,得知了赫梯军队的所在。他信以为真,就带随从和一个师团向北赶去,到了迎叠什扎营下寨,准备休息。他万未料到赫梯人早已埋伏在他的后面。等到埃及的部队都渡完河进入边叠什时,赫梯王和他的军队发动突然袭击,似神兵天降一般出现在埃及军队的面前。埃及军队遭受突袭,个个惊慌,军中大乱,士兵四处逃命。拉美西斯想尽一切办法要士兵回来,但除随从外其余的人全都逃走了。危急关头,埃及的同盟黄——一队年轻的巴勒斯坦军队前来增援,将拉美西斯从赫梯人的包围之中救出来。

古话说得好:“骄兵必败。”赫梯人利用埃及国王自恃兵强、求胜心切的心情,诱使埃军进入埋伏圈而以弱胜强取得了胜利。

乙支文德大败隋军

公元612年,隋炀帝杨广亲自率领大军113万,号称300万,分水陆两路直指平壤,进攻高句丽。高句丽听到消息,立即任命大将乙支文德为总司令,指挥抵抗战争。乙支文德接受这一艰巨任务后,根据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制订了诱敌深入、坚壁清野的战略战术,将全国的30万部队分成几条防守战线,第一条战线在辽河,高句丽军队在这里首先同架浮桥渡河的隋军先头部队展开了激烈的阻击战,在给敌人以打击后,便退守第二条战线。第二条战线的中心是辽东城,这里是平壤的门户,必须死守,因此辽东城的攻守战斗异常激烈,隋朝的百万大军将这座不大的城池团团包围、昼夜攻击,高句丽守军则坚决抵抗、视死不屈,双方在城下相持达5个月之久。眼见不能迅速攻下辽东城,隋炀帝只得调派30万军队直扑平壤。

平壤是高句丽防御战的第三条战线,也是最后一条战线。当时隋炀帝一面从辽东派出30万陆军,一面从山东半岛调集300艘战舰4万水兵组成一支大舰队,渡海而来,准备水陆并进、夹攻平壤。如果隋炀帝的这个水陆夹攻作战计划能够顺利实施,那么平壤是很难守住的。因此,由建武指挥的平壤守军根据乙支文德将军的谋划,决定先引诱隋朝的海军来攻,在隋海军临近城边时加以歼灭,然后再合力对付隋的陆军。由于隋陆军在辽东城下长期受阻,海军未能按原定作战计划采取行动,在长期的等待中造成士气低落和军粮缺乏,现在得到了进攻的命令,便不顾一切直扑平壤而来。隋海军到达离平壤60里的地方,高句丽军队开始展开反击,但并不坚决阻止隋军的前进,而是依计继续诱敌深入。隋海军不知是计,加上求胜心切,便离舰登陆向平壤城挺进。当隋海军登陆部队进入平壤时,才发现原来是一座空城,居民早已流散。找不到粮食,士兵们四散抢掠,预先埋伏好的高句丽突击队乘机出动,猛烈袭击入城隋军,隋军于慌乱之中不能抵抗,立即溃不成军,将领弃军先逃,入城部队全部被歼。隋4万水兵的大舰队逃脱的只有几千人。

在平壤守军与隋海军大战的时候,乙支文德自率大军同从陆路而来的30万隋朝陆军周旋。为诱敌深入,乙支文德率军每天连续作战六七次,边战边走,逐步后退。同时在境内各处实行清野战术,疏散居民,使敌人得不到粮食。因此隋军进到鸭绿江边就开始陷入困境,既找不到粮食、也抓不到民夫、向导,士兵们只得自己搬运军粮和武器,慢慢地向平壤推进。当到达距离平壤还有30里的地方,大将宇文述、于仲文率领的这支30万隋军已经军粮耗尽、战斗力衰竭,只得往回撤退。这时,乙支文德知道诱敌深入、坚壁清野的战术已经奏效,胜券在握,便斌诗一首,送给宇文述等人。诗曰:

神策究天文,

妙算穷地理。

战胜功既高,

知足足云止。

就在隋军开始撤退之时,乙支文德挥军追击围攻,一直追到清川江。而在清川江,乙支文德早已布置重兵把守,当隋军开始渡江,高句丽军便发起猛攻,呐喊声、战鼓声震天动地,强弩利箭铺天而来,隋军中箭和落水者不计其数,30万大军侥幸逃回辽东的只有2700人,其余全部死伤或当了俘虏。隋炀帝发动的这次战争,就这样惨败地结束了。

面对优势敌人,常用的战法便是诱敌深入,在运动中,逐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并造成敌人的十分疲劳和后方供应极端困难,再寻找有利的战场与战机将敌军主力加以歼灭,从而夺取最后胜利。

萨拉丁围歼十字军

萨拉丁是12世纪后半期阿拉伯国家中抵抗欧洲十字军侵略的著名将领。在他的领导下,埃及的阿尤比王朝国力日渐强大,成为抵抗十字军东征的坚强堡垒。到1185年,阿尤比王朝疆域东起底格里斯河,西达尼罗河以西地区,控制了埃及、叙利亚、伊拉克、马格里布、苏丹等大片地区。十字军在巴勒斯坦建立的各个拉丁国家(耶路撒冷王国、安条克、埃德萨、特里波里),在萨拉丁的包围下,已成为一小块孤岛,进行垂死挣扎。

1187年7月,萨拉丁率领的阿拉伯联军到达太巴列湖区,准备向拉丁王国发动进攻。耶路撒冷国王盖氏得知消息后,联合雷金纳德、雷蒙德等十字军将领,动员了12000多兵力,进行抵抗。萨拉丁的军队当时背靠太巴列湖,若失败将是死路一条,而十字军若战败则可退守太巴列城,作战地形对阿拉伯国家极为不利。望着太巴列湖的碧水,萨拉丁苦思良久,想出了一条调虎离山之计。

太巴列城是巴勒斯坦的重镇,有许多十字军要人,在它的西面是一片干旱的无水地带。萨拉丁想通过进攻太巴列城诱使盖氏等从耶路撒冷出走前来救援,随后断其退路,将十字军困死在荒原上。

阿拉伯联合军于7月1日对太巴列城发起了猛烈进攻。盖氏得到消息后,主张对阿拉伯军进行出击。雷蒙德则主张固守城池,造成萨拉丁长期屯兵城下,进退两难。但盖氏固执己见,亲自率领人马前来太巴列城救援。

1187年7月3日,十字军的先头部队深入一条寸草不生的荒径。时值炎夏,道上尘土飞扬,士兵个个口渴难忍。萨拉丁得知消息后,即派一支阿拉伯军前去挡住盖氏的先头部队,将其阻止在无水区内。然后萨拉丁让另一支部队绕道敌后去击其主力,另外派军在十字军必经的赫淀村作好埋伏。雷蒙德率领的先头部队在太巴列湖附近被阻止后,派人催促盖氏的大队人马加速前进,准备集中兵力冲到太巴列湖。正当盖氏的全军冒烈炎急速前进时,忽闻他的后卫部队被萨拉丁切断,十字军被困在了荒漠之中。夜晚,当累了一天的盖氏部队在一个高原斜坡上落脚时,十字军士兵已是口干舌燥,寝不安席。这片斜坡的高地顶峰有两个犄角状的小圆丘,正是萨拉丁埋下伏兵的赫淀村。夜半时分,外面响起了阿拉伯联军的呐喊声,继而施放烟雾。盖氏、雷金纳德等将领及十字军将士吓得魂飞神散,直至天明仍惊魂未定。

7月4日,盖氏的部队想与阿拉伯军队决一死战,但萨拉丁指挥弓箭手击退敌人的一次又一次进攻,并不与十字军作近距离交战,将他们死死封锁在包围圈内。当又一个夜晚降临时,盖氏的十字军仍未冲出包围,又逃回到赫淀高地时,陷入了阿拉伯军的重重包围中。萨拉丁纵马巡视,命战士在周围放起火来。十字军早已被昨夜的烟雾熏怕了,怎堪再受大火攻击,他们只好全部缴械投降。赫淀一战,十字军的许多首领都被俘获,给巴勒斯坦地区的十字军侵略者以毁灭性的打击。

瑞士人“心战”取胜

14世纪初,奥国的利奥波德率军攻打瑞士索洛图恩城。他在阿尔河畔包围了这座城。瑞士人民十分勇敢,无论敌人怎样威逼、利诱绝不投降。后来,利奥波德在阿尔河上搭了一座大挢,想从桥上跨过去进攻索洛图恩城。

但是这座桥搭得并不牢固。一天,一队奥军正在过桥时,桥突然断了,士兵纷纷落水。这时瑞士人争先恐后奋勇跳下河去,把落水的奥兵一个个拖上岸来。奥兵开始十分害怕,担心自己落在敌人手里不会有好下场。谁知,瑞士人不仅没有惩罚他们,反而让他们进城去休息,吃饭,最后把他们全都放了回去。

瑞士人的做法让奥兵十分感激。这事在奥军中传开了,奥国士兵没有谁希望去和瑞士人作战。利奥波德由此事也知道了瑞士人的厉害,只得引兵回去,然后同瑞士人订了和约。

“不战而屈人之兵”自古被认为是战场上的最佳谋略。瑞士人深谙此道。他们用“攻心”为上的战术,成功地瓦解了奥军的攻势,收到了不战而胜的效果。

翻山越岭的土耳其舰队

公元395年,原先统一的罗马帝国终于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即以罗马为首都的西罗马帝国和以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为首都的东罗马帝国,因君士坦丁堡习称拜占庭,所以东罗马帝国又习称拜占庭帝国。

西罗马帝国亡于公元476年,而东罗马帝国则延续了下来,并统治着北非、西亚和东南欧的广大地区,以强盛、统一和繁荣著称于世。但到了15世纪中叶,经过十字军东征和奥斯曼帝国的持续打击,东罗马帝国已是内外交困,风雨飘摇,实际上只剩下了首都君士坦丁堡孤城一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