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现代家庭生活指南丛书——新编养生保健知识大全
7381000000041

第41章 养身妙术(2)

为什么寒潮的来临会使许多疾病复发或者恶化呢?主要是因为随寒潮而来的就是气温大幅度下降,寒冷会降低人体的抵抗力,破坏机体各种防御机能,进而给各种病毒和细菌以可乘之机。

首先,谈谈寒潮天气为什么会使支气管炎复发。我们知道,寒潮袭来的头一两天(尤其是冬初第一次寒潮袭来时),一日之内气温可能降低10℃以上。由于气温突降,容易引起全身受凉,呼吸道局部温度也随之降低,毛细血管大量收缩,血液减少,加上寒冷使黏膜上皮的纤毛活动减慢,气管排出呼吸道细菌的功能减退,这时,如果病毒、细菌入侵,或者原来呼吸道里就已经寄生着病毒、细菌,它们就会乘机而进行捣乱。这样支气管炎就会复发。但是,往往有这种现象,到了严寒的冬天,经过多次寒潮的袭击后,病情却又反而稳定。这是因为人体对外界自然环境的变化有了一定的适应能力。

其次,寒潮也会使心肌梗塞病情加剧。诱发心肌梗塞的原因很多,譬如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疲劳过度等;而寒潮天气也容易引起心肌梗塞发作,这是由于寒冷刺激的缘故。

寒冷刺激会使人体血管收缩,周围阻力增大,动脉平均压升高,心肌需氧指数(心率与血压的乘积)相应增高。而心肌梗塞患者,冠状动脉已经变得狭窄,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导致心肌缺氧现象加重,所以每遇寒潮天气,心肌梗塞发病率就明显增加。

此外,寒潮对肺气肿、关节炎、风湿病、慢性肝炎等疾病都有影响。

寒潮天气对身体健康的人来说,如果不加以注意,也常常会给健康带来麻烦,最为明显的是,每当寒潮袭来之时,特别是头一两天往往有人感冒。因为由于气温突然大幅度下降,而人体突然受到寒冷的刺激后,机体的体温调节功能不可能马上适应,加上不及时添衣保暖,很容易使身体受凉,以至于感冒。所以,每当冬季冷空气南下时,患感冒的人特别多,原因就在这里。

为了避免或减少由于寒潮袭来给身体健康带来的不良影响,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经常注意天气预报,及时掌握天气的变化,特别是在冷空气南下开始的头一两天,注意添衣御寒,避免身体着凉,而最积极有效的办法是平时注意加强体育锻炼,不断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对外界自然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增强对各种疾病的抵抗力。

注意避寒就温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析。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季之应,养藏之道也。”

老年人冬季的避寒就温首先要讲究衣着上的暖和与合身。可穿上富有弹性的毛衣及棉衣,外出时还应穿上大衣,戴上帽子和手套,并且围上围巾。领口、袖口要扣紧。在选择衣物时注意“与其穿纤维,不如藏空气”的原则。并且穿上宽暖的棉鞋。

其次是注意居室的保暖,防止门窗透风,尤其入睡时更应注意。居室可以取暖,使室内保持一定温度。如用煤作燃料时,要防止煤气中毒。在安排房间时,应将卧室设在朝南或东南的朝向,使之白天有阳光射入。

再次要使床被暖和,垫被也应有一定厚度。入睡时还可使用电热褥或是热水袋等等。

坚持体育锻炼

冬季虽冷,老年人仍要坚持体育(运动)锻炼。但要避免在大寒、大风、大雨、大雪、雾露中锻炼。可以根据各人不同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锻炼,如气功、太极拳。八段锦、体操、慢跑等皆可。在寒冷的季节坚持“冬练”,可使气血调畅,筋骨健壮,是健康长寿的良方,也可说是抵抗寒冷的有效药方。

注意食补和药补

冬季为了抵抗寒冷,可以适当进补。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故应以食补为主,辅之以药补。

在食补方面,冬季一般推崇羊肉、狗肉、鸡肉、鸭肉,其他如鳖、龟、鱼、术耳、藕、蛋等皆为较好的补品。此外,少量的脂肪食品对保温也是必要的。

在药补方面,要根据各人情况选用,防止滥用。冬季进补最好先作引补,即打基础。可先选用芡实炖牛肉,或芡实、红枣、花生仁加红糖炖服,以调整脾胃功能。也可炖羊肉,如生姜羊肉大枣汤等,亦有同样功效。在此基础上再服补药,可增加滋补效益,又不会发生“虚不受补”情况。

作为冬季进补的补药很多,一般认为气虚者可用党参膏、参芪膏,每次一匙,每日二次,温开水冲服。症状重者,可改服人参,每天3~5克,煎汤代茶饮。或服人参片3~5片,每日二次,先含再嚼碎吞服。也可用党参、白芪炖瘦肉吃。

血虚者可选用十全大补膏、十全大补丸、滋补膏、补气益血膏、参杞补膏、四物汤、参杞冲片、阿胶等内服,还可吃含铁质多的动物肝脏及新鲜蔬菜如胡萝卜等。

阴虚者可选服人参固本丸、龟板胶、琼玉膏、龟鹿二仙膏、健身长春膏、双龙补膏等,还可配合选用知柏地黄丸、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麦味地黄丸、大补阴丸等。

阳虚者则选服参鹿补膏、海参丸、龟龄集、全鹿丸、参茸卫生丸、参茸片、鹿茸片等。狗肉、羊肉、牛骨髓也有较好的滋补助阳作用。健身长春膏、洞天长春膏对未老先衰、阳痿、早泄等阳气不足者,有较好疗效,可适当选用。

至于一般的身体虚弱者,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适当加服一些瘦肉、牛肉、鸡肉、人参、蜂王浆以及牛奶。鸡蛋、豆浆、红枣、桂圆肉等。这些食物补品,有益身心,对虚弱者有扶正祛邪之功。

在进补时,最好不要吃生冷和过腻的食物,以免妨碍脾胃消化功能,影响补药的吸收。进补期间,如遇感冒、发热、腹泻时,应暂时停服各类补品,以防补药恋邪。恢复健康后再服。当服人参时,最好不要同时吃萝卜,否则会影响人参的补气功效。

冬季进补的对象,一般是指有虚弱病症的人。至于对想增强体质的人来说,还是以体育锻炼和增加一般营养食物为好,不必吃补药补品。

冬季气温低,喝少许酒能促进血液循环,疏通经络,因此,许多人一到冬季喜欢饮一些补酒,这是有道理的。补酒就是用白米酒或高粱酒浸泡有补益气血、强身作用的中药,使药物的有效成分溶解于酒中,滤去药渣而制成的酒。现略举数例——

●参桂酒:由白参、桂圆肉等及酒配制而成。能补气益心。适应于体倦乏力、头晕心慌、多梦等心脾两虚者饮用。

●十全大补酒:由地黄、茯苓、黄芪、芍药、白术、佳皮、川芎、甘草、党参、当归十味药物,配以糯米酿制而成。能滋养强身,促进血液循环。适于体质虚弱、疲劳乏力者饮用,亦可作病中、病后或产后的补养品。

●已毛鸡酒:由毛鸡、党参、北苠、川芎、白芷、防风、黄精、归身、公丁香、羌活、白术、鸡血藤、半枫荷等名贵中药,加配上等米酒酿制而成。其味香醇,有祛风活血、去淤生新、舒筋活络、提神养颜、促进健康之效,适用于老人面黄、腿脚浮肿者。本品四时皆宜,早、中、晚均可适量饮用。

●万年青酒:内含别直参、白术、杞子、仙灵脾等。有健脾补肾、祛风活血等功用。常用于体虚怕冷,头晕腰酸,食欲不振,筋骨酸痛等脾肾两虚患者。

●竹叶青:以汾酒为底酒,配上竹叶、广木香、紫檀香、公丁香、寒陵香等十余种名贵药材酿制而成。具有益血养血、补气、和胃益脾、除烦和消食等功用。

●补益杞圆酒:含杞子、桂圆等。有补益心肾作用。适于头晕眼花、腰酸心慌等心肾两虚者服用口。

●杜仲糯米酒:由糯米、杜仲、黄芪、杞子、当归酿制而成。有壮气提神、美容益肾、舒筋活血之功。久服强壮身体。

●天麻糯米酒:配天麻、党参等。有补脑益智、护发、明目、行气活血、增强记忆力之功。为延年益寿的佐餐养酒。

●刺梨糯米酒:由刺梨果和糯米酿制而成。有防治动脉硬化、防癌抗癌、健脾益胃、滋润补血、补中益气、帮助消化等功效。可供四季常服。

此外还有人参酒、桑葚酒、杞子酒、当归川芎酒、虎骨酒……等中药补酒,功效各异,适量对症饮之,对身体健康有益。

一般地说,补药酒,一般可每次服25克,或2—3汤匙,早晚各服一次。但肝脏病、高血压者不宜饮用。

昼夜晨昏的调养

大自然中昼夜的变化,对人体生理活动也有一定影响。因而顺应自然的摄生,也必须重视昼夜晨昏的调养。《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人为秋,夜半为冬。”《素问·生气通天论》:“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两而阳气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指出一日之中,早晨阳气始生,日中而盛,日暮而收,夜半而藏。每日的这种变化与四时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是一致的,因此,每日调摄方法也与四时调养方法相同,都是与阴阳气的变化相适应的。如果人与昼夜晨昏阳气运行的规律相悖,则形体将为邪气困扰,终至衰弱或发生疾病。现代科学研究证明,在一天24小时期间,人体内的多种代谢活动,都发生一系列节律性变化。近代提出的时间治疗学,也与我国古代有关自然变化与人体生理功能改变的观点不谋而合。

中国医学提倡早睡早起,如“黎明即起”已成为养生格言。古人认为;“寅时为精气发生之候”,黎明是阳气生发的大好时机,最适于户外作呼吸吐纳、活动肢体,从而使人气血流畅,体质增强。当然晨起也不宜太早,否则,天未破晓,阳气尚未生发,过早锻炼也不会有益。

当人体经过一夜睡眠之后,骤然晨起外出,而清晨阳气尚嫌不足,此时极须注意衣着适应,免受风寒与湿露的侵袭。

清晨行导引、吐纳、太极拳与保健操等户外括动后,可洗漱与梳发,以疏风散火、明日清脑,然后可饮白开水。冲鸡蛋汤或热牛奶一杯,清晨不宜过量饮茶。早餐可食用白粥之类,忌辛辣肥腻及生冷坚硬食物。感觉欲饱非饱后,以手摩腹,徐行数分钟。

经过半日活动,人应略事休息,待心平气静后,方可用午餐。午餐应遵循“饮食调理”的原则,量腹而入,饭后百步走。然后可稍事午间体息。我国的许多老寿星均保持午后小睡的好习惯。老年人每天午间休息一小时左右很有必要,即使睡不着,也应静卧或闭目养神,得到调神与静息。

经过下午半日活动后,亦可行调息、咽津或养神等休整,然后再进行饮食调理。晚餐后仍应摩腹、散步,而不应立即睡卧。晚间稍事活动后,宜早些进入睡眠休息,切忌“熬夜”。古人说;“能睡者,能食,能长生。”又说:“眠食二者为养生之要务。”指出良好的睡眠是延年益寿的重要环节。

综上所述,人类若能顺应自然环境变化,注意适应四季的摄生方法及每日昼夜晨昏的调养,执天道生杀之理,法四时运用而行,则疾病难生,延年益寿。

养性养生法

我国人民在长期养生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养生必须注意养性,养性对于健康长寿具有重要的作用。

养性亦称为养德,系指道德修养而言。在我国明代王文禄所著《医先》一书中就指出,养生与养德并重,才能“同跻仁寿之域”。明代高濂所著的《遵生八笺》中亦提出了养德养生兼得的思想。

养性养生主要提倡仁义道德、知足常乐、省思少虑、性格开朗、情志舒畅、郁结排遣等几个方面。

仁义道德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和政治家孔子在《中庸》里指出:“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寿”,说明有道德修养的人,才可获得高寿。

墨子提倡仁义道德修养,认为仁应以义为前提。墨子在《墨子·鲁问》中说:“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提倡以“自苦为极”的吃苦耐劳精神。

荀子主张养生与养德相结合。他在《修身篇》中指出:“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禹。”

我国最早的医籍《素问·上古天真论》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汉代大医学家华佗的弟子吴普说;“善摄生者,要当先除六害,然后可以保性命,延驻百年。一者薄名利,二者禁声色,三者廉财货,四者损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妒嫉。”吴普享年90多岁,与他注重道德修养有关。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养性论》中说:“夫养性者,所以习以成性,性自为善。……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不恶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生之大经也。”

古人养性十分注重仁与礼。《孟子·离娄下》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说明做人要注重仁礼的修养。

知足常乐

我国古代养性十分重视知足常乐,知足常乐就是要减少私心欲望。古代大思想家老子在其著作《道德经》中指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意指做人要修养达到外貌单纯诚实,内心淳朴无邪,减少私心,降低嗜欲。

战国时期秦相国吕不韦等人所著《吕氏春秋》说:“天生人而使有贪有欲,欲有情,情有节,圣人修节以止欲,故不过行其情也。”就是说人们应注意道德的修养,对个人的欲望应有所节制。

省思少虑

中国古代医籍《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注意修养而不使形体过度劳累,不过多患得患失的人,是可以活到百岁的。

元朝养生学家在《泰定养生主论》中说:“少壮既往,岁不我与。孔子曰: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盖因马念车,因车念盖。未得之,虑得之;既得之,虑失之。超嗫嚅而未决(越起即走动困难的样子;嗫嚅即犹豫不决的样子),寤寐惊悸而不安。……盖年老养生之道不贵求奇,先当以前贤破幻之诗,洗涤胸中忧结,而名利不苟求,喜怒不妄发,声色不因循,滋味不耽嗜,神虑不邪思,无益之书莫读,不急之务莫劳。

要做到思想安宁、修身养性,只有制欲才能知足、只有知足才能常乐。不知足就会常苦,就会过度劳心而减寿。因此古人告诫后人养性要信守知足常乐的原则。

老子说:“祸奠大于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止足,常足矣。”庄子说:“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途夭者,是知之盛也。”高濂在《遵生八笺》中日:“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这些观点都表明,只有“知足”才能“长乐”,才能健康长寿;反之则会遭致病祸而损寿夭亡。

中国医学认为,思虑是神的一种功能,少思则神和,多思则神伤。此处所谓的省思少虑,应理解为避免过分的与不正常的思虑。《养生谚语》说:“人之致思发虑,致一思,出一神,注一念,出一神,如分火焉。火愈分油愈干火愈小,神愈分精愈竭神愈少。”《灵枢·本神》说:“怵惕思虑则伤神。”所以《类修要诀》主张“少思虑以养其神。”由此可见,思虑不可不节。老年人血气衰弱者,尤应量力而行,省思少虑,以免心神耗竭。

《彭祖摄生养性论》指出:“汲汲而欲,神则烦;切切所思,神则散。”《千金要方·调气法》说:“道不在烦,但能不思饮食,不思声色,不思胜负,不思曲直,不思得失,不思荣辱。心无烦,形无极……亦可得长年。”说明省思少虑可以延年益寿。

《万寿丹书》说:“多思则伤神,……夫心者,神之舍也,心静则神安,心动则神疲。神者,四肢之主,能少思虑,省嗜欲,扫除杂念,湛然不侵,则神自全。神全则身安,身安则寿永,是乃修身之大要矣。”也指出了多思心动则伤神,少思心静则神安,可见省思少虑是养生的重要方面。

中国民间谚语也说:“寡欲精神爽,思多血气衰。”是有一定道理的。

性格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