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家庭实用健身方法手册:权威专家健康讲座
7382600000024

第24章 操练健身篇(6)

把吐字发声应用到健身和祛病延年上,这是前人绝妙的一项发明。吐字发声最早可能应用在劳动中,比如,发“嗨”声,能使正常的呼吸变成逆腹式呼吸。即发声吐气时小腹突然鼓起,这样在瞬间可增加气力。集体抬重物,利用发声来协调动作,这可能是最初的、原始的然而却是最基本的对吐字发声的应用。

用吐字发声来祛病强身、延年益寿,早在秦汉就文字记载,此后历代都有人研究,像梁代名医陶弘景,唐代名医孙思邈,当代的马礼堂、郭林等人,都对这种吐字发声功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马礼堂先生结合自己多年实践,编著了“六字诀”养气功,这一功法,用六个字的不同口形,按五行学说,应四时变化,通过呼吸动作、意念导引,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秘阴阳、祛病延年的目的。六字诀是“嘘、呵、呼、泗、吹、嘻”。六字配以四季、五脏。如春天在万物生长之际容易发生肝气上亢,为防治肝病,可在呼气时发出“嘘”字,以平肝阳的上亢,如果肝病是实症,可发“呵”字功泄;如肝是虚症,可发“吹”字功补。

马礼堂先生用此法治愈了许多慢性病和疑难病,使千百人解除了痛苦,恢复了健康。

气功大师、治癌专家郭林,根据中医学的五脏、五行、五声、五方的理论,认为人在气功状态下发声与内气运行有密切关系,互相影响,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总结出一套新气功吐音法。这种高级功法,不仅能防治五脏六腑的慢性病、迅速提高肌体的免疫力,而且能明显地使肿瘤(良性或恶性)缩小或消失。这种吐音功是当今攻克癌症的有效手段之一,深受癌症患者的喜爱,其独特的疗效已在国内外医疗科研部门引起极大的兴趣和关注。

根据郭林的高徒黄韵晓女士的介绍,吐音功的功理是:利用体内丹田气,按一定功法要领发出一种特定的声波。这种声波在发声过程中,由发声器官按一定频率振动所引起的机体内部的谐振,能使内气循经络行至各脏腑,从而可以调节腑脏、平衡阴阳,增强人体免疫力。这种用内气发声的过程,本身就可以舒筋活络,通畅气血。再加上意念导引,可以使内气和声波集中向病灶循行,不但可以冲击病灶,而且可以穿透病灶,促使它逐渐缩小以至消失。

采气养生健身法

采气是练气功的根本,包括调心(意念)、调息(呼吸)、调身(姿势)。采气养生功是补气运用“意”的一种手法,它源于宋代武学中的“夺气”、“采气”法门,是当时流行于宫廷内的一种秘传功法。采气,就是采取一定的程序,用嘴、鼻、毛孔来摄取自然界的外气,借外气助内气,调动体内的真气运行。真气运行,具有它的特有规律和路线,并沿着这特有的路线有规律地充养全身,以增强自身的抗病能力,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的目的。具体操练方法如下:

1.采日月星辰之气法

(1)预备姿势。上体正直,两脚开立,比肩稍宽,内八字站立,双手下垂,周身放松,两腿微曲,舌顶上腭,两眼似闭似开,露一线之光。

(2)意念。悬顶勾腮,含胸虚腋,收腹提肛。

(3)呼吸。吸气时,双手以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以顺序向外旋转,手心向后,指尖朝下;然后两臂微屈,向前向上,逐渐抬起手,手指指向日、月、星辰某个目标,以意领气,从丹田穴上升膻中穴;呼气时,两臂慢慢前推,两手张开,坐腕,手指朝上,内劳宫穴对准日、月、星辰某个目标,以意领气,从膻中穴下行丹田穴;再吸气,屈肘收臂手指抓气,以意领气,使日、月、星辰之气,由手心劳宫穴经两臂到膻中穴;再呼气,两臂前推,两手坐腕,手指向上,以意领气,下沉丹田储存。反复练习数次。

(4)收功:功毕两眼睁开远看,手对手揉搓数次。调整呼吸。

2.采大地之气法

(1)预备姿势。与采日月星辰之气预备式相同。

(2)意念。悬顶勾腮,含胸虚腋,收腹提肛。

(3)呼吸。吸气时,两手以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按顺序向内旋转,手心向前向上捧地气,由脚心涌泉穴经两大腿于膻中穴,手心向上;呼气时,两手反腕,手心向下,两臂慢慢下垂,将气向下行至丹田储存;一吸一呼为一次,反复练习。

(4)收功。两手向体前捧气,然后右手掌搭在左手背上,重叠于丹田穴上,自然调整3个呼吸。

3.采溪湖之气法

晨起万籁俱寂,溪旁湖畔,环境幽静,空气清新,是采气练功的佳境。

(1)预备姿势。面对小溪或湖泊,两脚开立,两腿微曲,两臂下垂,脚大拇趾伏地,周身放松,两眼似开似合微露一线之光,舌尖顶上腭。

(2)意念。思想集中,意守丹田。

(3)呼吸。吸气时,抬头,上体后仰,胸部和两臂尽量张开,意念眼向水中内视,以意领气,引溪湖之气自丹田沿会阴穴、尾闾穴、命门穴、大椎穴、玉枕穴上至百会穴,气充达脑海,小腹逐渐内收;呼气时,低头,上体向下弯腰45度,两臂向丹田贯气,以意领气,经神庭穴、鹊桥穴、膻中穴,气沉丹田,小腹隆起,欲称“仙气沉丹田”。如此仰俯交替反复练习。

(4)收功。右手掌搭在左手背上(男左女右),内劳宫穴对准丹田穴,相距10厘米,停3个呼吸,慢慢收功。

4.采室内之气法

(1)预备姿势:在室内采取站、坐、卧均可。以坐式为例,上体正直坐在椅子上,百会穴和会阴穴呈一垂直线,舌尖顶上腭,眼睛微闭,全身放松,两手平放在膝盖上。

(2)意念。意守丹田。

(3)呼吸。吸气时,拔顶提肛,收缩外肾和小腹,以意领气,暗示室外之气随着自己的吸气动作,从头顶百会穴处下行到膻中穴;呼气时,放松二阴,全身放松,以意领气,气从膻中下沉丹田穴,不做暗示和意守一吸一呼反复练习。

(4)收功。两手重叠,右手搭在左背上,以左劳宫穴按压在肚脐上,顺、逆时针方向各揉32次,然后双手搓热收功。

注意事项:

(1)强调意与气合,即以意领气,就是畅通人体与自然界里混合气的结合。

(2)强调采气和聚气结合,即采气时意念头顶青天,脚踩大地,人体和大自然融为一体,把天气、地气和身体里的混元气在丹田穴聚合。

(3)强调时间,即卯时(5~7点)为最佳采气时间。

长啸运动健身法

清晨,在树木葱郁的公园里,常常听见有人引颈长啸,其声发至肺腑,悠长清亮。但是有些人对此不以为然,甚至露出鄙夷的神色。其实他们没想到长啸也是一种健身方法。

啸,有锻炼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功能,喊出丹田的内蕴之力。实践证明,规律地啸,吐故纳新,是养气的运动良方。更为重要的是,长啸可以一吐心中的抑郁之气,有调节、振奋情绪的功能。岳飞的《满江红》中有“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之句,那长啸之声无疑是为了抒发报国壮志压抑的愤怒之情。苏东坡在《后赤壁赋》中写道,他一个人爬上高高的崖顶,对着空旷的夜空“计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云涌。”一声长啸,何等痛快淋漓,苏东坡气若无人,精神上得到一种毫无拘束的解脱。

中医的脏腑学说认为:升降出入是人体气机的气化方式,宗气是饮食化生的营卫之气与吸入的自然之气积于胸中而成。宗气的盛衰,关系到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以及心脉气血的运行;关系到机体寒温和活动能力的强健与否。长啸可以调气、生气、运气、养气。持之以恒,可增气力,强脏腑。尤其是对气虚体弱的年迈之人,有养生保健之功效。现代医学也证实,啸是有节奏的体内按摩方式。它能扩大肺活量,增加肺通气量,使喉、胸、腹协调运动,调节人的情绪。一项调查统计表明:京剧表演家、歌唱家们长寿的概率偏高,就是与他们能坚持运气锻炼和气的养护有关。

长啸虽有裨益,但不少人还是不愿做,因为怕别人嗤笑。诚然,“社会的眼光是对一个人最大的束缚。”(爱因斯坦言)但也反证长啸还可以锻炼人们的勇气,原来不敢做的事情现在敢做了,原来不大胆的现在人胆了。这也是长啸的又一个心理方面的功能吧。

禹步运动健身法

禹步动作的要点是,开始时,呈立正姿势,意在丹田,10秒钟。默念:“缅怀伟大禹功,立志振兴中华!”练禹步,分左右脚交换进行。先以左脚领走若干步,再换右脚领走。左右步数要相等,以求平衡。

走时吸气挺胸,用左腿向前跨出一大步,步高不低于40厘米,腿膝要用劲挺直,用脚尖着地。后脚跟进时,不超过前脚。当提腿时全身重力落在后脚上。两手握拳,4指握住拇指紧压劳宫穴。肘微曲,行走时两臂做左右强力摆动,并将双肩尽力扭动,如船工拉纤姿势,也像士兵正步前进迎检阅之状,这样,可使膏肓穴得到充分摩擦。在此同时睁大两眼随着头部左顾右盼,效禹平治山川时观察地形的姿态,初练时很吃力,左脚领走三五十步(复步)便须调换右脚领走,以后逐渐增至100步、200步,甚至500步。500步是个较高标准,老年人体力不够,不必勉强。

练禹步有哪些好处?据初步总结,练禹步的好处有下列几点:

1.由于两臂、两肩大力扭动时,刺激到膏肓穴。膏肓穴属足太阳膀胱经,是治疗腰背诸疾要穴。它位于背部第四胸椎脊突下旁开10厘米处,按摩时两手所不及。故可补按摩功之不足。久练,对肺结核、支气管炎、胸膜炎、神经衰弱等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2.双手握拳时拇指紧压劳宫穴。劳宫穴属手厥阴心包经,位于手掌中心(屈指握拳时,在中指与无名指指尖之间处)。人到心理紧张或精神疲劳时,按摩劳宫穴会使脑的疲劳得到减轻,这已为精神心理学研究所证实。

3.行走时由于腿膝要使劲挺直,两臂用力摆动,促使四肢肌肉发达,增强了步行能力。这对交通日趋发达,每人步行日益减少情况下,练禹步正可补其不足。

4.由于前进时头颈必须左右扭动,这可使颈项部疏筋活络,血液流通,调和面部气血,防止头昏目眩。且因左顾右盼,促进视觉器官的锻炼,有清脑明目作用。

5.前进时由于腰腹部扭动加剧,促使任脉的膻中、神阙、天枢、气海等穴和督脉的肾俞、志室、命门诸穴活动增多,可以增强胃肠功能,促进消化,有强腰固肾作用。且由于运动量增大,吸氧增多,把含有充足氧的血液输送大脑,大有健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