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中老年百科全书
7383700000022

第22章 日常生活篇(7)

每个人的生活常规是并不相同的,但有两条是相通的。一是生活要有节奏感,二是生活要条理化。所谓生活的节奏感,就是一天时间要安排得疏密得宜,学习、休息、娱乐、玩耍,要交替着进行,在时间顺序上要相对稳定下来。所谓生活条理化,是说把日常生活安排得有条不紊,吃、穿、住、用各种物品,做到“各就各位”。生活的节奏感和条理化要通过制定科学的日程安排和时间表体现出来。带孩子的老人要摸索孩子的生活规律,根据他们的身体状况、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制定出适合孩子实际的日程时间安排表来。

(十二)怎样看待孙儿爱玩的天性?

孩子的天性是爱玩。玩是他们的权利,是他们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大人应该保护他们玩的权利,使他们在玩的过程中活跃身心,增强情趣,增加知识。孩子的玩本身就是他们生活的写照,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理解,他们常学着大人的样子烧饭、抱孩子、盖房子。作为老人,要紧的是引导他们玩得更有意义,在玩耍与学习中架起一座桥梁。鲁迅为了满足海婴对种植农作物的向往,就让他在庭院里种了两株南瓜,学习培土、浇水、除草、管理,这对海婴来说,是在玩,但同时又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知识和技能的种子。

(十三)为孙儿选择玩具

鲁迅说过:“玩具是儿童的天使。”玩具的选择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从孩子成长角度看,在选择时不应过多选择生活型的玩具,比如洋娃娃之类,而应当较多地选择智能型的玩具,比如电动魔术玩具、磁性活动玩具等。同时也可选择一些操作型的玩具。鲁迅就在海婴周岁时为他买过一套木工工具玩具,让他进行工程师盖房子的操作游戏,这对孩子来说,既有趣,又是行为的实际锻炼。

(十四)怎样为孙儿买“小人书”

孙儿与爷爷奶奶到街上走走,总要爷爷奶奶买几本“小人书”,这是可以理解的。“小人书”图文并茂,以图取胜,对“小人”很有吸引力。但在选择时,要注意它的思想内容。有些一味宣传狭义、怪诞的“小人书”就不要给孩子买。在选择的品种上也应该广一些、“杂”一些,而不要为了投孩子所“好”,一味选择那种描写“杀、杀、杀”的武侠故事。既可选择中国的,也可选择外国的(如高尔基的《童年》三部曲);既可选择古代的,也可选择近现代的。买了以后,还要与孙儿孙女一起翻看,给他们解释,指导他们阅读。

(十五)与孙儿一起玩?

马克思是最爱与孩子一起玩耍的。当玩得起劲时,他简直忘记了自己的身份。马克思听从孩子们的“指挥”,俯下身去让孩子们当马骑,有时相互追逐着一起捉迷藏,一起爬山,一起郊游。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与孩子们一起玩耍没有什么不妥当。与孩子们一起玩,可以取得他们的信任,可以赢得他们那颗纯真的心,从而更好地引导他们前进。同时,老人在与儿童们一起玩中可以获取性格的上“童化”。

(十六)怎样对待好提问的孙儿

爱提问,甚至爱提怪问题,这可以说是孩子们的共同点。孩子们在三岁前思维没得到应有的发展,他们提不出问题。三岁开始,语言和思维都有了较大的突破,自我意识也加强了,接触事物也越来越多,于是形成了一系列疑问。爱提问是他们思维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强烈求知欲的反映。对孙儿的提问,老人应取热烈支持的态度,而切不可因怕烦而不理不睬。除了热情支持外,还要积极帮助孩子们去释疑,完成从“为什么”到“是什么”的飞跃。

(十七)保护孙儿的想象力

在“我在2000年的生活”国际儿童绘画比赛中,上海一位小朋友那张《荡秋千》获得好评,并得了奖。画面上一个小朋友荡着秋千,秋千挂在弯弯的月亮上,他荡呀荡呀,惹得星星都闪出羡慕的眼光。这幅画好在想象大胆新颖,不落俗套。应当说,孩子们这种想象力是十分可贵的,当爷爷奶奶的要保护这种想象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十八)鼓励孙儿的好奇心

日本的“发明大王”中松义郎在50年间发明达2360项。当有人问其发明经验时,他归结为两个字:好奇。这位“发明大王”从小就好奇。他年少时,祖父买回一辆崭新的汽车,他乘人不备肢解了全部零件。他祖父非但没批评他,反而鼓励他、支持他,从此他走上了发明之路。这告诉我们,好奇是一种很好的品格,它是发明的先导,创造的诱因,正象法国著名学者保罗·郎之万说的:“儿童很早就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对于这种心理我们应当满足它,并鼓励他,使之达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高级境界。”

(十九)孙儿看“闲书”,该如何对待?

已经上学的孙儿,回家后总喜欢看一点“闲书”。所谓“闲书”,实际上就是教科书以外自己找来读的书。读“闲书’没什么不好,有利于丰富知识,开阔眼界。鲁迅说:“青少年大可以看看本份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即使与本业毫不相干,也要浏览。”再说,读“闲书”也有利于调剂精神,是一种积极有益的休息。读“闲书”总是与“有趣”联系在一起的,因此读“闲书”时往往是轻松愉快的。当然,孙儿在读什么“闲书”,有没有思想不健康的东西混杂其间,这倒是当爷爷奶奶的应该关心一下的。

老人交友朋

(一)友谊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

人是社会的动物。作为社会有机组成部分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是最足珍视的。正是这种和谐的关系,谱写了人类协调发展的美好乐曲。

友谊是亲密的。“潭水深千尺,不及友情深”。知己朋友虽然分处天南地北,相互之间的心仍然靠得很近。

友谊是神圣的。达尔文说:“谈到名声、荣誉、快乐、财富这些东西,如果同友谊相比,它们都是尘土。”普希金认为:“不论是多情的诗句,漂亮的文章,还是闲暇的欢乐,什么都不能代替无比亲密的友谊。”

友谊的力量是巨大的。友谊能驱使人舍己为人,患难相济,友谊能够治愈朋友心灵的创伤,使朋友得到希望和安宁。友谊的手,能拉住朋友不让他掉进危险的深渊,友谊的爱,能产生一种神奇的磁力。

(二)“大度集群朋”

“大度集群朋”,体现了交友的一个重要原则。这里说的“度”,是指气度,即器量和胸襟。与朋友交往,如果没有宽广的胸襟,自以为是,或者为了一点儿小事就闹别扭,朋友怎能汇集到自己周围来呢?刘邦与项羽,论才干,论兵力,刘帮都不及项羽,但刘邦能靠自己的大度,在周围结集起象张良、萧何、韩信这样一大批隽秀,最后战胜了项羽,无怪乎《汉书》的作者要称赞刘邦“常有大度”了。

(三)对友人要“略小节而取其大”

鲁迅说过:“我还不少几十年的老朋友,要点就在彼此略小节而取其大。”鲁迅说的这个“要点”很重要,这样可使朋友间互取其长,互补其短。有矛盾,有不同意见,那没什么关系,只要这种矛盾不是属于带根本性质的,那友谊就可以保存下去,并且努力培育友谊之花。有一句谚语说:“谁要求没有缺点的朋友,谁就没有朋友。”所谓“略小节”,包括对朋友身上的某些“缺点”取谅解态度。

(四)古人说“同志日友”

这话是很有道理的。上面说到的“略小节而取其大”,这里的“大”就是指“同志”。古来对“同志”二字的解释虽然并不相同,但在共同的奋斗目标这一点上,还是一致的。在今天看来,交友,不只是为了人际交往的需要,而且是为了共同事业的需要。因此,从交友的根本要求上看,应当选择有志向、有抱负、有朝气的人为友,这样就可以做到思想上互相促进,业务上互相帮助,生活上互相关怀。

(五)老年人交友的特点

老年人交友有以下这些特点:一、多层次。老年人一般说来,接触面较广,既与同一年龄层次的老年人交往,又与中年人交往,有的还兴致勃勃地与一些青少年朋友交往或结为知己。二、多侧面。老年人阅历长,在生活历程中结交了各色入等为友人。三、多功能。老年交友,有的是为了一起娱乐,其中有棋友、牌友等;有的是为了学习,为了知识的更新,可称为学友;有的是为了一起聊天,故称为“聊友”。老年生活多方面的需要,决定了交友的多功能性。

(六)广为交友对老年人有好处

老年学家认为,老年人广为交友,大有好处。一、可以增加乐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友聚首,总能给人一种生活的乐趣,更何况有些朋友谐语连珠,逗人开怀。二、可以开阔胸襟。生活中难免有不高兴的事,有些事一时想不通,让朋友一解释,一剖析,就释然了。三、可以激发雄心。老人相聚,常会谈起各自的打算和计划,这能给人一种奋进的力量。

(七)老朋友间定期小聚有必要

老朋友间定期小聚,现在已成为不少老人的“常规”。这是很有必要的。一、可以调节身心。朋友小聚总是轻松愉快的。一边小酌,一边各自谈着自己所拥有的“新闻”,这对老人来说是悠然自得的事。二、可以增进友谊。朋友小聚,轮流作东,花钱虽不多,却体现了对友人的诚意。三、可以诱发思维。很多平时不得其解的“难题”,往往在轻松愉快的餐桌边迎刃而解。李政道和杨振宁合作打破宇称守恒定律,就是在午餐会的交谈中实现的。难怪美国人要诙谐地说:“到中国饭店吃顿饭,就可以得诺贝尔奖金。”

(八)老朋友间小聚时

老朋友间小聚本身是乐事,但如果不注意节制,就会走向反面,甚至会乐极生悲。这里有几点值得注意:一、不要贪杯。小聚时杯酒助兴,也是必要的。但如不会喝酒,不妨以茶代酒。即使能喝,也不可开怀畅饮,只喝到五、六成就适可而止,这对老年人身体大有衬裨益。二、小聚时间最好放在午后。这样小聚前的上午可适当注意休息,中午保证有一个小时的午睡。如此可保持较旺盛的精力,又不干扰晚上的睡眠。另外,聚首时问也不要太长,以两个小时左右为宜。如果小聚之日身体偶感不适,也应告假,不必勉强赴约,以免招来意想不到的麻烦。

(九)上老朋友家前先打个招呼

上老朋友家前打个招呼,这首先是一种礼貌上的要求,不使人家有措手不及之感。朋友如果在干些什么,也可以让人家有时间作一个安排。另外,先用信礼或电话联系一下,也可以约定确切的时间,免得对方空等,浪费时间。如果对方实在没空,或外出不在家,那打个招呼更可以防止扑空。

(十)先给子女通信息

老人在各个家庭中的地位是不同的。但不管地位怎样,在客人来前先给子女通个信息较好。如果老人已不当家,家庭事务是由成年子女管理的,那当然要事先通个信息,这样可以让子女作个安排,包括把家庭杂物整理得整齐些及备一点茶水、果品。如果客人要在家吃饭,那还要备些酒菜招待。假如仍然老人当家,给子女打个招呼,既是对子女的尊重,也可要求子女一起招待客人。这样,对客人可招待得更周到些,对老人自己也可免得一人招待而过于劳神。

(十一)交往可采取哪些形式

老友间可以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习惯,以及健康状况选择不同的交往形式。这些交往形式大致是:一、经常走动式。对健康而熟知的老友,经常走动是完全可能和必要的,有的甚至数日一面,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不拘形式,不拘礼节。二、定期聚会式。这样可以一下与十数名以至数十名老友见面,是一种既节省时间精力,又互通情报的交往好形式。三、来鸿去雁式,这样老友间交往面可以更开阔些。有些朋友身在他乡、异域,书信往返可代面晤。身体较弱、走动不便的老人,也可以用书信向老友倾诉情怀。四、互惠礼品式。一段时间,或节假日向老友送去一些礼品。那也是一种好的交往方式。礼不在多,而在得当。金石篆刻家刘博琴同张爱萍将军友情甚笃,一次给张爱萍将军寄去一方椭圆形长印,上镌:“言行务期对党有益,处事求其于心无愧。”这对老友来说是最好的礼品了。

(十二)增进老友间的友谊

马克思说过:“友谊需要忠诚去播种,热情去灌溉,原则去培养,谅解去护理。”这里说的忠诚、热情、原则、谅解,可以说是增进老友间友谊的基本条件。忠诚,要求老友之间在任何情况下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互相关怀,尤其当一方蒙受不幸,身处逆境时,另一方应该以自己赤诚的心去温暖友人。老友间的热情虽然没有年轻人那样外露,但更纯真、更深沉。老友间的友谊也应讲原则,如果发现老友有缺点、错误,应直言不讳地批评其过失,促其改正。当然,对友人一时的过失,尤其是对自己某些方面处置失当,则应取宽宏大量的谅解态度。只有这样,友谊才能牢固、久长。

(十三)消除老友间的误会

老朋友之间有时也难免发生误会,为了友谊,应及时消除误会。使友谊裂痕得以弥合的良方是:坦率和真诚。坦率地承认自己的不足,真诚地表述对友人的情感。当然,在处置上,不要在友人感情激动时急于求成,而应等对方冷静下来后慢慢地表述心迹。1863年1月7日,恩格斯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把妻子玛丽病逝的消息告诉马克思,可马克思在回信中没有多少安慰的话,却大谈自己的困境。为此,恩格斯大为光火,给马克思去了一信,在信的末尾写道:“那就请便吧!”马克思看完信,心里象压着一块大石头,他感到自己的信的确措辞失当,但马上回信,必然又要碰壁。过了十天,他等恩格斯“冷静”下来后,写信认了错,解释了情况,疙瘩终于解开了。恩格斯在。回信中说:“你最近的这封信已经把前一封信所留下的印象消除了,而且我感到高兴的是,我没有在失去玛丽的同时再失去自己最老的和最好的朋友。”

忘年交新朋友

(一)美好的“第一印象”?

老年人的交往也是有所发展有所更新的。在接触新交过程中,重要的是要给对方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各人的气质、风度、教养不同,但如能在与新朋友交往之初,以朴素、自然、热诚的态度对待对方,那将留给对方既形态各异,又同样美好的“第一印象”。鲁迅由北京到厦门,结交了许多新朋友,留给新朋友的“第一印象”是极好的,他们在《厦门日报》载文道:“鲁迅先生没有一点架子,也没有一点派头,也没有一点客套,衣服也随便,说话也不装腔作势。”透过这“第一印象”,使我们看到性格化了的鲁迅。

(二)只与同龄人交往不好?

老年人有很多长处和优点,比如社会经验比较丰富,对社会和人生有比较成熟和稳当的看法。但老年人也有自己的弱点和不足之处,随着生理机能的衰退,心理上也渐趋沉静,不少老年人还趋向于守旧,对社会上朝气蓬勃的新事物常常看不惯,有反感。如果只与老年同龄人在一起,容易滋长和加重守旧心理,使自己与时代离开越来越远。因此,除与老年同龄人交往外。还应该与不同年龄层次的人交朋友。

(三)“忘年交”可使人“忘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