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二十世纪十大经典战役·“霸王行动”—诺曼底登陆战役
7384000000038

第38章 扩大战场进军巴黎(3)

在德国,6日凌晨最初的几个小时内最高统帅部也乱作一团,从各个渠道报来的有关诺曼底的情况相互矛盾、众说纷纭,请示电话接连不断。天亮后,刚从睡梦中醒来的希特勒,身着睡袍坐在位于贝希特斯加登的他的大本营中,倾听着最高统帅部参谋长凯特尔元帅和作战部长约德尔上将有关西线局势的汇报。经过长时间沉默后。希特勒所得出的结论是“目前的登陆仅仅是大规模入侵的序曲,诺曼底不过是盟军声东击西的佯攻,真正的登陆地点应该是加来地区。”

此前,冯·伦德斯特曾向最高统帅部提出动用西线装甲师组织反击行动的请示,但被约德尔将军驳回,并特别强调不得将党卫军第12装甲师和装甲教导师从加来调住诺曼底地区。下午,希特勒忽然又改变了主意,命令上述两支装甲部队开往诺曼底。但由于受到盟军的电子干扰,德军通讯系统失灵,当命令传达到部队时已经是傍晚了。再加上盟军的空中打击和道路、桥梁被破坏,德军装甲师在当时也很难迅速进入战场。

隆美尔在家中接到了盟军已登陆的报告后,立即启程乘汽车返回法国。由于盟军在西线的空中优势,希特勒禁止他的高级军官乘飞机行动,因此直到6日晚间,隆美尔的车队才从德国风尘仆仆地驶入设在蓬图瓦兹的B集团军群司令部大门。这时,他称之为“决定成败的24小时”已过去一大半了。

听完斯派达尔的汇报后,隆美尔断定盟军的登陆行动已基本获得成功,但此时在他心目中对于盟军主攻方向到底是诺曼底还是在加来,依然尚无定论。隆美尔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境地:仅靠防守诺曼底的第7集团军,没有十分的把握将盟军赶回大海;如果调动加来的第15集团军,那么谁来对付海峡对面的巴顿和他的“第1军团”呢?

隆美尔思索再三,最后得出结论:盟军在诺曼底登陆行动,不过是为了诱使第15集团军离开加来,尔后在加来实施主攻并登陆。隆美尔没有再向最高统帅部提出调动第15集团军的要求,但在与希特勒电话协商后,最高统帅部终于同意将西线装甲集群中的5个装甲师置于隆美尔的指挥之下,这多少使他感到了一些鼓舞,反攻的信心也增强了。

隆美尔的首要目标是阻止盟军将登陆场连成一片,其次是必须坚守住冈城以防巴黎受到威胁,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尽一切努力不能让盟军攻占瑟堡。

6月7日,隆美尔在诺曼底前线进行了近一整天的视察,他发现情况比预想的要严重得多,盟军伞兵部队正在稳步集结,登陆场也在努力连接并加紧向纵深扩展,而德军的海岸防御阵地基本上都已丢失了,而预备队部署距离太远,无法填补第一线留下的空白地带。

隆美尔一面命令刚刚置于他指挥之下的党卫军第1装甲军全力反击。一面再次向最高统帅部提出把驻守海峡群岛的第319步兵师、驻布列塔尼半岛的1个步兵师调往诺曼底增援守军,同时从法国中部和南部再调4个装甲师去堵塞防线上的缺口,将盟军牵制在登陆场。但这一次最高统帅部没有同意隆美尔的要求。

此时,盟军登陆部队的兵力在迅速增长,不断向内陆挺进,拥有制空权的盟军航空兵不断在战场上空巡逻、扫射和轰炸。在这种形势下,德军装甲部队根本无法集结成碾碎盟军登陆场的钢铁洪流。7日投入战斗的党卫军第1装甲军第12装甲师,在前往海边的路上不断遭到盟军飞机的袭击,再加上到处是被破坏掉的桥梁和道路的阻碍,进展十分缓慢,并且损失严重,许多坦克和车辆在半路上就被击毁了。8日,隆美尔又令弗伊希廷格尔的第21装甲师从贝耶至冈城一线对英加军队的结合部发动反击。但局势并没有什么好转,近千架盟军滑翔机正好在此降落,占据了其要通过的道路。随后机降部队消灭了弗伊希廷格尔的增援步兵,伞兵们携带的反坦克炮发挥了巨大的威力,一场交火过后,第21装甲师只有50辆坦克还能动了,其余的都东倒西歪地在公路两侧燃烧和冒烟。

隆美尔从弗里茨·维特将军的党卫军第12装甲师紧急抽调1个团与第21装甲师的残部会合,对贝耶发动攻击。德军装甲师在一些地方取得了进展。第84军军长马尔克斯将军得到最高统帅部的授权指挥前沿战斗,他站在敞篷车上亲自督战。部分德军坦克在盟军部队中间冲开了一条狭窄走廊,有的已杀到了离海岸不远的地方,但迎面而来的是盟军战列舰的炮弹,德军坦克被舰船炮火打得人仰马翻,四下逃散,其余的向后退去了。与此同时,从勒芒赶往诺曼底的一支增援装甲部队在途中又遭盟军空袭,许多作战车辆和补给车辆被击中、幸存的人员只能躲在树林里等待天黑。

德军在盟军登陆头3天的反击行动中,虽取得一些小范围的进展,但付出的代价却是巨大的,已经难以保持一条相对完整的战线,沿海地区仍在坚守的仅存的“支撑点”也没有希望得到支援。冯·伦德斯特和隆美尔都认识到,仅靠诺曼底的第7集团军和西线装甲集群的力量,已很难达到把盟军牵制在登陆场的目的,因此令西线装甲集群司令部调集剩余兵力,再从布列塔尼半岛调来第2空降军,会合后准备发动一次旨在分割盟军登陆场的大规模进攻。同令驻诺曼底的德军就地固守,等待援军到来之后再发动反攻。

同盟国航空兵在战场上空占据着绝对的优势,以致于隆美尔在战场上驱车穿梭指挥作战过程中,不得不多次跳下指挥车寻找隐蔽处。6月10日那天,盟军通过窃听电波的方式,发现了德军西线装甲集群司令部的所在地,立即派出战斗机和轰炸机加以攻击。冯·施韦彭伯格将军由于长期在东线作战,没有领教过英美空军的厉害,因此居然对指挥所不加任何的伪装措施,结果被皇家空军炸了个正着。冯·施维彭伯格身负重伤,而他的参谋长及多位幕僚都被炸死了,参谋部的工作一下子停顿了下来。当日,党卫军第1装甲军军长泽普·迪特里希上将接任西线装甲集群司令职务。而经过此次灾难,隆美尔计划中的反攻行动不得不推迟了。

6月11日,美第5军推进到科蒙塞里亚伊济尼一线,其先头部队正越过维尔河口,努力打通与美第7军的联系。德军明白一旦这两个军连成一片将构成极大威胁,所以全力阻止美军的行动,双方激战不断,黄昏时美军第5军已同第7军建立起了联系。

同一天,盟军的人工港被拖到诺曼底投入使用,使盟军的卸载速度大大提高,在美军地段的“桑树A”人工港,卸载车辆的速度达到每分钟两辆。在英军地段的“桑树B”人工港,物资卸载量从最初的日平均600吨,达到后来的日平均1500吨。

6月12日,美军攻占卡朗坦。至此5个登陆场连成了一片,形成正面宽80公里,纵深12——18公里的大登陆场。在7天里共上陆人员32.6万,物资10.4万吨,并继续向大陆运送更多的人员、物资、装备和补给。

在盟军登陆后,德军就从本土和意大利调集飞机,攻击登陆滩头,只是实力相差太过悬殊,只能在夜间进行一些骚扰性质的空袭,起不到什么作用。7天里共出动1683架次,还不及盟军一次航空火力准备出动的飞机架次,取得的战绩只是击沉了两艘驱逐舰和若干艘小型舰艇。昔日不可一世的德国空军在这场决定性的战略登陆战中,却沦落到仅仅是象征性出动,从一个侧面反应出德国的失败已不可避免。

6月12日,德军使用了所谓的秘密武器——V—1导弹,这是一种小型地对地导弹,弹头装烈性炸药850千克,总重量2300千克,最大时速240公里,最大射程280公里,由地面发射架或飞机在空中发射,主要射向伦敦。德国想以这种恐怖空袭迫使英美同意议和。但这对登陆起不了多大作用,因为盟军此时已拥有了足够的空中力量,可以在不影响登陆的前提下组织起有效的对空防御。如果V—1能提前3个月投入实战,那么战争进程就很难说了。

德军初期的反击已被粉碎,并且显然无法阻挡盟军向纵深地带发展,现在隆美尔和冯·伦德斯特心中十分明白,“大西洋铁壁”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在他们地强烈要求下,6月17日希特勒来到了西线,在苏瓦松一座修建于1940年的混凝土掩体内听取了西线司令部将领对战局的汇报。虽然希特勒在当天的视察中大谈他手中的“秘密武器”(就是V—1导弹),并且在临走前严令“不惜一切代价坚守住瑟堡港”,但在场的将领已经准确评估了目前诺曼底局势的严重性。德军首次对诺曼底海滩的反击行动至此结束,第三帝国崩溃的命运已经注定了!

德国最高统帅部和希特勒开始对发生在诺曼底海滩盟军登陆行动的性质进性重新评估了。隆美尔、冯·伦德斯特和第7集团军司令弗里德里希·多尔曼中将,现在也认为盟军在诺曼底的行动“不是牵制性行动,很可能是主攻方向。”

冯·伦德斯特再次向希特勒陈述使用加来的第15集团军的必要性。起初,希特勒也认为冯·伦德斯特的解释是有理由的,于是便接受了老元帅的请求,下令在波兰中部的党卫军第9、第10装甲师开往法国、驻守加来的第15集团军准备开赴诺曼底。但凯特尔和约德尔却还坚持认为诺曼底的战斗是“一场佯攻,其目的是诱使我方投入后备部队去诺曼底,以便盟军在加来发起另一次决定性战役”;情报部门的官员也倾向于“敌人可能在6月下旬以比利时沿海地区为目标发动大规模登陆战,”“把第15集团军从现有防区撤出是极其危险的。”于是已经被战局搞得晕头转向的希特勒又赶紧下令:“从加来开往诺曼底的装甲兵和步兵立即停止前进。”这样,配有重型装备和久经沙场的德国第15集团军依然留在了加来。希特勒的昏庸决定在关键时刻救了盟军,如果第15集团军进入诺曼底战场,其后果是难以想象的。当冯·伦德斯特听到这个决定后被气得浑身发抖,大骂凯特尔和约德尔是最高统帅部里的“马屁精”,他对西线战事彻底失去了信心,6月底,冯·伦德斯特元帅的西线总司令职务由冯·克鲁格元帅取代。

孙子在他的《兵势篇》中说道:“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德军在盟军登陆的最初关头没有用强有力的装甲部队对其正面展开封堵,导致盟军顺利地建立了滩头阵地,为以后盟军的进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兵势如水”,丧失了“势”的德军,离失败已经不远了。这时,隆美尔自己也已意识到这场战役肯定是无法打胜了,但作为一个军人他还是要尽一切努力挽回局面。

四、攻占瑟堡

登陆开始后第2天,即6月7日,天气虽然晴朗,海面上依然刮着5~6级的强风。盟军登陆的诺曼底海面上一直波涛汹涌,被击伤和损坏的舰船随风飘荡……

下午,风刚一停,建立人工港的“桑树”计划就开始付诸实施了。

美军人员在乱成一团的海滩上勘察,在海面上设立标志标明各部件应该沉放的位置。

当天下午,第一批准备下沉作为“醋栗树”防波堤的船只到达。冒着德军不断射来的炮弹袭击,有3艘在当天就沉放在指定位置。8日,供“桑树A”用的巨大的混凝土箱“凤凰”,也按计划开始运到“奥马哈”海面,被立即沉到指定位置。

到6月10日,美军地段的防波堤竣工,围出了一个2平方海里的港区。

16日16时30分,一艘坦克登陆舰靠上了刚刚竣工的一条罗布尼兹——“鲸鱼”舟桥通道,很快,至少有78部车辆在38分钟内通过这座桥上了岸。

“桑树A”建成了!

接着,第2条、第3条舟桥码头和外海防波堤“低音大号”陆续竣工。

此时,“奥马哈”这段只停过小渔船的荒凉海滩,一跃成为法国北部最有活力的、容量最大的港口。

与此同时,在英军“金海”滩登陆地段的“桑树B”也建成投入使用,川流不息的人员、补给品迅速上陆。

到6月18日日终时,共有314,514名人员,41,000部车辆和116,000吨补给品通过人工港上陆,形势十分喜人。

到6月19日为止,盟军实力与日俱增。组织完善的横渡海峡运输舰队已把大约20个师的部队送到陆上,盟军的集结速度超过德军,在诺曼底已拥有50万人左右的兵力。

盟军已经像汹涌的潮水一样,不断涌向欧洲大陆。

与此相反,由于盟军的无情空袭,再加上交通线在前些日子已遭破坏,德军元帅隆美尔不可能得到编制完整并能立即投入战斗的增援部队。

有些增援部队不得不化整为零,而且往往还得在夜间靠步行或骑自行车赶往前线。他们的许多重型装备都在途中被炸毁。

6月19日拂晓时分,一场40年来罕见的大风暴席卷了英吉利海峡,8级大风卷着18米的巨浪向盟军的人造港猛扑过来。

最先是海峡之间的运输和卸载工作被迫中断,原来的运输洪流也变成了点点滴水。

很快,暴风使小型水陆载重汽车像无头苍蝇一样,在近海运输船和海岸之间到处乱撞。有的舰艇被折断,有的锚链断裂,失去控制,互相碰撞。沉重的“低音大号”随风飘流,冲向下风处。事先从英国施来的长达4公里的“鲸鱼”通道沉没,“桑树A”在溃散……

第二天,风依然刮得很大。盟军在滩头阵地修筑的小型跑道已根本不能降落飞机,海上交通也完全中断了。

这场大风持续了80多个小时,直到22日傍晚时才开始停息。

此时,映入精疲力竭的舰员们眼中的是满海滩的破船烂车,乱七八糟的各种类型的装备。

据统计,总共有800艘各种舰船被刮到了岸边,其中大部分受损搁浅,4天的大风暴比敌人两个星期造成的损失还要大。

可怕的是,大风暴引起了登陆部队补给品的严重不足,缺乏补给使原定的横渡奥登河的进攻无法实施,而且使本该登陆的3个师滞留在海上,盟军的攻击规模受到了限制,德军则可乘机调动预备队投入登陆场作战……

必须修复“桑树”人工港,才能扭转这种不利局面。

“桑树A”已经失去了修复价值,盟军海军司令拉姆齐将军立即组织人员全力修复“桑树B”。

到6月29日,“桑树B”又开始了接受从英国开来的补给船,到7月8日,每天的吞货量已达6,000吨;19日,坦克登陆舰码头建成投入使用,吞货量达7,000吨;7月29日,上岸补品达到了11,000吨的创记录数字,大量的部队和补给品通过人工港流向诺曼底战场。

在“桑树”行动的同时,“普拉托”行动——铺设输油管道的工程也在进行之中,7月初如果天气好的话,这些输油管道就能以每天8,000吨的速度把油料从海峡对岸送到诺曼底。

至此,盟军已经像汹涌的潮水一样,不断涌向欧洲大陆,然而,还必须采取进一步的措施,才能使这股洪流真正不可阻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