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二十世纪十大经典战役·“霸王行动”—诺曼底登陆战役
7384000000007

第7章 漫长的第二战场(7)

机场上,总统的C—54专机已准备就绪,奥蒂斯·F·布赖恩少校已在驾驶舱内整装待发。专机后面另二架飞机上,坐下了马歇尔等高级军官,一批P—19和喷火式战斗护航机,发动机已点火,发出巨大的轰鸣声;头顶上,P—38在云层中盘旋。罗斯福在飞机里坐定后,说:

“艾克,坐到我身边来,我早就想跟你谈谈了。”

飞机很快飞到突尼斯准备降落,艾森豪威尔已在此处为罗斯福选了一座海滨别墅,凑巧得很,当地人也把这座别墅称为“白宫”。

第二天,罗斯福在艾森豪威尔的陪同下,到战场上游了一圈。听完艾森豪威尔讲述美军前一年在此处首战大捷,总统对战士表现的战斗意志赞叹不已。在游历的途中罗斯福思古之幽情大发,对艾克道,“我们的这个战场很可能正是古代的战场,二千多年前,迦太基名将汉尼拔与罗马军队第一次交手的战场,应该就是这里。”

艾克道:“事情果然如此的话,那就是考古学家还没发现的古战场,倒叫我们给发现了。”

晚上,罗斯福登上C—54,重新开始到开罗的旅程。黎明时分,总统从座舱中简易床铺上一觉醒来,往下一望,辽阔无垠的寂静沙漠在晨曦中泛着金光,一条蜿蜒的翠带,穿过沙漠,延伸到无尽的地平线。罗斯福意识到它就是尼罗河沿岸的狭长耕作地带,是人类文明的四大起源之一。看到这,总统知道快要到目的地了,因此精神振奋,目不转睛地看着。

布赖恩少校用长距离动力滑翔装置使飞机慢慢降低高度,向尼罗河低飞。一幅文明而古老的农耕图映入眼帘:牛拉的水车缓缓转动着,向灌溉渠里戽水,农民在巧克力色的泥坝围着的绿野里犁地、锄草,挂着三角帆的老式桅杆船,三三两两地游弋在尼罗河上。

“看那!金字塔!”总统旁边的一个保卫人员喊道:

“飞过去,看看!”总统也游兴大发地喊道。

布赖恩慢慢调转机头,坐落在沙漠边缘的三堆三角形的紫晶色东西越来越近了,看得越发清楚了。

“这是金字塔!”

“这是狮身人面象!”

罗斯福快乐得像个孩子似的嚷着。过去只是从图片上看到的世界七大古迹之一,今日终于亲眼看到了。

到机场后,一下飞机,罗斯福游兴不减,提出要乘车去城里看看。旁边的特工头子迈克·赖利可没管那个,用冷冷的两个字“不行”作为回答。

回答噎得罗斯福好一会没吭气,赖利口气缓和下来,又说道:

“丘吉尔先生要去的话,他尽管去。如果有人开枪射击,他至少可以跳出车子拔腿溜走,而你就没有这个方便条件了。”

罗斯福一脸的不高兴,游兴也没了,只好顺从地乘车到了下榻处,这是美国公使柯克腾出来给他的一座白色四方型别墅。

丘吉尔两天前已到,蒋介石也已先期抵达。

1943年11月23日上午八时。

埃及首都郊区吉萨大金字塔附近的米纳大酒店。有中国人参加俄国人不参加的开罗会议正式开始了。这是协调美、英两国军事战略,安排中国战区战略进攻方向的会议。

第一天,会议的主角,英、美两国的军人和政治家们就各种计划发生了激烈的争执。双方人士的脸色阴沉,窗外一眼可瞥到的庄严肃穆的金字塔和百看不厌、神秘莫测的狮身人面象所构成的美景,都吸引不了与会者的注意力,减轻不了与会者的懊恼。

第一天,重点研究中国战区问题。参谋长联合会议成员同罗斯福、丘吉尔、蒋介石及蒋夫人坐在一起,研究缅甸问题。蒙巴顿勋爵把进攻缅甸的详细计划合盘端出,进行评价。蒋介石是打心里高兴,他的最大希望就是尽快收复缅甸,以便重新打开通向中国的供应线。美国人当然支持这个计划,也正是在美国的提议下才把蒋介石请来的。

英国人本来就没把中国看成大国,也不欢迎蒋介石出席会谈,所以,英国人在发言中傲慢地贬低中国战区的意义,避而不谈关于英国出兵援华的任何建议。分歧产生了。

第二天,研究的重心移到欧洲战场。双方各路人马各有主意、一脸严肃走进会场。

马歇尔事先预计到,出席今天会议的丘吉尔一定会利用机会重弹“巴尔干计划”的老调,从欧洲主战场开溜。果然不出他所料:丘吉尔一开始就在会议上作了一个冗长、生动、美国人耳熟能详的发言。

丘吉尔从英军刚刚撤出的多德卡尼斯群岛谈起,大谈其中的罗德岛是打进巴尔干半岛的极好立足点,由此路取道希腊、土耳其,可赶在俄国军队之前占领罗马尼亚、匈牙利、奥地利。他希望英美联合作战,攻占这个岛。

原来,当1943年11月14日,丘吉尔一行乘一艘战列巡洋舰从英国普利茅斯出发时,就决心把“霸王”行动推迟,以便在这一段时期中在东地中海实施一些他们认为更有把握、对维持英帝国更有利的行动。为此目的,在航行期间,丘吉尔每日与他的手下“高参”们共同商讨,如何智胜对方。为此目的,丘吉尔不辞辛苦,亲手起草了这个长篇演说。

几天后,船到马耳他,丘吉尔忙中添乱,又患上重感冒,脸色烧得像粉红色的刚熟的苹果。他正躺在一张大床上,心绪不宁,牢骚满腹,对即将到来的会谈疑心重重。他把手下的高参召来,先把对那些固执的美国人要发表的演说对他们先讲一遍。他讲完后,告诉他的亲密顾问布鲁克,他打算说:“如果你们在地中海不与我们合作,那么在英吉利海峡我们也将不与你们合作……”

布鲁克听此言,心里一惊。他预计丘吉尔如果这样说,势必造成双方的冲突,害了自己。这种策略是不可能成功的。在布鲁克的建议下,“不与你们合作之类的话”终于强压下去,丘吉尔在正式会议只把那个演说讲了一遍。

这个演说对美国人说也是格外刺耳。同样的内容在几个星期前曾被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否定过,今天,又改头换面提了出来,理所当然遭到马歇尔的反对。

此时的美国,不仅有了战争经验,而且其实力也已大大超出英国人。就人力资源,英国已达到其动员潜力的顶峰,只有四百五十万人;美国此时的兵力是英国的一倍还多,而且每天还有人应征入伍,数字还在增加。在“衣阿华”舰上,有一次开会时,罗斯福对马歇尔说:“我们派往英格兰参加‘霸王’计划的兵力很快就要与整个英国在英格兰的全部兵力一样多了。”马歇尔纠正了他的说法,“美国在那儿的军队人数已超过英国军队了。就装备说,美国的所有工厂都已纳入战时轨道,正在加班加点,源源不断地把飞机、坦克和大炮运送到世界各战场。光飞机,美国每个月就生产近万架。”

马歇尔想到,为实施“霸王”行动,美国已准备了一年半了,有近百万军队已在英伦三岛待命行动,有一千多万吨战争装备堆积在英国各大仓库,美国东至纽约,西至落基山脉都在为“霸王”战役的进一步需要而工作。如果听从英国人的意见,在一个几乎没有通信联络的国家发动军事行动,这样就要抛弃霸王行动,我们就要倒霉吃大亏,就要拖延战争的进程。

在丘吉尔进一步提出:一月份盟军攻陷罗马,他希望二月份攻占爱琴海的罗德岛的具体时间表后,马歇尔坐不住,开始反击了。

马歇尔与丘吉尔打过多次交道,一直非常尊敬和钦佩丘吉尔,但这次为了大政方针,同这位英国首相激烈争执起来,而且面对面。

两人说话声调越来越高,各不相让,吵到最后,丘吉尔索性站了起来,扯着上衣的翻领,嘴角挂着细细口水,口中喷出飞溅的唾液,嚷道:“国王陛下的政府不能让军队无所事事;步枪必须吐出火焰,坦克必须奔驰战场。”

马歇尔也不甘示弱,也跟着站在对面,一字一顿,措词严厉的说道:“要是我独断独行,苍天不容,但是……我决不让美国士兵去那片(罗德岛)该死的海滩送死!”

在讨论具体计划中,在英、美参谋长级将军间也爆发过激烈冲突。在一次会议上,在议论从什么地方搞坦克登陆艇问题上,英国人提出要把用于缅甸战场的登陆艇调出来,用于东地中海,这种登陆艇排水量很大,设有巨大的船舱,可并排放四十辆坦克,舱门开在船头,坦克可直接从船舱开到海滩。意大利、印度、法国南部战区和太平洋地区都将急需这种登陆艇。而“霸王”战役也非用它不可。

英国人提出的建议如同在平静的水中倒入硫酸一样,引起美国人的激烈反应,这使联合参谋长几乎要大打出手。当时参加会议的美国将军史迪威回忆道:

当时布鲁克发怒了,火冒三丈,而金海军也不是好惹的,动用他管辖的登陆艇,为达英国人的目的,气得他怒发冲冠,差一点窜过会议桌扑到布鲁克身上。

上帝啊,金简直气疯了。我真希望他给布鲁克一拳。这次我们让英国佬威风扫地了,真叫人痛快。

几次争吵,使英国人目瞪口呆,特别看到有人这样声色俱厉地对自己的首相讲话!更使英国将军瞠目结舌,丘吉尔本人更是显出受辱的样子,终日郁郁不乐。不过,此后英国人再也不向马歇尔提起罗德岛了。

11月25日,是美国的感恩节。

为缓和英美双方会谈的气氛,罗斯福邀请英国人到他那幽静的白色别墅参加传统火鸡宴,罗斯福亲自动手为大家切开火鸡。然后大家来到临时作联合参谋长会议会场的大会议室。屋子里一部老式的留声机放出悦耳的舞曲,人们翩翩起舞,可惜女性太少,只有丘吉尔的女儿萨拉·丘吉尔一位,邀她跳舞的人,使她应接不暇。老丘吉尔也忘却白天的烦恼,邀了罗斯福的军事秘书,绰号叫“老爹”的沃森将军,踏着华尔兹的舞步绕过了罗斯福的沙发。

轻松的舞会似乎没有收到多大效果,以后的会议“双方的火气依然很大”。

11月27日,英、美双方人员,带着比原来更大的分歧踏上飞往德黑兰的旅程。

从开罗到德黑兰的航程大约是六小时,途经巴勒斯坦全境。罗斯福自知自己的身体状况,“恐怕以后再也不会飞这条航线了”。他特别要求一点多余的时间,好好看看这个基督诞生地。

他和布赖恩已相处几日,特别喜欢这个沉稳的飞行员。两人共同拟定一条路线,使圣地的每一处名胜古迹都不会被丢掉。

他们首先飞临贝尔谢巴及其著名的井泉,当时气候极佳,机翼下的一切都历历在目;罗斯福孩提时代就已铭记在心的景观,随飞机翻越过一座高山后,便一一进入眼帘。

“那是伯利恒,低飞,”罗斯福命令道。

布赖恩把飞机倾斜得快要使一只机翼触地了,总统凝视着耶稣诞生地的小教堂,心里真想降落,亲自进去看看。

不一会,那个光怪陆离的圣城耶路撒冷出现了,飞机在上空开始盘旋。总统在逐一辨认那些神圣的建筑物,并且激动地一一大声喊出它们的名称:

“大卫墓、天国之门、耶稣拱顶、耶稣受难地、伊斯兰陵墓、大马士革之门、圣墓教堂、哭墙。”

“布赖恩:再转一圈。”总统命令道。

于是飞机又缓缓地绕了回来,引起地面无数行人驻足仰首观望这架几个发动机的庞然大物,它低得几乎要擦到古老的房脊了。

接着,他们绕着橄榄山的梯阶型山坡飞了一圈,似乎是向山顶上耸立着的耶稣升天教堂致以最后敬意,然后,飞机恋恋不舍地缓缓离去。

伊朗德黑兰。

从机场到市区宽阔公路的两旁,每隔五十码一个,布满了俄国卫兵。他们穿着肥大的灰色上装,腰束宽宽的皮带,蓝裤子的肥大裤角塞在笨重多褶的靴子里,头戴灰色浅帽;他们个个手里端着转盘式冲锋枪,全神贯注地守卫着。

罗斯福、丘吉尔等盟国的大小首脑们乘坐的专车风驰电掣般驶过这些卫兵的面前。为安全起见,斯大林特意捎信给罗斯福,动员他从四公里外的美国公使馆搬到了俄国公使馆大院里一座方方正正像盒子一样的楼里去住。丘吉尔则下榻到与苏联使馆一墙之隔的英国公使馆内。

决定世界命运的大国首脑们现在在德黑兰聚首了。他们控制着四亿以上的人口,几千万的军队,他们的一举一动影响着世界。

代号为“找到了”的德黑兰会议于11月28日下午4时举行了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地点在苏联使馆。

提前两天到达德黑兰的斯大林,身着浅棕色元帅服,两个特大号金色肩章上的两颗大白星闪闪发光,浓密的头发和铁灰色胡子,透露出威武和沉着的气质,他面带微笑会见了罗斯福和丘吉尔,三人头一次围着一张桌子坐着。

几分钟的寒暄过后,会议主持者罗斯福议请斯大林先说几句开场白。

“不”,斯大林的译员巴甫洛夫把话翻译过来说,“他宁愿听。”

罗斯福不得不先说几句,欢迎俄国人作为“家庭的新成员”,三巨头会议将是友好和坦率的……,说话中间“他笑容可掬地把坐在桌子四周的人打量一遍,好像是仁慈而有钱的大叔看望穷亲戚一样”,丘吉尔的翻译伯斯回忆道:

丘吉尔感冒发烧的红晕还没有退尽,喉咙痛,说话也很嘶哑,但这无损于他的口才。他说:坐在桌子周围的人“也许代表着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世界强国的最大集结,”他们掌握着“缩短战争、几乎肯定可以得到胜利之权,毫无疑问,还掌握着人类的幸福和命运……”

转了一圈,罗斯福开始了他的正式发言。

他先简要回顾了历次英美会议上所制定的各项战略计划,谈到了太平洋战场、中国战场,继而谈到欧洲形势。此时,他提出了美国的看法:

罗斯福说,一年多来,美国的战略方针一直是力图缓和德军对苏联的压力。但是,直到魁北克会议决定1944年5月为横渡海峡的日期止,一直未能制定出实施这一军事行动的最后计划。毫无疑问。罗斯福料到丘吉尔会提出他的论点,便又补充道,不少人主张在地中海采取进一步的军事行动。但他深信,即将在5月份发动的这场极其重要的进攻决不能因如此一些次要的行动而推迟下去。

接着斯大林讲话了。他的讲话语气平缓,句子简短,思维周密,言简意赅。英、美两国的元首都认真倾听。他认为发动对德国的进攻,意大利不是合适的地点,“霸王”行动,才是1944年一切战役的基础。

丘吉尔的发言,先绕了一个大弯,说美、英两国对诺曼底登陆的计划已久。这一行动的延误确实令人失望。但是一转折,马上他就提出现在应力劝土耳其参加战争,利用东地中海出现的大好形势,把预定的横渡海峡的计划再推迟两至三个月。

丘吉尔的辩才又一次充分表现出来,他的闪烁的灵感一冒头,就情不自禁高谈阔论起来,只说得罗斯福直打瞌睡;斯大林几次想打断他的话头,但终于还是使出极大的忍力,没把话说出口,只是拼命地用铅笔在纸上画着什么。

历时三小时二十分钟的第一次会议在彬彬有礼、谈得来的气氛中结束。三位巨头,各抒己见,互相试探。美、苏两国在欧洲战场的方针很一致,这一点使他们亲密起来,不觉中英国人开始被冷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