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蒋介石宋美龄在重庆的日子
7384300000032

第32章 大国领袖之路(1)

蒋氏夫妇出席开罗会议(左起:蒋介石、罗斯福、丘吉尔、宋美龄)

一、出任中国战区最高统帅

1.迟到的对日宣战

1941年12月8日,本是一个平常的日子,而就在这一天,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它改变了整个二次大战的形势和力量对比,整个世界战争的进程从这一刻起发生了转折。蒋介石的命运也从这一天开始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日本军国主义分子膨胀的野心把一个顽强抵抗侵略的半殖民地国家推进大国之列。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

东京时间8日凌晨1时30分(夏威夷时间7日早晨6时),183架日机飞临毫无戒备的珍珠港上空,随着呼啸倾泻的炸弹、鱼雷,美国在太平洋上最大的军事基地顿时变成一片火海。在日机轮番轰炸袭击下,美国太平洋舰队几乎全军覆没,40余艘舰艇被炸沉击毁,188架飞机爆炸起火,4500名官兵伤亡。

同日,蓄谋已久的日军在亚洲也发动了攻势,入侵泰国,直逼马来亚,英国最新式、最具威力的“威尔士”亲王号战舰和“却敌”号巡洋舰也令人难以置信地沉没在马来亚沿海。对于英、美在中国天津、广州、上海等地的租界,侵华也一一进行强占。日本以极其微小的损失,大大推进了其侵略进度。

美国白宫,如茵的草坪外聚集着游行的民众。进进出出的军政要人行色匆匆,严肃的表情掩盖不了内心的极度震惊和愤怒。在事变的前一天华盛顿还在进行美日谈判,日本的欺骗伎俩和太平洋上的巨大损失使得轮椅上的总统表现出了罕见愤怒和激动。罗斯福此刻多想站起来,走到游行的民众跟前,挥动拳头作一番即兴讲演,表到自己的愤怒和政府的决心!可是多年以前那场小儿麻痹症使得这位59岁的总统下肢永远瘫痪了。他只得通过广播向美国民众发表讲话,发誓要领导全国民众报仇雪恨。

英国伦敦。罗斯福那充满激动和愤怒的广播讲话越过茫茫的大西洋,依然是那样的清晰。彼岸大地上升腾起来的复仇火焰也感染着此岸的民众,首相丘吉尔激动地叫起来:“我们从此不会单独作战了!”与美国同时,英国也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了。

中国重庆。苦撑待变的决策者从珍珠港的火海中发现一个坚强的战士在崛起,而自己与他正处于同一个战壕中,面对的是同样的敌人。蒋介石掩饰不住激动兴奋的心情,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抗战政策之成就,至今已达于顶点。”得意之情跃然纸上。

可以说,自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一步步地发动对华侵略扩张势力,其险恶用心可谓昭然若揭。日本在中国的扩张频频得手,固然与蒋介石所执行的不抵抗政策有关,但我们也无法否认英美等国所采取的对日妥协退让的绥靖政策所产生的影响。即使在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英美虽对中国表示同情给予一定的支持,同时仍幻想通过中国的妥协让步,与日本进行谈判来解决问题。然而事与愿违,如今终于殃及自身。珍珠港事件使得国际形势突变,中国自此开始摆脱孤军抗战的困境。

珍珠港事件爆发的时候,蒋介石正在黄山官邸。这几天来往的电报特别多,都是关于日军大举南调的报告。吃过早餐,他继续批阅电文,特别注意关注来自华南方面的军情报告。

蒋介石早就看到了日军有南下扩大战事的企图。当然,为了促成苏联对日作战,他还常常向莫斯科的人夸大日军北进的可能性。攻占香港是日军南进作战的重要一环,也是配合他的欧洲盟友希特勒迫使英国屈服的强力举措。为了牵制日军对香港的进攻,蒋介石曾下令从第九战区抽调两个军增援粤桂,同时要求第四和第七战区向广州的日军进袭,还调遣了第五、六、六十三个军向云南方面移动,随时准备进入缅甸协助英军作战,确保滇缅交通线的安全。

当然,最令蒋介石担心的还是长沙的安危,第九战区官兵刚刚在第二次长沙会战中受挫,虽然日军最后还是撤退了,但其进攻力量还相当的强大,不容忽视。日军似乎发现了第九战区兵力被抽调走了一些,又在积极活动准备新的进攻。长沙是重庆的门户,蒋介石知道是万万不能让日军占领的。蒋介石手上捏着一叠九战区长官部的过失检讨报告,心高气傲的薛岳经过二战长沙时的挫折已经变的沉稳起来,这是使蒋介石觉得欣慰的。

日军大举南进究竟意在何为,蒋介石一直在思考着。英国在太平洋上的殖民地领土一定是攻击的目标,他们会继续进犯美国的利益吗?不敢肯定。现在我国只要守住长沙,确保重庆的安全,不管日本人在太平洋上闹出个什么名堂,对我国抗战都是有好处的,最好是闹个天翻地覆举世震惊!正这样思考着,室内的电话响了。中央宣传部董显光电话报告了一个惊人的消息:“日本海军机动部队的舰载飞机突然偷袭夏威夷珍珠港,停在港内的美国太平洋舰队受到严重损害。”

(蒋介石宋美龄与史迪威在一起)

当美国人得知这一消息后,大都呆若木鸡,悲极而泣,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蒋介石此时的心情绝对与此截然相反,他仿佛看到了这一国际战局的变化给他所带来的机遇。他清楚的明白,这样一来,一定会改变美英对中日战争一向不重视的态度,对日的暖昧态度更不用说,那是难以用仇恨描述的。一贯表情严肃让人琢磨不透的蒋介石,这时也流露出些须激动,立即吩咐召集特别会议。

当天上午8时,由蒋介石主持的国民党中常委特别会议准时召开,对于目前情势和未来战争走势,进行研究并商讨对策。蒋介石发言时指出:“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我们中国的地位特别重要。我国军事力虽不能说有左右战局之势,但被侵略各友邦今后对日态度能否一致,我国实可操决定性之影响。”会议最后几乎没有异议地通过了三点国策:

(一)太平洋反侵略各国,应立即正式成立同盟,由美国领头,并推举同盟国联军总司令。

(二)要求英美苏与我国一致实行对德意日宣战。

(三)联盟各国应相互约定在太平洋战争胜利结束以前,不对日本单独媾和。

这一天蒋介石特别的繁忙,一方面关注着美英政府对事件的反映,另一方面积极筹备着国民政府的对策。特别会议后不久,给罗斯福的电报就拟好了,不过没有马上发出去。下午,他分别接见了英美苏三国驻华大使,面交关于建立中美英苏等国军事同盟的建议书,表达了中国将对日本、德国以及意大利宣战的决心,并建议美国对于德意日与苏联对于日本皆请同时宣战。还建议,成立中、美、英、荷、澳五国军事同盟,由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华盛顿主持其事,并强调各国要协调作战决,不能单独媾和。接见完毕,蒋介石给罗斯福的电报也发出去了,相信这位轮椅上的总统很快就会收到更多的建议。

七七卢沟桥事变以后,中国和日本实际上已经处于战争状态,但是两国都没有宣战。日本方面,担心正式宣战会刺激在中国有巨大的殖民利益的美国和英国,所以单方面把它定义为“中国事变”,后来又扩大为“支那事变”,以事变来替代战争是日本谋求建立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的一个策略,它实际上是想效法19世纪美国的门罗主义。当时,美国总统门罗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以此来反对和排除欧洲人干涉美国在美洲扩张势力范围。进一步说,日本就认为东亚是它的势力范围,中国是没有组织的国家,在这样的地方进行军事行动本来是不需要宣战的,天皇的宣战对象只能是与他争霸的强国。也正因为日本人的这种逻辑,才会开国际外交之先河,在1938年初明确宣布“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

鉴于日本没有宣战,特别是美英等友邦对侵略国日本的暧昧态度,一直认为中国没有做好战争准备的蒋介石也决定不对日正式宣战。他还认为,如果中国正式对日宣战,就会给日本用武力迫使中国签订和约的机会,使它能够合法地占用武装侵略得到的一切。所以,蒋介石在庐山谈话时一直在强调,“我们是应战,而不是求战”,是“正当之防卫”。实质上,蒋介石还是担心凭中国一国的力量难以战胜强大的日本,这种奇怪的关系一直持续到珍珠港事件的爆发。现在,美英已经对日宣战,蒋介石再也没有孤军奋战前途渺茫的担心了。

为了配合美、英行动,联合打击日本,12月9日下午7时,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

日本军阀夙以征服亚洲、独霸太平洋为其国策。数年以来,中国不顾一切牺牲,继续抗战,其目的不仅所以保卫中国之独立生存,实欲打破日本之侵略野心,维护国际公法、正义及人类福利与世界和平。此中国政府屡经声明者。

中国为酷爱和平之民族,过去四年余之神圣抗战,原期侵略者之日本于遭受实际之惩创后,终能反省。在此时各友邦亦极端忍耐,冀其悔祸,俾全太平洋之和平得以维持。不料残暴成性之日本,执迷不悟,且更悍然向我英美诸友邦开衅,扩大其战争侵略行动,甘为破坏全人类和平与正义之戎首,逞其侵略无厌之野心。举凡尊重信义之国家,咸属忍无可忍。兹特正式对日宣战,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间之关系者,一律废止。特此布告。

中华民国三十年十二月九日。

在对日宣战的同时,也宣告对于与日本结成侵略同盟(轴心国)的法西斯德国和意大利处于战争状态。

这份训令是由林森(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行政院长)、孙科(立法院长)、居正(司法院长)、戴季陶(考试院院长)、于右任(监察院长)等联名签署的。全面抗战爆发四年后,国际形势风云突变,中国终于摆脱了孤军奋战的困境,蒋介石不再担心美英会袖手旁观。至此,重庆的国民政府主动结束了中日间战而不宣的关系。

当天晚上,蒋介石针对对日宣战一事,专门发表谈话予以说明:“本日发表宣战文告了此大事,必须从大局远者着想。此次世界战局,必为一整体总解决,断不容分别各个媾和;否则,虽成功亦败矣。”接下来两天,他又接连发表了《为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勖勉全国军民同胸函》和《为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勖勉海外侨胞函》。在函中他号召国人以及海外侨胞“应尽其赤诚,奋其伟力,各就其所在地区,贡献所有力量,协助友邦,消灭共同之公敌,造成祖国之荣誉。”

南进的日军势如破竹,10日登陆菲律宾,进攻关岛,19日突入香港、威克岛……2个月后,8万英军在新加坡成了日军的战俘,紧接着数万美军也在菲律宾演出了历史上最为耻辱的一幕。此时,被日本这个战争疯子逼得几无喘息之地的美英列强猛然醒悟,差不多是赤手空拳与日本死拼硬挡了四年半的中国,是多么的了不起!

在珍珠港事件发生后,美英对日宣战,世界反法西斯和法西斯阵营的分界已基本鲜明。受到重大打击的美国已经开始认识到中国的抗日力量对于牵制日本,打击在华日军来防止日德联手,使日本侵略势力不能渗入欧洲以及其他地区,有着重要深远的意义。同时蒋介石在珍珠港事件后的积极表现,也令英美等国深为高兴。

独具慧眼的罗斯福因此而看到“在将来,一个仍然不可战胜的中国将不仅在东亚,而且在全世界要为维护和平、繁荣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战后的中国“将重申其历史上的地位”。因此罗斯福总统确立了两个目标:“第一是有效地共同作战;第二是在战时和战后,为了筹建国际组织以及在东方确定稳定和繁荣,承认和把中国建成一个跟俄英美这三个西方大盟国具有同等地位的大国”。在欧洲苦战的英国首相丘吉尔,也在下院演讲中盛赞中国军队的骁勇善战,不过他很快又开始缄默。大英帝国昔日在远东的殖民地已经被打得七零八落,承认中国的大国地位,意味着英国将放弃在远东的许多权益。因此丘吉尔称赞过后又突生悔意,对罗斯福的目标也始终抱不合作态度。

(蒋介石宋美龄与陈纳德合影)

与此同时,单枪匹马与日军苦战了四年多的中国人也意识到了自己在战争中的地位。

蒋介石深知,珍珠港事件发生,美英对日宣战,中国的战略地位发生了变化,中国战场与英美等国的利益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中国人民坚持了四年的抗日战争,与太平洋各国反法西斯侵略战争终于有机会联成一体。蒋介石深知利用中国抗日战场的重要战略地位,定能得到英美的支持和援助,并在世界反法西斯阵线中,占据重要地位。这对于抗日战争的发展及取得最后胜利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蒋介石抓住了这一机遇,并利用了这一机遇,对于抗日战争及胜利,以及中国大国地位的树立都做出了重要贡献。有人说抗战八年是蒋介石最辉煌的八年,但真正意义上的辉煌还应该从珍珠港事件后,他被委任为中国战区最高统帅开始。

就在国民政府发表宣战训令当天,美国总统罗斯福就致电蒋介石,向中国坚持抗日战争四年发表敬意,并呼吁共同协作打倒日本。12月10日蒋介石复电美国总统罗斯福,对美国的援助表示谢意,并重申对共同的敌人而作共同之奋斗,竭尽所能,团结一致,奋斗到底。

2.召开中、美、英重庆军事代表会议

蒋介石想尽快打败日本,摆脱战乱的困扰。尤其是全面抗战爆发以来,大半个中国沦陷,虽然政府在重庆又缓过一口气来,但终归已经筋疲力尽苦不堪言,美英对日宣战使他看到了希望。

为了早日促成太平洋地区反法西斯军事联盟的实现,12月9日蒋介石致电国民政府驻美代表宋子文,让他转告美国政府,尽快成立联合指挥部,确定远东军事的战略计划,同时签订军事同盟协定。蒋介石已经隐隐觉得美国和英国可能把全局战略重点放在欧洲,优先集中力量击败德国,这是他十分不愿意看到的。

12月10日,蒋介石又会见了美国驻华军事代表团团长马格鲁德,希望美国尽早拿出五国联合军事行动的具体方案。中国是最早提议进行联合军事行动的国家,他当然希望五国初步谈判的地点应为重庆,至于永久地点将由大家讨论决定。在蒋介石的脑海里,一个强大的中国将在这场世界性的战争中崛起,民族的抗战将是这个古老民族脱胎换骨再创辉煌的洗礼。正因为这样,任何一个可以提高国家地位和声誉的机会都不能让他擦肩而过。同日,蒋介石再次致电罗斯福,表示中国“将贡献其所能与其所有,与美国相联合”。

(蒋介石听取中美联合作战简报后步出会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