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蒋介石宋美龄在重庆的日子
7384300000056

第56章 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4)

9月7日,美国第七舰队的70艘舰只开进黄浦江及长江口,并在上海设立了司令部,接着,海军陆战队在华北登陆,占领了北平、天津、秦皇岛和青岛。由于烟台已被中共军队占领并且拒绝美军的占领要求,而且叶剑英代表第十八集团军向美国总部提出抗议,美军抢占烟台的计划遂未得逞。

到1945年底,驻华美军总数已达11.3万人。其职责包括“确保塘沽与秦皇岛之间交通线的安全;确保唐山、林西地区开滦矿务总局所属各矿及其设施的安全;为北平、天津、秦皇岛地区运煤列车提供警卫;确保青岛、北平和天津飞机场的安全;确保天津、秦皇岛、塘沽和青岛港口的安全”这些职责其实质在于防止重要的交通线“被游击队切断”,实际上是防止中共军队的袭击并占领这些地区。

9月14日,华盛顿给了蒋介石一块胡萝卜:“美国政府准备援助中国发展适度的武装力量。”“承担国民政府对中国解放地区包括满洲与台湾在内的有效控制。”这样,山姆大叔大发慈悲,美国海军供给国民政府兵工器材、无线电器材等价值1700多万美元,11月初,又将15000辆军用车辆移交给国民党军队。接着,700余架各种飞机也移交给国民政府使用。随即270余艘海军舰只亦“赠予”国民党政府。不仅如此,还以“收复中国沦陷区域的费用”的借口援助2500万美金,更为慷慨的是,给予中国价值8.83亿美元的剩余军需物资。这一次,可使蒋介石乐不可支,“美国人真够朋友”。所以,连忙派夫人去给那些“劳苦功高”的美国将军们授勋,以感谢他们给中国送来了那么多“有用之物”。

其实,令蒋介石高兴的还不止这些。山姆大叔早已将从“民主的伟大兵工厂”里拉到中国的武器交给了国民党中央军,看着那些用美式武器武装到牙齿的自己的嫡系士兵们,蒋介石心花怒放。以此装备去对付“小米加步枪”的八路军还不是小菜一碟。那么,用不了几个月,共产党就得完蛋。从此,蒋介石反共内战的底气更足,以致眼中早已不见了人民,这促使他悍然掀翻了谈判桌,对着人民开了内战的第一枪。

三、护疆守土,尚记民族

(抗战胜利后,中国收复台湾省。图为台湾受降主官、台湾行政长官公署主任陈仪及中央政府代表张群在受降典礼上)

1.“恢复台湾,巩固中华”

1945年10月25日,对所有中国人特别是台湾人民是一个大大值得庆贺的日子。就在这一天,台湾总督藤利吉代表日本驻台湾军政当局正式向中华民国第一任台湾省行政长官陈仪投降,至此,被日本割占了整整半个世纪的台湾、澎湖列岛,终于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华民族在甲午战争所遭受的奇耻大辱也得到洗雪。

台湾人民由衷欢欣,以各种方式欢呼庆贺。政府接收人员尚未去台,台湾民众便自动争挂国旗、争学国语,自觉维持社会秩序,以实际行动响应接收。进行了50年奴化教育的日本人又一次见证了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和凝聚力。

蒋介石当时正忙着调兵遣将与中共争夺东北,来不及长篇大论地表达自己的兴奋与激动的心情。一年以后,他做了更大的弥补,偕夫人宋美龄亲自到台湾岛巡视,以示中央对台湾的关心爱护。

1946年10月25日蒋介石在台湾光复一周年纪念会上说:“我们国父倡导国民革命,即以光复台湾为革命的主要目的之一。国父在台湾失陷的一年,就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当时发布宣言,就提出‘恢复台湾,巩固中华’的口号。此后我们全国革命党员以及中正本人,无时无刻,无不本着国父的遗教,努力奋斗,决心湔雪国耻,全力光复台湾。”是的,从《马关条约》签订的那一天起,争取光复台湾的斗争就开始了,而国民党在其中也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收复台湾,完成了孙中山遗愿,对蒋介来说是值得自豪的。

大革命时期,国民党人就较多关注台湾问题并支持台湾爱国志士的反日活动。在蓬勃发展的国民革命运动中,孙中山曾广泛接触在广州地区活动的台湾志士,关心他们的活动。大革命失败后,由于南京国民政府在外交上的软弱,在大陆台胞的抗日活动也趋于消沉。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日趋尖锐,为了稳定军心振奋士气,蒋介石也曾作过姿态性的表白,他在军中讲话时数次提到,将来不但要收复东北,还要收复台湾和琉球。

随着全面抗战爆发,民族主义思潮在中国高涨,一浪高过一浪,蒋介石收复失地台湾的目标日趋明确、坚定,并逐渐成为军政高层的共识。1938年4月1日,蒋介石在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上公开表态:“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中国要讲求真正的国防,要维护东亚永久的和平,断不能让高丽和台湾掌握在日本帝国主义者之手……必须针对着日本之积极侵略的阴谋,以解放高丽、台湾的人民为我们的职志”。这是国民党第一次在正式场合明确提出恢复台湾。

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铭记着甲午战争的耻辱,一直渴望收复被日本强行割占的土地,并为之展开了不屈不挠的奋斗。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国各党派、各阶层人民纷纷要求收复台湾。1940年4月初,国民参政会参政员董必武、张澜、宋渊源等人联名向国民政府提议:立即宣布马关条约无效,以“收复台湾”,“解放朝鲜”为口号,激发台、朝民众斗志,共同对敌。

为发动台胞打击日本侵略者,1940年3月30日,蒋介石令朱家骅、陈立夫等人,“查汪逆傀儡登场在即,我方对倭亟宜加大打击,赞助日本、台湾、朝鲜的各项革命运动,使其鼓励敌国人民群起革命,如罢工等等以骚扰敌之后方,灭其侵略势力。即希兄等负责约同日韩台在渝之革命首领会商,筹划推动为要。”次年2月10日,“台湾革命同盟会”成立,形成了大陆台胞的抗日联合阵线。

随着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环境大为改善,蒋介石和国民政府乘机把收复台湾的立场昭告中外。1941年12月9日,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郑重宣布:“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间之关系者,一律废止。”《马关条约》对台湾的束缚随之完全消失。接着在1942年4月间,陪都重庆掀起了一个声势颇大的光复台湾宣传运动,国民政府一些军政要人如孙科、陈立夫、冯玉祥等,或发表广播演说,或出席宣传集会,或撰写纪念文章,阐述台湾对中国的隶属关系和收复台湾的意义。

就在中国为恢复台湾而加强舆论宣传的时候,国际上却传来了不同的声音。1942年8月,美国《幸福》、《时代》、《生活》三大杂志印发了一本题为《太平洋关系》的小册子,公然提出战后要对台湾实行“国际共管”。来自最大盟邦的无理提议使蒋介石疑惑,更使他愤怒。美国到底想做什么,蒋介石陷入沉思。从《大西洋宪章》、《联合国家宣言》到眼下进展缓慢的废除不平等条约交涉,他实在搞不清楚这个民主国家的意图。不管它想从战争中得什么,也不管它有什么理由,想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是绝对不行的。想到这里蒋介石立即通知外交部长宋子文来商量对策。

为了向国内人民有一个明确交待,向日本法西斯表明绝不妥协的立场,更重要的是对反法西斯同盟国家申明立场,防止同盟国内的某些大国在战后秩序安排上损害中国权益,1942年11月3日,国民政府外交部长宋子文在重庆举行记者招待会。他代表中国政府明确表示:“中国应收回东北四省、台湾及琉球,朝鲜必须独立。”他再次声明了国民政府否定包括《马关条约》在内的中日间一切条约,在领土方面要恢复至甲午战前之状态的立场,也即要彻底清算日本从中国攫取的一切侵略权益的立场。次日,重庆《中央日报》公开发表了宋子文的这一谈话。

11月13日,重庆《中央日报》、《扫荡报》联合版还发表了国民政府立法院长孙科《关于战后世界改造之危险思想》一文,严正批评同盟国内某些人关于战后世界安排的错误主张,如东北划归苏联、台湾国际共管之类,指出:“盖台湾本为中国之领土,甲午之后,始被日军占据,中国抗战胜利,应当清算甲午以来日寇对我侵略历时半世纪之所有血债。台湾为中国重要失地之一,应由中国收复,世人并无异辞。设使抗战胜利后,中国失去五十年之台湾,仍不能收复,则在中国之立场言,绝不能承认其为公平与合理。”

为了表明中国政府的担心并非空穴来风,国民党宣传机构进行巧妙安排。从11月4日,也就是报纸发表宋子文谈话的同一天起,重庆《中央日报》开始连载《太平洋关系》全文,至11月23日刊完。美国在中国读者中受了一次缺席的审判。

这一轮舆论攻势持续的时间比较长。1943年1月,《大公报》又发表社论,“郑重向世界公言:台湾是中国的老沦陷区,我们不能看它流落异国,战后中国一定要收复这块土地。”

美国对中国政府在台湾归属问题上的坚决态度高度关切,为争取中国坚持抗战,1943年2月,罗斯福向中国驻美大使魏道明表示支持中国收回台湾。这一声明在11月的开罗会议上得到了正式确认。

11月23日,罗斯福与蒋介石会晤,双方同意“日本用武力窃取于中国之东北四省、台湾和澎湖列岛在战后必须归还中国”,第二天,美方在起草草案时改为“当然应归还中国”。可是11月26日下午,中美英三方就英方提交的公报修正案进行讨论,英方修正案竟然将东北、台湾等地“当然应归还中国”改为“当然必须由日本放弃”。这一含糊的措词,对日本放弃后是否归属中国不置可否,如果照此公告天下,不仅会使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疑惑不解,而且会阻碍中国合法地收回这些地区的主权,殖民主义野心不死的英国想在此耍花招,为日后寻恤滋事留下依据。这一不义之取激起了中国代表的愤慨,中国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长王宠惠据理力争,又得到美国的支持,最后终于维持了原草案。

12月1日,由中美英三国首脑签署的《开罗宣言》正式公布,其中规定:“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这无疑是国民政府战时外交努力的一项重大成就。《开罗宣言》的这些规定在1945年7月26日的《美英中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中得到重申。

(日本的最后一任台湾总督安藤利吉签字领受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第一号训令)

开罗会议之后,中国收复台湾已成定局。为保证接收工作顺利进行,1944年3月蒋介石批准成立国家最高委员会中央设计局台湾调查委员会,派曾任福建省主席、1935年去过台湾的的陈仪任主任委员会,于1944年4月17日在重庆正式成立。台调会成立后,收集了大量有关台湾的资料,起草了《台湾接管计划》,还培训了一批接收人员。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圣断”停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在亚洲散尽硝烟,同祖国分离50年的台湾亦回归祖国。

日本刚宣布投降,蒋介石即着手安排台湾接收事宜。中国政府以中字第18号备忘录及其附件通知日军统帅冈村宁茨,将台湾和澎湖列岛为第十五受降区,任命陈仪为受降主管。台湾行政长官公署和台湾警备司令部也在重庆成立,陈仪任长官兼警备司令。

陈仪和蒋介石一向不和,此次被任命为台湾行政公署长官,心情是复杂的。当即和蒋介石约法五章,要求在一年内不准美军、美资及中统、军统进入台湾。蒋介石为使陈仪痛快赴任,慨然应允。

国民党积极布置接收台湾的工作,国民党空军一路军司令张廷孟奉蒋介石口令携带中华民国国旗飞驰台北。张廷孟不敢怠慢,喘息未完即与台湾总督日本安藤利吉交涉:“我代表中国政府要求驻台日军放下武器,降下总督府上的日本国旗。”日本人一一照办。随即,张廷孟命人升起中国国旗。在场的中国人欢喜异常,欢声雷动。

(蒋介石宋美龄首度抵台)

蒋介石又电令:国民党陆军第七十军先头部队七十五师在基隆登陆。第七十军其余两个师和第六十三军所属的3个师迅速完成在台登陆计划,海军第二舰队也驻台湾各重要港口。

台湾同胞饱尝亡国奴的悲惨艰辛,对于日本帝国主义暗无天日的殖民统治切齿痛恨。一旦得以重返祖国怀抱,无不喜出望外。1945年10月17日,七十五师在基隆登陆,受到民众热烈欢迎。先头部队乘火车进入台北时,30万市民夹道欢呼,齐声高唱《欢迎国军歌》:“台湾今日庆升平,仰见青天白日亲,哈哈!到处欢迎,到处欢声。600万民众多欢乐,壶浆箪食表欢迎。”

10月25日,台湾地区日军投降仪式在台北市举行。陈仪代表中国政府通过广播电台郑重宣布:自即日起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怀抱。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国主权之下。10月25日遂被定为台湾的光复节,每年都要隆重纪念。

在接收台湾的过程中,美方在对日联络、情报、尤其是人员输送等方面予中方以帮助,美国这时不仅在有关国际条约上、而且在行动上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应当回归中国。陈仪在10月25日的受降典礼时曾表示“感谢协助我们光复台湾的同盟国家”,其中主要当然是指美国。

(蒋介石宋美龄参观台湾省首次运动会)

抗战中,蒋介石和国民政府在光复台湾的问题上,态度是积极和坚定的。坚持提出并在抗战胜利后实现了这一目标,收复了祖国的一块重要失地,这是对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贡献。

然而,遗憾的是当时的蒋介石,值民族圣战初胜之际,拥兵百万,地方千里,洋洋不可一世,昂首四顾,企图消灭共产党于弹指之间,台湾乃弹丸之地,并不甚上心。并在台重谈“安内为重”的滥调,大肆搜捕抗日志士,肃清所谓“赤匪”。国民党接收大员,更是贪得无厌,大行贪污偷窃之能事,弄得民怨沸腾,台湾百姓有言:想中央,盼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终于酿成“二二八”事件。当局以武力血洗台湾岛。亲身经历使台湾人民认清了蒋介石真实的面目,光复之初对国民党的由衷拥戴,化作了满腔怒火。

“二二八”事件后,为安抚爱的民心,以巩固国民党在台的统治,蒋介石派遣国防部长白崇禧赴台处理善后,并改公署为台湾省政府,撤换陈仪,改任魏明道为主席。

陈仪不是蒋介石嫡系,蒋介石为平息民怨,抓了他做“二二八”事件替罪羊。陈仪无可奈何,忍气吞声,道:“老蒋无事生非,自己犯下滔天罪恶,反把一双血手向别上脸上涂擦。”正此萌发了反蒋的志向。

2.香港留余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