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蒋介石宋美龄在重庆的日子
7384300000074

第74章 还都南京(3)

就在杜聿明兴冲冲地准备在营口、葫芦岛登陆时,苏军却悄悄地把营口、葫芦岛的防务交给中共军队。同时,苏军还故意在长春制造紧张空气,以国民党方面有人在东北进行反苏宣传和反苏活动为由进行军事演习。一时间,东北形势紧张,国民党的接收人员惊惶失措,急忙向重庆告急。蒋介石为了讨好苏军,以便顺利接收东北,他马上给东北发电:在长春人员不准有反苏言行,否则一律勒令送回重庆。于是,在长春公开发布反苏言论的骨干齐世英被送回重庆。为了取悦苏联人,蒋经国又把老蒋的电报内容向苏方政治顾问作了通报,并把齐世英送回重庆的消息告诉苏方顾问,一再重申,东北行营坚持奉行对苏友好政策。

蒋介石原想通过这些措施缓和与苏军的紧张关系,以求顺利“接收”东北,因而对苏军“一忍再忍”,充分体现了他所信奉的“小不忍则乱大谋”这一名言。但是,苏军并未因此而感动。

11月3日,杜聿明兴冲冲地带着联络人员,乘坐美国军舰“脱罗尔”号到营口与苏军联络,发现苏军已宣布自东北撤退,中共部队已接管了营口。只好抱着一丝希望,转往葫芦岛,情况也是如此。杜聿明到此才知上了苏军的当,不禁有点恼羞成怒。他有心要强攻登陆,又怕出意外,何况,美军指挥官也极力反对。不得已,他只好调转船头退回秦皇岛,再次急飞重庆,向蒋介石请示。至此,蒋介石幻想从苏联人手中接收东北成了泡影。

蒋介石听了杜聿明的报告后,目瞪口呆,半晌没有说出一句话。杜聿明在后来的回忆录中这样形容当时蒋介石的表情。“尴尬异常,窘态毕露”。

尽管蒋介石十分恼火,心里不住地骂苏联人为“狗娘养的”,但是却不得不压下心中的怒火,尽量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询问杜聿明。“光亭,你看目前怎么办?无论如何,我们一定要打出关东。”

“我看既然不能和平接收,那不妨采用武力接收。”杜聿明不假思索,很干脆地回答道,并交上他的意见书。

原来杜聿明早在来重庆途中便拟定了接收东北的意见书,主张:第一,请蒋介石迅速抽调十个军,以美舰队掩护由营口或葫芦岛强行登陆,先肃清中共之军,再回师关内作战;第二,建立东北地方武力,按九省二市收编伪军十一个保安支队,准备整训后接替国军防务;第三,请委派九省二市十一个军事特派员,深入各省市发动伪满残余向中共后方捣乱。

蒋介石看罢,沉思良久,望着杜聿明,满脸期待地说道:“十个军调不出,可用两个军先从山海关打出去。”

尽管杜聿明知道,两个军从山海关打出去是很困难的,可是兵力不足这也是事实,看着领袖充满期待的目光,又想到委员长的“栽培”,他便没有再讨价还价,迅即飞回秦皇岛执行蒋介石的命令。

杜聿明的确没有让最高领袖失望。16日拂晓后向山海关发动全面进攻,很快就打开了出关的大门。

杜聿明占领山海关的消息传到重庆,蒋介石大喜,连电嘉奖,促杜聿明再接再厉,争取更大的胜利。上党、邯郸战役的不快也随之一扫而光。

杜聿明也有点飘飘然,决心不负校长“栽培”。

11月18日杜聿明率军占领了绥中。随后占领了兴城、锦西、葫芦岛三个要点。国民党军到达锦西后,蒋介石喜形于色,鼓励杜聿明“击灭共军,完成收复东北任务”。由于民主联军有计划地主动撤出,国民党军于26日晨进入锦州。

从山海关之战到进占锦州,杜聿明只用了十天。杜聿明开心极了,心里自鸣得意,“共军原来如此不堪一击,阎锡山是个大饭桶,还是我黄埔将士才能为党国尽力。”蒋介石对杜聿明在东北取得一个立足点,十分满意。如杜聿明所料,嘉奖电像雪片一样飞往锦州。

出乎杜聿明意料:蒋介石严令杜聿明暂停攻击,没有他的手令不准继续前进。尽管杜聿明对此十分不理解,但却不能不遵命。是蒋介石不想打了?是想与中共和平谈判解决东北问题,当然不是。原来锦州以东苏军尚未撤退。

苏军对国民党军不很友好,因而国民党军必须谨慎从事,以免苏军借机干涉,与苏军发生冲突。与此同时,蒋介石作形弱示强之计,在外交上对斯大林施加压力。他根据熊式辉、蒋经国等人的建议,决定停止长春谈判,撤退东北行营,将谈判移到重庆和莫斯科之间进行。大批人马从长春飞返北平,仅留行营副参谋长董平彦留在长春与苏军继续保持联络。同时蒋介石又派蒋经国作为他的私人代表,准备访问莫斯科。这样一来,中苏关于东北交接的交涉,便由长春司令部和东北行营之间,转移到重庆和莫斯科之间。而这正是蒋介石所愿的,蒋介石的用意便是将谈判升级,引起国际舆论的注意,并伙同美国压斯大林在东北问题上改变态度。

这一招果真管用,斯大林原本不打算与国民党彻底决裂,对国民党的基本对策是中立国民党,以使国民党中国不成为敌视苏联的政府,防止美国势力伸入中国东北。但是,美国海军陆战队在华北要地天津、青岛等处登陆后,赖着不走,已使苏联切感芒刺在背,此后,美军又欲借国民党军队接收东北之机到东北来,苏联对此当然是难以容忍的。因而当杜幸明率大军想从营口、葫芦岛登陆时,苏军却将营口、葫芦岛的控制权交给中共。但是,这一切只是为抵消美国对中国的影响。因而当蒋介石宣布东北行营总撤退,做出向美国“一边倒”的姿态后,使苏联感到如果在东北问题上不改变态度,确有可能将国民党推向美国一边,这使自己在与美国争霸的斗争中十分不利。因而,斯大林决定改弦易辙,使“中苏关系回到正轨上来”。于是,就在东北行营撤离长春的当天,苏方马上向国民党表示“一切接收工作,皆可依照友好同盟条约进行,而无不可协商解决之事。”于是苏方转而对中共施加压力,让中共军队退出苏军占领的大中城市。

共产党此时在东北战场上接连失利,从11月19日改变对中共态度后,苏联加紧驱赶中共军队离开中长铁路沿线的所有城市。为了不和“老大哥”发生冲突,不得不表示服从苏方决定,并重新考虑我党在东北的策略方针。共产党唯一的出路就是占领剩下的农村和中小城市。好在共产党对农村工作十分熟悉,因而很快便在农村发展起来。

到1945年底,国共为争夺东北的第一个回合基本结束。在这一回合中,国共双方各有损失,基本战成平手。中国共产党抓住有利时机先行进入东北,一度占上了上风;但蒋介石凭借军事优势和外交优势,强行打开进入东北的大门,并从中共手中夺取一些地方,为国民党军大量涌入东北创造了条件。中共不得已占领了农村和中小城市,蒋介石占领了大城市和铁路,斗争远未结束。东北到底落入谁手还是个未知数;不过可知的是随着形势的进一步发展,国共两党在东北的斗争必将短兵相接,更加激烈。

共产党的军队确实从应该占领,也已经占领的地方退了,这在蒋介石看来应算一个胜利。

3.走向内战

1946年1月22日,蒋介石为了表示友好,同时也是为了使苏军如期离开中国,特意派宋美龄作为他的代表,带着周至柔、董显光、蒋经国等飞往长春,向苏军表示慰问。

(1946年1月,宋美龄蒋经国到长春慰问苏联红军)

自从去年10月国民党派赴东北的接收大员受阻以来,在关于苏军撤出东北的问题上,蒋介石越来越觉得斯大林在玩弄自己。根据苏联与国民政府签订的“友好条约”,日本投降后,苏军应在3个月内撤退完毕。1945年12月3日是苏军撤退完毕的最后期限。可是当这一天来临,他们又拖着不走,提出推迟到1946年2月1日撤军,而且他们还悄悄把一些地方让给了共产党。苏联推迟撤军,其目的是看上了日本留在东北的上百亿美元的设备,要搬走这些设备需要时间。蒋介石对此十分的恼火,但是为了打赢即将到来的与共产党的战争,他不得不强作欢言稳住苏联。

无论在外交方面还是在内政方面,宋美龄都是蒋介石的得力助手。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急于发动内战,遭到各方人士的反对。为蒋缓和各方面的矛盾,赴美就医的宋美龄与1945年9月5日返抵重庆。为帮助蒋介石打内战,她又忙碌起来。不仅充当调解人,还以“第一夫人”的身份,为蒋介石安抚军心,鼓舞士气。宋美龄此次飞往东北就是扮演了这样的角色,主要目的是敦促苏联军队撤出东北,以求避免内战开始后对国民党的军事压力。

当时的长春正是天寒地冻,宋美龄与蒋经国等在冰天雪地里检阅苏军仪仗队,并发表讲话,着实热闹了一阵子。可是,苏军还是没有如期撤离中国东北,直到1946年5月3日才撤离完毕。

(四平街保卫战中,东北民主联军炮兵向敌人轰击)

不管怎么说,苏联人已经开始撤退了,重要的城市和交通线也已经为国民党军占领了。更重要的是,在“和谈”和马歇尔“调停”的掩护下,已经有100多万的正规军被运送到内战的前沿阵地。美国人真的是够朋友!蒋介石在感激山姆大叔的同时,对俄国人的厌恶也少了几分。是啊,俄国人在东北撤军问题上做手脚虽然给国军的收复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麻烦,但是正因为他们在中国国土上的存在,美国朋友才会如此卖力的帮助自己,美国在华驻军也才有几分理由。在争取时间部署军队上,也有他们一份功劳的。正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啊!

三人军事小组的巡视结束不久,蒋介石就准备在全国大打一场了。共产党方面,毛泽东等人也渐渐改变了对形势的乐观估计,在3月中旬国民党的六届二中全会结束以后,已经不再对蒋介石抱幻想,决心以斗争来争取和平与民主。不过,对美国政府的态度,延安仍然十分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