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毛泽东与红楼梦
7397600000048

第48章 毛泽东书写的《红楼梦》名句和诗词

§§§第一回 句: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是身前身后事,倩谁寄〔记〕去作传奇〔奇传〕?

§§§第一回 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第一回 《好了歌注》: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蓬窗上。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中堆白骨,今宵红绡帐里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方谓他人命不长,如何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住日后作强梁。择膏粱,准承望流落在烟花巷!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纷纷一似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第二回 句: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两幅)

§§§第五回 句: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第五回 《飞鸟各投林》一首: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岂〔自〕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第五回 句: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袭人是酒香。(两幅)

§§§第五回 句: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天寿皆(寿天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第五回 《终身误》句: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及〔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第十七回 句:吟成豆蔻诗犹艳,睡足荼蘼梦也〔亦〕香。

§§§第二十八回 句: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咽不下玉粒金尊〔波〕咽满喉;照不见〔尽〕菱花镜里形容瘦;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呀!恰便似遮不断的青山隐隐,流不尽的绿水悠悠。

毛泽东与《红楼梦》

盛仰红

毛泽东说,《红楼梦》是一部好书,要精读它。

他欣赏《红楼梦》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给了它很高而又是恰如其分的定位。

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过去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不是帝国主义,历来受人欺负。工农业不发达,科学技术水平低,除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以及在文学上有部《红楼梦》等等以外,很多地方不如人家,骄傲不起来。”

他说得幽默风趣,但也洋溢对《红楼梦》的高度评价。

人口众多,1956年,我们已是6亿人口的大国,名列世界第一;

历史悠久,中华文化五千年,绵延不绝,这也是世界无与伦比的古国;

与之可以并列的,却是一部《红楼梦》。

遍被华林,它所沉淀的中华灿烂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也是世界罕有的名著。

《红楼梦》确是可以为中华民族骄傲的。毛泽东说:“中国应当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红楼梦》,包括毛泽东在内的对红学的阐述和研究,也是对人类世界的一大贡献。

《红楼梦》你要看五遍才有发言权

毛泽东是什么时候开始看《红楼梦》的?

从现有文字记载,他看《红楼梦》,比《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同类小说都要迟些。这里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毛泽东少年的乡邻,没有《红楼梦》藏书;民间通常收藏是《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所谓“家里藏书不须多。只须《水浒》和《三国》”;(二)《红楼梦》文字曲折缠绵,不易为少年接受和阅读。但是善于思考、更富于联系现实生活的毛泽东,当他走出韶山冲,接触到《红楼梦》,他就不断产生出新的思维。

大概在辛亥革命后长沙求学期间,他已经读《红楼梦》,此后不久,他就已将《红楼梦》当作历史读了。他说:“开始当故事读,后来当历史读。”

在上井冈山前夕,他该是深谙《红楼梦》了。在山上他与贺子珍谈论《红楼梦》,说。《红楼梦》写了两派的斗争”,发前人之所未见,那也是20年代初期俞平伯、顾颉刚等学者讨论《红楼梦》所未涉及的。他对《红楼梦》已形成了独到的见解。

在中央苏区和长征途中,他曾谈论《红楼梦》;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期间,他也和作家及干部解说《红楼梦》;

在陕北行军到西柏坡,他又和警卫战士讲解《红楼梦》;

50年代初期,他读《红楼梦》,对周围工作人员说:“你要看五遍才有发言权”;也读有关《红楼梦》研究的著述,如周汝昌、俞平伯的“红学”著作,以及青年学者论文,如李希凡、蓝翎的《红楼梦》评论,由是点燃一场全国范围上层建筑领域对旧红学的批判,这在《红楼梦》和其他古典文学圈里也是史无前例的。

六七十年代,毛泽东多次提及《红楼梦》,甚至风趣地说:“对《红楼梦》出20题,如学生能解答出10题,答得好,其中有的很好,有独见,可以打100分。”他还要高级将领读《红楼梦》,再次发出号召:“《红楼梦》最少读五遍。”

毛泽东自己就说:“我至少读了五遍。”他说,只有读五遍,才能懂。

他曾经说,读《三国演义》或《水浒》要读三遍才能懂。

《红楼梦》竟还得增读二遍。

足见这部小说有丰富的内涵。据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他读得最多的一部书就是《红楼梦》。

他也曾说:“《红楼梦》我都读过十几遍了,有的地方还是没有看懂。”真是学无止境啊!

“不动笔墨不读书。”他仍保持青少年时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在书上批批改改,现所知的,就有一部5000余字的《红楼梦》眉批;他喜欢在书上圈圈点点,见存的一部《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影印本),在字里行间,就画了不少圈圈。

因为重视和嗜好,毛泽东也注意《红楼梦》的版本价值。在北京中南海书房,他收藏有多种《红楼梦》版本,晚年还常将10多种不同版本的《红楼梦》对照着阅读。70年代初期,还让有关部门组织学者核校《红楼梦》,以期有一部最合作者原意的《红楼梦》定本问世。

书内有四大家族,你知道吗

中国古典文学小说都蕴含有抒情言志托意的内涵,而《红楼梦》别树一帜,鲁迅就说它:“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它那文章的旖旎和缠绵,倒是还在其次的事。”(《中国小说的历史和变迁》)

毛泽东对《红楼梦》的见解,是和鲁迅灵犀相通的。但是,毛泽东是伟大的政治家和人民领袖,他对《红楼梦》认识和研究,更是把它置放在20世纪文化大背景的平面上作审视和评定。20世纪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大动荡、大改组、大变化时代,毛泽东用政治战略家的明睿眼光分析解剖《红楼梦》,以阶级斗争的观点、阶级分析的方法把它放进现实社会圈去寻找答案,因而得出很多为他人未有的卓见。比如他把《红楼梦》比作认识封建社会的镜子。“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它有极丰富的社会史料”。1967年10月12日,在与外宾谈话时,他就说:“不学点帝王将相,不看古典小说,怎么知道封建主义是什么呢?当作历史材料来学,是有益的。”就此,他把《红楼梦》定位是社会政治小说,推翻它是“情场的忏悔”的“自然主义杰作”,等等。而此中最独特的,是他在红学圈中首次提出《红楼梦》的总纲是第四回四句话,还有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好了歌》和注,都是须加以注视的,它们乃是弄懂《红楼梦》的主心骨。

40年代,毛泽东在延安与毛岸英谈《红楼梦》,就提出了“读《红楼梦》要掌握要点”,并指出,这部书的纲是书中的四句话: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这就是所谓“护官符”。

毛泽东后来多次地指出,这是读《红楼梦》的总纲。

现见的他所藏的一部《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八十四回影印本的这段话上,用铅笔画了三个圈圈,并在此段话后紧跟着的写门子向贾雨村介绍,“这门子道:‘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一段旁密加圈画,由此足见毛泽东的思维定势。

毛泽东所说的纲,是他对《红楼梦》的创见。这也是研究《红楼梦》的一家之见。

就像俞平伯认为《红楼梦》第五回的十二金钗是总纲;也有学者提出第一回那跛足道人唱的《好了歌》为纲。

见仁见智,学术百家争鸣,可以诸说不一。毛泽东以第四回为纲,“书内有四大家族”等等识见,丰富了红学内容,人们由此由表及里,细心体察,自可获得更多的启迪。

中国古典小说写得最好的是《红楼梦》

毛泽东曾说过,人的一生,能写出一部《红楼梦》,已经很不错了。

这是对作家说的,它也适宜于学者圈,这是对精神文明领域所有的人们的勉励和期望。它也意味着作家和学者从事写作要严谨、认真,要有社会生活,“板凳要坐十年冷”。《红楼梦》是曹雪芹一人耗费10年心血写成的传世之作。传世之作无一不是要耗费成倍的心血。有浮躁心理和短期行为是不可能也不能写出一部好作品的。但这也是对任何一个读者说的,人的一生。能够读懂一部像《红楼梦》那样的作品,那也是不错了。因而,毛泽东多次提出:“一定要精读《红楼梦》。”“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可不读《红楼梦》。”

毛泽东认为,中国古典小说,写得最好的是《红楼梦》。

《红楼梦》写了荣国府大观园为核心的四大家族圈,有老爷太太少爷小姐,也有丫环仆妇走卒帮闲,社会百态,世间诸行,真可谓是形象地写活了200年前的中国封建社会。

毛泽东对于《红楼梦》的人和事了若指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我们从他的文章和言谈中常常可以找到《红楼梦》人物的音踪和语言的痕迹。

毛泽东说《红楼梦》:“作者的语言是古典小说中最好的,人物也写活了。”

他特别提及的,有贾宝玉、林黛玉和王熙凤。

他欣赏贾宝玉的“叛逆精神”,“贾宝玉是同情被压迫的丫头的”,“贾宝玉要是生在今天,是参加革命了”。他能背诵书中林黛玉所写的诗;但却从历史唯物观视角对他们解析。早在1951年在与周世钊等教育工作者谈话:“不要把我们的青年培养成贾宝玉、林黛玉式的人。”他高度称赞《红楼梦》对王熙凤的描绘,“凤姐就写得好”,“王熙凤善使两把杀人不见血的飞刀”。

毛泽东也提及《红楼梦》其他人物,如薛宝钗、探春、贾母、贾政、薛蟠和刘老老。

在中国古典小说圈里,《红楼梦》的语言是最精炼、朴实的,它是中华文字作形象思维颇为恰切的一部小说。毛泽东在半个多世纪的政治生涯里,充分应用《红楼梦》语言,且将它们作为教育人民、启导人民和交流情感的工具,诸如他经常采用的就有:“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不是东风压倒西风,便是西风压倒东风”,“大有大的难处”,“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等等,化腐朽为神奇,他将这些出自贵族王孙之口的语句,运用自如,竟作为维护无产阶级利益的文字运载体,真是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