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高一思想政治备课素材(新课改)
7405000000019

第19章 企业和经营者(5)

以上针对比较广告的广告主而言,对于消费者,比较广告也是利大于弊的。

首先,比较广告使消费者容易获得所需产品的质量、价格、性能、服务等方面的优质信息。在对产品选择时,能根据其需要进行理性的选择。

其次,比较广告有利于刺激被比较者,使其产品的质量、服务等得到提高。正所谓“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市场的良性竞争会促进产品的改善,不断的进步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当然比较广告也有一些弊端,容易造成恶意的竞争与伤害竞争者,消费者也有可能产生厌烦和抵触情绪,并且触及到法律问题。但是,合法且适度的比较广告,在其利弊权衡之下,优势是十分明显的。因此,比较广告的应用应采取慎重的态度。

总而言之,比较广告是一把“双刃剑”,如何能运用自如,对企业自身和消费者都产生最大的利益是其关键。在合法的前提下,运用好比较广告可使之成为开展市场竞争的利器。

财经名词:斑马经济

一、斑马经济

斑马经济由经济学家钟朋荣在其《中国企业为谁而办》中首次提出。内地的大型企业集团,由总部对各分厂、各车间进行统一管理,要建立庞大的管理体系,管理成本上升到什么程度,资源潜力就浪费到什么程度。这种“讲规模、低效益”的经济形式,被称为“斑马经济”。

对于斑马经济,最重要的是统筹好企业规模与经济效益。规模与效益之间并不能简单地画等号,有了规模不一定就有效益。规模的潜在风险就是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针对斑马经济,提高效益的一条有效途径,就是内部分工明确,对子公司适当授权。

例如,在我国,有很多地方政府部门喜欢把本地区不相关的七八个或几十个企业合并在一起,自称组建成“航空母舰”。这种所谓的大集团,说起来好听,资产规模几亿甚至几十亿,职工几千甚至上万,涉及的产业几十个,但竞争力很差。以这种大集团为主体的经济,就是典型的斑马经济。

二、操作实务

对于斑马经济,最重要的是统筹好企业规模与经济效益。规模与效益之间并不能简单地画等号,有了规模不一定就有效益。规模的潜在风险就是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针对斑马经济,提高效益的一条有效途径,就是内部分工明确,对子公司适当授权。

三、经典案例

在我国,有很多地方政府部门喜欢把本地区不相关的七八个或几十个企业合并在一起,自称组建成“航空母舰”。这种所谓的大集团,说起来好听,资产规模几亿甚至几十亿,职工几千甚至上万,涉及的产业几十个,但竞争力很差。以这种大集团为主体的经济,就是典型的斑马经济。

四、与小狗经济比较

“小狗经济”与“斑马经济”的本质区别是,用市场交易关系替代企业内部管理关系;产品的零部件由内配转化为外配,由垄断性配套转化为竞争性配套。

“小狗经济”的活力远远大于“斑马经济”。将来在越来越多的行业中,“小狗经济”将会打败“斑马经济”。

在中央电视台“动物世界”节目中,曾经看到以下场面:

三条两尺多长的小狼狗,居然能把一匹大斑马吃掉!三条小狗是怎样打败大斑马的呢?大致过程是,三条小狗一起扑上去,第一条小狗一上去就咬住斑马的鼻子,无论斑马怎么撞它,它都死死地不放;第二条小狗一上去就咬住斑马的尾巴,无论斑马怎么踢它,它照样死死地不放,斑马前后都无比疼痛,已经丧失了自卫能力;第三条小狗则开始咬斑马的腿,咬了很久,斑马已经站立不住了,猛地倒下,三条小狗开始置斑马于死地。

三条小狗能吃掉一匹大斑马,其秘诀在于八个字:分工明确,合作紧密。如果三条小狗都东咬一下,西咬一下,是很难制服大斑马的。正因为大家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决不动摇,才产生了分工的优势,产生了合作的能量。

“小狗经济”与“斑马经济”的区别,本质上是用市场交易关系代替企业内部的股权合作关系和内部管理关系。

事实已经证明,造“斑马”是没有出路的。我国内地不少政府部门造了那么多“斑马”,最终都被“小狗”吃掉。

不造“斑马”,并非所有的企业都是“小狗”。“小狗经济”也有其缺陷,主要缺陷是,由于企业的规模普遍不大,难以创品牌,难以建市场网络。因此,凡是发展“小狗经济”的地方,都要扶持若干龙头企业。这种龙头企业不是政府造出来的,而是在竞争中自己成长起来的,政府对这种自己成长起来的龙头企业,需要做一些锦上添花的工作,使这些龙头企业由“小狗”变成“大狗”,再变成“老虎”。

小的是好的,小的是优的。当然并不是所有行业都能发展“小狗经济”。但凡是能够让“小狗”进入的行业,如果我们今天仍然在那里大规模投资,把建设大集团作为奋斗目标,这样的企业将逃脱不了被“小狗”吞食的命运。

牛市和熊市

所谓“牛市”,也称多头市场,指证券市场行情普遍看涨,延续时间较长的大升市。此处的证券市场,泛指常见的股票、债券、期货、选择权、外汇、可转让定存单、衍生性金融商品及其他各种证券。中国的牛市开始于2006年。

一、牛市三时期

道·琼斯根据美国股市的经验数据,认为牛市可分为三个不同期间。

1牛市第一期

与熊市第三期的一部分重合,往往是在市场最悲观的情况下出现的。大部分投资者对市场心灰意冷,即使市场出现好消息也无动于衷,很多人开始不计成本地抛出所有的股票。有远见的投资者则通过对各类经济指标和形势的分析,预期市场情况即将发生变化,开始逐步选择优质股买入。市场成交逐渐出现微量回升,经过一段时间后,许多股票已从盲目抛售者手中流到理性投资者手中。市场在回升过程中偶有回落,但每一次回落的低点都比上一次高,于是吸引新的投资人入市,整个市场交投开始活跃。这时候,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和公司业绩开始好转,盈利增加引起投资者的注意,进一步刺激人们入市的兴趣。

2牛市第二期

这时市况虽然明显好转,但熊市的惨跌使投资者心有余悸。市场出现一种非升非跌的僵持局面,但总的来说大市基调良好,股价力图上升。这段时间可维持数月甚至超过一年,主要视上次熊市造成的心理打击的严重程度而定。

3牛市第三期

经过一段时间的徘徊后,股市成交量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投资人进入市场。大市的每次回落不但不会使投资人退出市场,反而吸引更多的投资人加入。市场情绪高涨,充满乐观气氛。此外,公司利好的新闻也不断传出,例如盈利倍增、收购合并等。上市公司也趁机大举集资,或送红股或将股票拆细,以吸引中小投资者。在这一阶段的末期,市场投机气氛极浓,即使出现坏消息也会被作为投机热点炒作,变为好消息。垃圾股、冷门股股价均大幅度上涨,而一些稳健的优质股则反而被漠视。同时,炒股热浪席卷社会各个角落,各行各业、男女老幼均加入了炒股大军。当这种情况达到某个极点时,市场就会出现转折。

二、牛市资金的来源

①来自公司的收益;

②来自其他股民赔进去的钱;

③通常股票的价格是人们对XX公司未来的期望值的反映。牛市的出现说明股民对行情看好,愿意多花钱买股票。根据供求关系,买的人多,价格上涨。赚的钱是由新股民购买股票,导致价格上涨带来的。

世界上有种东西叫账面上的钱。不是每个人都会在股市还升的时候套现的,这样更多的钱就还只是在账面上流动,大多数都看好一个股会升,然后把钱都放进去,这样这个股就会升了,甚至超过了这个股的实际和应该处于的价格。

再过后,大多数人因为各种原因不看好这个股了,或者这个股因为某些原因暴露出这个股的应当价值,或者被人为操作出一个升或跌的假象,最后掌控这个股的人抛售量多于收购量,那么这个股就会跌。在大家都赚的时候还握着这个股不肯抛的人,这种人说赚的其实就是一种账面上的赚,一种马上抛股可以赚钱的意思,他不抛,他就没现钱,最后亏的就包括这种人。

低价时收股的人在升了后放了会赚钱,后来的人里抱着这个股还会更赚的念头会在高价位收股,期望后面会有更多的投钱进来,把股市再拉高,然后抛售量多于收购量时跌了就是送钱给人花,所以在超过股的应当价值时越做后来人就越容易亏损,不小心做了最后那个人(没人肯收只有再降价再降价再降价),那么就是跌死。

牛市是正在开采的金矿,那里遍地牛股,遍地黄金。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享受到牛市的盛宴。如果缺乏战略的眼光,必胜的勇气和科学的策略,只能怀疑自己,怀疑专家,怀疑市场,在牛市初期的震荡中落荒而逃,陷自己于被动,从而无缘波澜壮阔的行情。不幸的是,市场中的大多数人都是这种类型。所以说,人和牛市、牛股以及人们的策略都是需要缘分的。

所谓“熊市”,也称空头市场,指行情普遍看淡,延续时间相对较长的大跌市。

所谓“平衡市”即通常所说的“牛皮偏软行情”是一种股价在盘整中逐渐下沉的低迷市道,一般相伴的成交量都很小。

三、熊市三时期

1熊市第一期。其初段就是牛市第三期的末段,往往出现在市场投资气氛最高涨的情况下,这时市场绝对乐观,投资者对后市变化完全没有戒心。市场上真真假假的各种利好消息到处都是,公司的业绩和盈利达到不正常的高峰。不少企业在这段时期内加速扩张,收购合并的消息频传。正当绝大多数投资者疯狂沉迷于股市升势时,少数明智的投资者和个别投资大户已开始将资金逐步撤离或处于观望。因此,市场的交投虽然十分炽热,但已有逐渐降温的迹象。这时如果股价再进一步攀升,成交量却不能同步跟上的话,大跌就可能出现。在这个时期,当股价下跌时,许多人仍然认为这种下跌只是上升过程中的回调。其实,这是股市大跌的开始。

2熊市第二期。这一阶段,股票市场一有风吹草动,就会触发“恐慌性抛售”。一方面市场上热点太多,想要买进的人反因难以选择而退缩不前,处于观望。另一方面更多的人开始急于抛出,加剧股价急速下跌。在允许进行信用交易的市场上,从事买空交易的投机者遭受的打击更大,他们往往因偿还融入资金的压力而被迫抛售,于是股价越跌越急,一发不可收拾。经过一轮疯狂的抛售和股价急跌以后,投资者会觉得跌势有点过分,因为上市公司以及经济环境的现状尚未达到如此悲观的地步,于是市场会出现一次较大的回升和反弹。这一段中期性反弹可能维持几个星期或者几个月,回升或反弹的幅度一般为整个市场总跌幅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

3熊市第三期。经过一段时间的中期性反弹以后,经济形势和上市公司的前景趋于恶化,公司业绩下降,财务困难。各种真假难辨的利空消息又接踵而至,对投资者信心造成进一步打击。这时整个股票市场弥漫着悲观气氛,股价继反弹后较大幅度下挫。在熊市第三期中,股价持续下跌,但跌势没有加剧,由于那些质量较差的股票已经在第一、第二期跌得差不多了,再跌的可能性已经不大,而这时由于市场信心崩溃,下跌的股票集中在业绩一向良好的蓝筹股和优质股上。这一阶段正好与牛市第一阶段的初段吻合,有远见和理智的投资者会认为这是最佳的吸纳机会,这时购入低价优质股,待大市回升后可获得丰厚回报。

一般来说,熊市经历的时间要比牛市短,大约只占牛市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不过每个熊市的具体时间都不尽相同,因市场和经济环境的差异会有较大的区别。回顾1993年到1997年这段时间,我国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经历了股价的大幅涨跌变化,就是一次完整的由牛转熊,再由熊转牛的周期性过程。

四、牛市和熊市两个名字的由来

就目前所有的资料来看,在1785年的英国,一本叫做《小街交易所指引》的书上,已经出现牛和熊这两个名词。但是,当时牛、熊的意义跟现在不同,当时的伦敦证券交易所叫做小街交易所,简称小街。

从这本书作者的说法,可以看出200多年前牛和熊的意义比现在明确多了。牛不是指希望股市上涨的人,而是等于今天靠保证金买进股票却遭到亏损的人。

荷兰的郁金香交易所早在17世纪中叶,就已经发明了保证金制度,但是1785年的伦敦,买股票似乎不用保证金,可以身无分文,就买进股票,希望在必须缴款前卖出获利。根据当时的做法,一个人即使全部财产不到10英镑,也可以在伦敦的证券交易所大买股票,例如,这个人可以在3月时购买价值4万英镑、在5月交割股款的股票,融资倍数高达四、五千倍。

这个人在结算前,可以想尽办法,把自己买进的股票卖出去,解脱肩上超级沉重的负担。如果整个市场牛群聚集,他就找不到接手的人,就会遭到重大亏损,因此在付款之前,他必须跑遍整个交易所,从一家号子逛到另一家号子,找人接手,他心中充满希望和恐惧,表情阴晴不定、情绪低落、满脸不高兴、脾气不好,跟牛的行为差不多,因此这种作手被人称为牛。

在200多年前熊不只是抱持悲观看法的作手,还是实际放空的人,也就是卖出一批股票或公债,同意在未来的某一个时间交出他实际上没有的东西,因此他不断的要找人,希望低价买进他未来必须交出来的证券,因此对所有不幸的新闻、坏消息、能够压低证券价格的谣言等等,他都会很高兴,十足表现出幸灾乐祸的样子。

因此,当时要分辨牛和熊很容易,表情沉重、忧郁的人一定是牛,不断东张西望,拿坏消息吓人的人一定是熊。牛希望股价上涨,熊希望股价下跌。后来的人可能因此把上涨的股市叫做牛市,下跌的股市叫做熊市。

后来有人说因为牛是往上攻击(牛角往上顶),所以代表多头市场,代表利多和股价往上走;熊是往下攻击(熊掌向下挥)代表空头市场,代表利空和股价下跌。

国外知名企业的管理绝招

一、惠普公司:“敞开式大房间”办公室

美国惠普公司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周游式管理办法”,鼓励部门负责人深入基层,直接接触广大职工。为此目的,惠普公司的办公室布局采用美国少见的“敞开式大房间”,即全体人员都在一间敞厅中办公,各部门之间只有矮屏分隔,除少量会议室、会客室外,无论哪级领导都不设单独的办公室,同时不称职衔,即使对董事长也直呼其名。这样有利于上下左右通气,创造无拘束和合作的气氛。

二、日本太阳工业公司:会议成本分析制度

日本太阳公司为提高开会效率,实行开会分析成本制度。每次开会时,总是把一个醒目的会议成本分配表贴在黑板上。

成本的算法是:会议成本=每小时平均工资的3倍2开会人数会议时间(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