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第二次起飞:中国经济为什么能
7406600000001

第1章 序 中国:下一个即将崩塌的神话?

在整个20世纪,中国在经受了长期艰难困苦后,它的领导人终于得以从29世纪70年代末开始实现宏伟的、思想连贯和富有远见的“强国富民”战略,并显示出赶超世界强国的勃勃雄心。1979年以来的30多年时间里,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达到9.1%。这个速度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的3倍,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高速的经济增长使中国的生产力水平和政府实力获得极大提高:198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只有4517亿元人民币,1990年增加到1万8558亿元人民币,2000年首次突破一万亿美元(8万9000亿元人民币)。2006年7月4日,世界银行公布了其计算的2005年全球GDP排名情况,中国以2.229万亿美元的GDP总量超过意大利和法国,并略微超过英国,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2007年7月中旬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中国正以超过预期的速度取代德国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强国。2009年,中国经济总量又一举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瑞穗证券亚洲公司的股票调查部长小原笃次认为:“2025年前后中国GDP将超过美国。”(注 “中国GDP总量或早于2025年超美国”,2007年9月17日,南方都市报。)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在维也纳发表的统计报告也得出结论,2009年中国工业生产总值将首度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2009年中国在世界工业生产总值中份额达到15.6%,日本为15.4%。美国以19%的份额仍然保持世界第一的位置。这三个国家的工业生产总值相加正好为全球的一半。

自从日本在明治时期崛起为世界一流强国以来,还没有哪个非西方国家能像当今崛起的中国这样,对世界秩序产生出如此举足轻重的潜在作用。在向世界强国地位挺进过程中,中国拥有诸多优势:过去30多年来约9%的平均经济增长率、庞大的基础设施投资、亚洲最大的外资吸收国、似乎永不枯竭的廉价劳动力供应以及现代化的军队。

显然,中国已从前30多年改革开放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实惠。由此朝前看,中国的前进步伐没有理由慢下来。可以相信,最迟再有20年的时间至203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

尽管如此,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外有识之士对中国发展表示了忧虑。

“中国经济现在的问题是:高速增长还能持续多长时间?”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经合组织)首席经济学家帕多安说,“中国经济发展不可能总是依靠公共投资建设来拉动。中国需要再平衡需求,需要进一步刺激居民消费需求。”(注 “中国经济存重大隐忧 高速增长还能持续多久?”《瞭望》新闻周刊,2011年1月6日。)

在经合组织主任研究员、中国与印度问题专家理查德·赫德看来,中国经济在国际上的巨大影响力来自于庞大的人口,而不是科技水平和人民收入水平,中国内需增长很大程度上是城镇化进程所带动的巨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家庭消费需求。

法国经济学家迪亚娜·奥什海什说,中国仍是转型中的发展中国家,在很多方面尚需努力,尤其是技术创新领域。在她看来,中国希望通过对外开放的捷径来提升能力和掌控技术不一定能达到目的,因为跨国公司处处设防,极力保护核心技术和机密。奥什海什认为,创新是文化积淀的结果,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中国还不具备成为“世界新兴实验室的条件”。

在忧虑中国未来发展的观点里,美国投资家吉姆·罗杰斯在2006年他的“中国将经历一次严重的经济萧条”的文章里可能是最具有代表性且中肯的。他语出惊人地表示:“中国将经历一次严重的经济萧条,就像当年英国和美国一样。中国只有在经历过经济萧条后才会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没有什么事情是一路上升的。19世纪的美国经历了15次经济危机和一次内战,1907年美国整个经济几乎破产,但现在的美国还是最强大的。日本是另一个成功的例证,但也没办法避免成长中的倒退。1966年,日本金融体系崩溃,但没有阻止它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另一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在其《萧条经济学的回归》的专著里更是设问,在几乎所有亚洲国家都经历过一次毁灭性崩溃之后,中国是不是下一个即将崩塌的神话?”(注“美国投资家吉姆·罗杰斯说:中国将经历一次严重的经济萧条”,世界名人网,2006年月23日)

本书笔者虽然不能苟同罗杰斯所说的“中国将经历一次严重的经济萧条”的论断,更不能认同克鲁格曼咒语式的轻率假设,但却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经济自罗杰斯2006年提出的“中国将经历一次严重的经济萧条”论断时,已到了它迄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个阶段性巅峰,而2008年的世界金融大危机更是顺理成章地促成了这种拐点向下的趋势。在30多年的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后各类矛盾和冲突已日积月累到了一个不得不正视的临界点时,中国来到了一个新十字路口。如果不适时进行深层次调整和变革,未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将难以为继。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的一项研究表明,人类历史相继共出现过21种不同的文明,其中14个已经消亡,6个也正在衰落。(注 [英]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修订插图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消亡与衰落的比例如此之高,从一个侧面论证了一个真理,即历史没有直通车。这一结论对当今中国的发展也同样有用,虽然苦口,却是有益的警世恒言。

今天,中国面对鲜花与陷阱并存、掌声与噪声共鸣的现实,已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建言中国未来发展之路必须呀有第二次起飞。本书论述就是着力围绕着“中国经济第二次起飞”这个命题的,但写本书的最初动力源则来自:一,上述克鲁格曼“中国是下一个即将崩塌的神话?”的那句设问给我造成的神经刺激。书稿非正面地回应了克鲁格曼,虽然作者认为,中国在其发展进程中有其不可趋避的困境。二则来自和克鲁格曼同为美国经济学家的史蒂芬·罗奇给我的重要启示。他在耶鲁大学开设了一门全新的中国课程——未来的中国。“我对未来的中国的前景极其乐观,这也是我持续向我的学生灌输的信息。”(注 “我对未来的中国的前景极其乐观”,中国新闻网,2010年12月14日)罗奇的创新性课程让我决定要写现在这本书稿。一个外国学者尚且要开设一门“未来的中国学”,然而在偌大的中国,有好几千家的大学里,恐怕还没有任何一家教授类似相关课程。显然,我的书稿是写给国人,也是写给世界的,因为在他们那里,对中国有太多无知,以及由无知而引发的错判和误判。

在这本颇有新意的书稿里,我试图告诉我的读者:一,随着中国的强大崛起,中国及其经济研究已成为一个世界性显学,而且随着时间的迁移,这一趋势将越益显现。了解中国已是所有国人和世人无法回避并忽视的。二,对中国及其经济在过去乃至未来都有很多错误认识,或者说误解。增进对中国经济的了解,将有助对中国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三,现在和未来中国经济是个什么模样,连生长在中国的很多中国人可能都浑然不知。就像罗奇在美国要告诉美国人未来的中国一样,本书旨在试图告诉我的读者如何来正确理解一个真正的中国经济。

本书从一个求实中国学者的视角,以翔实的数据,缜密的铺排,剖析21世纪中国在达到阶段性颠峰后有可能实现第二次起飞的种种天时、地利、人和的合理内核,特别是对中国经济的新制度再创新、新农村运动、城市化进程、新消费群、新生活方式观、新经济增长点、新主导产业群等,都作了精辟的分析。

本书还对21世纪中国经济何时赶上并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后的地位的问题做出了创见性预测论证。

本书在大篇幅分析中国经济的中长期走势的同时,指出中国在未来第二次经济起飞进程中种种题中应有之议的潜在隐忧、困境和危机,特别对庞大人口、贫富差距、社会非稳态以及国际大环境等一些长期影响中国经济走势的所谓成长烦恼问题做了详尽的描述和论证。

最后,作者又以无可争辩的事实驳斥西方炮制的“中国威胁”这一无稽之谈,论证中国经济发展非但不是世界之祸,而是世界之福;中国崛起非但不会对世界构成威胁,而且还是贡献。同时作者呼吁西方正确认识中国。

本书为关心中国及其经济未来的广大读者,特别是投资中国的国内外读者提供了一面认识21世纪中国社会经济镜像的不可多得的机会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