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
7407500000013

第13章 思想与行动(13)

4.千秋功业,不容马虎;专家指导,不可或缺。虽说我国年画历史悠久、产地众多、艺人技艺精湛,但年画研究者却屈指可数。此外,年画流布复杂,产地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加之年画艺人从不署名、年画都是一年一用,一年一换。这些给年画记录、分辨产地和时代,鉴别年画品类等带来许多困难。出于某种地域的本位观念,在实际工作中还有过分夸大本地年画起源时间和年画作品时代的情况。不在这些问题上把好关,将对抢救成果的科学性造成极大的损害。抢救年画是一项科学性极强的工作,来不得半点疏忽。我们的经验是:制定学术规范,高标准,严要求;在工作中培训人才、培养人才。对参与普查和撰写工作的人员,进行学术资格审查,必须是对当地年画有较深入了解,有一定研究、写作能力的才能加入进来。摄影摄像工作请电视界的专业人员,并由影视人类学家就示范点做出范本供其他产地参考。全国专家委员会专家对产地卷本工作早进入早指导,及时解剖麻雀,与各地交流,以减少失误。国家级的文化工程,必须达到国家级水准,必须符合国际学术规范和国际技术标准。离开学术性、规范性、科学性,我们的工作将丧失价值、失去意义,并给国家、地方、人民的利益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从事民间文化的搜集、整理、研究已有半个多世纪,但面对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这样的世纪工程,依照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和考验,中国木版年画的抢救也还有大量的工作和众多的困难等着我们。但是,可以确信,我们今天做了多少抢救和保护,我们的子孙后代就能享用多少文化成果;时间越久远,我们工作的意义就越彰显。一个民族应该把自己的文化眼光放得长远再长远些。这就是我们致胜的法宝和不竭的力量源泉。

(本文刊于《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13.“申遗”不是惟一目的

在中国江苏省苏州市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于不久前结束。这个大会在中国召开,使全世界再一次将对人类遗产关注的目光投向中国,也使广大的中国人民有意地将中国的遗产放在世界的大格局和人类共同财富的大视野里反观和审视。尊重历史,珍爱先人的创造,透彻地认识和理解古老中华文明里博大精深的人类遗产,保护好、继承好、弘扬好我国各族人民创造的伟大的文化传统,在今天显得如此的迫切、如此的重要、如此的有意义。

遗产是先人的伟大创造,今人的文化若能传之后世,也是后人的遗产。我们生活在遗产的传承和创造之中,如果我们今生今世的作为、行为和种种人生的努力不加入到人类历史传承的河流之中,我们就可能悲叹:逝者如斯夫!人类发展至今,成为我们栖息的这个星球的主宰,正在于她的文化和创造是代代相传的。假如这个传承链在某个环节中断,假如我们的创造力枯竭或单一,那必定是整个人类大难临头之时。

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构成灭项之灾的还有我们所栖息的地球的生态恶化和物种灭绝。人类依赖地球和大自然。大自然有适宜人类生存的生态和环境,有壮美的山川,广袤的林莽,无边的草原,皑皑的雪山,辽阔的海洋,肥沃的平原,秀丽的海岛,珍奇的火山、湖泊、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它们是天籁、天赐之宝,也是为人类所拥有、当珍爱与该传之久远的遗产。大自然的恩赐和人类的创造又是相辅相成、相依为命的。环境决定文化,地理决定人文。文化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民、造就一地风情。文化的多样性来自于、也依赖于四时四季地理地貌乃至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假如我们从这个意义上去言说“全球化”,那么这种“全球化”的观点、视角、眼界、整体观和“世界观”倒是很有意义的。所幸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吸取了世界各国的学术成果、学者的思想和智慧,对人类创造和享用的遗产开展了一系列全球行动,其影响和意义日益彰显。自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迄今已有177个缔约国,它是影响最大、参与国最多的国际公约之一;教科文组织还据此成立了世界遗产委员会,作为实施公约的决策机构。世界遗产委员会的重要职责之一是批准世界遗产名录,确定和解除濒危世界遗产名单。所谓“世界遗产”就是经过权威认定的具有突出的价值、为人类罕见、无法替代的文化和自然财富。世界性、杰出性、独特性是世界遗产的显著特征。根据形态和性质,世界遗产又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记忆遗产、口头与非物质遗产、文化景观遗产。文化遗产主要指文物、遗址、古建筑群等。自然遗产主要指从审美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物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风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主要指从历史、艺术或科学及审美、人种学、人类学方面有着世界意义的纪念物、建筑物、遗迹等内涵的文化遗产,和在审美、科学、保存形态上具有世界价值的地形或生物,包括景观在内的地域等内容的自然遗产融和起来,构成的另一个类别的遗产,也就是同时含有文化与自然两个方面因素的文化与自然的双重遗产。记忆遗产既指文字记忆遗产,也指非文字记忆遗产。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主要指非物质形态的遗产。文化景观遗产主要指由人类设计和建筑的景观、有机进化的景观、关联性文化景观。截止2003年底,已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遗产有149个,文化遗产582个,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23个,它们分布在129个国家。其中我国至苏州世界遗产大会后计有30项文化、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包括22处文化遗产、4处自然遗产、4处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此外,尚有100余项列入遗产预备清单有待批准。我国已入名录数居世界第三(在西班牙、意大利之后),而预备清单数则居世界之冠。此次会议对试行期已满的“凯恩斯决定”做了修订,其中关于一年一国只能申报一项的政策基本未变,只是对自然遗产的申报做了适度放宽和倾斜。也就是说,即使我国年年都有文化遗产进入世界名录,就现已预备者,全部进入也要百余年。

这里,将重点谈一谈世界遗产中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

1973年,玻利维亚政府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提出要求,希望教科文组织关注与研究民间文学的状况,建议考虑对其予以保护。1989年10月17日至11月16日,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第二十五届大会,于11月15日通过了《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其出发点是基于:1、传统的民间文化是人类的共同遗产;2、传统的民间文化是促使各国人民和各社会集团更加接近以及确认其文化特性的强有力手段;3、传统的民间文化在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4、传统的民间文化在一个民族的历史和现代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其文化遗产和现代文化之组成;5、传统的民间文化具有极端的不稳定性,特别是面临着有可能消失的危险;6、各国政府应在保护传统的民间文化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并尽快采取相关措施。《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对民间创作的界定是:“民间创作(或传统的民间文化)是指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依据、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形式;其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口头相传,它的形式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习惯、手工艺、建筑术及其他艺术。”此后,教科文组织用“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或“无形文化遗产”的概念来表述“民间创作”。作为“物质遗产”的延伸、补充、丰富和完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提出了建立“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公布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2001年,经过申报和评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19个项目,其中有中国的昆曲。2003年又公布了第二批代表作28个项目,中国的古琴列入其中。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公布是两年一次,每次每个国家只能有一个项目入选(两国或多国共有、支持申报的例外)。自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也有世界遗产以后,鉴于物质遗产申报世界名录产生的巨大效益和带来的世界影响,国人理所当然的认为,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也能产生同样的效果。所以,一时间,申报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也刮起一场大旋风,至有无数项目纷至沓来,要求申报,使有关部门应接不暇。而在实际上,我国不仅是遗址、遗迹、古建、文物等物质遗产的大国,也是一个民间文化遗产或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大国。我国的文明、文化、历史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从未间断的国家,这使中国文化的任何一种类别都极有特色、极具价值。

我们拥有的世界级的遗产是如此之多,而世界遗产的申报排队之路又是如此漫长。难道所有的遗产都只能在“申遗”成功后才能达到宣传、珍惜、保护的目的?难道“申遗”是这些遗产的唯一目的?回答是否定的。但是,我们又不能不看到,在有“申遗”之前,虽然中国的学者和学界对各种遗产都在不遗余力研究、抢救和保护,但是学界以外并未成为热点。比如,对民间文化或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调查、抢救、研究、保护,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主导下就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的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开展了大规模的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迄今为止,人们对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文化是否也有如此重要的世界级的意义和文化地位依然知之甚少,以至于民居被弃如弊屣,民俗被视为落后,民艺被看作雕虫小技,民间祭祀被打入冷宫。总之,民间文化面临着更多的濒危的危险和威胁。

在未成为或进入“世界遗产”之前借助“世界遗产”的影响、理念、认知把我们的文化精华宣传开去、研究进去、推而广之、爱护有加,不失为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这就是我们这套“中国世界遗产推介丛书”的初衷和本意。鉴于历史界、文物界对物质遗产推广、研究、保护的成绩有目共睹,我国还有《文物法》对此一遗产专门保护,现今已列入国家一级文物的文化景观性单位的就有1000多处,而人们对我国的传统民间文化或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资源、分类、形态、价值、意义却知之甚少,所以,本丛书推介的对象主要是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并兼顾其他遗产,总其类为“世界遗产”。所被推介的,一方面是被专家们认为有望进入“世界遗产”者,以为其造些声势;另一方面是不管今后是否“申遗”或“申遗”成功,它们也是具有“世界意义”、值得珍惜和爱护者。所以,这套丛书也可以看作是民间文化界呼吁社会关注、爱护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一个行动。2003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通过了《保护非物质遗产国际公约》,中国政府正在积极启动相关法律程序,力争在今年内加入此一公约。可以预计,在“代表作”和“国际公约”的双重作用下,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抢救和保护的力度将大大加强。在这样的文化机遇到来之时,作为长期从事中国民间文化抢救和保护的专家性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的支持合作下编辑出版这样一套从书应该是不无意义的。

(本从书由黑龙江人民出版自2005年在陆续出版,前10种已获2006年第三届中华优秀图书奖)

14.“申遗”要高瞻远瞩深谋远虑

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世界自然、文化或自然文化双重遗产名录以后,2001年,该组织又公布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如此一来,其本形成了对世界各类遗产完备的保护、确认体系。这应该视为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是人类对祖先和大自然留给我们的遗产给予呵护、珍惜、保护的一种全球行动。

当然,联合国的有关措施,也是基于各国保护各种世界遗产已取得的成就、经验之上的。例如,我国的文物保护和生态保护,就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故宫、长城、明陵等。首先都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方面,我国搜集、整理、保护的传统也是历史悠久。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就有从民间“采风”、“采诗”制度,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就是孔子广泛遴选民间诗歌而成,民歌是《诗经》中的主体,也是最精彩的部分。解放之初,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成立,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首任主席郭沫若先生、副主席钟敬文、老舍先生及一大批著名专家学者艺术家的努力下,我国56个民族的民间文学、民间艺术得到了全面的调查、搜集与整理。神话、史诗、叙事长诗等均发现了大量震惊世界的成果。1984年中国民协与文化部、国家民委联合实施《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在数十万民间文学工作者的努力下,共采录民间故事184万篇、歌谣302万首、谚语748万条,总字数超过40亿字。鉴于中国民俗文化、民间美术、民间建筑、民间服饰等民间文化沿未全面普查,以及它们的急剧消亡,目前,中国民协又启动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并已到为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和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组成部分,一个更大规模的对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工作正在全国铺开。可以预期,我国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将从此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设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主要对象正在于我们所说的“民间文化遗产”。这个名录的缘起是为了配合1989年通过的《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同时,“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所指对象及形式是: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习惯、手工艺、建筑术及其他艺术。从2001年公布的19个代表作看,口头文化(由口头文学、音乐、舞蹈综合一体的)占5项,民间文化(民间节庆、礼仪、文化空间)占5项,传统与民间音乐占3项,传统与民间戏剧占4项,民间木偶剧占1项,皇家礼仪占1项。可见保护的重心倾向于民间文化。其中原因有四:一是这些民间文化因与时代不适应消亡加速;二是这些民间文化十分脆弱,长期以来处于濒危状中;三是这些民间文化口耳相传,记载不详;四是这些民间文化长期未被视为珍宝,自生自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