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
7407500000015

第15章 思想与行动(15)

对民间文化的保护和重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伟大的传统。早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代中国就有了采诗采风的制度,设有采诗之官,观风俗,知得失。先秦时代的中国著名的文化典籍《易经》、《仪礼》、《周礼》、《礼记》、《尚书》、《山海经》等均有风俗和口头文学的记载。中国第一部伟大的诗歌总集《诗经》,就是以采集的民歌民谣为主体,并从此影响了中国文学数千年的历史进程。在以后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古籍文化中记录、保存了大量历代口承文化的精华。1918年北京大学著名的学者刘半农倡议,发起了搜集近世歌谣的文化运动,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并开创了中国民俗学的近代历程。1942年,为体现为人民服务的文艺宗旨和开展向人民学习的文艺运动,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响应毛泽东同志的号召,掀起了大规模的采风热潮,并获得丰硕的成果。解放后,1950年在党和政府的领导、支持下,成立了以著名学者郭沫若为主席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专事民间文艺的搜集、研究和民间文艺事业发展的规划。1958年进行了全国性的新的采风运动。20世纪80年代,又开展了中国民间文艺十大集成的普查与编纂工作。这十大集成包括了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器乐、民间戏曲、民间曲艺等。其中仅民间文学三大集成1984年至1990年便发动了全国200万人次参加普查和搜集工作,共记录民间故事184万篇,民间歌谣302万首,谚语748万余条,总字数超过40亿字。各地编选地方卷本4000余种,内容包括全国56个民族和各个地域,至2004年还将出齐每卷150余万字的国家卷100余卷。在普查中还登记注册了一批民间故事村、民歌村,全国讲述50则以上的各民族民间故事家备案的有10000余人。此外,藏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的三大史诗,赫哲族的长篇“伊玛堪”,达斡尔族的长篇“乌钦”,傣族、彝族、苗族、侗族、纳西族、瑶族等民族的神话、古歌、叙事诗,中原地区的古典神话、江南汉族的十大叙事诗等浩如烟海,不胜枚举。这些成果,大多是首次记录,首次发表,极大的丰富了中国文化、文学、艺术的宝库,也改写了中国文化史、中国文学史的旧论。

但是,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民族多样,历史悠久,特别是56个民族千万年来形成的风俗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现已普查、搜集、抢救的只是其中极小的一部分内容或某些个别的形态和形式。目前的现状是:一大批老艺人的民俗技能随着他们年届高龄,后继乏人,正在人亡艺绝;一大批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在乡村都市化、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迅速毁灭。如,许多古城镇在城市改造中毁于一旦,服饰、铜鼓、家具、玩具等民族民间典型文化器物被外国人私自购藏,年画、皮影、木偶、傩戏等由于民间文化生存土壤和文化生态的破坏日渐式微或急剧消失。总之,许多民俗文化、民间文化遗产,我们还没来得及记录和记住它们,就悄然远我们而去。许多民俗文化和民间文化遗产,本可以保存、传承和发展的,也过早地被人为毁灭和抛弃。特别是中国有史以来,像24史和四库全书那样的大型文化工程曾经有过多次举措,唯民俗文化的全面普查、民间文化遗产的全面清理从未有过。此种情状,不仅亟需为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立法,也亟需开展抢救性普查,抢救性搜集、整理并确定中国民间文化遗产名录。

三、中国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的几点建议

1.广泛宣传民间文化遗产的珍贵价值,树立全民的保护意识

民间文化遗产因其俗众的性质,往往导致上层社会和文人雅士的轻视和轻蔑,民众自己也因为司空见惯、就在身边而对其加以无视和漠视。所以,欲保护、保存之就要大力宣传经过科学论证和研究而得出的民间文化遗产的珍贵价值,普及民俗学知识和民间文化遗产科学常识。唯全民自觉,民间文化遗产才有真正的生存与延续的空间。

2.抢救性普查中国民俗,摸清文化“家底”,确定中国民间文化遗产名录

对中国民俗的全面普查,迫在眉睫。一是中国民俗文化资源无比丰富,但历史上从未全面普查,作好普查,对中国文化而言,其成果将不亚于四库全书的分量;二是普查成果对摸清中国文化家底,了解国情,在国际交流中发挥作用意义重大;三是中国正处于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时刻,此一时刻是民间文化消亡、毁损和保存保护的关键时期,如法国80年代曾开展文化史上最重大的一次文化遗产“总普查”,“大到教堂,小到汤匙”,巨细无遗,悉教登记造册。日本也在60年代至80年代,由国家组织了“民俗资料紧急调查”、“民俗分布调查”、“民谣紧急调查”,以及无形文化财记录工作等。四是立法保护的前提应该明确保护对象,实施抢救性紧急普查,将极大地促进有关法律的出台和实施,二者相得益彰。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目前正在筹划开展一次全国性的大规模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开展全国性的民俗普查,科学的记录民俗事象,搜集经典性民俗器物,编纂出版中国民俗全录,编定中国民俗分布图和中国民间文化遗产名录。此项工作预计2002年正式启动。

3.有针对性的实施若干重点抢救性保护工程

按照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计划,我们将对一些民间文化遗产项目进行重点抢救。如开展中国民间美术的资料搜集和编纂工作,出版大型丛书《中国民间美术集成》100卷。

此外,对在普查中发现的重点民俗村落,民间文化遗产集中群落,要开展多学科的重点调查和研究。对城市改造中将损毁的民居和民俗文化珍品,要组织重点记录、抢救。

4.建立国家级的中国民俗文化博物馆,重点保护、研究和开发民间文化遗产

以中国之大,民间文化遗产之丰,建立一座中国民俗文化博物馆实属必要。博物馆的建立还可以将现已搜集、记录的各民族民问文学原始材料进行统一收藏、保管。目前这些材料散存于各地,正在受到新的损毁。新的普查又将有大批原始材料和经典器物需要统一收藏。这些宝贵文化遗产,应得到妥善保存,否则事倍功半,损失大矣。

5.立法保护

通过立法来保护民间文化遗产,是所有保护手段中最为重要的措施之一。我以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首先应该是针对中国各民族的,既包括汉族民间文化,也包括少数民族民间文化。因为它们共同面临着濒危的局势和人为损坏、掠夺的形势,且有着同样的文化价值,同时,它们又是互相关联和交叉的。所以,“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法”的称谓改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法”似更为妥当。这是一。

第二,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立法,从我国实践或现实需要看,似应分为两个层面或两个范畴。一是与《文物保护法》互为补充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法》,将未能进入《文物法》范畴的民间文化遗产,如口头文学、非物质文化,以及文物级别不够但属于民俗精华、民俗典型、民间工艺代表作或典型作品等,加以特别保护,同时,对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投入,对民族区域自治法等地方法规,都应有相关要求;二是对民间文化遗产中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加以特殊保护,与《著作权》相邻接和互补。我国《著作权法》中早有明文规定:“对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另行制定。”近十几年来,王洛宾民歌署名权之争,白秀娥民间剪纸引发邮票纠纷案,以及国内外多起改编中国民间文学作品制作动画大片,均关涉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和认定,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就不能得到有效维护。民间文学艺术著作权的保护,建议尽快组成有法律专家、知识产权专家、民间文艺专家、民间文艺专业组织在内的人士共同商讨立法细节。

18.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断想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也是一个文化大国。中国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中光彩照人的伟大遗产。民俗文化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亮的珍珠。民俗文化自人类诞生以来就与人类形影相随,一直延续并演变着,形成了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的文化奇观。民俗文化千古流传,蕴涵深厚繁复;民俗文化千差万异,多姿多彩,互不可代,相映生辉,极尽文化的丰富性;民俗文化载体多样,或口耳相传,或在言行举止间,或为节庆盛典,或化用砖瓦木石,举凡日常琐碎、平凡生活、身边物什、乡里风谣、众人娱乐、丧葬婚娶、祭祀禁忌,都有老辈规矩,世袭美感,集体意识,传承技艺,古人话语。此种约定俗成,所谓民俗是也。民俗是生活的文化,是生态的文化,是民众的文化,它貌似寻常,实则珍奇。民间的神话,所承载的信息可上溯至远古蛮荒的岁月;民间的手艺是几十代上百代、千代人的智慧结晶,大俗大雅,叹为观止;民歌如海,其音美妙,绕梁三日,勾人魂魄;民居为家,南北各异,东西不同,争奇斗艳;民风民情伴人生老病死,为人之命脉、根系。如果说世界各国人民的民俗文化各有千秋,弥足珍贵的话,那中国民俗文化就犹有特色,犹为珍奇。中国民俗文化,一则岁月悠久,有千万年来的历史。、中国大陆古人类遗址的发掘,证明这块神奇的土地,是整个人类起源和发祥地之一,从那时起,民俗文化也在发生发展,并且培育出伟大的中国古代文明。中国文明从远古到现代,基本未曾中断,民俗文化也始终在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中国人民之中生生不息地流传。中国古代典籍很早就有民俗民风的记载;中国政治史和文化史极早就有从民间采诗采风的传统:中国历代文人都有酷爱民间文艺者,并从民间文艺获得营养,创造出伟大不朽的传世之作,千古流芳。这在世界文化史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是一个伟大的文化奇迹,留给世界一个巨大的文化宝库。二则中国人口众多,农民占其中的绝大多数,在漫长的中国历史长河中,中国主体民族和人群都是农业社会的性质;中国的封建社会历经2000多年,世所罕见,农业文明和农民文化,长期以来,乃至今天,都是以民俗文化、口承文化、言传身教为特征的,所以,中国的民俗文化和民间文艺特别的丰富和发达。一方面,中国文字文明特别的先进,士人文化、圣贤文化、典籍文化、宫廷文化、宗庙文化,哲学、政治、历史、文学、艺术、宗教、军事、法律、教育、天文、地理、科学等均高度发展;一方面,民俗文化民间文艺在不识字的亿万农民中代代相传,风情万种。口承的世俗的民间文化与典籍的圣贤的士人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洋洋大观。三则中国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中的绝大多数又是处在相对后进的历史文化发展阶段,以口头和无文字文化为民族文化的主体;其中又因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的原因,在解放前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有原始社会末期的民族,有奴隶制社会的民族,有封建农奴制的民族,有封建制发育充分、资本主义萌芽的民族,有多种制度并存的民族,等等;民族多、支系多、语言种类多、文化层次多、民俗形态多,使中国民俗民间文化蔚为壮观,五彩斑斓。总之,中国民俗文化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是中国文化国情的重要构成,是中国人民智慧和创造的果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生动写照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但是,民俗文化的科学研究、整理、普查,却千百年来未得到重视。作为人文科学一种的民俗学迄今才有150来年的历史,它传入中国也还不足100年。千百年来,民俗文化自生自灭,典籍记载虽星罗棋布,却从未系列、系统地钩沉和编纂。这与中国民俗文化的丰博和伟大是极不相称,又令人极其惋惜的。我们有《诗经》、《史记》、十三经、二十四史、《太平御览》、《资治通鉴》、《永乐大典》、《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乃至近些年的《四部丛刊》、《全宋文》、《全唐五代诗》、《全明诗》、《全元文》、《全明文》、《全元戏曲》、《清文海》、《中国古籍总目提要》、《中国民间文艺十大集成》等等,但我们始终或缺真正意义上的中华民俗全录这样的文化大典。我们的文化总貌始终是不完全的、残缺的。我们始终缺乏从口头和书面两种载体上全面普查、清理、整理中国文化的重大举措。民俗民间文化仍然在令人痛惜地散失、消亡、湮灭、损毁。诚然,自民俗学传入中国以来,经几代学者的努力,民俗文化已得到高度重视,民俗文化的普查,也在星火燎原般地由此及彼,由点成片,由局部调研到专题调研,多管齐下地进行着,民俗学的学术著作和民俗志类著述也成果颇丰,民俗博物馆也大有四处开花之势,民间文艺特别是民间文学的普查几度在全国铺开,所获成果令人振奋。但是,运用统一的科学的普查方法,逐县逐片地全面调查与记录,全面地系统地汇编各代各类典籍中的民俗著述等工作依然未得施行。就是从已展开的民间文艺十大集成看,民间文学只收录了故事、歌谣、谚语三类,史诗、叙事诗、笑话、童谣、谜语、小戏、说唱等均未收入;民间艺术方面,最具民间意味的民间美术也未普查。凡此种种,都是巨大的憾事。所有这些,都是个人力量所不及的。应该有国家和政府的规划与组织,所谓盛世修典是也。由今而看,无论民俗科学的发展与成熟,无论国家的财力和政治的清明,无论国际保护非物质遗产和口头遗产的历史潮流,无论当前的现代化与民俗文化急剧消亡的时代紧迫性,都造就了我们应该立刻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时代机遇。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民俗文化的毁灭和消亡是不可再生和再造的。填补历史空白,还中国文化一个全貌,这就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以全方位的民俗普查、县别民俗志的编纂和中国民间美术集成的出版为主要内容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实施和实现,将是21世纪中国文化的第一座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