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
7407500000041

第41章 起源与分类(19)

“每个民族,不论其大小,都有它自己本质上的特点,都有只属于该民族而为其他民族所没有的特殊性。这些特点便是每个民族对世界文化共同宝库的贡献,补充了它,丰富了它。”①诚然,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各少数民族和汉族以及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之问发展呈现出不平衡的现状,但少数民族的义化艺术历来在中国文化艺术的历史评价中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作为一笔宝贵的文化艺术财富,没有得到发掘。只有在社会主义的新中国,随着民族平等团结的新型民族关系的建立,少数民族的独特文化艺术才大放异彩,奇葩竞放。也竟竞放。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神话史诗、义学、戏剧、音乐、舞蹈、及建筑和风俗等等竞柑引起义化艺术界的关注,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的研究热热潮和繁荣局面。其中,少数民族舞蹈是最具实绩的艺术门类之一。在各民族民间,民族舞蹈渗透列各族人民的宗教祭祉、节庆娱乐、谈情说爱、婚丧嫁娶之中;在全国各地的文艺舞台和电影电视中,允满民族色彩和情趣的民族舞蹈吸引着不同民族的观众;在全国性或世界性的民间的或专业的各种形式的舞蹈会演和比赛中,少数民族舞蹈无论从数量或质量都进入了较高的层次。这里,普及和提高同步发展互相促进。因此,有必要从理论上阐释和揭示少数民族舞蹈的艺术魅力,从而使我们对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前景获得一种理性的认识。

一、

舞蹈是人类迄今为止最古老的并且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实践历史发展而存在的艺术形式。在历史的沧海桑田中,生物进化不断淘汰旨不适应的物种,唯有人类被确定为最高级的生命形式。作为人类精神生产的艺术形式,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中,也在不断淘汰中不断进化。原来固结一体的艺术(如诗、乐、舞的三位一体)逐渐走向分门别类的独立发展,又逐渐在更高级的形式上进行着更高级形式的综合。艺术创造和制作的手段技术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中日益丰富复杂精湛。一些艺术形式消失了(如神话),一些艺术样式不再有产生的可能(如舅史诗),一些艺术品种在新生(如电影电视),一艺术门类又以民族或阶层或地域或集团为限的空间存在。唯有以人体为艺术手段和媒介的舞蹈艺术,既反映着人类的本质力量又表现着人类的本质力量,在人类存在的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地域,每一个阶层,每一个集团,每一个历史时期,普遍地存在着生动的形式。在各个大陆或岛屿穴居的当代原始部族中,在西方摩天大楼的最高层或最底层,在考古发掘的原始的实物中,在虔诚的宗教信仰中,在非职业舞蹈者的喜形子色中,在儿童的嬉戏欢愉中,……舞蹈像影子一样地伴随着人们。困难在于艺术还有它的非进化的特性,原始艺术至今还有它动人的艺术魅力。迪斯科作为一种非洲黑人的原始性民族舞蹈至今还能在世界不同社会形态、不同生产力发展水、不同种族、不同地域的当代人中广泛引起共鸣。所以,马思克正确地指出:“关于艺术,人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成的骨胳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②在具体的艺术部类中,神话、史诗如此,舞蹈更是如此。

人类是从动物进化而来。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指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最初表现为纯粹的动作,因而它是舞蹈作为人的艺术得以发生的源泉之一。又因为“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入水远不能摆脱兽性”③不可避免地有着生物继承性,社会因素和生物因素使舞蹈艺术不但成为人类相生相随的第一种艺术形式,而且它一开始就显示出高度成熟的形式,具有无比的艺术魅力。

舞蹈的形式本质是律动,是运动的起伏,是人体的节奏和动作。正因为舞蹈以人自身为工具和手段段,它就能最直觉地体现人内在的俏绪、情感和思想的内容。节奏和情绪感染性之强直可推动观众思潮起伏到有舞蹈的欲望。

在艺术的历业发展中,舞蹈和艺术形式的积淀也表现出有有别于其它艺术形式的恃殊性。它的形式技巧的发展,在宫廷、舞台和在田野民间呈同步状态,这是舞蹈艺术特有的普遍实践性所决定。例如蒙古族舞蹈中的抖肩技巧的复杂性决不比芭蕾的足尖技巧逊色。澳洲土人的袋鼠舞“表演得这样令人叹美,如果在欧洲剧场里出演定然掌声雷动。”④无论在社会分工发达或不发达的民族,无论将舞蹈作为艺术生产的艺术生产或非艺术生产的艺术生产,舞蹈的审美价值都能被各民族欣赏者普遍认可。自然舞蹈和艺术舞蹈的鸿沟最小,这是文学、美术、音乐等艺术所不可比拟的。从审美效果而言,也许舞蹈的民族性最能显示出一种艺术形式的特性,引起普遍的审美效应。而这,正是舞蹈艺术的艺术形式的本质特性,也正是各少数民族尽管语言、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宗教信仰、文化构成、民族心理素质各不相同,但他们的舞蹈却能获得无比生动的艺术魅力的原因。

二、

可以说,没有任何一种艺术,能像舞蹈一样激动一切人类;也没有任何一种艺术能像舞蹈一样又表现出如此鲜明的民族特色。反映在舞蹈中的基本节奏和形体线条的审美是各民族相似的,而一个民族和特定地区的人民特定生活动作是由他们的特定生活环境决定的。从经济类型看,大多数少数民族从事农业生产,部分从事畜牧业和渔业,少数从事狩猎或手工业。宗教信仰也是多种多样的,有信奉佛教(包括喇嘛教、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有伊斯兰教,有基督教,有萨满教,有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也有原始宗教与道教相结合的宗教。这一切,便决定和构成了五十五个少数民族舞蹈的绚丽的多彩多姿的形态。鄂温克、黎、独龙、怒、傈僳、佤、拉祜、景颇等民族的舞蹈功作,大部分是摹拟动物活动的形象,以及人们捕捉动物和围绕猎物狂欢的功怍。怒族和傈僳族的“猴子抓虱舞”,“鸡喝水舞”,“喜鹊啄食舞”,“鸟舞”,“猎人舞”等。拉祜人的“芦笙舞”,独龙族的“挥刀持弓舞”,维吾尔族的“刀郎舞”。农业经济下舞蹈有浓郁的农耕气息,黎族的“丰收舞”,“舂米舞”,土家族的“摆手舞”。捕鱼相畜牧民族则在舞蹈中表现捕捞和放牧,舞蹈风格简捷粗犷、节奏明快、气氛热烈、舞姿优美。总之,舞蹈动作作为一种特定的风格和美的形成是由该民族社会的实践决定的。同是北方民族,蒙古族的舞蹈是一种粗犷豪迈的风格,舞蹈形象常见鹰、奔马等象征勇敢吉祥,抖肩是它的技巧特征之一。维吾尔族舞蹈则是一种奔放热情的风格,舞蹈以情绪渲染为特征,最典型的动作形态是颈部摆动。同是南方民族,傣族舞蹈风格细腻,模仿孔雀,舞姿有著名的“三道弯”。彝族舞蹈“阿细跳月”又古朴奔放,以排列变化、腿部伸踢及跳跃为特征。此外,藏族的“踢踏舞”和“弦子舞”,纳西族的“东巴舞”,白族的“八角鼓”和“双飞燕”,景频族的“金再再”,瑶族的以“颤拧腰”为基本舞姿的文舞,壮族的“扁担舞”,哈尼族的“多拨撮”,阿昌族的“登哦罗”,普米族的“羊皮鼓舞”,赫哲族的“天鹅舞”,苗族的“鼓舞”,……千姿百态,不胜枚举。每个民族都有丰甯的舞蹈素材和多形态的舞蹈形式和种类,每个民族的每种舞蹈形式又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如果说民族文学由于民族文字而表现其最鲜明的文学的民族性,并且又因民族语言文字翻译的不尽意甚至不可译使囿于民族性,那么,舞蹈则恰恰相反,它的动律和节奏的组合、舞姿的风格、服饰的装点、形象的模拟和象征,表现出民族性的不同风采,这民族性的外观并不对自身构成樊篱,而是架通了人类性的矫粱。这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少数民族舞蹈,以直观的形式诉诸人们的视觉,展现出人类在大自然的广袤空间里获得的多种生存形态,以及人类各民族无比丰富奇妙的文化创造。这里还容纳着真止的哲学深度和巨大的思想力量。在各民族的舞蹈中,汇录和传达着各民族人民对人生、人与与然、生与死、爱与恨、悲悯与恐惧等基本哲学命题的探求。这些舞蹈还以彼此相异的形态,表现出人类历史发展的纵深感。

三、

前面我们已追溯了舞蹈的原始起源和少数民族舞蹈的艺术魅力的联系,应该指出,我国少数民族舞蹈既具有一种原始意味,潜蕴着神话般的神秘,浓缩、积淀、强化着舞蹈者的思想感情信仰和期望,又由于这些舞蹈和舞蹈着的人们本质上已不是历史时间的原始后进民族,无论处在哪一个社会历史阶段的当代少数民族,他们都经历过与最现代民族同样漫长的历史烟云的熏陶,因而,舞蹈作为传达情感的一种方式的个体发生,也揉杂在原始积淀的形式之中。这些无疑是构成少数民族舞蹈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的另--因索。可以说,舞蹈在传达人们的感情冲动和艺术感受时,,是一种最为简便的手段。任何人,只要有动作能力,都可以随时随地的借助舞蹈手段,渲泄自己的激情,甚至升华成艺术。也许,在人类创造的各种艺术形式和部类中,只有舞蹈对人们自身一视同仁,给每一个人都带来艺术家的荣誉和享受,并且还产生出纯粹艺术的职业艺术家。舞蹈是一种万古长青的艺术。随着世界经济市场的形成,世界性文化交流日益广泛,世界艺术决不会取消艺术的民族性,相反是以民族艺术和艺术的民族性为具体内容。舞蹈作为最具民族性,最便利、最易被感受理解的艺术形式,在文化的世界交流中充当先声和主力,非其莫属。五十五个少数民族的五彩缤纷的舞蹈艺术将和汉民族的舞蹈艺术一起。展示出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包彩,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中占有自己应有的地位。

少数民族的舞蹈艺术是我们弥是珍贵的艺术宝库。在这宝库里,每一民族都有丰富的舞蹈样式值得发掘,值得珍视。仅此就足以构成无比丰富的艺术势态。如果我们把对民旋艺术的审美视角再向少数民族的音乐、美术、文学、民俗、宗教、神话等方面拓展,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前景又将是一幅多么斑斓的图画!多种多样的民族音乐不但本身伴随着舞蹈形式,而且还为舞蹈提供了无比多样的重新组合的可能。美丽的民族头饰、服饰不阻淀染出不同民族的民族色彩,而且延展舞蹈的空间、突出和加强民族舞蹈的形象、勾勒舞蹈意象和衬托舞蹈形体线条。奇异的民俗,呈现出舞蹈的文化背景,为舞蹈提供创造的素材或题材。美术中的岩壁画(如壮族的花山岩画,北方游牧民族的阴山岩画,佤族的沧源崖画,四川焚人的悬棺崖画,南方民族的铜鼓饰画等等)简直就是少数民族历史舞蹈生动直观的形象,为民族舞蹈的历史再现和再创作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各民族的文学,神话也是与民族舞蹈有血缘关系的艺术。即使宗教,也有丰厚的舞蹈艺术矿藏。从原始巫术起,原始的自然崇拜如图腾崇拜就运用着舞蹈的手段,甚至舞蹈就保证着巫术的成功。东北少数民族的萨满教,藏族的苯教,景颇楔的鬼神、父魂崇拜等等,都贯穿着舞蹈形式。甚至外来的佛教、伊斯兰敦、基督教等也巧妙地利用了少数民族舞蹈。舞蹈有时和某种宗教信仰联结住一起,以致好像从后者中产生。对宗教和舞蹈,我们应该有一个明确的把握原则:舞蹈的形式和美是人民群众在劳动、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它可以被宗教借用,或者它自身以宗教作庇护,它本质上是相通于人民群众的某种感情和审美趣味,因此,在宗教信仰自由的今天,这些舞蹈必然还有着它的审美的社会心理基础。在尊重民族宗教信仰的前提下,不断从宗教中提取、分化,最后将这些舞蹈以崭新的面貌重新还原给人民群众,其意义就不仅仅限于艺术的范畴。

总之,少数民族舞蹈将以它既古老又永远新颖,既形象生动又饱含情理,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的面貌,不断展示出永不衰竭的艺术魅力。

以上,我们就舞蹈的民族性、舞蹈的舞蹈性诸方面对少数民族舞蹈的艺术魅力及其发展简略地作了考察。虽然未论及汉族的诸种舞蹈形态,但推而广之,汉族舞蹈作为中华民族舞蹈文化的主体在自身发展和走向世界的历史进程中,理论上难道不也是可以作如是观吗。

注释:

①《斯大林文选》下册,第507页。

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③恩格断《反杜林论》,第98页。

④格罗塞《艺术的起源》,第225页。

载于中国舞协《舞蹈论丛》1987年第3期

10.论情歌

自称“毕兹卡”的湘西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传统源远流长的民族。土家族有语言无文字,大部分地区使用汉语。1957年成立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土家族最主要的聚居区之一。

提起土家族的民间文学,熟悉的人会立刻想起在土家族摆手活动中唱的篇幅宏大、生活气息浓郁的《摆手古歌》;会想起在原始的集体劳动生产中为鼓舞劳动热情、惊散野兽而产生并发展的别具一格的《挖土锣鼓》等劳动歌曲;会想起土家少女出嫁时一发而不可止、哭诉长达十天甚至一月的风俗歌谣《哭嫁歌》。本文要论及的是往往被人们忽略了的有着同样悠久的历史、同样珍贵的艺术价值、同样反映土家人传统风俗、为土家人喜闻乐见的土家族情歌。这是土家族民问艺苑的一枝奇葩。

从远古起就定居于湘鄂西一带武陵山区的土家族人民,在“改土归流”前婚姻上大多是自由的,只要男女相爱,经土老司作证后即可成亲,不索任何钱财。由于民歌在土家人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唱情歌实际上是男女相爱直至结成婚姻过程中的最好的媒介。正如下面这首情歌所唱:

悬岩流水浪花飞,小郎恋姐不用媒,不用肉菜不用酒,唱首山歌得成堆。

土家族情歌数量繁多,形式多样。有即兴编唱的,也有世代相传的,有长的,也有短的。这螳情歌反映了土家族男女在爱情萌芽、生长、开花、结果全部过程中的细微而丰富的情绪,淋漓尽致地表边了青年男女互相爱慕的真挚的感情。

“二月桃李发了青,十八姑娘动了心。桃李开花要结籽,姑娘动心想后生。”这首歌唱出了一个情窦初开,触景生情的少女情怀。它的表达又是多么的朴实和坦率!青年男女相慕相爱,总有一个互相揣测、试探的过程,在平等的阶级关系和经济‘关系中的劳动青年尤其如此。这种互相尊重,便使他们的初恋带朦胧的甜蜜的意境,也使他们尝着相思而又隔膜的淡淡的苦涩。于是他们唱道:

平原不知高山林,高…不知海水深,哥想情妹妹不知,情妹想哥哥不明。

他们声偶尔相遇中又巧妙地试探:

隔河开见姐穿青,郎想过河怕水深。打个岩头试深浅,不是试水试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