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
7407500000007

第7章 思想与行动(7)

江泽民同志在中国文联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思想光辉的文艺新篇章。讲话高屋建瓴,气势如虹,鞭辟入里,深刻透彻。讲话把中国文艺的发展置于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的时代背景下,置于中国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社会洪流中,置于民族精神的培育、弘扬和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神圣使命里,高瞻远瞩地为新世纪的中国文艺勾画了宏阔的蓝图和壮丽的图景;向文艺工作者阐明了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寄予文艺工作以殷切的希望。讲话对民族精神的论述极其精辟,体现了理论创新的思想品格和与时俱进的文化精神。

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有使其所以伟大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就是民族的脊梁和精神支柱,是民族延续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内在动力。中华民族7000年来生生不息,就是民族精神的伟力在起作用。在风云际会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几度辉煌又几回屈辱,它始终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伟大的中华文明历久弥新,始终薪火相传。这个伟大的文明史奇迹,都应归功于中华不朽的民族精神。江总书记指出:“在我国漫长的历史中,各族人民在建设伟大祖国和美好家园、抵御外来侵略和克服艰难险阻的奋斗中,不断培育和发展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精神,最突出的就是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精神。中国人民正是依靠这个民族精神,在祖国广阔的上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缔造了为世人惊叹的灿烂的中华文明。反观我们刚刚走过来的二十世纪的一百年,同样可以看见我们民族历史中的精神轨迹,中国人民在追求自身解放和幸福的斗争中,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创造精神,使这一百年也成为“中国人民精神极大解放的一百年。”今天,我们站在新世纪的地平线上,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对着不可多得历史机遇,也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历史挑战,面临着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同样须臾不可或缺昂扬的民族精神和先进的民族文化。“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积极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是关系广大发展中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挺立于世的猎猎作响的旗帜,也是一个民族智慧、勇气和毅力的结晶,是民族发展史上无数英烈、先哲和伟大人民一起用血肉铸就的民族英魂,是一笔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民族精神是深深地植根于民族文化之中的。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有其民族文化,正是这民族文化孕育出伟大的民族精神。在一个民族的精神发展中,总有一些思想观念,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人们生活、行动、作为的最高指导原则,这种最高指导原则一旦成为广大人民所信奉并能够激励人心,主导民族的精神发展和精神生活,就可称之为民族精神。总之,民族精神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具有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最突出的内容,它们不仅千百年来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进程和中华民族的生存;也通过风俗化的方式最生动最广泛地存活在人们的生活中。

团结统一,讲的是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在民间文化生活中,这是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优良传统。我国神话传说中就有两个重要特征可以为之印证:一是女娲神话、盘古神话、伏羲神话等始祖神话遍布各个民族和地域,文化的底层和根源相同;二是在众多少数民族神话中都叙说中华各民族的先祖是出于同一个创造神。例如,侗族神话《龟婆孵蛋》讲兄妹在洪水过后结婚,生下肉团,切碎后丢在山沟里,结果变成一群娃娃,叽哩哇啦地说话,有的讲汉语,有的讲苗语,有的说侗话,有的说瑶话——他们都是父母血肉变成,长得又像爹来又像娘。汉族娃娃本是父母身上的血,长大以后,喜住大江大河旁;侗族娃娃本是父母身上的肉,有硬也有软,喜欢住在依山傍水的地方;苗族娃娃本是父母身上的骨头,硬如青杠,住在高山顶上;瑶族本是父母身上的心肺,颜色有红又有白,所以至今仍然喜欢穿花衣服。这样的神话,形象地说明了中华各民族同源同祖的血肉亲情,长久地影响、引导和强化着各族人民的民族团结观念。民间故事中讲述团结一心的篇章,丰富多彩,寓意深刻,功效大,实效强。“大家一条心,泥土变成金。”这样的民间谚语更是妙语连珠,句句睿智,珠玑遍地,到处流传。这些民间文学表达着人民的思想感情,反映着普遍的社会心理,是民族意识中的深层意蕴和文化的最具深刻性的结构模式,它们共同的精神指向是对祖国的炽爱。此外,像著名的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大禹治水、后羿射日、三大史诗、四大传说……无不彰显着坚忍不拔、独立自主,不畏强暴、爱好和平,追求真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民间传播、传习、传诵的民族品格、民族道德、民族思想、民族智慧,哺育了一代代中国人民。许多仁人志士又用他们的品行、言论和壮丽的人生,树立起一座座实践民族精神的丰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陶渊明)“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各奋愚公之志,即可移山;共怀精卫之心,不难填海。”(蔡锷)都是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和真实再现。历史反复验证过江泽民讲话中的科学论断:“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高尚的民族品格,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不可能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不断丰富民族精神的内涵使之与时俱进,让民族精神不断释放出精神能量,丰富全民族的精神世界,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是文艺工作者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征程上的崇高而神圣的使命和责任。江泽民在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的精神,不仅体现在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和奋斗业绩中,体现在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里,也反映在几千年来我们民族产生的一切优秀文艺作品中,反映在我国一切杰出文学家、艺术家的精神创造中。”民间文学是口头文学,它的作者是生活在民间和民众中并且往往就是民众自己集体的共同的创造,所以,在民间神话、史诗、传说、故事、叙事诗、歌谣、谚语、笑话中,不仅存活着大量历史文化信息,标示着人民评价历史的态度、判断、选择和立场,也真切实际地反映着人民的生活和感情,表现着人民健康、进步、向上、昂扬的思想。民间文学还有精湛精彩精炼的人民口头语言,有着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幻想,人物形象和诗歌意象也是具有丰厚的艺术意蕴,是千锤百炼、万世不朽的口头文学作品。这样的人民口头作品,凝聚着民族精神的菁华,哺育过伟大文艺家的文艺创作。郭沫若先生曾指出:“民间文艺是无尽的宝藏。从事文艺工作的人应当特别重视它。”历史地看,《国风》、《楚辞》、乐府、六朝民歌、元曲、明清小说这样一条围绕民间文艺而发展的文学轨迹,才是中国文学最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长廊。鲁迅先生说:“旧文学衰颓时,因为摄取民间文学或外国文学而起一个新的转变,这例子是常见于文学史上的。不识字的作家虽然不及文人的细腻,但他却刚健、清新。”(《门外文谈》)所以,为新时代弘扬民族精神的需要,我们应该下大力气抢救、保护、珍爱宝贵的民间文艺遗产;应该努力学习民间文艺的优长,使我们的文艺有一个新的气象;应该深入研究民间文艺,发掘其文化价值,张扬其进步性、人民性和民族性:应该热忱地发展民间文艺,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为民族精神增添时代的新声。“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奋进的号角。在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方面,文艺可以发挥独特的重要作用。”这番话多么语重心长。我们的文学家、艺术家要充分明了自己的历史职责,也要充分认识民间文艺、民间文化对文艺创作的重要作用。要努力生产为人民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文艺力作,通过读者的广泛接受,传播民族精神的思想光华,灼照人民的精神世界,高奏时代的黄钟大吕,吹响人民奋进的号角,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本文刊于《文艺报》)

6.濒危与抢救

——在广东省古村落专项工作培训班上的讲话

今天与广东省各地的专家交流,特别高兴。古村落保护项目的全面启动,广东省民协是走在全国最先的。又赶上东莞民间文艺家协会清溪分会的成立,在此表示祝贺。民协是最具基层性的组织,我们基层的许多土专家都很厉害,对本地的文化了解得非常全面;我们许多教授学者带领的高校专业研究队伍经常下去做田野调查,但一个地方的习俗是多少年形成的,外面的人三天两天还不可能了解,而我们的土专家却非常了解,他们都是人才,都是宝贝。同时,许多基层的民间艺人都非常优秀,许多是国家级和世界级的杰出传承人。所以我觉得民间文艺家协会在镇里面成立是非常值得祝贺和庆贺的。这个思路是非常对的。正如刚才镇党委袁委员说的,我们经济上去了,地方的文化也一定要同步发展。同时,文化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我们一定也要为下一代两代三代以后的人流传下去,这是我们当代人的职责。

我建议清溪民协在队伍建设上,要打开大门,大力吸收当地的优秀的民间艺人为会员,中国民协也打开大门,欢迎他们参加。中国民协这几年一直在努力呼吁在县级等基层建立协会,今天成立了清溪协会,所以我觉得今天参加成立仪式是个意外的惊喜,感到非常的高兴。这是题外话。下面谈谈古村落的保护的情况。

我先谈谈古村落保护的背景,然后说说怎么做和有关保护的看法。古村落普查是一个非常大的、非常独特的项目,它的意义和地位具有独特的价值,学术要求也很高,也是新的课题。中国民协此前也开展过古村落调查,但与我们现在要开展的调查在某些层面和形式还不一样,这个我会在后面做一些解释。

现在各地都在学习科学发展观,而我觉得我们首先要有个大的文化遗产科学观。古村落的保护正是在这种科学发展观到了一定程度和高度后的认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展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工作,其观念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建立的。但这种遗产观早期是局部的片面的,不是均衡的全面的,经过几十年以后到了二十一世纪初,这种遗产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家都知道,首先保护的是文化遗产,后来加入了自然遗产,又扩充到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再到现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出现,此外还有记忆遗产等。这些就是科学的相对全面的文化遗产观确立的背景的产物,是人类对文化遗产的全面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而且是在整个全球化背景下开展的。

这就是我们学习科学发展观中的文化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觉得这种观点是值得借鉴的,它更加文明更加全面。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文化遗产在许多少数民族或不发达地区,如非洲、拉丁美洲等土著的文化遗产从此都进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在传统的历史观里面,会认为他们拥有传统观念上的遗产不多,但他们会说,我们虽然没有宫殿教堂等等文化,但也拥有悠久的历史,我们的原始文化也有成千上万年的历史,如我们的口头遗产、民间工艺、原始的音乐舞蹈等。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世界遗产名录,从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高度来看,最起码体现了种族平等。虽然这是一个类别,但这种观念已经在进步和发展。再一个观点就是关注文化遗产的濒危,现在文化遗产的濒危程度非常严重,如我们的莫高窟、敦煌、长城、金字塔在遭受自然的风化,人为的破坏,我们所要做的是要防止和减缓这种濒危的步伐,尤其是防止战争和人为的破坏,如塔利班对巴米杨大佛的炸毁。

在濒危现象中,特别严重的属于文化遗产里面的无形的文化遗产,如文化传承人不传承了,他的生活方式改变,他们的语言不用或者服饰不穿,那么这种文化遗产即走向全面的消亡。所以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界文化遗产的大家族里面,它的濒危程度比任何一种文化遗产形式来得严重和急迫。保护濒危是进行保护的一个重要出发点。

在抢救工作上,我们中国民协从2001年策划,2002年得到中宣部的批准,2003年初开展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民协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成立初始,即开展以口头文学为主的民间文化的抢救和保护、搜集和整理,研究和推广的工作。这也说明党和政府很早已从一个很高的角度一直在开展民间文化保护工作。进入本世纪以来,在前面提到的两个背景下,文化保护和民协的工作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从八十年开展的三套集成的工作、从民间文学的提法到现在的民间文化遗产的概念,以及我们在工作的实践中,用了“抢救”这个概念,都体现了濒危的紧急度和时代的紧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