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低碳消费:我的命运我做主
7420800000017

第17章 低碳消费的另一种形式——省钱(1)

一、省钱时代的来临

“花最少的钱,获得最大的享受”——这是新节俭主义的精髓。

时尚大师汤姆·福特曾说过:时尚不只是服饰,而是整体的生活方式“省钱而不降品位,省钱而不失时尚,省钱而不减体面”,眼下新节俭主义正成为一种时尚。

折扣消费时代来临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消费者将钱袋捂得紧,而只有当商场不再以噱头忽悠人,而是真正拿出诚意——折扣时,对于消费者而言才是最大的福音。

热衷于时尚品牌的淘宝一族争相在网上晒出了自己买到的折扣“战利品”。和往年不同,除了各大商场铺天盖地的折扣促销信息,今年在京城有着低价、时尚之称的几大时尚品牌ZARA、MNG、H&M、Z&A也加入了折扣促销行列,以诱人的折扣价吸引消费者,拉开了当前新一轮时尚竞争之旅。

折扣消费时代已经来临。如果在百度搜索引擎中输入“京城、折扣”等词,就会跳出京城折扣网、热线折扣、打折论坛等多个购物折扣网站,信息多达上千条。这些打折消费网站实时发布各类消费场所的优惠活动信息,告诉你哪里正在打折,折扣是多少,还提供部分商家的优惠券、打折卡等,成为网络上争相转载和下载的热帖。

眼下折扣店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需求的人们的注意力。前不久,广东省举办了“首届折扣商品展销会”,其盛况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折扣商品营销目前已经成为一种新的业态,消费者在头脑中已形成了折扣消费的理念,无论是名品还是普通商品,“不打折不消费”已成为很多人的共识。

省钱经备受推崇

时尚不一定意味着要奢华、铺张。日子要过,钱要少花,还得保持品质。在国际金融风暴席卷全球的今天,全世界都在倡议节俭,并把节俭作为一种文化加以推崇。面对攀升的物价,时尚达人们除了提升自己赚银子的能力,还得提升自己省银子的技巧。

在节约消费潮流的带动下,各种新消费方式迅速流行开来。著名的酷抠族在圈内流行着一首颇为有趣的打油诗:“不打的,不下馆子,不剩饭,上班记得多锻炼,家务坚持自己干。”最近还有一项有趣的调查显示:65%的北京、上海、广州白领在近3个月内加入了带饭上班的大军;有约48%的人已经在网上购买洗发水、牙膏、护肤品等日用商品;使用第三方支付网上预订机票的人数也大幅增加。此外,省钱的方法还有很多,诸如玩转各种折扣券和VIP卡,参加团购,买反季服装,拼饭、拼车、拼房(合租)、拼婚礼(合办婚礼)等。各种省钱经也在网络上蹿红,如“晚上9点去超市;上午买机票最便宜;电影要看打折的”等,这些省钱经契合实际,追捧者众多。在2009年,还有一种头衔——“省长”也备受推崇。这里说的“省长”是指省钱高手。省钱不是不消费,而是理性消费。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认识到,有智慧的抠门同样能带来优雅的生活质量。

新节俭主义提倡理性消费

消费热衷打折,勤俭节约备受提倡,面对新节俭主义风潮,应当注意到它与传统意义上的节俭的区别。新节俭主义者声称:省钱,是为了改善生活质量,并非降低生活质量。

一位社会学家认为,新节俭主义盛行客观上与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荷包缩水有关,但实质上反映出的是一种更为理性的消费意识。新节俭主义者并不是在所有生活细节上都抠、省,他们是精明地利用各种消费信息和消费途径,有意将生活中一些可有可无的消费省去,并充分利用各种商业信息,做到省钱但不降低生活品质,这是一种成熟的消费观念的体现。专家同时指出,新节俭主义所倡导的理性消费观念是必要的。理性消费不是抑制消费,而是有计划、有目的地消费,由此可以培养出科学的理财能力。

二、生活必需品还是奢侈品

我们通常会怎样描述自己的幸福生活?引用作家兼新闻工作者汉斯的说法是这样的:“他们总有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能自己决定做什么或者做多少、什么时候做、在什么地方做。”这位德国作家在预测新奢侈品的未来走向时,为奢侈品定义的其中一项是:闲适。这与罗素在《幸福之路》中宣扬的悠闲是一个意思。

罗素所指的悠闲当然并不是无所事事,而是有时间去做你谋生以外感兴趣的事情。这不能直接作为我们为奢侈品定义的标准,但却将幸福指往一个方向:享乐,以及创造享乐方式。

奢侈在词面上的意义是挥霍浪费,尽管种种调查研究表明2010年的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将会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全球各大奢侈品生产商纷至沓来,要抢先在这个市场上圈占地盘,我国的“开征奢侈品消费税”也引出了“奢侈品定义”的讨论。什么是奢侈品?奢侈品消费时代的到来究竟是好是坏?

对于一个偏远山区的孩子来说,一双干净的白布鞋是奢侈品;对于20世纪60年代的人来说,烟酒是奢侈品。完美的人生有三大件: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对于下了班坐在星巴克喝咖啡的白领来说,法拉利是奢侈品……尽管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奢侈品定义,但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通过某些奢侈的物件,我们可以到达幸福生活的彼岸。

学会如何从工业时代所创造的物质条件中获得好处,也是罗素在《幸福之路》中指给我们通往的幸福方向之一,他将这归到“心理问题”,也就是说,物质,也是商品的拥有,确确实实可以带来幸福感和安全感。工业时代给我们带来的是什么?正如国际上关于奢侈品的定义: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非生活必需品。显然,工业时代仅仅靠生产香皂及柴米油盐是发展不起来的。

非生活必需品的创造及享受已经成为奢侈的一个标准,无论你将之指向物质还是精神,它都是论证“幸福生活”的一个重要依据。我们很难想象,如果你无法欣赏和喜爱你正拥有的一切,你的幸福感从何而来?

奢侈品,即非生活必需品,是我们共同将多余的时间、金钱和精力创造出来的物品,尽管它大多数时候表现的是商品,但它往往包含着设计师、艺术家的创意和心血,承载着一个品牌与人类文明发展史不可分割的文化深度,它代表着工业制作顶级的水准,它的制作过程,从生产商、制作者到购买者,是对幸福生活美好愿望的精心雕琢和打磨的过程。奢侈品是无忧无虑的,它是高贵而温情的,它备受呵护和赞美,它超越一切苦难和悲伤,超越尴尬的求生本能,不断地更新我们的生活方式,并将人性最值得颂扬的积极面镶嵌在时代的围墙上。

我们在这里将奢侈品消费时代假想成带领我们走上幸福之路的时代。但在中国,仍然只是少数精英在享受这种“幸福生活”,尽管奢侈品有着违背节俭这一美德的另一面,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奢侈品的号召力正是精英层不断增加的最大动力。所以,我们不能腹诽身挎万元名牌限量版包的前台文员,尽管大家猜测他的薪水恐怕只够他交房租的,但那名牌包于他正代表着一种美好的向往。你可以从一个人身上夺走一切,但不能夺去他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在奢侈消费的族群里,中国年轻人占很大的比例。他们跟国际接轨快,容易受国际奢侈品的营销手段影响,追随它们的文化,虚荣心、攀比心比较严重。

从我们当前将奢侈品展的名称特意定为“奢适”就可以看出,我们要做的就是区别于以往对奢侈的看法,提倡的是适当消费、个性消费,强调精神、文化层面上的愉悦享受,这跟盲目地追随一些奢侈品的消费是不同的。

尽管一系列数据(中国奢侈品市场年销售额达到20多亿美元,并以20%的速率激增)显示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发展势头迅猛。但奢侈品依然是属于少数精英的专利,即使是所谓的中产阶层,也依然囊中羞涩。于是,在能力允许的范围内,我们提供了其他可以奢侈生活的途径,这远远低于你把所有的东西及配套服务买下来。

“可拥有但非必需”,这是几乎所有权威英文辞典对奢侈品Luxury的定义,奢侈品是“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它不是生活必需品,却能满足人们特殊的心理需要。用更形象的说法就是“用一头牛的价格买一个小牛皮钱包”。

奢侈品的产生与发展和社会政治经济、区域文化背景紧密相连,在经济繁荣期,可支配收入增加,富裕人群扩大,奢侈品业无疑是经济持续景气的最大受益者之一。过去十多年来,奢侈品零售量一直在迅猛增加。如今,在全球经济和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奢侈品行业呈现出缩减和衰退现象,这是必然的结果。

如果这场金融风暴仅仅影响的是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和购买力,也许奢侈品行业眼下也不至于经历如此深层次的调整和滑坡。更为关键的是,消费者的心理以及生活观念、生活方式已经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发生了不小的转变。在奢侈品牌的大本营法国,奢侈品产业被看成是“法国的另一艘航空母舰”,每年为法国创造120亿欧元巨额产值。然而,进入21世纪,欧洲的奢侈品消费就已经逐步退烧,如今巴黎香榭丽舍大街上林林总总的奢侈品商店中,大多是来自其他国家旅游者的身影。欧美及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的许多人不再把奢侈品当成标榜自身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越来越多的人更加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以一种理性、客观、成熟的态度来看待奢侈品。

也正是这种在早几年已经显露的趋势,推动奢侈品牌将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作为一个长期的战略重地。而新兴市场消费者对奢侈品的狂热追捧,更被奢侈品牌视为抵御危机的救命稻草。甚至有人认为,奢侈品牌要想安然度过经济危机,真正的决定性因素就取决于其在新兴经济市场中的布局。

在新兴市场中,中国无疑是一块巨大而诱人的蛋糕。中国经济快速成长,加上奢侈品消费者的人数大幅增加,大大促进了中国奢侈品市场的发展,而且它的潜在成长空间仍然十分巨大。有数据表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奢侈品消费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到2015年,中国的奢侈品销售额将超过115亿美元,奢侈品消费总量将占全球的29%。这对于在欧美渐渐进入寒冬期的全球奢侈品行业来说,中国市场的诱惑力可想而知。因此,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的世界顶级品牌都在中国设有分店,很多一线品牌不惜血本也要尽快在中国站稳脚跟。然而,中国的奢侈品市场发展还不完善,仍在一个逐步进化的过程之中,中国的广大消费者对奢侈品的认知也尚处于成长状态,这就形成一边急于扩张而另一边却无力消化的尴尬局面。

与此同时,我们不难看到,在金融风暴肆虐,全球经济萧条的大环境下,奢侈品行业危机四现,而平价时尚风势头却正猛。一些平价时尚品牌比如美国的GAP,西班牙的ZARA,日本的UNIQLO,英国的PRIMARK等均呈现逆市飘红之势,这些平价时尚品牌经营内容各不相同,却都具有相同的特点,那就是时尚、快速、低价。

经济不景气,必然导致节俭主义的重新盛行(区别于老一辈的艰苦朴素而言),也预示着“新奢华主义”的兴起。金融危机把人们的节俭意识加速激活,形成了理性回归。奢侈品牌多是高端消费品,对消费者而言,绝非生活必需品,有钱时多用,没钱时少用。与传统的节俭和奢华不同,所谓新节俭主义,其实是一种以理性务实的态度面对人生,其核心观点是,收入虽然不菲,支出却要精打细算。而所谓新奢华主义提倡的是一种“奢而不侈,华而有实”的消费观念,它更加注重产品内在和生活品质,要奢侈而不浪费,要华丽而又实在。

外部环境萧条,平价时尚崛起,人们生活观念转变,加上奢侈品本身面临的种种挑战,给奢侈品的未来之路增加了更多扑朔迷离的不确定性。可以预计,中国等新兴市场普通人群追逐奢侈品的狂热在未来也会逐渐降温,步入理性。新节俭主义与新奢华主义已经并正在渗透生活的方方面面,悄无声息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消费习惯。而这些改变,很可能产生蝴蝶效应,引发各领域的巨大变革,继而引爆新的商业势能。

但是,我们也应知道,有钱人永远都存在,奢侈品市场也因此不会消失。面对低迷萧条的经济大环境,奢侈品巨头们需要思考的不仅是如何应对衰退的现实问题,而且是产业长期增长的驱动力。

还是以牛来举例。大家都知道,作为日本特产,神户牛肉常常出现在招待国宾的宴会上。据说一头在比赛中曾获金奖的神户牛甚至叫出了722万日元(约合人民币50万元)的高价,用这样的牛做出来的牛排价格可想而知了。神户牛肉为什么能成为奢侈品?因为他们宣称神户牛是喝着啤酒、洗牛奶浴、吃着药膳、听着音乐、享受着按摩长大的。讲这个例子不是叫大家都要去给牛喂啤酒,而是要阐释一个道理,崇尚奢华、追求高贵是人性使然,奢侈品并非没有市场,关键是要给奢侈品一个强有力的购买理由。如果不提高奢侈品的价值取向,寻求新的利益驱动力,只一味在透支品牌“血统”来溢价,那么,奢侈品可能真要把自己奢“耻”了。

奢侈品是“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又叫“非生活必需品”。在中国,消费得起上百万元的奢华族还是少数,绝大多数还是商人、演艺圈人士。可现在不断加入其中的普通人却让奢侈品的消费一族有了新定义,是什么呢,“月光族”(每月都把薪水花光)、“新贫族”(收入不错,却总是处于贫困状态)、“百万负翁”(总处于负债状态)。这听着都挺悬的,那么,这些大胆的消费群体又是怎样来消费奢侈品的呢?

上海一家媒体曾对江浙沪三地1289名网民进行了一项关于奢侈品消费的调查,结果显示,68.8%的受访者愿意买奢侈品,56.7%的受访者更曾有过为此特意存钱的经历,受访者在奢侈品上的人均年消费达到22062.8元。更有调查称,内地奢侈品消费者已占总人口的13%,大部分消费者为年龄低于40岁的年轻人,比欧美普遍超前5年。

为了购买奢侈品而不惜透支消费,现在这样的月光族不少,而且越来越多了。最新统计显示,目前中国奢侈品市场价值约为20亿美元,占全球奢侈品销售总额的3%,而近半年来,有关奢侈品的各类活动也频频光临中国。2010年5月,首届国际顶级时尚品牌高峰会在上海举行;6月,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奢侈品展览登陆上海;7月,复旦大学决定推出研究奢侈品和时尚产业的MBA项目;10月,奢侈品的全球性盛会——每年在摩纳哥举行的国际顶级奢侈品展览也驾临上海,再次拉开奢华的大幕!

我们不禁要问,中国真的已经到了消费奢侈品的年代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