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元帅叶剑英
7428400000008

第8章 东征之役(1)

一淡水之战

孙中山指挥革命武装平定广州商团叛乱以后,广东革命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这时,中国北方的政局正发生着剧烈的动荡。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直系将领冯玉祥在革命浪潮的推动下,率部倒戈,发动“首都革命”,导致直系军阀全线溃败。北方出现了冯玉祥、段祺瑞、张作霖三派势力既妥协又争斗的局面。

冯玉祥是一个有头脑的、同情革命的军人。他与孙中山早有书信来往,并深受其影响。北京政变后,他立即电请孙中山赴京共商国是。1924年11月,孙中山发表《北上宣言》,毅然偕夫人宋庆龄乘舰离粤赴京。

孙中山北上后,盘踞在惠州的陈炯明认为反扑时机已经到来,遂自任“救粤军总司令”,于1925年1月7日发布大举进犯广州的命令。他得到英帝国主义和段祺瑞的帮助,并联络驻在广州的滇桂军阀和反动势力做内应,妄图一举成功,实现其统治广州的美梦。

孙中山到达北京后,由于积劳成疾,肝病恶化,卧床不起。北伐军谭延闽部和朱培德部出师不利,兵败江西。广州留守府群龙无首,内外交困。

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1925年1月15日,广州大本营决定东征,并发布《东征宣言》。2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和支持下,广州大本营发出总动员令,并作出东征陈炯明的部署。中共广东区委发表了“檄告广东工农群众,保卫革命,打倒陈炯明”的文告。此次东征的主力是黄埔军校学生军(一般称为黄埔校军)和粤军。粤军由许崇智任总司令,蒋介石任参谋长,周恩来作为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随军东征,负责军中政治工作。在粤军二师任参谋长的叶剑英,于1月16日奉命从香洲返回广州,全力投入东征作战。

参加此次东征的还有滇军、桂军、湘军等部队,滇军总司令杨希闵担任联军总司令。东征部队分兵三路,滇军和桂军分别担任左翼和中翼,粤军主力张民达第二师、许济第四师和黄埔校军等部,担任右翼。叶剑英所在的第二师下辖第三旅和第四旅约8000人。粤军经过一年整训,在士气、纪律和装备、技术等方面都大为提高。尤其是第二师的战斗力较强,充任东征右翼军的开路先锋。

编入右翼军的黄埔校军两个教导团约3000人。教导团仿照苏联红军的建军原则,建立了政治工作制度。教导团的军事装备几乎都是由苏联供给的。武器精良,士气高涨,军纪严明。

当时,敌军号称7个军,10万人(实际只有6个军约五六万人)。陈炯明蛰居香港,遥控指挥。其部署是:以盘踞惠州、平山、淡水的叶举部,向宝安、东莞进攻;以盘踞潮州(潮安)、汕头的洪兆麟部,经海陆丰,西出淡水,进窥广州;以盘踞赣边及河源、五华的林虎部,向南移动,分兵向龙门、增城北面靠拢,与叶举部相呼应。同时,陈炯明还勾结江西军阀方本仁出兵,夹攻广州。敌军各部名义上由叶举任总指挥,实际上各军之间,勾心斗角,互不信赖。陈炯明见此情景,只好从香港返回惠州,直接指挥各部,迎战东征军。

战役初期,东征军的左、中翼军各怀异志,与陈炯明暗中勾结。滇军总司令杨希闵按兵不动,桂军总司令刘震寰溜走香港。唯有右翼军按原定计划出征。

作为东征右翼军先头部队的第二师,在张民达、叶剑英率领下,于1月26日从广州出发。面对兵力众多但又一盘散沙之敌,张民达和叶剑英提出了猛进、猛攻、猛追、猛扑的“四猛”作战方针,率领全师官兵英勇奋战,只几天功夫就扫清了石滩、石龙一线敌人。2月4日拂晓,与敌熊略部遭遇,将其击溃,缴枪数百支,俘敌数百人。敌人急调2000余兵力来增援,二师又将其击退,并乘胜攻克广九铁路线上的常平。这时黄埔军校教导团亦进到常平。两军会师后,力量倍增。2月10日二师进抵淡水城郊。

为了攻打淡水,叶剑英带领参谋人员对敌情进行了详细侦察。他了解到,盘踞淡水城的敌军有熊略残部及翁腾辉、林烈、孟献祥等部约三四千人,兵力不少。他还直接到淡水城郊前沿阵地勘察地形。他发现,淡水城筑有坚固的防御工事,城垣系泥土,筑成,又高又厚,有上中下三层射击孔。敌军为了防备粤军夜间攻击,在城墙高处装有照明设备。城之四周为洼地,近郊为土山,地势十分险要。

叶剑英看了地形之后,感到淡水城虽然不大,但易守难攻。面对这种情况,需要友军配合,周密部署,协力攻城,才能取胜。他与张民达师长商拟了作战方案,便赶到驻在龙岗的总司令部,报告协攻淡水城作战计划。蒋介石,周恩来、加伦等人详细地听取了他提出的攻打淡水的部署,并一起进行了商讨。

大家经过研究,确定黄埔校军由平湖、龙岗突击淡水南面;粤军自城西北、东北面进击。2月15日,二师与黄埔校军一起向淡水发起攻击。此时,敌军凭借工事猛烈还击,周恩来与各级党代表鼓励黄埔校军奋勇战斗。张民达、叶剑英身先士卒,勇猛攻城。经半日激战,东征军攻进城内,毙敌百余人,俘敌千余人,其中有敌军旅长、团长等军官10余名。苏联顾问罗加乔夫目睹革命将士作战如此英勇,高兴地对张民达、叶剑英说,我第一次看到中国的革命军队这样了不起,当年与白匪军作战的苏联红军也不过如此。

敌人并不甘心失败,当天下午,洪兆麟部2000多人从沙坑方向向淡水猛扑过来。黄埔军校教导二团团长王柏龄临阵脱逃,教导一团三营营长王俊指挥不力,连吃败仗。蒋介石惊慌不已,下令退却,自己跑到离城几公里远的破庙里隐蔽起来。这时,张民达、叶剑英仍率领第二师一部坚守在城内,因部队主力已出城追击熊略等叛军残部,城内兵力已很少,张、叶乃亲率师部警卫连等部队,以机枪、驳壳枪反击敌人。叶剑英指挥部队一面抗击敌人,一面冒着枪林弹雨,与友军联络。午后4时,敌人被打退以后,战场稍现沉寂。叶剑英亲自跑到北门向教导一团团长何应钦通报敌情,提出:左翼敌军来势凶猛,已被击溃,退却20里。但右翼方面恐不能支持,我师拟以一部增援右翼,请贵团接应。何应钦以未知右翼情况和未奉蒋校长命令为由,予以推托。

敌军又开始反扑过来,叶剑英急速返回右翼阵地指挥战斗,将敌击溃。接着,他第二次找到何应钦,说:左翼敌人确已退去,我师正追击前进,现应火速迎击右翼敌人,请贵团接应。何应钦仍犹豫不决。过了一会儿,敌情越来越严重,何应钦始同意出击右翼敌军。经过两军协力作战,才将右翼来犯之敌击溃。16日晨,敌又纠集兵力攻打淡水东门。张民达和叶剑英率部在友军配合下发起反击,迫使敌人向平山一带退却。革命军乘胜追击,大获全胜,淡水转危为安。几十年后,叶剑英回忆说:“淡水一仗打得很苦。”他和周恩来偶尔谈起淡水之战,谈起蒋介石、王柏龄的仓皇窘态,不由发笑。

二白芒花的争论

淡水大捷使东征军信心倍增,军威大振。接着,东征军又迅速攻占惠东的平山。2月22日,东征军粤军司令部在平山附近的白芒花召开军事会议,商讨下一步的行动方案。

会议首先分析了敌情。大家看到:敌军洪兆麟、叶举部虽然溃退,但其老巢海丰、汕头并未触动,河源、惠州仍在敌军之手,杨坤如部三四千人驻守惠州,随时都可能反扑。同时,林虎部仍盘踞在兴梅一带,虎视眈眈。而东征军内部左、中翼两路按兵不动,徘徊于增城、博罗之间,只有右翼的黄埔校军和粤军二师等奋力进击。但因连续战斗,部队疲惫不堪,后方联络、供给均感困难。面对这种形势,会上对下一步如何打法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是否先打惠州。一种意见主张对惠州围而不打,而以主力东进,直捣叛军老巢潮汕;另一种意见主张已经东进的部队回过头来先打惠州,然后徐图东进。

惠州位于珠江三角州东端,毗邻港澳。这个素有天险之称的名城,枕东江,凭西湖,倚山带河,三面环水,易守难攻,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陈炯明、杨坤如以此为据点,苦心经营。从城外到城内,他们层层筑垒,步步设防,企图长期踞守。两年前,孙中山曾亲督东路讨贼军数万之师,多次围攻,皆未得手。

会议围绕打不打惠州的问题,从早上争论到中午。两种意见针锋相对,相持不下。主张先打惠州的人认为惠州为东江支撑点,惠州一下,则东江一带可迎刃而解。相反,以张民达为代表的粤军军官,则极力反对先打惠州,提出了暂时监视、围困惠州,以主力直取潮汕的作战方案。

作为二师的参谋长,叶剑英在争论中多次陈述己见。他引用了一首形容惠州地理环境的古诗:“铁链锁孤舟,飞鹅水上浮。任凭天下乱,此地永无忧。”然后详尽地分析了惠州地势的险要。他解释说,惠州城墙既高且厚,外围还有防御工事,守城敌军兵力众多,敌军洪兆麟与叶举部约2万余人,近在咫尺,随时可能去增援。我东征军兵力不足,若先攻惠州,敌将里应外合,陷我于被动地位。要争取主动,就应该先追歼当面洪、叶之敌二直捣潮汕敌巢,然后杀个回马枪,惠州可不攻自破。许济、莫雄等粤军军官相继发言,表示赞同。

这时,坐在许崇智身边的蒋介石,摆出校长和参谋长的架势说:若要攻克潮汕,必须先打惠州,若不先打惠州,惠州之敌必倾巢而出,击我之背,陷我于首尾应敌的境地;我军先打惠州,就可以除去东征后顾之忧。蒋介石摆出一大套理由,强调攻下惠州有如何重大的战略价值,实际上是想要二师等队伍去打惠州,老隆,自己利用海上兵船运输的方便,去打海陆丰,先占汕头。

张民达和叶剑英看穿了蒋介石的用心。张民达一向瞧不起蒋介石,此刻听了蒋的“训诫”,拍着桌子反驳对方,力主不打惠州。

会议气氛十分紧张。

总司令许崇智听了双方的争论和苏联顾问加伦的意见,考虑到左、中翼滇桂军虽挂“免战牌”,惠州仍处在滇桂军围困监视状态。最后决定右翼军集中兵力,进攻当面之敌,举兵东下,直指海丰、潮汕。

在这场争论中,由于张民达、叶剑英等坚决主张不先打惠州,总司令最后作了决定,蒋介石也没有办法,只好同意先不打惠州。

作战方针已定,会议转而讨论如何歼敌的具体计划。确定由张民达率领二师、四师主攻三多祝洪兆麟部,向潮汕进军;由蒋介石率领黄埔校军绕过三多祝,插向海丰,袭击叶举残部。

三进军潮梅

白芒花会议后,张民达、叶剑英率领全师官兵,艰苦奋战,猛追猛攻。2月26日占领了洪兆麟的指挥部,缴获山炮3门及许多枪支弹药,洪军全线瓦解,残部溃退海边,乘船逃跑。张、叶率二师继续向陈炯明老巢海陆丰进击。在当地共产党组织的农民自卫军的积极配合下,乘敌喘息未定,迅速攻克了陈炯明的出生地海丰县城。

海丰是陈炯明经营多年的老窝。他从民国初年当上广东都督,特别是黎元洪以总统名义授他“定威将军”的封号以后,便在海丰县城南修建了一座十分气派的“将军府”。27日,二师入城后,师部进驻陈逆“将军府”。第二天拂晓,奉命迂回海陆丰的蒋介石才率部赶到“将军府”。他见到二师官兵进军如此之快,也不得不表示佩服,连声说道:你们真是神速!

二师攻克海陆丰之后,乘胜猛追残敌,配合黄埔校军,次第收复惠来、揭阳、潮阳,于三月初抵达汕头。洪兆麟部败军,一部经饶平入福建,另一部逃入梅县境内。叶举和洪兆麟只身逃到香港和上海。张民达、叶剑英率部连续作战,占领梅县,歼敌600余人,叶剑英被任命为梅县县长。

对于二师攻克梅县的详情,1925年3月31日《申报》有如下报道:“驻梅县林部之游击队张鸣翔、黄伟两部,共约千余人。19日闻五华、兴宁被围,向县商会勒得二千元,率部开往平远、蕉岭,退入赣境。县长李吐麟逃。20日,李云复残兵,由丰/顷马头退回长沙圩,向梅县商会勒借二万元,商会无以应付。21日许济部队抵梅口。许(崇智)委出叶宜伟(剑英)为县长,梅江上游,遂告肃清。”

二师部队占领梅县县城后,担任县长的叶剑英仍忙于军务,与张民达率部继续向北追击林虎残部,在大柘附近同敌殿后部队李易标和刘志陆两部相遇。敌兵力虽多,但已成惊弓之鸟,一触即溃。李易标的一个独立团全部被歼。张,叶率部乘胜追击,直至蕉岭。敌军残部逃离广东,窜入闽、赣两省。后来,困守惠州城的杨坤如部,经过廖仲恺派人策反,见大势已去,遂自动献城。果不出张民达、叶剑英当初所料,惠州不战而下。

这次东征,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黄埔军校教导团和建国粤军二师及一、四师等革命队伍,士气高涨,锐不可当。当时的报刊有这样的记载;“二师历经石龙、新墟、淡水、增光、埔心、海丰直抵汕头,追击黄岗、饶平、潮州、昭隍、梅县、蕉岭诸敌,奋励扑进,所向披靡。”叶剑英第一次与黄埔校军并肩作战,感到大多数学生兵打仗勇敢,纪律也好,心中暗暗高兴。他常向身边的人夸奖说:“我亲眼看到学生军作战指挥很有条理,战术上也灵活机动,觉得黄埔军校没有白办,训练是很有成绩的。”

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领导下,东江及潮梅一带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群众纷纷起来支援东征军,不到两个月时间就打垮了兵力众多的陈炯明叛军,这使叶剑英进一步看到共产党和民众的力量,他的思想向共产党进一步靠拢了。叶剑英在这次东征中,也显示了出众的军事指挥才能。张民达很尊重叶剑英,常常当着二师军官的面夸奖他的参谋长思想新颖,才智过人,指挥有术,并且告诉部队,参谋长可以代替他指挥。他还严肃地对部下说:“谁反对参谋长就是反对我,拥护他就是拥护我。”张、叶这两个梅县出身的青年将领在战斗中结下了生死之交。

四梅县县长

肃清梅县境内的敌军残部以后,叶剑英把主要精力转到了全县的政务方面。

1925年3月25日,广州留守府向东征前线各军通报了孙中山3月12日在北京逝世的消息。叶剑英在梅县组织军民举办“孙中山先生追悼周”。30日在东较场召开各界民众追悼孙先生大会。叶剑英亲读祭文,缅怀孙中山一生革命的丰功伟绩,号召全体军民继承中山先生遗志,彻底消灭陈炯明叛军,把东征和国民革命进行到底。

叶剑英做了县长以后,亲到东山中学、丙镇中学(即丙杜中学)和学艺中学,宣讲革命形势,传播革命思想。他把孙中山的遗嘱和致苏联遗书念给大家听,还发表“关于苏联的革命和经济政策”等专题演讲,介绍苏联革命经验,勉励同学们关心革命大业,发愤读书,为革命为人民献身。梅县的青年学生们到处张贴革命标语,进行街头宣传、《装表演、提灯游行等活动,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