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黄瓜栽培技术
7430700000011

第11章 病虫害防治技术(1)

一、病害基础知识

1.病害的概念

蔬菜病害是指蔬菜作物在生产、贮运过程中,遭遇不良环境因子的影响或病原物的侵染,使正常的生理活动和形态结构受到扰乱或破坏,引起生长不良、品质变劣、产量下降,甚至导致植株死亡,给经济收益造成损失。病害发生一定要有“寄主”(蔬菜作物)、“病原”(不良环境因子或病原物)和适宜发病的环境条件。没有这三个条件的组合,就不会有作物病害的发生。由环境因子引发的病害称为非侵染性病害,又称为生理性病害;由病原物侵染引发的病害称为侵染性病害。

2.病害的症状

寄主作物受外界不良环境因子影响或病原物侵染后,在生理及形态等方面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表现出的特征叫做“症状”。

病害的症状分为两部分,由寄主受病后发生的形态变化叫做“病状”;由病原物在寄主发病部位表现的特征,叫做“病征”。

寄主表现的病状有:变色、花叶、病斑、腐烂、萎蔫、矮化与畸形等类型。病原物表现的病征有:霉层、粉状物、锈状物、粒状物、溢脓等征状。病害的症状是我们认识和分辨病害的主要依据。

3.非侵染性(生理)病害

非侵染性(生理)病害最大特点是发病后不会继续传染。非侵染性(生理)病害是一类只有病状,没有病征的病害。一般说,非侵染性病害发生有突然性,发病范围大,发病部位及症状较一致,田间分布均匀,以及发病常与地形、土质或特定的环境条件有关等特点。

引发非侵染性(生理)病害发生的环境因子可归纳为:光、热(温度)、水(湿度)、气和营养等几个方面。

(1)光光照强度弱或光照时间短,植株茎叶易伸长,且易引起黄化、纤弱,甚至影响开花结实,如常见的黄化苗、徒长苗;光照过强,能抑制植株生长,甚至造成组织器官的灼伤,如各种果菜果实的日灼(烧)病。

(2)热(温度)不同蔬菜对温度都有一定要求和适应范围,超过适应范围就会抑制或破坏蔬菜的正常生长发育,甚至死亡。如低温引起的冷害、冻害;高温引起的萎蔫、枯萎等。

(3)水(湿度)长期水分过多就会造成植株的窒息死亡,如沤根、涝害;水分过少,也会引起萎蔫、枯萎。

(4)气蔬菜生长发育不能没有空气中的氧和二氧化碳,长时间缺氧,植株就会窒息死亡或中毒死亡;二氧化碳不足,会削弱蔬菜的光合作用;空气中硫化氢、二氧化硫、一氧化氮、氨气、亚硝酸气体等有害气体含量过高,也会使蔬菜受到伤害。

(5)营养蔬菜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营养物质有一定要求。如氮、磷、钾、钙、镁、硫、铁、锰等等,这些营养物质的过多、过少或配比不当,都会引发生理病害。

4.侵染性病害

侵染性病害最大的特点是:只要环境条件适宜就能不停地继续传播、蔓延扩大。侵染性病害开始先由少数植株或小范围发病,而后逐渐蔓延、扩大并加重。多有“由少到多、由轻到重”逐渐发展的过程。

引发侵染性病害的病原物主要有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及寄生性种子植物等。

(1)真菌病原真菌分为鞭毛菌、接合菌、子囊菌、担子菌和半知菌五个亚门。真菌病害有病斑、腐烂、枯萎、立枯或猝倒、矮化及畸形等病状。多数病害在发病部位有粉状物、锈状物、霉层、粒状物等病征。在防治中,鞭毛菌亚门又称为卵菌;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亚门等又称做非卵菌。卵菌与非卵菌对药物的反应不同,常作为防治选择药剂的依据。病原真菌常借种子、土壤、肥料、气流、雨水、昆虫及人类活动等传播。

(2)细菌病原细菌引起的病害有腐烂、斑点、焦枯、萎蔫、溃疡、肿瘤等病状。潮湿情况下,病部表现溢浓(菌浓)病征,并常伴有臭味。细菌借助风雨、水流、昆虫及人为传播。带病原细菌的种子、种苗可作远距离传播。

(3)病毒由病毒寄生引起的病害主要有花叶、黄化、皱缩、矮化、畸形、坏死斑等病状。病毒病也不形成病征。病毒通过昆虫(蚜虫)、带毒种子传播,在田间也可通过病株汁液摩擦传播。

(4)植物寄生线虫受线虫侵染的植株矮小,生长缓慢,茎叶常卷曲,有的根部形成肿瘤等。线虫通过病土、病苗和水流传播。

(5)寄生性种子植物这是一类不能自养或不能完全自养的高等种子植物,靠寄生根侵入寄主体内吸取营养或水分。

5.侵染性病害的发生与流行

侵染性病害的发生有一定的周期,由这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叫做侵染循环。侵染循环包括病程、传播、越冬(越夏)等多个环节。在侵染循环中,每年病原物第一次侵染寄主的现象叫做初侵染,以后多次重复的侵染叫做再侵染。

(1)病原物的越冬、越夏病原物初次侵染来源于越冬、越夏场所,主要有病株残体、土壤、粪肥、种子、种苗、杂草、传病昆虫和其他繁殖材料等。

(2)病原物的传播病原物从越冬(夏)场所到与寄生接触的这个过程叫做传播。大多数病原物都须借用外力传播,主要途径有:风力、雨水、水流、昆虫及人类活动,尤其是人类调运种子、种苗及其他繁殖材料更为病原物远距离和超远距离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3)病原物的侵入病原物在接触寄主后,进入寄主体内的途径有:直接侵入、自然孔口侵入和伤口侵入。

(4)侵染性病害发生、流行的条件侵染性病害发生必须要有病原物、寄主、有利于发病的环境条件这三个要素的配合。病原物的大量积累是病害流行的关键,感病寄主的大面积种植是病害流行的重要条件,环境条件的适宜与否直接影响病情发展的速度。

影响病害流行的环境条件有:温度、湿度、土壤、栽培措施、害虫的数量等。高温、高湿往往有利于病原的生长发育、繁殖与侵入,病害传播蔓延快、病情重。土传病害若多年连作,就能引起病害的连年流行。施用未腐熟的农家肥、偏施氮肥、平作、密度过大、大水漫灌等不合理的栽培措施有利于病害的流行。

二、害虫基础知识

害虫种类很多,主要是昆虫、螨类、蛞蝓等。害虫以作物的根、茎、叶、花、果实为食,直接影响产量与品质,有些害虫还能携带病原物,引起病害的发生。

1.害虫的形态特征

昆虫由头、胸、腹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各有分工,头部长有触角、眼和口器,是感觉和取食的中心;胸部长有3对足与2对翅,是运动的中心;腹部有消化道与生殖器官,是提供能量和繁殖的中心。害虫的形态特征是认识和区别不同害虫的主要依据。

口器是害虫的取食器官,由于食性和取食方式的不同,口器的变化很大,咀嚼式与刺吸式是主要类型。咀嚼式口器的害虫直接取食蔬菜的各个器官与组织,造成缺刻、孔洞,以及咬断根、茎,使植株折断死亡。刺吸式口器刺入蔬菜组织内吸取汁液为食料,使蔬菜表现出皱叶、斑点、卷叶、萎缩、畸形等生长不良的症状。了解害虫的口器和取食方式,可以为防治害虫选用药剂提供依据。

螨类中的叶螨、茶黄螨是蔬菜上的重要害虫,虫体细小,头胸腹连为一体,呈圆形或椭圆形;体色多为红色或暗绿色;成螨有足4对,口器吮吸式。通常在蔬菜叶部或幼嫩部位为害,受害部分呈褐色、白色褪绿小点或斑块,严重时叶片焦枯,上面布满白色稀疏蛛丝。

2.昆虫的生活史

(1)昆虫的繁殖昆虫是卵生动物。绝大多数昆虫需要经过雌雄两性交配,卵受精后产出体外,发育成新的个体,这种叫做两性生殖。有些种类卵不经过受精就能发育成新的个体,这种生殖方式叫做孤雌生殖,或叫单性生殖,这种生殖对昆虫的分布有重要作用。还有常见的蚜虫,不经过交配,直接胎生幼蚜,叫做孤雌胎生生殖。

(2)昆虫的发育昆虫的发育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卵内至孵化为止,叫做胚胎发育;第二阶段从孵化后开始到成虫性成熟为止,叫做胚后发育。昆虫从卵中孵化后,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要经过一系列外部形态和内部器官的变化,才能变为成虫,这种现象叫做变态。昆虫变态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即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完全变态:有卵、幼虫、蛹、成虫四个虫期,幼虫与成虫在形态和生活习性上完全不同,如菜青虫(白粉蝶)、小菜蛾、金龟甲等;不完全变态:有卵、若虫、成虫三个虫期,幼虫与成虫在外形上很相似,只是个体大小,翅及生殖器官发育程度不同,所以叫做若虫。

昆虫各虫期的划分是:由成虫产卵到孵化成幼虫叫卵期;由孵化出的幼虫发育到老熟化蛹经历的时间叫幼虫期;由化蛹到羽化为成虫,这段叫做蛹期;由成虫羽化到死亡的时期叫做成虫期,一般也叫做成虫的寿命。昆虫各虫期长短不同,卵期和蛹期较短,幼虫期较长,成虫期(成虫寿命)随种类不同差异极大。一般常将幼虫分为5—6龄,由卵孵化至第1次蜕皮为一龄幼虫,第1次蜕皮至第2次蜕皮之间为二龄幼虫,依此类推。低龄幼虫食量小,为害轻,抵抗力弱,是防治的有利时期;随着虫龄的增大,食量大增,呈暴食趋势,抗性也增强,这时用药防治,不易收到好的效果。

3.昆虫的习性

昆虫的种类不同,生活习性也不同,了解掌握其习性,才能进行有效的防治。

(1)食性按昆虫采食内容分为:植食性、肉食性和腐食性。植食性以植物体为食料,多为农业害虫,如地下害虫、食叶性害虫、钻蛀性害虫等。植食性昆虫又以其取食范围宽窄分为:单食性——只吃一种植物;寡食性——能吃同科或亲缘相近的植物;多食性,又叫做杂食性,能为害多种不同科的植物。肉食性以昆虫或其他动物为食,多数为益虫。如寄生蜂、瓢虫、步行甲等。腐食性以腐败的动、植物残体或其排泄物为食。如有些金龟甲幼虫、蝇、蛆等。

(2)趋性趋性是昆虫对自然界刺激的反应。昆虫受到刺激后向刺激源的方向运动的习性叫正趋性;反之,避开刺激源的叫负趋性。对昆虫有刺激反应的因素有光、温度、湿度及化学物质(包括食物)等,分别叫做趋光性、趋温性、趋湿性及趋化性等等。利用昆虫这些习性,可以驱避或诱杀害虫。

(3)假死性昆虫在受到突然震动或惊扰时,从植株上坠落地面,暂时不动弹的现象叫做假死性。利用这种习性可用来检查有无害虫和捕杀害虫。

(4)休眠昆虫在环境不适宜或食物不足等多种情况下,虫体表现出不食不动的现象叫做休眠。昆虫的各个虫期均能休眠。以休眠的状态度过冬季或夏季,分别叫做越冬或越夏。

4.环境因子对害虫发生的影响

昆虫的活动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密切,了解环境因子对害虫发生的影响,是进行害虫发生趋势预测和选择防治措施的依据。

(1)气候因子

温度温度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昆虫的生活状态、发育进度、种群数量和地理分布。一般害虫的有效温度区为10℃—40℃,最适宜温度为22℃—30℃。在适温时,昆虫的活力最强、食量最大、死亡最少、繁殖力最强,种群会大发生;高于或低于有效温度,昆虫就会进入休眠状态;若温度过高、过低,都不利于昆虫的生长、繁殖,甚至导致昆虫的死亡。

湿度昆虫对湿度也有一定要求,昆虫只有在适宜的湿度下,才能正常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不同昆虫对湿度要求不一致,有的喜干燥,如蚜虫;有的喜湿润,如地下害虫。

其他气候因子光最明显的是影响昆虫的活动,如夜蛾科成虫,白天光强时多不活动;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影响温、湿度,影响栖息的小气候环境,帮助昆虫扩散等。

(2)土壤因子土壤是昆虫栖息的重要场所,不少害虫都与土壤有关,地下害虫就长期居住生活于土壤中。土壤的质地、性状、酸碱度、温湿度、通透性以及农田耕作、施肥、田间管理等都影响昆虫的分布和发育。

(3)生物因子生物因子主要是食物和天敌两个方面,实际也就是昆虫与其他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昆虫食物的种类与质量对昆虫的生长发育、繁殖和分布影响很大。如单食性昆虫的分布,受食料植物分布的影响。多食性昆虫也都有较适宜的食料范围,适宜食料的多少,对其生长发育的快慢和繁殖数量的多少产生影响。

昆虫天敌的种类很多,如肉食性昆虫中的瓢虫、草蛉、步行甲、蜻蜓、寄生蜂、寄生蝇等;能使昆虫致病的苏云金杆菌、白僵菌、多角体病毒等;还有食虫的蜘蛛、青蛙、鸟类等。它们可以消灭大量害虫,对害虫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了解天敌的生活习性、发生发展规律,充分利用天敌资源,控制和消灭害虫也是我们与害虫斗争的重要方法之一。

除上述食物与天敌外,人类活动对害虫的活动和繁殖具有极大的影响,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子。

三、病虫害防治方法

根据防治病虫害措施的性质,可将防治方法分为五大类:即植物检疫、农业防治法、生物防治法、物理机械防治法和化学防治法。

1.植物检疫

植物检疫是指为了保护农业生产,防止为害农作物的危险性病虫草的大量传播、蔓延、并彻底清除它,要求对某些种子和植物产品(种子、苗木、块根、块茎、粮食及其他农产品、种植材料),在调运过程中严格进行检疫,和采取检疫措施。检疫的任务是:(1)禁止危险性病、虫、杂草随植物、种子及其他农产品的调运而传播蔓延;(2)将局部发生的危险性病、虫、杂草封锁在一定的范围内,并采取措施逐步消灭;(3)当危险性病、虫、杂草侵入新地区时,应立即采取措施,以彻底肃清。

2.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是指运用栽培、管理等一系列综合措施促进作物健康生长,从而控制病、虫害发生的方法,达到避免、减轻或直接消灭病虫的目的。主要内容有:

合理轮作土壤是许多病原与害虫的潜伏和越冬、越夏的场所。合理轮作不仅能减少病原物数量的积累和降低害虫虫口密度,减轻病、虫害的发生,同时还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和营养状况,避免连作障碍的发生,促进蔬菜生长,增强植株抗逆性,提高产量和品质。

精耕细作合理耕作不仅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营养状况,为作物创造一个良好的土壤生态环境,促使作物生长健壮,同时也能有效的抑制病虫害发生,甚至直接杀灭病虫。

清洁田园是通过中耕锄草、整枝打杈及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组织等措施,减少病菌、虫源,减轻病虫害的发生。

改进栽培技术改平作为垄作,改露地为覆膜,改大水漫灌为小水细灌或滴灌、喷灌,改直播为育苗移栽,改单种为间作、套种,以至合理密植,调节播期等措施。

合理施肥根据蔬菜不同种类、品种的特性要求,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满足蔬菜生长发育的需要,使植株健康壮实,提高对病、虫的抗性。

抗病虫品种的选用利用品种抗性防治病虫害的方法。

3.生物防治

应用自然界中某些有益生物来抑制或消灭某种病、虫的方法叫做生物防治法。生物防治目前应用较多的是以虫治虫、以菌治虫和以菌治病等。

(1)以虫治虫用来治虫的有益昆虫有两类,一类是捕食性昆虫,我区最常见的如草蛉、步行甲、某些瓢虫、食虫蝽蟓、食蚜虻、食蚜蝇等;另一类是寄生性昆虫,这些昆虫将卵产在害虫体内或卵内,在发育过程中,以害虫虫体或卵为营养,使害虫或卵死亡,我区常见的寄生性昆虫有蚜茧蜂、小茧蜂、寄生蝇等。

(2)以菌治虫以菌治虫是利用细菌、真菌、病毒等来防治害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