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辣椒栽培技术
7430900000008

第8章 日光温室辣椒栽培(2)

(2)光照管理辣椒为中光性作物,在较短的日照条件下,开花较早些。光照弱幼苗营养生长不利,降低花芽的数量,落花落果较多,幼苗节间长,叶薄色淡,适应性差,果实膨大速度迟缓。因此,日光温室辣椒冬季栽培应尽量让秧苗多见光,每天揭开草苫后要把遗落在棚膜表面的碎草屑、灰尘清除,并用拖布擦净,争取多透入阳光。对温室弱光区通过人为调控增加光照,如在温室后墙张挂反光幕等,对辣椒也有显著的增产作用并可降低病害的发生。夏季日照过强,易引起日烧,需保持一定叶面积预防日烧发生。

(3)肥水管理

追肥辣椒幼苗期需肥量不大,主要集中在结果期。结果期吸收的氮占总吸收量的57%,磷、钾则分别占总吸收量的61%和69%。辣椒在第一果实坐果后至采收前,不仅植株不断增长,而且第二、第三层果实也膨大生长,上部还要形成枝、叶和陆续开花结实,是追肥的关键时期。一般在门椒坐住后,开始肥水齐攻,亩追施尿素7—8千克和硫酸钾1.5—2.5千克或亩追施茄果类专用配方肥13—15千克,以后每收1次辣椒浇水1次,并每浇2次水施肥1次,施肥量同上,特别要注意浇水时一定不能超过垄高的2/3。另外,根据辣椒生长的不同时期,结合喷药增施叶绿精等必要的微量元素进行叶面补肥。

浇水日光温室冬季辣椒生产浇足定植水,正常情况下,定植后每隔7—10天浇1次,视土壤干湿滴灌20分钟或暗沟浇小水(注意一般上午浇,水一定要在水池预热2—3天)。直到门椒膨大生长后再选晴暖天气与追肥配合正式开始浇水。此后根据植株生长情况和天气变化,采取小水勤浇的方法进行浇水。一般在土表发白,10厘米以内土壤见干时即应浇水。辣椒不易大水漫灌,也不易旱涝不均。过度干旱后突然浇水可能发生落花、落果、落叶。要使土壤经常保持湿润状态,创造一个既不缺水又疏松通气的土壤环境,适合辣椒的生长和发育。

(4)植株调整采用三蔓或四蔓整枝的吊蔓方式。一般在定植两个月后将门椒以下的所有老叶及侧枝全部摘除,三个月左右开始吊蔓并及时摘去门椒(防止坠秧),正常采收3—4次后及时将下部的老叶及多余侧枝摘除,以利于通风透光。从生产实践中不难看到,在进入采收盛期后枝叶已开始郁蔽,行间通风透光差。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在门椒结果后发现植株上有向内伸长长势较弱的“副枝”,应当尽早摘除,以利通风透光。

(5)防止落花、落果在开花初期因温度偏低容易落花,尤其是门椒,如果大量落花不仅经济效益下降,而且给以后的栽培管理也带来麻烦。为防止落花可用番茄灵25毫克/千克—30毫克/千克,在开花时涂抹花器。但因辣椒花朵小,花梗短,进行蘸花有诸多不便,工效降低,所以生产上较少应用。更多的是利用提高温室采光和保温性能以及增加蓄热等方式防止辣椒落花、落果。

(6)二氧化碳施肥二氧化碳气体被称为“植物粮食”,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温室中辣椒生长的适宜浓度在1000毫克/千克以上,白天随着辣椒光合作用的加强,温室内二氧化碳浓度会逐渐降低,无法满足辣椒光合作用的需要,通常辣椒处于“饥饿”状态,辣椒的生长受到限制,会影响到产量及品质。二氧化碳施肥应尽量在辣椒生长前期及开花结果期。通过补充二氧化碳可以促进光合作用,可使叶面积增大,叶片增厚,提早和延长开花期、结实期,增加单果重,最终达到增产、增值的效果。温室施用二氧化碳可使青椒每亩增产15%—40%,可提早成熟7—10天。

在使用方法上可在辣椒定植缓苗后,选择使用吊袋式二氧化碳发生剂,将“发生剂”和“缓释催化剂”混合均匀后吊挂在辣椒上端50—60厘米处,每袋发生剂烫双面8个气体释放孔,每袋二氧化碳发生剂使用面积为33平方米,每亩需均匀吊挂20袋,一般有效期30天左右。

4.采收门椒、对椒应适当早收以免坠秧影响植株生长。原则上是在果实充分长大,果肉变硬后采收。在采收初期市场季节差价较大为争取效益可以灵活掌握。因辣椒枝条较脆,采摘时不能用手猛揪,以免枝条折断。

二、日光温室早春茬辣椒栽培技术

1.育苗早春茬辣椒育苗的技术特点是苗期正值温度和光照条件最差的时间,要求采取一些必要措施以满足辣椒苗正常生长所需的环境条件,如铺设电热温床、加盖小拱棚、使用热风炉等。特别注意防治蚜虫和病毒病。

宁夏地区由于低温季节较为漫长,所以,此茬辣椒苗龄较长。日光温室早春茬辣椒生产多于10下旬至12月初播种,苗龄70—100天,1月下旬至2月初定植,3月底开始收获。日光温室早春茬辣椒亩定植2400—2800穴,进口大果型牛角辣椒及甜椒每穴1株,亩保苗2400—2800株;赤峰牛角椒及羊角椒(垄椒2号)每穴2株,亩保苗4800—5600株,每亩播种量为30—40克。

铺设电热线前,先将苗床整平,然后根据苗床面积、功率密度(单位面积苗床所需电热线功率)、电热线的额定功率和长度确定以下参数。从降低成本和保证育苗质量的角度考虑,电热温床的功率密度选用每平方米100瓦即可,按这一密度布线,计算方法如下:

温床面积=额定功率÷功率密度=1000瓦÷100瓦/平方米=10平方米

布线长度(床长)=温床面积÷床宽=10平方米÷1.2米=8.3米

布线往返次数=(线长—床宽)÷床长=(100米—1.2米)÷8.3米=11.9(次)

为了使电热线的两个引出线端处于苗床的同一端,必须使往返次数成为双数。上述计算结果整数位为单数,且布线不能到头,遇到这种情况就要通过调整床长,使布线往返次数为双数。

设往返次数为12次,

则床长=(100米-1.2米)÷12次=8.2米/次

即将床长调整为8.2米,布线往返次数为12次。

线间距离=布线宽度(床宽)÷(往返次数-1)=120厘米÷(12-1)=10.9厘米

这样计算出的线距是平均距离,但是在实际应用中,由于温床的南北两边散热多,布线宜密些,温床中间热量散失少,布线可稀些。所以,在总体上要对线距重新分配,使线距左右对称,线距之和等于床宽。例如,上述线距可分配为8、10、10、12、12、16、12、12、10、10、8。

布设电热线前,为了防止热量向下散失,应在床面上铺一层稻草,做隔热层,然后按要求布设电热线。铺线前,先在温床两头按计算好的距离插好木桩。铺线一般由3人同时进行,一人持线往返于温床两端放线,温床两端各有一人将电热线挂在木桩上拉紧调正,防止电热线松动、交叉或打结,电热线上铺1—2厘米厚的煤灰或沙子做标志层。整床电热线铺放完毕,通电检查畅通无误后,再断电、整平,直接摆放营养钵或穴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