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名优水产品养殖技术
7432000000012

第12章 优质鱼类养殖(5)

尼罗非鱼的起捕率较低,有潜入泥里的习性,增加了捕捞的难度,而奥利亚罗非鱼和奥尼鱼的起捕率较尼罗罗非鱼高2~3倍,扦捕率可达到70%左右。目前捕捞的主要方法是用拉网和干塘相结合。罗非鱼捕捞季节集中在10月初至11月上旬,赶在第一次寒潮到来之前进行。捕捞前降低水位降得太浅,如降到只及鱼体高度或更低,则鱼鳍将张开造成互相剌伤,同时会使鱼像泥团子一样窒息而死。当将池中极部分的罗非鱼捕起后,将水排干,捕捉剩下的鱼。如能一边注水一边排水可以减少鱼潜入泥里的机会。

四、越冬管理

罗非鱼属热带鱼类,因受水温低限的制约,在我国,除台湾、广东的珠江三角洲、海南岛和云南的部分地区外,都存在着越冬保种的问题。越冬的方法很多,现常用的有利用工厂余热水越冬、地下深井水越冬、地热温泉水越冬、玻璃温室或塑料大棚和加温相结合越冬等,可因地制宜选择。越冬池面积的大小可视越冬条件和越冬鱼的数量而定。

罗非鱼越冬时间长达半年之久,在此期间的饲养管理尤为重要。

1、越冬前的准备

(1)越冬池的准备

越冬池的大小一般以10~50平方米为宜,易于管理,易于控制水温。越冬鱼进池前,池子需用石灰、漂白粉其它药物彻底清塘消毒,放鱼前一周注水;检修好加温、防风设备和设施;并准备好越冬期间所需用的一切工具和设备,如水泵、小型增氧机、鱼药等。

(2)越冬鱼的准备

越冬的罗非鱼有亲鱼和作为来年养成商品鱼的鱼种。亲鱼可结合成鱼的捕捞而进行选择;鱼种可从当年亲鱼最后繁殖的一二批鱼苗中选留。要注意越冬鱼的体质、规格大小和亲鱼和雌雄比例。亲鱼规格以每尾150~250克为宜,雌雄比3:1;鱼种规格为3~6厘米,因雄鱼生长较雌鱼快,尽量挑选雄鱼做越冬鱼种。进入越冬池前要进行鱼体消毒,一般常用的消毒药物有漂白粉、硫酸铜合剂(1000公斤水加漂白粉5克、硫酸铜4克)或食盐(100公斤水加2~3公斤食盐)。

2、放养密度

罗非鱼越冬的放养密度视越冬池的面积大小和水源、水质条件而定。条件好,可常换水的越冬池可适当增加放养密度;反之,则减少放养密度。一般每立方米可放200~250克的亲鱼40~50尾或10厘米以下的鱼种200~400尾。同一鱼池中,要求鱼体规格、大小相同,不同大小,不同规格的鱼不宜放在同一池中越冬。

3、越冬期间的饲养管理

(1)越冬池水温控制

放鱼后7~10天期间,为使越冬鱼尽快恢复体质和愈合伤口,水温应保持在20~25℃,以后水温应稳定在17~18℃,这样可增加放养密度,节约能源,并便于管理。如水温过高(22℃以上),则罗非鱼新陈代谢旺盛,摄食多、耗氧大、水质易败坏,不易饲养管理。越冬期间的水温切不可忽高忽低,以免使鱼受伤和致死。越冬后期(移入繁殖池前一个月)需适当提高水温,并加强投饲,促使性腺发育。

(2)合理投饲

越冬期间要适当投喂饲料,以增强鱼体在越冬期间的抵抗力和提高成活率。饲料以营养丰富且不易使水质恶化的精料为主,如米糠、麸皮,并搭喂一部分切碎的鲜嫩的菜叶。豆饼、糟类易发酵,容易败坏水质,不宜投喂。

投饲量应根据水温、水质和鱼的摄食情况加以调整。一般来说,每天投饲量为鱼体重的0.4%左右,越冬后期可增加到1%~2%。

投饲应在固定的地点或设食台,不要满池泼洒。并应及时清除残饵,保持水质清新。

(3)水质管理

因越冬池水体较小,鱼体密度相对较大,鱼池排污也较困难,易使水质败坏,应采取下列措施:(1)发现死鱼及时捞取;(2)及时排除池底粪便和食物残渣;(3)如果鱼的密度太大,经常发生浮头,可采取增氧或充气措施。一般在10立方米水体中可安装180瓦的增氧机一台。每隔3~4小时开机半小时,因开机时间过长会引起池水混浊、水温下降;(4)适时换水,保持水质清新。为防止换水中水温突然降低,每次换水量不宜过多,一般以换水1/3~1/4为宜。越冬后期,更应注意调节水质。

五、病害防治

罗非鱼抗病力强,在池塘、稻田、流水高密度养殖的情况下很少发病。目前尚未发现有什么特定的疾病。但在越冬期间,由于水温、水质等各种因素,加之密集饲养,鱼体体质差,抵抗力弱,病害较多。可在短期内引起大量死亡,要密切注意防治。常见的鱼病有如下几种。

1、溃疡病

病因和病症:病因为擦伤或冻伤。最常见于鱼体的背侧和腹侧,皮肤发炎肿胀,由白色转黑色,组织成片剥离,溃疡脱鳞。鳃盖、体侧、颚下等也均有发现。

常发生在长期高温饲养的环境。温泉水饲养、工厂温排水饲养及夏季高温饲养的培育池,特别是露天鱼池,因鱼体露出水面冻伤而致。

防治方法:防潮鱼体冻伤或擦伤,在越冬池上加盖顶篷保温,保持水质清新。

2、水霉病

病原和病症:由水霉菌引起,病鱼急躁不安,游泳迟缓,散游水面,皮肤粘液增多,食欲减退,鱼体衰弱消瘦而死。在密养的越冬池中易发生此病。在水温15℃时最为流行此病。

防治方法:(1)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拉网,运输、操作要仔细,勿使鱼体受伤,合理放养,防止温剧烈变化,避免鱼体冻伤。(2)发病后可将越冬池水温提高到20℃以上;也可用2%~3%的食盐水浸泡5分钟;用万分之四的食盐和万分之四的小苏打合剂全池泼洒,有较好的疗效。

3、斜管虫病

病原和病症:由病源侵入皮肤和鳃部引起。病鱼分泌大量的粘液,体有形成灰白色薄膜,鳃丝红白相间,终日浮头,严重时鳃部高度贫血呈苍白色,病鱼消瘦发黑,游泳迟缓,呼吸困难,导致死亡,水温在15~20℃时只3~5天就会大批死亡。

治疗方法:每立方米水用硫酸铜0.5克和硫酸亚铁0.2克全池泼洒;或用2%的食盐水或0.4%~0.5%的福尔马林浸浴病鱼5分钟.

4、车轮虫病

病原和病症:由车轮虫大量寄生于鱼体鳃部和皮肤秘引起。病鱼离群独游,浮于水面缓慢游动,食欲减退,可引起大批死亡。

防治方法:(1)越冬前,每立方米水用0.7克硫酸铜全池泼洒,彻底消毒越冬池。

(2)每立方米水用硫酸铜0.5克和硫酸亚铁0.2克全池泼洒,或用1%~2%的食盐水浸浴2~5分钟。

5、鱼虱病

病原和病症:因鱼鲺大量繁殖,侵入鱼体体表而引起。病鱼呈不安状态,鱼体较为消瘦,严重时,病鱼离群独游,漂浮水面,体色发黑,最后死亡。

防治方法:

(1)越冬前将越冬池彻底消毒。

(2)每立方米水用90%晶体敌百虫0.3克全池泼洒。

(第五节)黄河鲶

黄河鲶(Siluruslanzhouensis),属鲶形目、鲶科、鲶属,主要分布于我国黄河上中游的鲶形目重要经济鱼类。黄河鲶是黄河大型土著经济鱼类,是人们喜爱的优质水产品,民间有“黄河鲶鱼活人参”、“水中滩羊”的美誉。由于黄河鲶个体较大、生长快、肉质细嫩鲜美、市场价格高和养殖收益大等原因,目前已成为我国北方地区最具养殖潜力的淡水养殖对象。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特征

体延长,头部宽扁,胸腹部短胖,尾部长而侧扁。体表无鳞,富有粘液。口裂大,上下颌各有弧形的绒毛状齿带。犁骨齿带中间分离,分为左右各一条长为宽约3~4倍的内斜弯月形齿带。眼小。须两对,颌须较长,后伸超过胸鳍基部或胸鳍鳍条后端,颏须较颌须短,后伸不超过鳃盖骨后缘。背鳍短小,无硬棘;胸鳍有一硬棘,胸鳍硬刺前缘有一排微弱、不显著的锯齿状的突起;臀鳍基甚长,末端与尾鳍相连;尾鳍短小,不对称,上叶比下叶长。身体背上部呈黑褐色,体侧灰褐或灰绿色,腹部灰白,体侧常有不规则花纹,各鳍灰黑色。

2、栖息习性

在自然环境多栖息于河流缓流、水草丛生的底层,营底栖生活,白天隐居,夜晚活动,池塘中一般多在池底活动。生存水温为0.5~38℃,最适生长水温25~28℃,pH7.0~8.4。当水中溶氧在3毫克/升以上时才能正常生长,低于0.5毫克/升时窒息死亡。

3、食性与生长

属凶猛性肉食性鱼类,主要摄食鱼虾及其它水生动物,能捕食相当于自身体长1/3的其它鱼体,大小主要决定于被捕食个体的体高。冬季减食或停食,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既可投喂小杂鱼,也可驯化摄食配合饲料。

4、繁殖习性

一般2~3龄达性成熟,5~6月为繁殖季节,产卵水温18~26℃,最适20~23℃。受精卵圆形、黄色、沉性、具弱粘性,可粘在附着物上孵化。每公斤体重雌亲鱼平均可产卵3000~5000粒。水温22~23℃时受精卵约50~60小时孵化出仔鱼。刚孵出的仔鱼有一很大的卵黄囊,侧卧水底只能缓缓颤动,2~3天后可自由游动,开始摄食。

二、鱼种培育

鱼种培育是指将全长3厘米左右的寸片鱼种养成规格10厘米鱼种的过程。鱼种培育池以10~100平方米的水泥池和1亩的无淤泥土池为宜,也可用8目网布制成的小网箱培育。面积过大的土池培育效果较差。要求水质清新无污染,水深1~1.5米,水泥池应有进排水设备,能排污换水。

小水泥池培育的每平方米放养3厘米规格的夏花鱼种100~200尾,土池放100尾。前期以水蚯蚓为主要饲料,其次是相应规格的家鱼苗、蝇蛆等。每天上午、下午、晚上各投喂一次,日投饲量为鱼体重的20%左右。鱼种长至5厘米规格时,水蚯蚓已不能完全满足摄食需要,可开始用一半活饵料,一半添加有引诱剂的配合颗粒饲料投喂,进行食性转化,整个转食过程需7~12天完成。诱食饲料可用市售的鳗鱼料或新鲜甲鱼料代替,也可自己配制。配方为:白鱼粉40%、蚕蛹粉30%、血粉10%、α-淀粉20%、矿物质和复合维生素1%。开始配合饲料中应加50%左右的水蚯蚓或新鲜鱼糜作引诱剂,加水拌成面筋状,捏成小块投入池中避光处,供其摄食。转食期间日投饲2~3次,投饲量为鱼体总重的10%~15%。使每尾鱼都能吃饱长匀,不至因饥饿而互相残食,并有适量剩食。当发现有80%以上的鱼种摄食饲料时,就可逐渐递减诱食剂的用量,直到黄河鲶鱼种完全适应吃配合饲料。配合饲料每天分早、中、晚定时定点投喂,以吃饱为度。

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自始至终用其它活鱼苗种喂养黄河鲶鱼种,以鲤、鲫、草等鱼种最好。饵料鱼种可以同池混养培育,但主要是从其它饵料鱼池捞取或购买。注意饵料鱼的规格应比黄河鲶鱼种小1~3厘米,投喂的密度是黄河鲶鱼种数量的5~10倍,这样才能保证黄河鲶鱼种的饵料充足和适口。活鱼苗种喂养的黄河鲶鱼种生长迅速,成活率高,但成本也最高。

与鱼苗培育一样,要求水质清新,溶氧充足。配合饲料残饵和粪便很容易败坏水质,每天应排污换水1~2次。

由于黄河鲶属凶猛肉食性鱼类,当同池鱼种个体大小不匀时,会发生以“大”吃“小”的现象,严重影响成活率。因此,鱼种培育期间一定要定期分级饲养,这是提高鱼种成活率的关键措施。具体方法是:3厘米鱼种下塘后,每隔一周拉网集中一次,用适合的鱼筛分级,按大小规格分类重新分池饲养,并调整密度。一般5厘米鱼种每平方米放养30尾左右,8厘米的20尾左右,达到10厘米转入成鱼饲养。分级饲养,可使黄河鲶鱼种成活率从20%上升到80%左右。一般经过25~30天培育,3厘米鱼种基本都可长至10厘米的大规格鱼种。

黄河鲶鱼种培育,一般培育到体长6~7厘米,食性转化完成就可出池,放养到池塘,转入成鱼饲养阶段。如果条件好,将黄河鲶培育到体长约10厘米、体重8克左右的大规格鱼种,再放养到成鱼塘,成活率会更高。

三、商品鱼饲养

成鱼养殖可以池塘单养、池塘混养、网箱养殖也可以在流水池中工厂化集约养殖。

1、池塘主养

(1)池塘条件

由于黄河鲶营底栖生活,不耐低氧,因此要求水质清新,溶氧充足。故应选择水源充足、排灌方便的池塘。排灌不便或水源紧张的池塘养殖黄河鲶必须配备水泵和增氧机,以保证池水有较高的溶氧。池塘面积以3~5亩为宜,水深2米左右。鱼种放养前,应清除过多淤泥,使淤泥原厚度不超过10厘米,然后用生石灰按常规池塘消毒,待药性消失后才放养鱼种。

(2)鱼种放养

放养密度应根据池塘条件、鱼种来源、技术水平、饲料供应情况和上市规格等相关因素综合确定。一般每亩放养10厘米的鱼种800~1000尾。能经常加注新水的池塘,饲养又有保证,每亩可放养1200~1500尾;而注排水不便或水源紧张的池塘,则要减少放养量,每亩放养800尾左右。每亩搭配规格16.7厘米以上的鲢鱼100尾,鳙鱼50尾左右,既可调节水质,又可增加产量。但是不可混养鲤、鲫等吞食性鱼类,以免与主养鱼黄河鲶争食。

生产表明,每亩放养规格8~12厘米的鱼种800~1000尾,年底平均规格可达400~600克/尾,亩产量可达300~500公斤,养成率在85%以上。放养规格为4~5厘米的鱼种1500~2500尾/亩,产量只有300公斤/亩,当年只能养成250克/尾左右的大规格鱼种。放养规格相同,饲养时间相同,放养量不同,产量也不一样,放养密度大的池塘,出塘规格相对较小。黄河鲶鱼种规格、放养密度与成鱼产量的关系见表2-3。

(3)饲料投喂

搭设饲料台定点投喂。喂养黄河鲶的饲料有两类,一类是“以鱼养鱼”,即用小野杂鱼虾或家鱼苗、罗非鱼苗、蝇蛆、蚯蚓、螺蚌肉和冰冻小杂鱼、禽畜内脏等,黄河鲶喜欢摄食,生长速度快。每天投喂量为塘中黄河鲶总重量的10%左右,生产1公斤黄河鲶约需冰鲜小杂鱼5公斤左右。另一类是用人工配合颗粒饲料。饲料颗料的直径为3~5毫米,要求蛋白质含量在36%~42%。其参考饲料配方如下:鱼粉35%~55%,豆饼20%~35%,玉米粉5%~10%,α-淀粉20%~22%,复合维生素和矿物质各1%。每天投喂2次,上午9~10时,下午16~18时,投饲量为存塘鱼总重量的3%~8%,要根据水温、天气状况和鱼的摄食情况灵活掌握。一般生产1公斤黄河鲶需配合饲料2~2.5公斤。

(4)水质管理

由于黄河鲶要求水中溶氧量充足,因此应保持水质清新,防止缺氧浮头,这是黄河鲶饲养管理的关键。加强水质管理,平时应经常加注新水、换水,保持池水溶氧在3毫克/升以上,饲养期间若能有微流水条件更好。注排水条件较差的池塘应配备水泵、增氧机,经常开机增氧,以满足黄河鲶生长对溶氧的需要。

2、池塘套养

黄河鲶适宜在小型野杂鱼较多的围垦精养池、粗养池或家鱼池、亲鱼池中混养,每亩加放规格10厘米的黄河鲶10~30尾,在不增加饲料投入,无需另外管理,不影响主养鱼产量的前提下,当年每亩可增产规格1~3公斤的黄河鲶商品鱼10~25公斤。在饵料鱼不足的情况下,可适当增投一些饵料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