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名优水产品养殖技术
7432000000022

第22章 两栖爬行类养殖(4)

蝌蚪一般在5~7天,卵黄囊消失,开始吃食,这时就范应该将蝌蚪移到蝌蚪池中饲养。用水泥池饲养时,主要靠投喂人工饲料饲养,换水条件好,管理方便,放养密度可大些。用土池饲养,蝌蚪主要靠天然饵料,管理不便,主要靠天然饵料,管理不便,放养密度应小一些。水泥池在蝌蚪放养前2~3天,要用清水洗涮干净,并阳光下曝晒1~2天后再放入新水,然后放养蝌蚪。土池应在蝌蚪放养前7~10天,用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清塘消毒,然后施肥肥水,施肥后4~5天可放蝌蚪,放养前用密网拉一次,以清除野杂鱼和其它蛙类的蝌蚪。刚孵出的蝌蚪因其身体细小数点柔弱,捕捞搬动时,常因不慎而造成大量死亡,所以孵出的蝌蚪宜在孵化池中培育10天后再分池。刚孵出到10天的蝌蚪,每平方米放800~1500尾;孵化10~20天的蝌蚪每平方米放养600~800尾;30天后的蝌蚪,每平方米放养100~130尾,生长较好。

(2)饲养

蝌蚪的开口饵料主要为浮游植物,蝌蚪全长达13毫米时开始摄轮虫;全长4厘米时摄食枝角类和桡足类,人工喂养条件下,蝌蚪饲料有植物性饲料如浮萍、芜萍、豆饼、米糠、菜叶等;动物性饲料有禽畜肉、内脏等,配合饲料的效果也不错。日投喂量,7~30天1000只蝌蚪投饲40~70克,动物性饲料占60%,植物性饲料占40%;30天到变态,100只蝌蚪投饲40~80克,动物性饲料占47%植物性饲料占53%。一般一天投喂一次,下午4~5时进行。土池饲养蝌蚪要根据水质情况酌情追肥,加水或换水,还应随着的蝌蚪的逐渐长大分期注水,以扩大蝌蚪的活动范围,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生长繁殖,为蝌蚪的生长提供丰富的饵料。平时还要经常巡塘,及时清除塘埂杂草,捞除其它蛙的卵和死蝌蚪。水温超过35℃,要采取降温措施。温度对的影响影响很大,一般在平均水温23~28℃时孵化的蝌蚪,经2~3月能变成幼蛙。平均水温升至29~32℃,并多投喂动物性饵料的情况下,可提前1个月变成幼蛙。在水温降至25℃,多投喂喂动物性饵料。能缩短幼蛙的变态期,这对幼个体的发育有好处。因此在蝌蚪的培育过程中,对联于7月中旬产的卵,为了避免刚刚变态的幼蛙因体质不良,越冬期间造成大批死亡,可采用减少投饲,控制温度的方法,使蝌蚪在未变态时就进入越冬期,到第二年变态成连续剧蛙。这种幼蛙虽比早期变态的幼蛙晚数月,但个体大,生长快,易管理。

2、幼蛙的饲养

初期放养密度以水面计算,每平方米放养300只;当其体重达到10~30克/只以后,应将放养密度降至80~100只/平方米;当体重达到40克/只以上时要将放养密度降到40~50只/平方米。需要注意的是:美蛙在缺食饥饿的条件下有以大欺小、相互残食的现象,应尽量避免同池饲养个体间大小相差过大,应在每次分池饲养降低密度进将不同大小的个体分开,分池饲养,以提高饲养成活率,同池放养的个体差异不应超过5~10克。

饲料投喂要多使用蝇蛆、蚯蚓、小鱼虾等鲜活饵料。

为解决大规模养殖的饲料问题,应驯化蛙摄食配合饲料。驯化要早,早驯饲容易建立起条件反射,成功率也高。驯食应定时、定位、循序渐进。刚变态的幼蛙及驯饲早期,以适口的蚯蚓、蝇蛆等活性饵料的投喂为主,并少量掺杂一些适口的冰鲜杂鱼碎块和配合饲料。在适应摄食杂鱼碎肉块后逐步增加过渡到完全摄食死饲料。

若采用喷水驯食法,一般7~10天即可驯食成功。喷水使死饵料随水而动,给蛙造成错觉,从而引诱其摄食而达到驯食目的。喷水装置是在定置好的食台外侧,架设一喷水管,喷水管一端口紧贴食台底面朝上,另一端与池外自来水笼头衔接好配用;另一种是利用空气压缩机由食台底面向上注气,形成水的翻动。此法要求食台上沿与水面平齐浮在水面。投喂时喷水充气,每天定时操作2~3次。

幼蛙开始驯食后,生长差异比较显著,主要原因是早适应的生长快,迟适应的长得慢。因此每隔20~30天应按规格分养一次,以免互相残食,减少损失。

驯食成功后,每天早晚各投喂1次,将饲料投放于设置在食槽处的饵料台上,每次的投喂量以饵料投放后1~2小时内吃完为宜。当饵料投放到水中以后,蛙闻到饲料的诱食气息或看到饲料漂动即会上前捕食。若饲料在下次投喂前尚未吃完应胶时清除后再投喂,这样一方面可防止饲料污染水质,另一方面可防止蛙吃到腐烂变质的食物而引起疾病。

幼蛙的饲养正处夏季高温时期,水质极易败坏,应每3~4天大换水1次。当蛙长到体重100克以上时就可转入成蛙饲养阶段。

3、成蛙饲养

放养量应根据幼蛙的大小,供饵状况,饲养条件和管理水平等因素来确定。用土池饲养时,一般刚、变态的幼蛙,每平方米放养100~150只,长到体25~50克时减少到30~50只,75克时减少到15~20只,水泥池的放养可量可高于土池的数量。蛙的生活环境中的饵料很杂,在人工养殖蛙的池中,要装置诱虫灯,以诱集昆虫进入蛙池,单靠诱集昆虫已满足不了蛙的生长需要,应补喂一些动物性人工饵料,投放在专设的饵料台和饵料盘中,未经驯化人工饵料的幼蛙,还应对其进行驯食,先将人工饵料掺入活饵料中一起投喂,当蛙逐渐习惯这样取食后,再逐步增加人工饵米的比列,直到全部用人工饲料取代,在人工饲养的条件下,蛙的食量随温度的不同,大致变动在蛙体重的5%~20%之间。饲养过程中对水泥池要勤于洗涮,更换新水,还要定期用生石灰和漂白粉消毒;土池也要定期加注或更换新水,经常检查修理防逃设施清除敌害生物。一般牛蛙在变态后1个月能长到50克,2个半月能长到130~150克,第二年可以长到350~400克,第三年可长到600~800克,达到商品规格要求。

4、其他养成方式

(1)稻田养蛙

稻田的选择与准备:要求水源有保证,水质较好,排水方便,一般说来,适合养鱼的稻田都可以饲养蛙。稻田田埂要加宽到1米以上,水深在6~15厘米,采用半旱式种稻法。

稻田周围设置围墙防止蛙逃跑。材料可用尼龙网、聚乙烯网、石棉板、砖等,围墙高度不应低于150厘米。为了防止蛙打洞外逃,围墙应深入地下10~20厘米。聚乙烯网布通风透水性能好,经久耐用,造价低,施工方便,围拦严密,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防逃材料。

蛙的放养:水稻插秧10天后即可放养蛙,放养量根据稻田条件、蛙种大小决定。一般每亩放养个体重50克的幼蛙2000只为宜,同时注意个体差异不可太大,否则易出现互相残食现象。因稻田中的敌害生物较多,不宜放养蛙的蝌蚪。另外根据条件在稻田中还可混养鱼类。

刚放入幼蛙时,因稻田中的昆虫较少,蛙的天然饵料缺乏,可投喂一个月左右的饲料。饲料以禽畜内脏、小鱼虾为主,投饲应定量定点,动物内脏要切碎投喂。

稻田管理:根据水色和水稻生长情况,适时施有机肥,有机肥施用前应加少量石灰了酵处理。围栏两侧各留出至少宽10厘米的空地,并保持无杂草。坚持早晚巡田,检查围栏,如有破损或不严密的地方,应及时修补,同时注意防治敌害生物和蛙病。

(2)单性饲养

雄性蛙具有生长优势,不仅比雌蛙生长快,且同体重时出肉率高,后腿大。单(雄)性蛙群体生产可增产15%左右。

5、活体运输

(1)蝌蚪的运输

短距离运输可用盆、桶盛水装蝌蚪,长距离运输可用帆布桶或尼龙袋充氧装蝌蚪;运输前检查蝌蚪的体质;运输容器中留有一定的空间,使水在途中震动溶入氧气,以满足蝌蚪呼吸的需要;水温应保持在25~30℃之间,每3~4小时换一次新水;更换新水时温差不宜超过2℃;运输密度为30~60尾/升水;运输时尽量避开高温天气,防止太阳直射。

(2)幼蛙和成蛙的运输

可采用竹篓和有通气孔的木箱或纸箱;运输容器内应放好潮湿的稻草或杂草;选择无病、无伤、体质健壮的蛙;运输时为避免蛙的自相残食,应分级装箱;运输密度不宜过大,容器中留有1/3的活动余地;途中每4~5小时淋水一次,保持箱体湿润;温度应保持在20~30℃之间。

四、病害防治

1、敌害的防除

(1)水蛭:吸食蝌蚪、幼蛙和成蛙的血液。防治方法主要是采用生石灰全池遍洒。

(2)鱼类:鲶、鲤、鲫、乌鱼等都能吞食蝌蚪。防治方法是防止鱼类进入蝌蚪饲养池,发现后应将其捕出。

(3)水老鼠:对蛙类的危害较大。防止方法是诱捕。

(4)湖靛:属蓝藻类,蝌蚪吃后不能消化,这种藻类死亡后分解产生有毒物质,会使蝌蚪和蛙中毒。防治方法是用硫酸铜全池泼洒,使池水呈0.7毫克/升,同时注意观察水中是否缺氧,如缺氧需加注新水。

(5)青泥苔:蝌蚪或幼蛙若游入悬浮于水中的青泥苔网中,会很难摆脱而死亡。防治方法是用生石灰彻底清塘,使其难以繁殖。青泥苔水多时可捞出,多时用硫酸铜全池全池泼洒,使池水呈0.7毫克/升。

(6)蛇:蛇类是蛙的大敌,要注意巡视饲养池,发现后坚决消除。

(7)水蜈蚣:用敌百虫全池泼洒,使池水呈1毫克/升。

2、蝌蚪期病害的防治

(1)车轮虫病5~8月份最为流行,发病快,在蝌蚪发育缓慢的池塘内,肉眼可见蝌蚪尾部变白,常浮于水面。防治可采用硫酸铜全池泼洒,使池水呈0.7毫克/升。

(2)出血病多发于即将长出四肢的蝌蚪阶段。主要症状是患病蝌蚪腹部、尾部出现血斑,在水面打转数分钟后下沉,不久便死亡。防治方法:及时换水,用网将蝌蚪集中起来,按每万尾蝌蚪50万单位的表霉素溶液浸泡半小时。

3、幼蛙与成蛙病

(1)红腿病多发于养殖密度大,水质条件差的池塘。主要症状是病蛙四肢皮肤发红,后肢无力、颤抖、头部伏地不吃不动3~4天后死亡。防治方法为:

1)放养前用浓度为70~100毫克/升的漂白粉或100~150毫克/升浓度的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加强日常管理,严格分级放养,保持水质清洁。

2)在饲料中添加土霉素、金霉素等抗生素制成药饵进行药物防治。

(2)胃炎在蝌蚪、幼蛙及成蛙各阶段均可发生,一般发病时间为春夏之交。主要症为蛙体瘫软,无力跳动,捕捉时缩头、弓背、伸腿、闭眼。防治方法为:

1)蝌蚪阶段常换水,幼蛙及成蛙阶段保持水质清洁,残饵要及时清除,并每半月用1~2毫克/升的漂白粉全池泼洒。

2)幼蛙、成蛙患病时可用酵母片拌饲喂服。

(3)脱皮病主要症状是:蛙的背部及大腿部分脱皮充血,发病原因是饲料中营养不平衡,主要是缺乏维生素。防治方法是改善营养条件,饲配方及加工要合理,并补充维生素及矿物质添加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