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追求来世的幸福,藏人今世就要朝圣积德。我在大昭寺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妇,披头散发,脸上脏兮兮的。导游说她是从青海玉树走了一年多来的。她走三步磕一个头,双手合掌于胸前,举至鼻尖,至额头,五体投地,周而复始,旁若无人。导游说这叫三步一身,即走三步磕一个等身头。磕头的规矩是:自上路始,只准念经,不能讲话。遇到非讲不可时,要先念经以求宽恕方能说话。途中遇河,要目测河距,涉水过河后补磕河的距离。积雪不能磕头,要估量距离,到能够磕头的地方补磕后才起步。信徒们从四川、青海等地出发,用三步一身至拉萨朝圣。
朝圣回来,他们会受到全村人的尊敬,犹如打了胜仗的英雄。信教的藏人深信,朝圣者如此诚心,下世定会幸福。他们以今生今世为代价,心安理得地等待来生。一代代期待,一辈辈重复,除此之外,别无所求。宗教的力量确实奇妙。我问导游要是没有来世呢?导游说,信教的藏人坚信有。
我驻足在灵塔前沉思,神情专注。导游继续解释:一世至四世达赖的灵塔,分别安放在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和拉萨的哲丰寺,而五世以后至十三世达赖的灵塔都在布达拉宫。我数了数,五世至十三世的灵塔应是九座,何以只有八座。导游说,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圆寂于他乡,故布达拉宫没有他的灵塔。
这种或缺使我感兴趣。搜集资料弄个明白。原来六世达赖没有灵塔是因他寻芳猎艳,离经叛道,耽于酒色,不守法规,为布达拉宫高层所不容。但他却活在藏人心中,是个热情奔放的抒情诗人。
历代达赖的转世灵童,从小就被迎进布达拉,接受密封的严谨教育。而六世达赖被定为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迎进布达拉时已经十五岁了,那是五世达赖圆寂的消息被封锁了十五年之故。十五岁的年龄,已经有了自己的生活习性和喜怒哀乐,他的心羁绊不了。他不屑尊贵的达赖头衔,也不守宗教的清规戒律,跑出布达拉去同情人相会,并写下情歌:入夜去会情人/破晓时大雪纷飞/足迹已印到雪上/保密还有什么好处?活佛中居然出了仓央嘉措这样一个叛逆者,而且叛逆得惊世骇俗,毫无顾忌。他写诗赞颂爱情:心中爱慕的人儿/若能够百年偕老/不亚于从大海里面/采来珍奇和异宝。
仓央嘉措的情歌流传很广,在藏族几乎家喻户晓。他敢唱人不敢唱的歌,引人产生共鸣,因而人们喜欢他,唱他的歌。尽管这位闻名于世的藏族诗人达赖六世仓央嘉措在他坐床后的第十个年头便遭到废立,但在藏人的信仰里,他是西藏保护神转世链条中的一环。无论怎样被上层攻击,民间有多少他的艳传,诗中表达的爱情如何露骨,都无法动摇藏人对他的神圣信念.。
尽管六世达赖被"废立",重新立了一个乞丐之子为六世达赖,并在布达拉坐床达十一年之久,但藏人一直不承认他,认为这才是假的达赖喇嘛,弄得康熙不得不御批七世达赖,这才结束了真假六世达赖之争。而现在所指的六世达赖都认定是仓央嘉措,要不怎么会没灵塔!
仓央嘉措在所有达赖中是第一个,也许是唯一一个敢于背叛布达拉的人。是布达拉之幸还是不幸,见仁见智。但他活在藏民心中则是不争的事实。
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没有塑像,没有灵塔,没有一席之位,但人们怀念他,称他为"永远的仓央嘉措"、"布达拉宫的惋惜",道出了缺陷美。
我仍在灵塔徘徊,看到自九世至十一世达赖,一个个走马灯似的,年纪轻轻就圆寂,有的甚至可叫夭折。九世活到十岁,十世活到二十二岁,十一世十八岁,十二世二十岁。他们的平均年龄还不到十八岁。
原来,自五世达赖以后,形成了一个传统:灵童被认定后,与世隔绝,关门进行佛法教育。等到灵童十八岁才亲政。十八岁前由摄政王亲政。政教合一同皇权统治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终于,九至十二世达赖四个年轻活佛接连圆寂,圆寂在即将亲政或亲政不久之际。
乾隆皇帝也许看出其中有什么破绽,遂颁布了"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其中第一条即针对活佛转世,认定灵童而设定的"金瓶掣签"程序:将寻访到的若干灵童名字、出生年月日,用满汉藏三种文字写在鉴牌上,收进瓶内,选有大学问的活佛,对瓶祈祷七日,然后在大昭寺释迦牟尼佛像前正式确认。
一座座灵塔,金装玉缀,光芒四射;一个个藏人,摇着经轮,叩头礼拜。经文声同流行的卡拉OK、手提电话声交汇成震撼高原的时代交响乐。
步出布达拉,达赖灵塔的神圣光环仍萦绕心头!府的"陪都"。现重庆为直辖市,是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
王小姐如数家珍,如话家常,把重庆的历史沿革用最简洁的语言进行介绍,我以速记的方式匆就。回来找资料一校对,一点不差。这才知道是真才实料的导游。
车到渣滓洞。天气炎热,气温高达39摄氏度。渣滓洞依歌乐山而建,是残害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的集中营。革命女英雄江姐,新四军军长叶挺都曾囚于此。
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是1942年由国民党政府和美国政府联合建立的。国民党军统特务头子戴笠任主任;国际间谍、美国特务梅乐斯任副主任。名义上是中美联合对日本进行间谍战交换情报;实际上是残酷迫害共产党人和革命者的人间魔窟。
王小姐边介绍边带我们从左角沿木板梯登上二楼。为了体昧一下当时革命者的艰苦环境,我们走进囚房。从小说《红岩》到电影《在烈火中永生》,渣滓洞的名字耳熟能详。进入囚房,方知文字和影视的极限。囚房阴暗、干燥、闷热、狭窄,站一下都觉得喘不过气来,汗流浃背,呼吸急促,有使人窒息的感觉。可以想象,当时的共产党人和革命者在汗臭、燥热中是何等难忍,还要受到严刑拷打。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我心头一热,对共产党人的革命毅力和意志肃然起敬。
当时每间囚房要囚着若干革命者,有"火炉"称呼的重庆,在闭塞的歌乐山下建此囚房,何歌何乐?但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为了中国的胜利,呐喊当歌,以苦为乐。小说《红岩》写渣滓洞楼一室一对联:歌乐山下悟道,渣滓洞中参禅。横额是极乐世界。革命者囚在这里,悟的是革命之道,参的是必胜之禅。极乐世界,正是革命者以苦为乐的心境。革命者以囚房为阵地,同美蒋特务进行斗争,迎来中国革命的胜利。其可歌可泣的行为,气壮山河,感天动地。
小说《红岩》讴歌了革命者的壮烈行为;电影《在烈火中永生》再现了革命者狱中的斗争生活;近期播出的电视剧《红岩》演绎出。
热的诠释
一提重庆,感觉就是热。它与武汉、南京并称为"三大火炉"。如今西部大开发,它是一片热土。而游览歌乐山下的渣滓洞、白公馆,更使人热血沸腾、思绪万千。
从成都坐火车,只一夜功夫便抵达重庆。导游王小姐在重庆火车站候接。她约摸30岁,清纯秀丽,落落大方,有大家闺秀的气质。说起话来轻声细语,清晰甜美,给人以随和亲切的感觉。第一印象是遇上好导游。
早餐后,即上车。王小姐自我介绍完毕,就笑着发问:"你们到重庆,知道重庆名字的由来吗?"见无人能答。王小姐侃侃而谈:重庆历史悠久,文化沉积厚实。夏商为梁州之域。周为巴国首府。秦汉三国到两晋为巴郡驻地。隋朝因嘉陵江古称渝水而改名为渝州。今重庆简称为"渝"正源于此。北宋徽宗崇宁元年即公元1102年,为使巴人恭敬归顺朝廷,又易渝州为恭州。南宋绍熙元年即公元1190年,宋光宗赵悖因先封恭王后当皇帝,便认为是"双重喜庆"而对其封地升格为重庆府。重庆的名字就是这样来的。到元叫重庆路。明清又是重庆府。民国设重庆市,抗日战争时期是国民党政革命者艰难困苦的斗争历程。这些取材于渣滓洞的题材,主旋律是革命胜利来之不易。
囚房也是战场。人困囚房,身置逆境,仍是生命不息,斗争不已。这种视死如归的精神,执着必胜的信念,威武不屈的形象,感人至深,催人警醒。
闷热的天气和拥挤的囚房令人难以流连,各囚房匆走一遍赶紧离开。白公馆离渣滓洞不远,位于半山腰。闷热如此,游人如鲫,对革命者崇敬之情由此可见。白公馆为四川军阀白驹所建。原叫"香山别墅",世称白公馆。戴笠以重金买下白公馆。先是美国人住宿,后囚禁较为重要的革命者。陕西绥靖公署主任杨虎城、西北军副军长黄显声将军、杨虎城将军的秘书宋绮云及儿子小萝卜头就曾囚禁在这里。
渣滓洞和白公馆是国民党囚禁、杀害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的两处最大的魔窟。近十年间,仅白公馆牺牲的革命者就达2000多人。
游监狱,这在旅游中并不多见。实际上是一次革命胜利来之不易,要珍惜要奋斗的启迪。
离开歌乐山,到了重庆人民大礼堂、重庆人民大礼堂外形酷似北京天坛仿照明清官殿式而建。信步人内,豁然开朗,宽敞明亮。王小姐说它高65米,座位4000个,融古典与现代建筑精华于一体。置身其中,感觉到它的雄伟壮观,富丽堂皇。
简陋闷热的囚房,雄伟明亮的礼堂。我顿悟:这是对比。没有革命者用鲜血换来的胜利,就没有人民的大礼堂。
倘革命胜利后不发展生产力,不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不提高综合国力,愧对革命者。
行色匆匆。重庆仍有国家风景胜地缙云寺,更有世界闻名的大足石刻自然景点,还有红岩革命纪念馆、周公馆""但因晚上要到朝天门码头登船游三峡,只好忍痛割爱,"下期待续"。
登上游船,已是傍晚。空调开放,甚为凉爽。趁船未开行,步出船舱甲板接受江风吹拂,饱览长江两岸风光。
长江两岸建筑物依山而建,栉比鳞次,错落有致,是名符其实的"山城"。惜没有雾,未能见"雾都"风貌。
夜暮降临,万家灯火辉映两江。又是热的氛围,夜景更为诱人。自汉以来,骚人墨客纷至沓来武夷山,钟情于武夷宫。武夷的山山水水,尽是低吟浅唱。唱到宋代登峰造极,唱到冲佑观满是文化韵味。
宋时,武夷宫叫冲佑观。
从宋徽宗到宋宁宗嘉定100年间,有25个名人来冲佑观当"提举"。提举是什么官?提举是管理的意思。宋代设立的专管某一事务的职官。冲佑观的提举专管宫观,被朝廷罢退的大臣和闲员在此任职而坐食俸禄不管事,叫"祠禄官"。
小小的冲佑观,居然来了理学大师朱熹,来了大诗人陆游,来了大词人辛弃疾。一个是理学泰斗,一个是诗坛巨匠,一个是词界宗师。按现在的说法,这三位大学者堪称国际级大文人。
他们的艺术造诣高超,成就不同,然而也有许多相同之处。陆游生于1125年,朱熹生于1130年,辛弃疾生于1140年,几乎是同龄人:都是文化史上的巨匠:都是爱国主义者;都是主张抗战而遭贬冲佑观。
冲佑观微笑着接纳了几乎整个南宋的文化。一个百科全书式的朱熹,代表南宋150年的文化是大抵说得过去的。
望着"宋街"牌坊,抚摸着据说是朱熹手植的桂树,我的脑子,不断翻动着宋史。
一部宋史,想起来实在令人心情复杂。我既为它的灿烂文化点头微笑,又为它的备受欺凌扼腕叹息。而这矛盾,居然包容在统治了很长时间的宋代,犹如一个历史跛子,一拐一拐地走了319年。
宋室的积贫积弱,始作俑者当推开国皇帝赵匡胤。这位马上皇帝的名言是:"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这副口气确有雄主霸王之势。平心而论,赵匡胤在统一全国的战争中不愧为一代雄主。他当皇帝后,运用武力,各个击破,统一了全国。
陈桥兵变的成功使他深晓执掌兵权的重要性。全国一统后,他不顾辽、西夏敌国的虎视眈眈,马上导演了"杯酒释兵权"的喜剧。
武夷宫感怀
到武夷山旅游,导游说,武夷胜景在山水,登一峰漂一溪,足矣。如果仅从赏景的角度看,这话不无道理。登天游峰,居高临下,依山看水:漂九曲溪,筏顺水行,沿溪看山。水绕山转,山缘水立。山水互衬。动静相宜地构成一幅天然山水画。
然而,我感兴趣的却是文化沉积厚实的冲佑观,今称武夷宫。武夷宫依山傍水,背倚幔亭峰,面临九曲溪。南闽的山水浸润着这座千年官观,透射出一股文化灵气。
但是,数千年武夷文明,上有司马迁《史记》历史理智的述著,下至现在丹山碧水的描写,何以只在牌坊上书"宋街"二字?
我揣摩"宋街"的用意。刚到和离开都去探访,去翻开那一页页干涩的历史,在断瓦颓垣中领悟沧桑。
终于明白,武夷官在宋时最辉煌。辉煌在文化上。没有文化底蕴的山水显得苍白,而武夷山摒弃了"汉宫"、"唐街"之类命名,竖起了"宋街"招牌,让人去思索,去体味。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汉武帝封禅武夷君的史实。让开国的武将们回老家享福去。然而,政变惊险的一幕仍时时浮现在他脑际。他怕武将建功立业威胁自己,便重用文官。采用"弱兵御边,强将镇内"的安全策略。儿孙们倒也听话,不折不扣地执行着这种基本国策,把赵宋王朝弄得兵连祸结,狼烟四起,以致二帝被俘,"北狩"而去。康王赵构在杭州建起南宋小朝廷,向金称臣纳贡,当起了侄皇帝。
假使赵构有男子汉的阳刚之气,二帝被虏,国土沦丧,奇耻大辱能使他振作起来,历史就得改写。可宋室的帝裔们,都抱残守缺,萎糜不振。资料记载:乃祖赵匡胤有遗传病症,49岁暴病而亡。我猜想后代被遗传到的可能是软骨病。没有脊梁骨没关系,反正能捞个"皇帝"的头衔就好,照样三宫六院七十二粉黛,照样锦衣玉食,至于称弟称侄认干儿子都无所谓。战争耗财费神,胜负难卜,文人们又何苦鼓噪不休""收复失地,迎回二圣,我往哪里摆?赵构最担忧的是自己的帝位。该死的岳飞,不解朕意,一味前进。他收复失地是在收买民心,黄袍加身才是最终目的。要不,我赵宋的军队何以称"岳家军"!你岳家有军,我赵家得怎办?不杀你我就不是赵构!于是,秦桧奉旨意充当了刽子手。
岳飞被杀了,39岁,遇害于创作旺盛之际。杀岳飞其实也是杀了文化。凭岳飞戎马倥偬填就的一阕《小重山》和两阕《满江红》成为千古绝唱的功力,相信仍有佳作问世。而存留世间的"还我河山"书法,一笔呵成,气势磅礴。还有那"运用之妙,存于一心"的兵论,都显示出其学识的博大精深。
赵构收拾了岳飞、阴冷的眼光转而瞪向朱熹、陆游、辛弃疾。帝裔们亦步亦趋,也按既定的方针办。
朱熹是个大学究。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你朱熹研究哲学、经学、史学、文学,谈乐律,探索自然科学,已经忙不过来。原还曾附和议和,不知受谁的蛊惑,后来成天嚷着抗战收复失地。看在你生于江西长在福建,就把你逐出朝廷,就近到武夷山冲佑观去当提举吧!
陆游曾到过南郑抗金前线,战绩平平。凭着诗名,官不大却好管事,整日叫着雪国耻、复中原。也到冲佑观去吧!这样,陆游以从五品的官职中奉大夫提举武夷山冲佑观,时年66岁,一直到74岁才离开冲佑观。一贬就是8年,人生能有几个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