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困不住的曾国藩
7500400000021

第21章 广结八方,人脉是脱离困顿的有力武器(3)

有一次曾国藩在给左宗棠的信札中,出于谦让,用了“右仰”这样的客套话,左宗棠很是不快,说道:“他写了‘右仰’,难道要我‘左俯’不成!”据说还有一次,曾国藩开玩笑作了一联:“季子才高,与我意见常相左”,联中嵌入了左宗棠的名字左季高,左宗棠却毫不示弱,迅速对一联:“藩臣卫国,问他经济又何曾”,还是不愿输一点点的劲头。但二人还是甚为投契。自此后,书信往来,互帮互助,情谊日深。

不久之后,咸丰三年,张亮基调任署理湖北总督,左宗棠也随之北上武汉。曾国藩在湖南也寸步难行,处处碰壁,一怒之下出走衡阳,独力创建湘军。这时张亮基调离湖北,左宗棠也归乡隐居。曾国藩闻讯大喜,立刻写信请他来帮助自己。但被左宗棠一口拒绝。这除了左宗棠认为曾国藩“才具不佳”不足以驱驰自己以外,可能嫉妒心也占了一些原因。后来左宗棠到湖南巡抚骆秉章府中当了幕僚。

咸丰四年四月初二日,曾国藩亲率湘军首次出师,进攻驻扎于靖港的太平军。不料大败而归。曾国藩沮丧羞愤之下,投水自尽,幸被部下救起。回船以后,曾国藩仍然寻找机会自杀,“其志仍在必死”。

湖南官员闻此消息,无不幸灾乐祸,唯左宗棠闻讯立即从长沙到湘江船上看望曾国藩,见曾国藩死气奄奄,毫无生气,不觉生气,痛责曾国藩“糊涂”,说胜负乃兵家常事,刚刚失败一次就自寻短见,你怎么对得起皇上的信任,怎么对得起天下百姓?怎么对得起老父期望?经左宗棠一番“痛责”,曾国藩也认为自己太过悲观,所做失当。幸亏此时湘潭大捷消息传来,曾国藩终于重振信心。

要不是左宗棠的这一顿痛骂,或许当时死志已绝的曾国藩真的自杀成功了,那么也就没有后来的天下大功,更不可能有后来的曾国藩了。所以,曾国藩对于左宗棠,还有一层感激之心。

曾国藩在湖南的境遇也立刻大大好转,应骆秉章之请,重新搬回长沙办公。曾国藩与左宗棠同处长沙,两人过从甚密,“无一日不见,无一事不商”。左宗棠不但是骆秉章的高参,也成了曾国藩的高参。曾国藩对于左宗棠之才,推崇备至。咸丰六年(1856),曾国藩老弟曾国荃在湖南募兵,写信给哥哥讨教用兵方法。曾国藩写信给他,让他多听左宗棠意见:“一听骆中堂,左季兄之命,敕东则东,敕西则西。”可见他对左宗棠才干的绝对信任。

但左宗棠对于曾国藩,却不仅不似曾国藩对他的敬重,骨子里总是有些不兼容的意味,甚至还做过落井下石的事情。咸丰七年前后,身困江西的曾国藩正处于生命中最困难、最痛苦的时期。由于手中无权,又要为湘军筹饷筹钱,伤透脑筋,处处受官僚大吏们的排挤和刁难,几乎步步荆棘,处处碰壁。曾国藩饱受欺凌,郁愤满怀,心力交瘁,走投无路,精神几近崩溃。

恰在此时,一纸家书传来,曾国藩父亲于咸丰七年二月四日去世。得到这个消息,曾国藩如遇大赦。他迅速把军务交给他人,给朝廷发去一封陈请开缺的奏折后,不待皇帝批复,即于二月二十一日起程回家,为父亲办理丧事去了。

作为军中大帅,曾国藩此举确实有失妥当。但他的一干朋友都对他此举表示理解,并给以安慰,甚至咸丰皇帝也未深加指责,给他准假三个月。只有左宗棠给他一顿没头没脑的指责,说他委军归家,不忠不义,不负责任,还挖苦他用兵无能,把曾国藩批了个一无是处。

如果仅限于此,倒也罢了。除了写信责骂曾国藩之外,左宗棠在公众场合对曾国藩更加肆无忌惮地大加讥弹。“一时哗然和之。”都认为曾国藩不诚不忠。这恰恰是曾国藩最不能忍受的。

多年之后,他向人谈起与左失和的始末时,还咬牙切齿地说:“我生平以诚自信,彼乃罪我欺,故此心不免耿耿。”曾国藩采取了一种消极的应对方法,就是任由左宗棠怎么说怎么写信,都不再搭理他,采取“三不主义”——“不理睬、不辩解、不应对”,二人自此断交。

但是,同为当时清政府梁柱的两个人,不可能真正绝交到底。随着战事的激烈和局势的紧张,所有的人都认识到了只有重新请曾国藩出山,才能取胜有望。于是在胡林翼的协调下,左宗棠替骆秉章起草奏折,与胡林翼一起,请朝廷起用曾国藩。曾国藩闻名即起,立即起程赴任。

经过一年多的反思,曾国藩处世方法大变,一改过去的刚硬而变得圆通和气,他到了长沙,首先拜遍大小衙门,连小小的长沙县衙他也亲自造访。拜访左宗棠当然也是他的重要日程。他在长沙与左宗棠一周之内数次深谈,十六日又“至季高家赴宴”,终“交欢如初,不念旧恶”。

俗话说,“人是三节草,不知哪节好”,“帮人就是助己”,此言不虚。曾国藩重新出山后,一切开始变得顺利起来。

曾国藩离世时,左宗棠从千里之外的西北战场专门送来了他署名“晚生左宗棠”的挽联:

“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

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考察曾国藩和左宗棠半生的分分合合,恩恩怨怨,其实不过是一对惺惺相惜的对手展开的一次又一次的竞争和合作。

正是在竞争和合作之中,他们不断地让自己进步、强大、完善,各自施展平生最大的本事,舞出了最好的自己,也舞出了一段非凡的历史,成就了两个人的辉煌人生,果真做到了“相期不负平生”。

我们常常说,成功需要对手,越是伟大的成功越需要伟大的对手。有对手才有方向,有对手才有动力,有对手才有差距,有对手才有坚持,有对手才有辉煌的成功。因为对手使我们更加谨慎,对手使我们不敢懈怠,对手使我们持续完善自己,对手让我们时时惕励,从不放松。

特别是像左宗棠这样既是诤友又是对手的人,不仅是竞争的劲敌,更是合作的佳选,既能痛责我之过,亦能救援我之困,是一件多么值得庆幸的事!这样的人,正是成大事最重要的助力。

5.有幸遇到知己,人生如虎添翼

曾国藩的强大团队羽翼中,胡林翼无疑是一个非常关键、特别重要的人物。

胡林翼不仅在湘军草创初期就与曾国藩携手合作,成为湘军的主帅之一,而且更是湘军壮大路上最得力的推手。在他的带领下,湘军从一万七千人迅速发展到七万多人,而且屡立战功。他亲带湘军攻九江、破武昌、援江西、图江南,会同曾国荃攻安庆,为湘军剿灭太平军获取不世奇功,立下了巨大功劳。

他不仅是曾国藩的知心挚友,更是曾国藩一生的福星,时时处处,都在维护、帮助和支持曾国藩,不仅保证了曾国藩大军的粮饷和后勤,为湘军出谋划策,多方计谋,更是在曾国藩最困窘最落魄的时候,处处施以援手,帮助曾国藩脱困。可以说,曾国藩和湘军的壮大和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了胡林翼的支持和帮助。

胡林翼(1812-1861),字贶生,号润之,湖南益阳人。官至湖北巡抚。其人聪明异常,能文能武,懂经济,善理财,会管理,其心胸更是开阔雄伟,其忧国忧民之心,更是无人能及。胡林翼、曾国藩、左宗棠等人均为“同治中兴”三大名臣。要不是英年早逝,其成就必在曾、左之上。其时人及后人的评价都甚高。

在晚清,时人都认为胡林翼的治行才望在曾国藩、左宗棠之上。曾国藩在奏议中称赞“润之(胡林翼)才力过国藩十倍”,认为胡林翼之功在于“变风气为第一,而荡平疆土二千里次之”。曾国藩还赞胡林翼“忧国之诚,进德之猛,好贤之笃,驭将之厚,吏治之精,无善不备,无日不新,同时辈流,固无其匹,即求之古人中,亦不可多得”,其评价之高,在曾国藩论人之语中,是绝无仅有的。

胡林翼和曾国藩的交往,最初是在京城。胡林翼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父胡达源曾是探花郎,一直在京做官,因而胡林翼年轻时颇有公子习气,放荡不羁,寻花问柳,目空一切。但他聪明异常,二十五岁即中翰林。曾国藩庶吉士散馆时,胡林翼是翰林院编修,但他因为在江南乡试时受作弊事件牵连而被降级调用。二人并无多少交集。第二年,胡林翼的父亲胡达源病逝,当时曾国藩管理长沙舍馆事,作诔词相悼。灵柩返乡时,曾国藩又亲往送行。多年后,曾国藩母亲病逝,胡林翼也赠以厚赙。

二人更为深入的交往并成为知己,是因为剿灭太平军。胡林翼因家变回乡后一改往日作风,开始走上正途,于是捐了个官职,被派到贵州安顺县当了个小小的知府。但安顺这个小地方当时却是个匪患严重的地方。

胡林翼年轻时究心兵略,对军事素有研究,此时刚好派上用场。他一到安顺,就以肃匪为任,并不辞辛苦,深入民间,查访民间疾苦;不顾危险,探访匪穴,查清匪患真相;并大力训练民兵,剿匪灭匪,卓有成就,因而官声极佳,还以知兵名天下。胡林翼在贵州任知府的前三年内,因为剿匪安民有功连升三级,官至贵东道员。

曾国藩奉旨办团练后急需各方人才,非常想胡林翼来协助自己,写信对胡林翼表达自己的求才心情。当时,湖北受太平军攻击,曾国藩的老师吴文镕调曾国藩不成,奏调胡林翼,胡林翼带黔勇急驰湖北援救吴文镕,但到达湖北通城时,吴文镕已战死,胡林翼只好停在当地,处于进退失据之境。

咸丰四年二月,曾国藩奏请清廷,留胡林翼在岳州附近会攻太平军水师。于是胡林翼正式并师于湘军,隶属于曾国藩部下。这样一个人物的到来,曾国藩自然感到喜出望外,对他十分倚重,先后携战湖北、江西,并屡屡向清廷力荐。

1854年4月,清王朝就把胡林翼调至湖北任巡抚,他带领湘军连续作战,连连获胜,扭转了当时的被动局面,他的名声,在江南大震。湘军在胡林翼的手上发展迅猛。在他担任湖北巡抚以前,湘军只有不到两万人。而自从他在湖北开始编练部队以后,四年时间里,湘军部队的总数增加到了七万多人,远远超过了过去曾国藩所统率的部队规模。并多次运用“围城打援”的战术,打败石达开和陈玉成,最大的胜利是收复武昌。

后来的安庆之战也是因为采纳他的策略而取得成功的。胡林翼也因此成为湘军中仅亚于曾国藩的第二号人物,并深得湘军将领的热爱。当然胡林翼从此也成为曾国藩知心的密友和最强有力的后盾。

可惜的是,天不假其年,1861年9月30日,胡林翼因病呕血死于安徽军中,年仅四十九岁。谥文忠,追加太子少保,兵部侍郎。

不论从国家、从湘军、从私心还是从友情而言,胡林翼的离世,对于曾国藩都是相当大的打击。痛失如此良友,曾国藩伤心不已。可以说,在曾国藩的一生中,胡林翼是唯一一个最合得来、谈得拢、从来没生过嫌隙,且同样志高才大、公心为国、成就也几乎相等的朋友,更难得的是,还是对曾国藩的事业帮助最大的一个朋友。

正是与胡林翼的齐心合力、珠联璧合,才有同治中兴的局面兴起,也才有湘军的大功告成,有曾国藩的功成名就。因而从某种角度来说,胡林翼不仅是曾国藩难得的挚友,更是一生的福星。好几次脱困出危,都有赖于胡林翼的援手。

当曾国藩客寄虚悬于江西,处境非常困窘之时,把握湖北全权的胡林翼千方百计地救济他。当时曾国藩没有地方实权,筹饷非常困难,而饷匮又怎能养兵作战?胡林翼就每月协济曾军三万两的饷银。曾国藩能在江西坚守那么久,全赖胡林翼的倾力支持。

曾国藩为脱江西之困,借父丧回了老家荷叶塘守丧。原本也不是真的想就此撒手不管,过闲云野鹤的日子,不过是使使性子,向皇帝和朝廷证明一下实在是境遇不佳,艰难非常,希望借此惹得皇帝注目,给他一些实权,好让他在江西的日子能好过些而已。可惜的是,本就对他不太放心的皇上不仅不如其所愿赏个实职给他,反倒干脆顺水推舟,准他在家守制。这一守,就守了一年多。这一年多,曾国藩未困于江西的官场倾轧,却困在了自己的心结上。眼看着自己一手创建的湘军势力增强,正是建功立业的大好时光,自己却无从调控和指挥,甚至连掺和进去的资格也失去了,只能闲居乡下,作壁上观,那种煎熬,对于曾国藩这种一心想报国立功的人而言,更甚于一切困境。但是没办法呀,皇帝已经命令他守制了,他就只能安心守着不能再管其他。

这时候,是胡林翼伸出了援助之手。胡林翼请与自己关系非常的官文上奏朝廷,请给曾国藩实职,自己也上奏分析局势,并奏请曾国藩出山。最终皇帝允准,并授予曾国藩两江总督之职。如果不是胡林翼极力向朝廷争取重新起用曾国藩,也许曾国藩就此被朝廷遗忘在湘乡荷叶塘,只能在美丽的荷塘风景中终老一生,也未可知。所以,此番援手,非同一般。

曾国藩到任后,胡林翼给予的支持更是其他人所没有的、也做不到的。

曾国藩任两江总督,继续带领湘军与太平军苦战。胡林翼治辖下的湖北省,给予了最慷慨而坚决的财力支持,胡林翼苦心理财,广设财源,源源不断地提供巨额粮饷军需给曾国藩的湘军,使曾国藩能专心战事,不必像在江西时那样为饷银操心。

咸丰九年,有人建议略减支持曾军数量,胡林翼坚决不允,说:“此万不可行之事!涤公忠义冠时,斧柯未具,专恃鄂省之饷。”无论如何,供给曾国藩湘军的军饷“不可丝毫欠缺”!为了加强曾国藩的权势,供其所需,应其所求,胡林翼真是无所顾惜,以至将自己的精锐霆字营六千多人和礼字营两千多人慷慨拨归曾国藩。不仅如此,胡林翼千方百计地为曾国藩谋取疆吏之权柄,因为他知道在当时当情之下,只有曾国藩的湘军能荡平海内,清除匪患,因此极力促成曾国藩一身“任天下之安危,掌三江之兵事”。他不但保证湖北的协济,并且还利用自己作为一省巡抚的名望、地位,经常出面向四川、陕西、山西等省为曾军催促协饷。

严格地说,胡林翼此举并非全是为曾国藩考虑,也并不是出于私心和与曾国藩的情谊,他只是为国家、为朝廷大局所想。但对于曾国藩和湘军而言,经过无数次官场倾轧和明争暗斗,经历过无数次孤立无援、独力支撑的险局之后,这样的无私支持是多么重要,多么难得,多么深重的情谊!因而胡林翼去世后,曾国藩感叹:“从此共事无极合心者矣!”说靠胡林翼“事事相顾,彼此一家,始得稍自展布有今日,诚令人念念不忘”。

所以说,有胡林翼这样的挚友,与自己同心协力,共效国家,时时处处维护自己,维护湘军,曾国藩等于给自己插上了双翼,不仅让自己和湘军飞得更快,跑得更远,也让自己身处危境时,能轻松脱困。胡林翼这样的大盟友,当然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最大的福星。

6.门生、好友和猛将,都是事业最强大的支撑

曾国藩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拥有当时最得力的人才。曾国藩最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应用,他的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合众人之私成一人之公”,曾国藩说过“办大事以多得替手为第一要义”,他一生的主要精力,也放在了寻找、发现、培养、提拔人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