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从关键词读经典·幽默版
7502900000109

第109章 不食周粟

典出:

《史记·伯夷列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经典今读:

“不食周粟”,常用来比喻有骨气、有气节之士。它出自伯夷和叔齐在商朝灭亡后,誓死不吃周朝粮食的事。

孤竹国是商朝的一个诸侯国,在今天的河北省境内,孤竹国君有三个儿子,伯夷是老大,叔齐是老三。孤竹国国君德高望重,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两个儿子人品也很好,遵礼守法,颇有点道德模范的样子。

孤竹国国君临死前吩咐:把王位传给小儿子叔齐。等孤竹国君眼睛一闭,大臣们就嚷嚷着让叔齐接班,但叔齐却不同意,理由是父亲走了由长子接位是规矩。他不能坏了这规矩;众臣又看着伯夷,伯夷的态度非常坚决:父亲让你接位你就接位,让我接位——你干脆让天下人骂我不忠不孝好了。两人推来让去,相持不下。伯夷是铁了心不接位,第二天便离家出走,溜之大吉了;叔齐看大哥走了,自己跟着也走了,最后原本没有候选资格的老二当了国君。

叔齐追上伯夷,兄弟俩一交心,说:“既然老二当了国君,我俩就不要给他添麻烦了。”两人听说西伯侯姬昌人不错,在周国推行仁政,觉得很对自己口味,便“盍往归焉”,准备去那里养老。等他们赶到周国的时候,姬昌已经去世了,姬昌的儿子即位自称周武王。伯夷和叔齐来到了都城,看到大街上挤满了人,一问,原来是周武王要征讨商纣王,老百姓正欢送将士们呢。两人心里咯噔一下,嘀咕开了:“商纣是天下的共主,周武王和咱孤竹国国君一样,都是他的封侯,这不是犯上作乱吗?商纣王再不济,咱也不能造反!”两人挤进去拦住周武王的坐骑,劝他不要冒犯天规:“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就是说,你父亲周文王死了,不好好安葬他,反倒动刀动枪,你是个孝子吗?你一个做臣子的,却想杀了主子商纣王,这很不仁义呀。”周武王理都没有理这两位古董。

周武王推翻了商朝,自己做了天下共主的消息传来后,兄弟俩走上了首阳山,哥俩商量好:今后再也不吃周朝的米,因为周朝的米不干净。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首阳山上,传来哥俩忧伤的歌声,这歌声寄托着他们的理想:我们在这里吃野菜,以实际行动反对暴力革命,可惜世上没有了仁慈的君王,哪里才是我们的乌托邦啊!日复一日,伯夷和叔齐竟饿死在首阳山。

慧眼看经典:

“不食周粟”有一个现代版: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体现了中国人的民族气节。从周朝到民国,时间过了两千年,知识分子的骨气一脉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