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出:
《周易·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经典今读:
《周易》里的这句话,主要阐发何为“道”。宇宙万物生于“道”,阴阳相生,变幻无穷,所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会有不同的看法。
古时候,有个叫惠子的人,他有两大长处,一是知识渊博,二是善辩,在当时很有名。有一天惠子去见庄子,谈到关于对葫芦的认识。原来魏王送给惠子一颗葫芦籽,说这个葫芦籽是优良品种,长出来的葫芦超级大。惠子带回去后,把它种在自家院子里,果然结出了一个大葫芦来。这个葫芦不是一般的葫芦,非常大。但惠子却认为它太大了,反而没什么用。把这大葫芦劈两半,用它盛水吧,葫芦皮容易破,会漏水;而用它做盛米的家什吧,也装不严实。惠子对庄子说:“葫芦这东西除了当容器,还有什么用?没想到长得太大了,反倒没有用处,我打算把它扔了。”庄子听了,慢悠悠地说:
“你为什么不把葫芦一个个捆起来做成一条小船呢?这样,你可以乘着它在江海里自由漂流啊。”
对于同一个葫芦,在魏王眼中是优良品种,在惠子眼中是废物,在庄子眼中是可以载人漂洋过海的舟楫,真可谓是“见仁见智”
啊。慧眼看经典:
鲁迅评《红楼梦》,说:易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