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从关键词读经典·幽默版
7502900000123

第123章 不亦乐乎

典出:

《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经典今读: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意思就是:远方的朋友来了,难道还能不高兴吗?中国人好客重友,所以这句话常被挂在嘴边。

朋友来了为什么这么高兴?原因各不相同。

杜甫有诗一首——《赠卫八处士》,详细记述了他被贬华州司功参军之后,远道拜访一位名叫卫八的故人的一次经历。从诗中可以看到,故人的到来令卫八非常高兴,“惊呼热中肠”,又惊又喜的表情显露无余;卫八家人全体总动员,儿女们“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在杜甫面前表现得毕恭毕敬,好客而知礼;“问答乃未已,儿女罗酒浆”,话还没说完,这些年轻人就忙着去张罗了,多么温馨的场景!“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他们还冒着夜雨去采摘韭菜,拿出自己种的稻米高粱做的米饭招待客人,充满了民间朴实的热情。

卫八更是频频劝酒,“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卫八为什么这么激动?因为“感子故意长”,就是见到老朋友,仿佛回到了童年时光,令人伤感。

这说明,恋旧——正是朋友来了高兴的重要原因之一。

杜甫的性格沉郁,而李白的性格洒脱。李白更好交友,他和朋友在一起时的情形,与杜甫截然不同。朋友来了,李白有说不完的话,“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接待朋友的方式就是喝酒,喝个一醉方休。“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种洒脱的人生态度,在他的《将进酒》中表露得淋漓尽致。当然,李白招待朋友还是有下酒菜的,“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为了招待朋友,李白用“手扒羊肉”招待客人,这等级不能算不高。李白喝酒速度快,一会儿酒没了,客人说:“行了,喝了不少了,到此为止吧。”李白哪里肯听,招呼童子去打酒,童子说:“买酒的钱呢?”李白一摸身上,一个铜板也没有,客人见状又说:“不喝了,真的不喝了,老兄为了招待我已经竭尽全力,这份心意已经令我很感动。”可是李白不依不饶,眼睛一瞪,冲童子叫道:“谁说我没钱买酒?把我的五花马拿去卖了,换了钱买好酒回来。”为了招待朋友,李白真是不惜代价。

当然很多情况下,人们为远道而来的朋友高兴,并不完全像杜甫或者李白那样是因为精神层面得到了满足,而是也有利益方面的考虑。《三国演义》中周瑜以超豪华规格招待跨江而来的老同学蒋干,目的是想利用老同学向曹操送假情报,醉翁之意不在酒,这就另当别论了。

慧眼看经典:

热情好客,似乎是中国人的一种文化符号,中国人以此为骄傲。2010年广州亚运会开幕式上,现场的大屏幕上打出一行狂草——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向全世界传递着泱泱大国的好客之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