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从关键词读经典·幽默版
7502900000125

第125章 宽猛相济

典出:

《左传·昭公二十年》: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经典今读:

“宽猛相济”,意思是施政要做到有宽有严,互相补充,才会产生好的效果。这句话最早源自春秋时期郑国子产《论为政》。

子产是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他长期在郑国当“执政”。所谓执政,顾名思义,就是执政官,也就是后来的宰相。子产病重期间,郑国另一个贤臣子太叔去看望他。子产觉得自己时日无多,便一把抓住子太叔,说了些掏心窝子的话。

子产说了些什么呢?原来他说的是自己平生治理国家的心得,希望对子太叔有所帮助,因为在他心中,子太叔是最好的继承人。子产说:

“子太叔呀,我死之后,十有八九是你来接任,郑国就要交给你了,你可不要搞砸了。”

子产又说:“执政这个差事责任重,不好干。这么多年,我总结出两招:一个是宽,一个是猛。一定要把这两个字用好用活。首先要做到宽,善待百姓,宽并不代表懦弱无能,而是一种美德,‘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这样老百姓才会信服你。当然事情不是绝对的,世界有阴阳,铜钱有两面。子产继续说,宽不是万能的,不起作用的时候就得反其道而行之,出猛招、下猛药,即所谓“其次莫如猛”。这两招只要用得好,你就能把郑国治理好。

子产很有哲学头脑,他还对“宽”和“猛”的不同功效作了深刻分析。他举了个例子,说猛好比火,火燃起来兽见兽逃、人见人散,结果少有死在火中的;宽好比水,水性柔弱,兽见兽喜、人见人爱,死在水里的反倒很多。所以他认为为政者应该首先宽,其次猛,宽为上,猛为下,多用宽,慎用猛。

又过了几个月,子产去世了。

继任子太叔性情温厚,刚开始治理国家时,只宽不猛——这很符合他的性格,但时间一久,麻烦来了,郑国的强盗越来越多,这时他想起子产的遗嘱,决定宽猛相济,于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剿匪,很快就让郑国恢复了平静。

孔子很敬重子产,听说子产死了,还流了泪。孔子说子产是古代的圣贤、仁人,现在很难找到这样的人了。

慧眼看经典:

子产的“宽猛相济”演变成今天的“宽严相济”,它既是治国的实用思想,也是治家的有效手段,还是当今中国司法原则之一。它是中国古代的智慧之一,甚至体现在中医“辨证施治”的思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