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从关键词读经典·幽默版
7502900000169

第169章 权宜之计

典出:

《后汉书·王允传》:卓既歼灭,自谓无复患难。及在际会,每乏温润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经典今读:

“权宜之计”意思是说,为了渡过难关,有时不得不采取变通的办法。

《后汉书·王允传》中,提到王允“不循权宜之计”,说得非常到位。王允联手吕布诛杀董卓,这一事件过程中王允表现得非常出色。一是他的思想品质合格:忠于汉室,为民除害,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二是他的策略出色:巧设连环计,用美女貂蝉勾引吕布,最后使董卓和吕布这一对名义上的父子反目。但董卓一除,王允的弱点就表现出来了:他做事缺乏灵活性,不懂得因时因事而采取变通的办法,所以好多部下逐渐与他疏远了。不久,董卓的旧部攻入长安,杀死王允,赶走吕布,关中地区出现混战的局面。范晔说王允“每乏温润之色,杖正持重”,就是说王允死板,认定自己永远正确,说话总是板着个脸,朝臣们不喜欢他,所以大难来临时,大家都袖手旁观。

如果说《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尚有虚构成分,明朝皇帝朱棣在即位前当燕王时的一段故事,则是千真万确的。当时的皇帝明惠帝朱允炆对朱棣等一些藩王很不放心,连着杀了几个藩王,都是朱棣的兄弟。朱棣感到,照此势头,自己早晚也有这一天,所以每天紧锁眉心。怎么办呢?想要起兵造反,觉得时候未到,还得再等等;如何平安度过当前最危险的一段时间,是摆在朱棣面前的头等大事。他绞尽脑汁,想了个权宜之计——装疯,以此打消明惠帝的顾虑,让他别成天惦记着自己。

不久,明惠帝的钦差“看望”朱棣来了。

进了燕王宫,他在迎接的人群中没有见到朱棣,一问,才知道朱棣已经疯了。钦差不信,说:“走,咱们一起去看个究竟。”遂亲自带着人一条街一条街地找,终于在一家小店前找到了朱棣。只见朱棣披头散发,衣衫不整,目光呆滞,见人就抢,抢的也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无非是烧饼、酱油之类的。钦差在那儿观察了半天,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朱棣确实神经不正常了。

钦差回去一汇报,惠帝半信半疑——但还是把“朱棣”两个字从死刑犯名单中往后挪了挪。建文元年七月,朱棣已经准备就绪,他高喊着“清君侧”,发动了靖难之役,杀向南京,血战三年,终于把明惠帝赶下了台。慧眼看经典:

既然是权宜之计,必然不是施计者心甘情愿所为,所以它是一服苦药,可能有副作用,但喝下去能治病,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