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从关键词读经典·幽默版
7502900000180

第180章 请封禅

典出:

《资治通鉴·唐纪十》:文武官复请封禅。

经典今读:

封禅,是帝王们为感谢天地而举办的祭拜仪式,因为古代认为泰山最高,所以封禅一般固定在泰山举行。帝王们封禅,也不是可以随意举行的:一方面泰山离帝京路途遥远;另外一方面,封禅往往意味着太平盛世或者帝国祥瑞降临。什么叫太平盛世?什么叫祥瑞降临?

这考验着帝王们对治国成绩的自我评价,某种程度上反映着帝王们的政绩观。

贞观六年,唐王朝文武百官请求唐太宗到泰山封禅,此前这种请求已经有过多次。此次重提旧话,唐太宗仍未同意,后来禁不住群臣的劝导,心思有些活动,结果被魏徵一盆冷水浇头,最后还是打消了封禅的冲动。在这个过程中,唐太宗的一番话,还有魏徵的一番话,对后世极具启迪意义,前者反映了一代明君宽阔的胸怀,后者反映了一代忠臣忧国忧民的情怀。

唐太宗不封禅的理由是:诸位爱卿都认为封禅是帝王盛事,“朕意不然(我不这样想)”。如果天下安定,老百姓不愁吃不愁穿,封不封禅,其实无关紧要,“庸何伤乎?”在唐太宗看来,封禅只是一个形式,国泰民安才是关键。为了说明其中的辩证关系,唐太宗还举了个例子:秦始皇以暴治国,虽一统天下,但称不上太平盛世,可他封禅了,而真正实现太平之治的汉文帝却没有去封禅,难道汉文帝没有秦始皇贤能吗?

唐太宗把道理讲得如此清楚,可是拍马屁的大臣们还是一个劲地进言,劝他封禅,碍于情面,唐太宗动摇了,觉得去一趟也好,没什么不好意思的,贞观之治,那可不是吹出来的。可是魏徵反对,魏徵说:不错,皇上您功高德厚,经过您治理,国家安定,五谷丰登,祥云环绕,四海来服,这些都满足封禅的条件。但是,皇上您忘了一桩事。唐太宗问:

我忘了哪桩事?魏徵说:你忘了时机。现在时机不对。现在是什么时候?是“隋末大乱之后”,“户口未复,仓廪尚虚”,虽然有贞观之治,但国力还不是很强,尚有不安定因素。

到泰山封禅,劳师动众,大动干戈,这是“崇虚名而受实害”,陛下怎么能这样做事呢?

兴头上的唐太宗经冷水一泼,打消了封禅的念头,而当年正好河南、河北闹水灾,劝导的人也不吱声了,为什么?河南、河北的水灾,不正好给那些说国家祥瑞降临的人当头一棒吗?

慧眼看经典:

少玩虚的,多干实的,不仅有利于百姓,也会给为政者本人带来好名声。有的下属为了讨好上司,或为了显示自己“能干”,往往出一些“馊”主意,务实的领导者为了自己的好名声,务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