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从关键词读经典·幽默版
7502900000186

第186章 忧国忧民

典出:

《战国策·齐策》: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

经典今读:

“忧国忧民”,就是指为国家发愁,为人民揪心。

在《战国策·齐策》之《先生王斗》中,齐宣王自称忧国忧民。王斗求见齐宣王,批评他说,你爱好很多,好马、好狗、好酒、好色,但唯独不好士,不重视人才,你要有这个偏好,才是好君王。齐宣王辩解说:“不是我不好士,而是没士。哪儿有优秀人才?你给我指出来。”王斗是有备而来,逮住这话题,旁征博引,指出不是齐国没士,而是齐宣王眼里没士。齐宣王狡辩不过,只好转变态度,说:

“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后来齐宣王兑现了承诺,广招人才,齐国也变强了。

北宋名士范仲淹也是一个忧国忧民之人,在他的《岳阳楼记》中,有“进亦忧,退亦忧”的叹息,还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表白,这些话流传后世,人人耳熟能详。但范仲淹关于忧国忧民话题的名言还有两句,不为后人熟知,这两句话是:“进则尽忧国忧民之诚,退则处乐天乐道之分。”这两句话出自他给朝内某要员的《谢转礼部侍郎表》,说得大义凛然。

范仲淹忧国自不必言,忧民则还有一段佳话。江苏沿海有一道人工海堤,人称“范公堤”,就是范仲淹忧民的成果。范仲淹在秦州做盐仓监官时,遇上涨潮,海水扑上岸来,他主管的盐场被淹,老百姓更是遭了殃。范仲淹忧心如焚,向朝廷进谏:从通州到海州沿海,修一道坚固的扞海堤堰,彻底杜绝水患。

朝廷觉得这是个好主意,即调范仲淹为兴化县令,全权负责这项工程。从天圣二年秋天起,范仲淹率领数万民夫日夜战斗在海边,历经三年,终于把这道堤修成了。“吃水不忘挖井人”,兴化人民从此把这道堤叫做“范公堤”。

慧眼看经典: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的“忧国忧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的“忧国忧民”;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的“忧国忧民”。忧国忧民,历来是中国人的伟大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