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南北朝那些事儿
7505500000076

第76章 太上皇帝(2)

科举制度打上深深的儒学烙印,因为考试范围基本在四书五经的框架之内。这是冤枉孔子,孔子是个大教育家,门下弟子三千,当时中国才多少人口,什么环境?如果换成现代条件下,孔子绝对是主张普及教育的第一人。

有些道理看似复杂其实简单。拓跋弘少年气锐,主张普及教育,当然不是全民,那个时代没有条件,而是抛弃门阀限制。鲜卑贵族看不起教育,认为只要弓马娴熟、懂得牧羊放马就行,知识无用。汉人豪强垄断受教育的权力,对于官办教育不感冒。

其次,拓跋弘看重廉政建设。一支清廉的官员队伍是精英统治必需的,因为国家依靠精英们管理老百姓。官员出了问题,国家就完蛋。这和全民教育不一样,全民教育人民的素质很高,可以通过选举将自身的利益表现出来,比如制定法律、选举官员等等。

拓跋弘严法肃贪,又不主张班禄制。当时北魏是贵族做官,贵族做官是为国家出义务工,再者鲜卑贵族也反对拿薪水,因为一旦拿了薪水,他们就无法享受原始部落分配制度的一些特权。

用长远的眼光看,知识无疑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但在当时的情况下,长于权谋的冯太后自然比拓跋弘圆滑老道。冯太后向群臣暗示,北魏帝国需要一次改革,一场增加财富的伟大变革。

面对支持率的急剧下滑,年轻的拓跋弘又一次意气用事,出人意料地作出惊天动地的举动:禅让帝位!

皇帝做得没趣味,不做还不成吗,我要参禅!

真这么简单吗?没这么简单!

禅让之谜

当群臣得知年仅十八岁的皇帝竟然要禅让帝位出家为僧之时,大为震惊。皇帝自愿削发为僧在中国历史上只有三位,北魏献文帝拓跋弘、南朝梁武帝萧衍和清朝顺治皇帝。皇帝怎么能弃万民于不顾去吃斋念佛呢?朝野反对,三位虔心向佛的皇帝均未能如愿成行,拓跋弘也不例外。

和尚不能做,并不代表帝位不可禅让。禅国让贤是儒家传统美德,是儒学重要的政治理念之一,贤王尧舜都是禅让。禅让光明正大,群臣找不到反对理由。可是,令群臣深感震惊的是,年轻皇帝竟然要把帝位禅让给叔父京兆王拓跋子推。

禅国让贤必是大圣人,也只有大圣人才当得起禅让。拓跋子推是尧舜那样的大贤吗?

拓跋弘有十三位直系皇叔。父皇文成皇帝拓跋濬排行老大,老二阳平王拓跋新成早死,接受禅位的京兆王拓跋子推是老三。

拓跋子推性格沉雅,做过征南大将军、长安镇都大将,政绩不错。关中百姓,服其威惠。从长安回到平城后担任中都大官,主管刑狱,比较称职。

这个简历下来,我们一看,非常清楚,寻常一官吏。离着大贤,差得远呢!

拓跋弘心里到底卖的哪门子关子?

我们决不能以平常人的心理去猜度某些优秀国家领导者的心思。拓跋弘十二岁继承帝位,迄今六年之久,看他处理政务的果断与狡诈,已经是一个政坛高手。那么,拓跋弘禅让帝位的背后又隐藏着多少秘密呢?

拓跋弘的确非常喜好黄老、佛学,经常召见朝廷官员和沙门共谈玄理,曾经在诏书中说过:“朕希心玄古,志存澹泊,不图名利,只求悠闲自得,栖心浩然。”

拓跋弘是不是真像他说的那样,看破红尘,雅薄富贵,有遗世之心呢?心境淡泊是有的,看破尘世恐怕未必。因为我们已经知道禅让帝位后的拓跋弘仍然牢牢地掌握着军权。

当你洞悉他隐藏于内心世界的真实想法后,会发现这个人心机之高深,权术运用之巧妙,已达出神入化的境界。

拓跋弘禅让帝位的目的只有一个,将冯太后排斥在权力中枢之外。怎样才能让冯太后不干政,必须把太后的头衔拿掉。于是,拓跋弘准备禅让帝位给五岁的儿子拓跋宏,自己做太上皇。冯太后顺理成章晋位太皇太后,自然失去参政权。

那么,拓跋弘又为何禅位皇叔?岂非多此一举,画蛇添足,增添不必要的麻烦?

禅位给皇叔则是拓跋弘导演的一出戏,这出戏惟妙惟肖,既调侃戏弄了猜忌多疑的冯太后,又为幼主赢得人心。一旦皇叔拓跋子推继位,冯太后甚至连留在皇宫大内的权力也将被剥夺。

难道拓跋弘不怕节目演砸,恶作剧变成现实?

以拓跋弘的精明,当然知道朝野上下决不会同意让位于皇叔,因为自古无成例。

果然,满朝文武齐声反对。反对禅让就是反对新皇帝。不管做什么事,总要有个带头人。

八皇叔任城王拓跋云第一个打破沉默,表态反对:“天下,祖宗之天下。

父子相传由来已久。陛下必欲委弃尘务,则皇太子宜承正统。”拓跋云讲得很清楚,纵使你不想干,也只能由太子接任。

拥有漠南六镇军权的太尉源贺随声附和,朝中重臣拓跋丕、陆馛、赵黑、高允纷纷表态支持太子。陆馛态度坚决,以死相逼:“陛下若舍太子,更议诸王,臣请刎颈殿庭,不敢奉诏!”

拓跋弘脸色大变,正欲发怒。选部尚书宦官赵黑木着脸说道:“臣以死奉戴皇太子,不知其他!”

老臣高允则伏地哭泣:“臣不敢多言,以劳神听,愿陛下上思宗庙托付之重,追念周公抱成王之事。”

太子刚刚五岁,年纪太小,群臣难免有轻视之意。所以拓跋弘以退为进,故意禅位皇叔,借机观察群臣举动,一则给冯太后施以颜色;二则坚定群臣辅佐太子之心。

鲜卑、汉大臣力保皇太子让拓跋弘放下心来,见好就收,态度立马转变:

“立太子,群公辅佐,有何不可!陆馛直臣,必能保护我子。”

拓跋弘这场戏演得不可谓不精彩,劝谏大臣们日后都成为太子拓跋宏的忠臣。冯太后曾有过废掉拓跋宏的心思,终因群臣反对作罢。

有其父必有其子,拓跋宏日后的表演丝毫不逊色于乃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有意思的是,拓跋弘竟给儿子取名拓跋宏,与其名字同音近义。在注重家讳的南北朝时代,这似乎又是拓跋弘留下的一个小小的谜团。个人猜度,拓跋弘似乎想让冯太后知道,天下永远是拓跋弘的。当然了,南北朝读音未必与现在相同,要知道汉词四声三十年后才能出现。

说拓跋弘演戏另有一个重要的证据,皇叔拓跋子推一家的下场很悲凉。

太子拓跋宏即位,拓跋子推离开平城转任青州刺史,在半路去世。拓跋子推死得蹊跷,如果说染疾在身,拓跋弘为何要选一个病秧子做皇帝。拓跋子推的儿子拓跋太兴看破红尘,舍弃一身荣华,太和年间出家为僧,法号僧懿。

一切都在拓跋弘的导演下进行。公元471年八月,年方五岁的太子拓跋宏举止雍容地登上象征天下之权的御座。庆贺新皇登基的所有人均想不到,这位貌似傀儡的小皇帝会成为中国历史教科书必讲的人物,从小学到大学。

群臣上表说:“昔日,汉高祖刘邦称皇帝,尊其父为太上皇,明确表明不统治天下。今皇帝幼冲,万机大政仍宜由陛下掌管,谨上尊号曰太上皇帝。”

把拓跋弘的太上皇帝位和刘邦父亲刘太公的太上皇帝位明确区别开,表明拓跋弘仍然要掌握朝廷大权。他费尽心思设计的这一切,只有一个目的,让冯太后远离中枢权力。看上去,这一招相当美妙。

可惜,机智过人的拓跋弘保住了儿子,却没能保住自己。因为他的对手是冯太后。

其实,禅让帝位是拓跋弘帝海生涯的一大败笔,原本以为太子拓跋宏继承帝位,自己成为太上皇帝,而冯太后则成为太皇太后,无论如何也没有干政的资格。可他丢掉一个重要的光环,他不再是君临天下、独一无二的皇帝,臣下们要对付他再也用不着冒着弑君的风险。

鹿野浮图

退位后的拓跋弘迁到北苑崇光宫居住。

没有任何人会把崇光宫看做是一处宫殿,因为它俭朴得不能再俭朴,自然得不能再自然。

崇光宫的台阶由泥土堆砌,房椽是未经砍伐的木材。乍看上去,仿佛回到太古时代,回到古印度的波罗奈城。

太上皇帝特意在苑中西山兴建佛教塔寺,起名鹿野浮图,让沙门僧侣居住。苑中并没有养太多的鹿,这必是拓跋弘受到佛祖释迦牟尼鹿野苑说法的传说影响而起的名字。

山苑幽幽,佛家圣境。拓跋弘终日和高僧们在一起谈禅说道,似乎大彻大悟,脱离尘世,得道成佛。

年轻皇帝心中怎能舍弃万里河山?

军国大事要向他请示,征伐柔然要亲自出马。太上皇帝频繁视察各地,裁撤不合格的官员。

以法治国是拓跋弘追求的目标。以前,各部门有疑难困惑之事,大多当面奏报,听候皇上裁决,然后再口头转达皇上决定。中间存有猫腻,官员们有时会歪曲或假传圣旨。

中国官员们习惯于人治,办人情案。不管案子是不是很难办,动不动把案子推给上司,上司再把案子推给皇帝。拓跋弘相当反感,下诏:无论案件大小,都要根据法律法规办,合于法律朝廷批准,违背法律朝廷批驳。最终意见用手诏直接发出。

太上皇帝尤其重视刑事判决,死刑犯大多下令复审,有些囚犯在监狱中关押好几年没有定案,群臣颇有意见。拓跋弘道:“长久羁押,当然不是好办法,但是不比草率乱杀要好吗?人在监狱中受到痛苦会全心向善,所以聪明的人把监狱当做磨炼的场所。朕就是要使犯人受一点苦楚,希望他们悔过自新,然后再对他们宽恕!”如此下来,北魏国犯人囚禁时间虽长,定罪大多能够恰当。拓跋弘认为大赦是鼓励犯罪,自延兴以后,北魏不再实行大赦。

拓跋弘和冯太后之争,除去个人间的恩怨,也反映出法治与人治之争。拓跋弘没有清楚地认识到宫廷斗争的残酷阴险。李敷案发后应该乘胜而进,把冯太后幽禁,就当时形势而言,成功把握相当大,可他缺少铁石心肠。

一念之慈,对法治的过分依赖,使年轻的太上皇帝忘记人性中的恶。忘记213人性的恶会丧失警惕,丧失警惕意味着死亡。所以太上皇帝死了!

应该说拓跋弘是个文武全才的好皇帝,勤于为治,赏罚严明,拔清节,黜贪污,使得北魏延续太武帝时期吏治清明的局面,又数次出征柔然,深入漠北,每次都能得胜而还。

论猜忌残忍、权术机诈,拓跋弘万万不及冯太后。冯太后已经牢牢控制住皇宫中的每一个人。

冯太后善于用人。她待人非常严厉,即便身边亲信犯有小小过失也会遭到鞭笞,甚至抽一百多鞭。可是,她对人从不记仇,第二天仍然同平常一样善待你。越打你越赏你,甚至有人因鞭笞更加富贵。

一鞭子换来一座楼房,一百鞭子换来一顶乌纱,谁不肯呢?越打越忠心,死都跟你!冯太后左右亲信始终没有离心离德的人。

太上皇帝拓跋弘至死都认为自己很安全,因为帝国军队掌握在自己手里。即使有百万大军护卫,你也是个人。是人就有弱点,有弱点就会死!

拓跋弘轻率无备的性格,使得冯太后轻而易举地结果掉他的性命。

公元476年的六月,冯太后假借小皇帝的诏令,将京都平城军队分三批调离。六天后,宫廷正式宣布太上皇帝的死讯。太上皇帝莫名其妙地驾崩了,死时年仅二十三岁。当然,在忠于太上皇帝的军队调出之前,太上皇帝已经不在人间。

尽管事情做得非常机密,朝廷内外仍然传言此事系冯太后所为。传得有声有色,太上皇帝是被毒死的,可谁也没有证据,只能说冯太后杀人手段出神入化。

三十四岁的冯太后再次宣布临朝称制,然后开始清理献文帝一党,对李弈进行报复,处决李弈。接着又以叛逃罪名杀死小皇帝的外公南惠王李惠,大权独揽。北魏帝国进入冯太后专制的14年。

历史轮到她登场了。作为女人,她是成功者,她拥有许多才华出众的情人,把红颜薄命魔咒死死踩在脚下;作为王后,她仍是成功者。她即将改写历史,开创均田制,使北魏从野蛮走向文明,由武功转向文治,将游牧帝国变成农耕帝国。

中世纪中国失落的三百年给冯太后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从而戴上千古第一后的桂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