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曾国藩,胡雪岩智慧经典全集
7505700000026

第26章 曾国藩——处世之要(5)

算命先生便依依解析:“第一个人行为鲁莽,写的字歪歪扭扭,后面又跟着有随从,所以断定他并非做官之人;第二个人写完字后,笔正好竖在人字中间,从而又变成一个‘小’

字,所以断定他为奴才;第三个人看起来无精打采,面色无光,而且远处隐约还有两个捕快盯着,所以断定他为囚犯。”

算命先生的一番解说,顿时让曾国藩目瞪口呆,想不到一个算命先生竟有如此的敏锐的眼力,于是便决定让那算命先生留在自己的幕府之中做事情。

待人一向都极为真诚的曾国藩,看到这个才能之人,不禁善意大发,于是便将他留在了自己的府中做事。那算卦之人也确实算是有才,相信此人也会送曾国藩一个善意的回报。

付出就有报回报

人与人之间关系都是相互的,只有与人为善,人才与你善。在职业的生涯上,这不仅是员工应该懂得的道理,领导亦是如此。

曾国藩作为领导,对自己的属下一向很是友好,自然,他的属下也会在他危难时拉他一把。“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要知道,在给予别人善意帮助的同时,其实也就是在帮助自己。

曾国藩做事一向小心谨慎,但于1854年4月之时却因为轻信别人,打了败仗,之后因为觉得惭愧至极,便想要投水自尽,但自杀未遂,是被李元度和另一随从章寿麟救了。

李元度救助曾国藩之后,又真诚的劝说与他,曾国藩自感愧疚,于是向皇上上书认罪。

没想到皇上一看,不仅革除了他的职位,降罪于他,而且还剥夺了他“专折上奏”的权力,这让他十分懊恼。

当听到曾国藩被革职连带剥夺“专折上奏”的权力的时候,李元度也为之气愤不已,觉得皇上实在不够仁道,但皇上毕竟是皇上,既然说了岂敢抗旨不尊?但李元度没有让事情就这样给算了,想到曾国藩将来可能就没有与皇帝直接沟通的机会了,况且若是小人在背后嚼舌头曾国藩可能也没有说话的权利。想到这些后,重情重义的李元度决定再次帮助曾国藩挽回职权。

当曾国藩几乎心灰意冷的时候,李元度却拿出了自己早已写好的奏书,让曾国藩上奏与皇上。看到奏书之后,曾国藩对李元度感激不尽,但想到自己有罪在先,现在又向皇上索要“专折上奏”一权,恐怕皇上会大发雷劈,那么后果更是不堪设想,所以曾国藩想上奏却又不敢。看到曾国藩一直犹犹豫豫,李元度便再三劝导,并向曾国藩保证,若有什么闪失,自己愿意承担一切后果。看到李元度如此的坚定,曾国藩这才把奏折上奏给了皇上,结果出人意料,皇上竟然批准了,终于,曾国藩又可以专折上奏了。

李元度的真诚深深地打动了曾国藩,曾国藩在以后的日子里便与李元度称兄道弟,两个人关系十分要好,几乎无话不谈。为了报答李元度对自己的恩情,曾国藩向朝廷推荐了李元度,并做了一个知县的官衔。

在以后的日子里,自尊心要强的曾国藩因为江西打败又要投水自尽,这让李元度很是同情,不仅又救助了他,而且一直留在他的身边陪他作战。当许多幕僚都因受困时间久而离去之时,李元度不但没有想到离开,最终还帮他解了江西之围。

就在曾国藩回老家为母守孝的时候,突然听到李元度已被任职为浙江温处道员。曾国藩本想把李元度留在湘军,可是没想到由于自己保举不力,李元度竟然想改换门庭,想到李元度对自己的种种之好,曾国藩也觉得十分愧疚,于是给李元度写信,说明自己的想法。

等到曾国藩再度复出时,职位又升,并且又把李元度调回了湘军。这样,两全其美之策,既让李元度受益不少,同时曾国藩又解决了自己的一时心头之痒。

“与人为善,人与你善。”这世间的“爱”是相互的,“善”也是相互的。善意的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更加善意的对待你。李元度因有恩于曾国藩,曾国藩就以善意的提拔来报答他,使之两者同时受益。所以,“与人为善己为善”这句话不无道理。

11.胸有成竹,可行事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有些人总是喜欢冲动鲁莽,其实,这样做的后果往往会招来祸端。要想建功立业,就要格外谨慎的对待每件事,思考之后,才可行动,万万不可糊涂行事。只有胸有成竹之人,才能稳操胜券,成大气候。所以,在茫茫的人生旅途,必须要送给自己一盏心灯,时刻叮嘱自己才可。

不可固顽固

处在重大的事情面前,曾国藩毫不犹豫,坚持己见。为坚持船炮不齐,不作战的原则,曾国藩不仅违抗了咸丰帝的命令,而且也摈弃了师友的私人情谊。

曾国藩不易善战,所以面对情势危急时刻,他依然没有主动出击。湖北大战之时,出现镕了严重的危机,曾国藩的老师吴文再三请求曾国藩出面援救,可是,没有把握的曾国藩却辜负了老师对他的恩情,硬是不想去。直到听到江西一些官员已经死去,曾国藩倍感愤怒,无奈之下,只好奔赴湖北。但后来又接到皇上“武昌解严,暂缓赴鄂”的谕旨,本来就不想去湖北的曾国藩这下终于有了拒绝的理由。

镕不久后又连连接到了老师吴文急求救援的信书,曾国藩依依回信拒绝,并向老师说明了不能镕草草出战的道理。最终吴文对曾国藩有了一番理解,并认为曾国藩的观点是正确的。

镕随后,吴文即使活在生死线边缘的时候,还写信给曾国藩让他万万不可草草出战,为了让曾国藩决心更加坚定,并说到这样的话:“湖北一战,如今已经危在旦夕,是无法挽回了,如今就算我死去了,也不会后悔,为国献身,本是我们做臣子的义务。但是对于你却是不一样,国家局势不稳,东南一大局面,还要指望你,既然国家这么信任你,你一定要肩负重任,为国效劳,千万不可草率出战。要知道,如果你有什么不测,那么国家可能就会改朝换代,失去了你,恐怕朝廷再找不到第二个如此忠心的人。所以,敬请训练军队,待到确实有把握的时候,再选择出战也好。”

曾国藩听了老师的一番言论后,更是觉得自己不应出征。所以,就在太平军进攻庐州的这个紧要关头,曾国藩还是坚持了自己的观点,没有及时去援助局势危险的江忠源,结果江镕忠源、吴文二人因为作战大为惨败,觉得无颜面对升上,便先后选择了自杀。

镕听到江忠源、吴文二人的自杀消息后,曾国藩变得萎靡不振,顿时一下子所有的希望全部破灭了。江忠源是朝廷中最信任的一个最有实战经验的办团练之人,本来曾国藩还想指望他帮着自己指挥训练军队之事,这下可好,江忠源兵败自杀,曾国藩不得不亲自带领军队出征。

自此以后,曾国藩在朝廷上曾经倍受小人诬陷与讽刺,曾国藩突然想到了自己的老师吴镕文还是湖广总督,若是老师还在,一定会处处护着他,帮他说话,以至于不让他受到欺侮。

可是毕竟人死如灯灭,不能复生了,这令曾国藩顿时有些自责。

之后,曾国藩不得不精心练兵,为打仗做充分的准备。虽然曾国藩最终作战极为顺利,镕但他仍旧摆脱不了他心中的那片阴影,失去了江忠源、吴文二人,曾国藩仕途就不再那么顺利了,于是,他也一直为自己当时的所作所为而自责。

“胸有成竹”确实是好,可是如果固执己见,维持不佳的状态,到最后虽然胜利,同时也会为之付出代价的。

不可险冒险

做事之前,如果你没有绝对的把握,就不要轻易向前进,如若固执己见,贸然行事,到最后很可能会败得很惨。所以,不是说所有冒险的人都是勇者,在现实社会中,失败的冒险者很可能被誉为愚者。

曾国藩做事敢于冒险,但他绝不会轻易的冒险,即使是坐定江山的事情,他不会因眼前的一时之利而轻举妄动。

曾国藩一向作战有功,朝廷很多人都认为他才高八斗,如果坐定天下,一定会受到天下百姓的拥戴,成为大家的骄傲,所以不少人都曾经簇拥曾国藩称帝。

当湘军攻占安庆后,就有一些平时觉得曾国藩极为有才的官僚对曾国藩加以暗示,簇拥他当皇上。不仅有李次清,他的好友胡林翼以联相劝,就连平时与他格格不入,处处作对的左宗棠也跟着起哄,并赠给曾国藩这样一联:“神所凭依,将在德矣。鼎之轻重,似可问焉!”

还有曾国藩的徒弟彭玉麟,甚至直接给曾国藩写信,问他是否有称帝的想法;曾国藩在阻止石达开降清之时,石达开竟然也冒昧的给曾国藩谏言,说要拥戴他为皇帝。

这么多人都想在私下里拥戴曾国藩为皇帝,可见曾国藩的为人一定是非同一般,那么多人都觉得曾国藩才能突出,信任曾国藩的治国能力,并且愿意让曾国藩掌握整个国家的权利,曾国藩岂有不心动之理?

对待同僚的煽风点火,对待好友的好言相劝,对于左宗棠的暗示,曾国藩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没有多加理睬。有人认为曾国藩不明其意,于是又多次相劝,但都无济于事。其实曾国藩心里跟明镜儿似的,明白大家的一片心意,却故意装糊涂。

虽然大家都有心,但对于受过根深蒂固的儒家忠君思想影响的曾国藩来说,大家的心意实在是太重了,重的让他根本就不敢去扛,不然一定会压得喘不过气来。

其实,曾国藩之所以不称帝,也是有他的道理的。面对清政府腐败无能,官员明争暗斗,士兵军纪涣散,百姓生活不堪的危险局面,曾国藩怎敢轻易出手?再说了,今日的湘军早已比不上昔日的那份气势了,这些曾国藩心里都明白的很,所以他绝不愿冒昧去打没有把握的仗。

对于这个天大的政治风险,曾国藩从来都不敢正面迎接,他明白一旦承接下这样的重任,不但不会有好果子吃,而且还会死得更惨。

在利益至上的紧要关头,曾国藩仍能镇定思考,实在是难能可贵。

12.会师结友,待以诚恕

用微笑来回应,用行动来证明,用问候来表示关心,这无非是对待亲朋好友的最佳方式,也是一种真诚的表现这些对大家来说并不难做到,或许你的这些举动还可以帮助别人走出困境。

为人真诚的曾国藩之所以人脉一直宽广,正是因为他无论是对待朋友,对待下属,还是对待师傅,总能将他们感化,并在困难的时候给他们以激励。就是这样,大家才对他如此信任。

会师结友

曾国藩的一生朋友无数,所举荐和使用的人才也数不胜数,在他的幕府之中,聚集的几乎全部都是人才。生性爱才的他遇见才人,就想把他招揽自己的府中,所以那些才能之人对他颇为信任,同时他也为朝廷出了不少的力量。

为了求才,曾国藩不惜数次礼贤下士,不拘小节;为了使国家安定,使皇上信任,曾国藩几乎受尽讽刺与欺辱,在朝廷上下东奔西跑,数次向皇上上奏。又有多少次,皇上对他产生愤怒之感,甚至曾经有摘掉他脑袋的念头;为了向皇上举荐人才,为了给他的部下谋个职位,曾国藩在朝上曾经与多少官僚争得面红耳赤,曾经多少次冒犯过皇上,这些谁人不知。

所以,对于曾国藩的一片心意,那些才能之人都紧急在心。

其实,在朝廷上,许多做官之人,都是为他所推荐。大到总督巡抚、军事家、科学家,小到地方官员,在他的一生中,曾经被他推荐的下属有千人之多,这难道说曾国藩没有才能吗?难道说曾国藩待人不够真诚吗?

喜爱交友,是曾国藩人生中的一大乐趣。在他的思维观念里,哪怕有一点长处,一点善行,都是值得结交的人,因为正是那么一点点的长处,说不定能改变一个人一生的命运。曾国藩认为,朋友不仅是要交结,让开心,最重要的是结交一个朋友,就要从他的身上吸取一点对自己有益处的东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假如把这些优点全部都学会并吸收到自己的身上的话,那么这个人就会更加优秀,这个人的德性也必然是无人能比的。就是抱着这样的心理,曾国藩总是认真去对待他的朋友和下属。

虽然说曾国藩一生朋友无数,但他交朋友也是有一定的原则的,绝不会随便去结交一些泛滥之人。他交友的第一原则是必须要有情有义,“义”字体现了一个人的重要品性,假如说一个人身上不具备“义”这个字,那么如若与他结交,必然会惹来是非得失。

对于会师结友,曾国藩一向奉行以诚相待的原则,从无改变过,所以说,他能赢得那么好的人力资源也不足为奇。

一个人假如想要结交一个心心相印的朋友,那么就必须用心去对待人,用心去感化人,要尊重朋友,谅解朋友,只有这样,朋友才能知心对你,并支持和信任你。

好的人脉就是好的前途,曾国藩之所以官道如此顺利,大多数也是靠人脉获得的。

待人诚恳

诚以待人,是结交朋友的基本原则,想要被朋友所相信,就要去先去相信朋友,并拿出诚意让朋友感觉你的真心,才会更有保障的得到人心。人从一出生,就结交了这个世界的美与丑,想到自己的世界变得更美好,就要用美的心灵去感化这个世界,然后世界才能赋予你一颗真诚之心。

正是因为曾国藩懂得在自己的个性、性情,才会在自己与他人的个性、性情之间尽可能地寻找最大公约数。

曾国藩刚刚在官场起步时,就认识了胡林翼,但那时两人关系还不怎么好,但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情让两个关系发生了质一般的改变。

就在胡林翼的父亲胡达源去世的时候,曾国藩得到消息后就去了胡林翼家里,为胡达源拜祭,并作词以表哀悼。随后,曾国藩又亲自访问胡林翼,慰问他。

待到胡林翼回乡守制五年服满之后,再度出山的时候,曾国藩已是一个礼部侍郎的官位了,而胡林翼则只是个贵州知府,二人的政治生涯以发生了截然不同的改变。

曾国藩出身于农民家庭,家境贫寒,而胡林翼则是富家公子出身,因为地位的不同,出身的不同,所以本以为两人也不可能深交,曾国藩也没想过与胡林翼做知心朋友。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缘分这个问题很邪乎,会在不经意间把两个本来并无心意的人硬是给拉拢到一块儿去。曾国藩万万没想到堂堂富家公子哥胡林翼竟然会在贵州那么恶劣的环境中坚持了下来,最终不仅训练出自己的军事才能,而且还带出了一支军队。之后不久,胡镕林翼本来要去湖北援助曾国藩的老师吴文的,可是没想到胡林翼的军队还未到达时,吴文镕就兵败自杀了;无奈之下,胡林翼只好去了唐树义那里,可是让胡林翼极为尴尬的是没料到唐树义也因兵败自毙了。

处于这样的境地当中,胡林翼一时真的是不知所措,实在是有力无处使。正在为难之中,胡林翼突然想到身在湖南训练湘军的曾国藩,于是便写信请求向曾国藩诉说了自己的境遇,镕并请求曾国藩肯收留他。曾国藩的左手右臂江忠源、吴文二人纷纷自杀,此时的他也正处于困难之中,谁知道胡林翼竟然偏偏在这时候投靠于他,此时胡林翼的到来算是解了曾国藩的燃眉之急,这让曾国藩大为喜悦,便立即答应了胡林翼的请求。

自此,曾国藩与胡林翼从这样的巧缘相遇又到相守相知,两人成为了最要好的知心朋友,与此同时,两人共同领导湘军大队,携手攻击太平天国,最终取得了巨大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