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终极刺杀、终极流亡
7505900000025

第25章 被害人英迪拉·甘地一开枪的警卫(3)

锡克教徒大多身材高大,剽悍好斗,印度军人中多是锡克人。二战结束后,随着世界各地独立运动的兴起,锡克教中也有人提出了建立锡克人自己的“卡利斯坦国”的要求。

1947年《蒙巴顿方案》通过后,穆斯林国家获得了独立,这给锡克人注射了一针兴奋剂。他们中虽有众多的组织和利益,但分立主义的目标是一致的。

他们主张建立自己的国家,但根据宪法,锡克教隶属于印度教,法律根本不承认它是一个独立的宗教,因而独立的要求未能实现。尔后,锡克人又提出将他们所居住的旁遮普邦一分为二,即一个是锡克教为主的邦,另一个是印度教为主的邦,也遭到了尼赫鲁总理的拒绝。

1966年,英迪拉·甘地上台后不久,锡克教阿卡利党首领法泰赫·辛格宣布,如果政府不同意把旁遮普邦一分为二,他将像甘地一样绝食而死。压力之下,英迪拉·甘地被迫妥协,同意以语言为基础,将旁遮普邦一分为二。英迪拉·甘地的政策引起了居住在旁遮普邦的少数印度教极端分子的愤怒,他们决心给英迪拉·甘地一个下马威——放火活活烧死了3名支持英迪拉·甘地的国大党党员。

英迪拉·甘地愤怒地宣布要动用一切力量来制止互相残杀,让那些醉心于暴力的狂热教派、政党得到应有的惩罚。于是,在全国多数人的支持下,英迪拉·甘地下令出动军队逮捕了宗教狂热分子,使锡克教和印度教的矛盾得到缓解,并因此获得了锡克人的支持。当时,代表锡克人利益的政党是阿卡利党。

阿卡利党在政治上比较保守,一直是比较激进的国大党的反对者,在1977年国大党大选失利中,阿卡利党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因此,英迪拉·甘地在1979年竞选时,便想在锡克人中寻找同盟军来反对阿卡利党,于是,她选中了宾德兰瓦勒。

宾德兰瓦勒是一个原教旨主义者,最重要的是,他是阿卡利党的劲敌。他原本不过是一个普通的锡克教传教士,因为严格按照锡克教的教规过着传统的苦行生活而受到一些老教徒的尊敬。同时,由于他讲道充满激情,很吸引年轻教徒,因此不过几年的时间,他就从一个鲜为人知的传教士,成为一个能左右旁遮普局势的宗教领袖。在旁遮普邦的各个农村,宾德兰瓦勒的讲话被视为“圣谕”。他成为广大锡克青年学生所崇拜的偶像,不少青年甚至甘愿为他献出自己的生命。

宾德兰瓦勒有自己的野心和目的,他表面上支持英迪拉·甘地上台,暗地里则伺机扩大、发展自己的宗教势力。英迪拉·甘地在政治上无疑是果断、精明的,但这次,她却是在做一桩与虎谋皮的买卖,用自己的生命在赌一场危险的游戏。

1980年,英迪拉·甘地在宾德兰瓦勒的支持下,如愿以偿地获得了旁遮普邦的胜利,而宾德拉瓦尔在英迪拉·甘地的扶植下势力也日益壮大,发展到后来更是开始招兵买马,在锡克族青年中招募失业者和对政府不满者组成了一支反政府的武装,并在阿姆利则金庙建立了总部。

对于宾德兰瓦勒得寸进尺的分离主义做法,英迪拉·甘地采取了分化、瓦解、谈判和武力镇压等手段,但最终都事与愿违,最后只好另计安抚。1982年,在锡克教闹得最凶的时候,英迪拉·甘地宣布旁遮普邦的阿姆利则为“圣英迪拉·甘地因阿姆利则金庙事件得罪了锡克教徒,也为自己的死亡埋下了伏笔。阿姆利则金庙坐落在一个叫做“神池”的水池中央,易守难攻,使印军当时的攻击颇费周折。

城”,禁止在金庙一带出售烟、酒和肉,并要求军队和警察严守其父尼赫鲁的训令:绝对禁止进入金庙。她还根据锡克教的要求,在电台增加了宣传锡克教的内容,下令释放锡克教政治犯。但是,英迪拉·甘地的一再让步并没有获得宾德兰瓦勒的理解,反而让他的气焰更加嚣张。

1983年4月4日,在阿姆利则附近,宾德兰瓦勒的锡克教志愿军和警察发生冲突,双方交火中,有21人死亡,200多人受伤。4月25日,一名在金庙外执行任务的高级警察被庙内射出的子弹打死。10月6日,一群锡克教极端分子将6名乘坐公共汽车的印度教徒殴打致死,并纵火焚车。

此后,暴力事件不断升级。1984年初,印度教徒和锡克教徒发生了大规模冲突,造成294人死亡。5月,两名印度教政治家和一名记者被锡克教徒打死,凶手逃入了金庙。6月1日,一群锡克教徒冲出金庙,向正在巡逻的警察开枪,11名警察当场死亡。警察追捕凶手时,凶手又逃进了金庙。金庙此时已经成了犯罪分子的避难所和罪恶的出发地。

印度8大党派组成的反对联合阵线对英迪拉的政府施加压力,称英迪拉如果不采取行动制止旁遮普邦锡克教极端分子的暴力行为,8个党派将一起要求她辞去总理职务。此时的英迪拉·甘地也忍无可忍,终于采取了行动。她秘密召见西部军区司令拉吉尼·辛格·达亚乐,制订了一个代号为“蓝星”行动的血洗金庙计划。

5月下旬,7万名政府军士兵包围了阿姆利则的金庙,坦克、大炮全部对准了金庙,直升机整日在金庙上空盘旋。英迪拉·甘地此时的想法依然是想用不战而屈人兵的做法,让金庙内的锡克人放下武器,自觉地走出来。然而,宾德兰瓦勒和他的教徒们丝毫没有屈服的迹象,反而在各个制高点、要隘修筑工事、设置机枪阵地,摆出了一副对抗到底的架势。

英迪拉·甘地政府看武力威胁没有奏效,便试图通过谈判解决问题,可得到的回答是:决不屈服,除非印度政府同意锡克教独立,建立卡利斯坦国。

从5月30日开始,双方剑拔弩张地对峙了7天,谁也没有走进金庙,谁也没有走出金庙。

面对7万大军,宾德兰瓦勒所以有恃无恐,是因为他认为军队是绝对不敢进入神庙的,他觉得,作为女儿,英迪拉应该会严格遵守父亲尼赫鲁的遗训,而不敢轻易跨越雷池。

宾德兰瓦勒自以为很了解对手。在1981年的时候,宾德兰瓦勒曾遭到过警察的逮捕,理由是随意开枪杀死一名外国记者。狂热的锡克教徒见自己的教主被捕愤怒不已,和警察发生了大规模的流血冲突,双方伤亡惨重。

宾德兰瓦勒被送进了监狱。第一个回合下来,宾德兰瓦勒似乎落在了下风。不过,他在里面只待了9天,便带着胜利者的微笑迈出了监狱。因为他手下的几个极端主义分子铤而走险,劫持了一架印度航空公司的波音707客机,要求政府无条件释放宾德兰瓦勒。英迪拉·甘地迫于无奈,只好满足了劫机者的要求。于是,宾德兰瓦勒成为真正的胜利者。

如今,宾德兰瓦勒又一次向英迪拉·甘地挑起了“战争”。

尽管印度已经赋予英迪拉·甘地特权——为了保卫国家安全,她可以在她认为合适的任何时机,命令军队迅速行动——可英迪拉·甘地还在等待,希望宾德兰瓦勒能够做出让步。

宾德兰瓦勒也是一个意志坚定的人,他让人告诉英迪拉政府必须同意锡克教成立独立的卡利斯坦国,否则将命令锡克人烧毁多余的粮库,禁止将一切粮食运出旁遮普邦,并且一天暗杀一个知名人士,直到政府让步。

6月2日,英迪拉·甘地发出最后通牒,称如果宾德兰瓦勒和叛乱分子继续分裂国家,拒绝走出金庙与政府谈判,政府将对金庙内的武装分子予以严厉的打击。然而,英迪拉·甘地的讲话被金庙内的极端分子当成了耳边风。宾德兰瓦勒自信地认为只要再坚持两天,英迪拉·甘地必定会屈服。

6月6日凌晨,印度政府军开始向金庙发动进攻,用机枪和火箭炮袭击庙内的锡克教徒。宾德兰瓦勒带领锡克教徒奋起抵抗。经过一天的激烈战斗,傍晚时分,政府军的坦克冲垮了金庙大院的围墙。士兵们冲进金庙,与躲藏在各隐蔽处的锡克教徒展开枪战。在战斗中,有576人丧生,348人受伤,1474人被捕。宾德兰瓦勒也在密集的弹雨中死亡,身中72枪。

当宾德兰瓦勒被击毙的消息传出以后,一些激进的锡克教徒开始采取极端的报复行动。

6月16日,英迪拉·甘地的亲信与合作者,旁遮普邦贾朗达尔区国大党主席那尔·辛格在一家商店被3名锡克族男子打死。6月29日,锡克教“流亡政府”

主席贾格吉特·辛格·乔汉在英国伦敦的一家电台中公然要求锡克人消灭英迪拉·甘地及其家人。

一些锡克族士兵也发生兵变。他们冲进司令官普里将军的住宅,开枪打死了将军,随即冲进军火库,抢劫了大批军械后,驾驶几十辆军车开往阿姆利则。国家情报部门宣称,不少锡克人在国外组织敢死队,然后秘密潜入印度。

一些锡克族士兵也携带枪支潜入首都,企图进行暗杀和恐怖活动。

面对如此紧张的局势,英迪拉无所畏惧。她清楚,自从她下令实施“蓝星”行动计划,就无异于给自己签了一份死亡证书,她预感到死神已离她不远,并因此而事先写好了遗书:“正如有人所担心的,一小撮人在策划使我意外死去。如果那样,我将坦然而去,但那些谋害我的人将备受煎熬。”

10月31日,英迪拉的预感得到了验证:她倒在了贴身侍卫的枪口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