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终极刺杀、终极流亡
7505900000031

第31章 被害人戴高乐一虎口脱险(3)

雷诺作为一名国会议员,并没有附和达拉第,而是站在了戴高乐一边,这无疑增加了戴高乐说服议会的筹码。但直到一年后,雷诺才找到机会为戴高乐的观点进行辩护。雷诺虽然振臂高呼,但响应者寥寥无几。当时法国政界、军界一些领导人目光短浅,害怕战争,他们对德国法西斯分子一味迁就,妄图将祸水东引。他们错误地认为退让可以求和,妥协就可以避免战争,可实际情况正好相反,欧洲正迅速地走向战争。

在战后法国的军队组织中,最高军事机构是军事委员会,由陆军部长担任主席。军队没有总司令,指挥权由兼任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的总监和总参谋长共同担任。军事委员会本身包括全体元帅,都是在大战期间指挥过一个军或者一个集团军的将军。魏刚将军认为这样的选择方法保证了军事委员会的称职,实际上这种领导班子的组成助长了军事委员会的思想僵化。

一战中,法国军界的显赫人物是霞飞、福煦和贝当,他们都是法国元帅。

一战后,霞飞曾短时间担任过设防区研究委员会主席,不过在1922年便辞职了。福煦担任协约国军事委员会主席,负责实施《凡尔赛和约》的军事条款。

他虽然出席军事委员会的会议,但在审议问题的时候没有特别权力。福煦和霞飞都已年逾古稀,他们对法国军事组织和政策的影响力越来越小,贝当却因比他们二人小两岁而精力充沛。在整个20年代,贝当一直任总监兼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他陈旧的军事理论和僵化的思想体系给法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唯一值得这些老将们夸耀的是,他们用巨额军事投资修建了一条马其诺防线。这条防线耗资25亿法郎,但最后却没有真正地起到军事屏障的作用。几十亿资金用来建造一个实际作用不大的防线,而不是用来发展空军,让戴高乐匪夷所思,也气愤异常。

尽管戴高乐多次呼吁“加强国防,警惕德国军国主义重新崛起”,但是法国当权派无论是政界还是军界都无动于衷。法国外长白里安说只要他担任外长,法国就不可能遭到炮轰。可是国际形势使他的豪言壮语变得越来越空洞。

经济衰退波及全欧,希特勒上台后一边大谈和平,一边撕毁《凡尔赛和约》,积极扩充军队。但德国的疯狂扩军备战除了得到法国、英国的空洞警告外,没有得到任何实质性的惩罚。

没有得到惩罚的希特勒更加肆无忌惮。1936年3月,希特勒命令3个营国防军,以奇袭行动进入莱茵兰非军事区。按照《洛迦诺公约》的规定,法国有权对德国进入这个非军事区采取军事行动,而英国也有义务武装支持法国。然而当法国外交部长请求英国支持法国在莱茵兰采取军事行动时,却遭到了拒绝。

英国不愿意冒险引起战争,而法国在权衡利弊之后,也决定对希特勒的入侵视为不见。这个小小的试探性的胜利大大增加了希特勒在国内的声望和权力,为他日后在欧洲寻找侵略的新机会打开了道路。

而戴高乐知道,那对法国来说,却正是末日的开始。

五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就在希特勒出兵占领莱茵兰不久,意大利法西斯军队开进了埃塞俄比亚的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此后,国际联盟正式屈服,取消了对意大利的制裁。1936年7月6日,佛朗哥在西班牙发动了军事政变,西班牙内战爆发。这件事使法国的边界上有了第三个不友好的法西斯国家。10月份,德意在柏林签订秘密协议书。这样一来,希特勒不仅一手打破了《凡尔赛和约》的桎梏,靠虚张声势占领了莱茵兰,还完全打破了最初的孤立状态,结交了墨索里尼和佛朗哥这两个忠实盟友,又使波兰脱离了法国的影响。

1938年3月11日,希特勒以应奥地利政府紧急请求德国派军队维持秩序的名义,武装占领了奥地利。在这一紧要关头,法国和英国没有采取任何行动。

当时法国处于无政府状态下,直到德奥合并后,法国才组建了莱昂·勃鲁姆政府。

希特勒占领莱茵兰、吞并奥地利之后,胃口越来越大,他的下一个征服目标就是捷克斯洛伐克。面对着德国咄咄逼人的架势,戴高乐和他的朋友心急如焚,但百般呼吁无效。当时的法国政局不稳,政府像走马灯一样换来换去。法国在一切外交事务中以热衷绥靖政策的英国马首是瞻。勃鲁姆政府没有坚持多久就下台了,爱德华·达拉第上台执政。达拉第曾在1933和1934年两度出任法国总理,此次担任总理后,采取反共立场,执行纵容法西斯德国侵略的绥靖政策。

英法两国的绥靖没有换来希特勒的适可而止,反而助长了希特勒的嚣张气焰,更加肆无忌惮地打起了捷克斯洛伐克的主意。雷诺、戴高乐等人得到情报说捷克斯洛伐克将在9月下旬遭到进攻。就在战争一触即发的关键时刻,英国首相张伯伦和法国总理达拉第相互勾结、狼狈为奸,加紧了出卖捷克斯洛伐克的罪恶活动,臭名昭着的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慕尼黑阴谋就此开始。

由于戴高乐爱提意见,被认为是个“刺头”,就在慕尼黑会议之前,他被调往梅斯地区担任坦克团的上校团长。这次工作调动名义上是提升实际上是一次流放。过了几个月,戴高乐又从梅斯调动去阿尔萨斯,负责指挥第五集团军的坦克部队。这时的戴高乐一面抓紧训练部队,一面静观局势。当时战云密布,尽管达拉第等人热衷绥靖,但戴高乐心里却已经准备打仗了。鉴于剑拔弩张的国际形势,法军参谋长甘墨林在戴高乐等中级军官的促使下,向达拉第提交了一个应急备战计划。而达拉第却以花钱太多为由拒绝了这个提议,结果在慕尼黑会议的前几个月中,法国的军备计划没有什么扩大,远远不能适应当时战争形势的发展。

9月30日,《慕尼黑协定》正式签署,捷克斯洛伐克在敌人和“盟友”的双重压力下,向慕尼黑的决议屈服了。《慕尼黑协定》对德国来说是一个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而对法国来说却是一个灾难。法国的统治集团由于政治目光短浅,居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法国在欧洲的军事地位毁了。原来法国有100多个正规师,而且还同东欧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等小国建立了同盟,这些国家加在一起的军事力量是足以制服希特勒的。慕尼黑会议以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捷克斯洛伐克被肢解了,原部署在坚固山地工事中的35个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捷克部队,牵制着比这个数目要大的德国军队,现在法国军队失去了这支力量,无异于失去一个肩膀。法国失去的还不止这些,慕尼黑事件后,法国在东欧的盟友有谁还会相信法国的信誓旦旦,还会和法国结盟?这些国家都争先恐后地想在还为时不晚的时候,同希特勒搭上桥,谋求保全自己,免遭大害。

希特勒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等于占领了当时东欧最大的军工厂斯科达,大大加强了德国的战略地位,增强了它的战争实力。在严酷的现实面前,按说张伯伦、达拉第应该接受教训了,但他们仍然执迷不悟。

1939年9月1日,150多万德军大举越过波兰过境,分北、南、西三路开往华沙。英法迫不得已,于9月3日对德宣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张伯伦、达拉第所推行的绥靖政策彻底破产。

英法匆忙对德宣战以后,从双方力量对比上看,英法占有一定优势。但是由于英法没有做好战斗准备,而且不想真正打仗,行动上磨磨蹭蹭,到波兰战争结束3个星期后,英国才派了4个师登陆法国。法国军队的出动实际上也只是一种军事示威性质,完全是防御性的。在背地里,他们还想通过美国政府出面“调停”,幻想停战。

在希特勒疯狂进攻波兰的时候,戴高乐率部驻守阿尔萨斯,远离决策中心,深感失意。他看到德国运用装甲部队对波兰进行的闪电战所向披靡,便于1939年11月写信给总参谋部,和以往一样毫不含糊地阐述了装甲部队的效能。

总参谋部看了这封信,但却没有采取任何行动。1940年1月,戴高乐做了最后一次努力。他写了一篇题为《机械化部队的产生》的备忘录。在这份备忘录中,戴高乐将法国和德国的战斗力进行了对比,并把德国强大的原因归于它的机械化力量。而法国摆脱软弱地位的唯一方式就是尽快建立一支新式军队,与英美合作,实现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从而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但是,戴高乐只是白费笔墨,他的建议又一次被那些短视的将军和政治权贵们否定了。

继波兰之后,希特勒的侵略魔爪又伸向了丹麦和挪威。丹麦在德国的武力威胁下无条件接受“德国的保护”,而挪威却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希特勒最终还是征服了挪威。

由于英法出兵挪威大败而归,达拉第政府于1940年3月21日倒台。雷诺应勒布伦总统的邀请组阁。虽然达拉第下台,但他并没有离开内阁。激进社会党把达拉第留在战时内阁作为合作的条件,雷诺无奈,只有再次任命达拉第为国防和陆军部长。

刚听到雷诺上台的消息,戴高乐喜出望外。雷诺是唯一热忱支持过戴高乐机械化战争主张的政治家,他上台后,立即邀请戴高乐去巴黎,并要他起草了向议会发表的第一个声明。3月23日,雷诺一字不改地宣读了这篇声明。

就在戴高乐以为雷诺会坚定不移地推行自己的计划时,一系列的打击让戴高乐大失所望。雷诺本想让戴高乐在新成立的军事会议任副国务秘书,结果遭到了激进社会党的强烈反对。达拉第甚至不惜以辞去内阁职务相要挟。雷诺不愿意冒新政府垮台的危险,惋惜地撤回了对戴高乐的邀请。迫于党派政治的需要,雷诺不得不任用了一些与他政见不同的人。雷诺虽是主战派,却受到悲观主义和失败主义的包围,处处受到制约,很难开拓抗战的新局面。

失望的戴高乐回到了驻地,但甘默林将军召见了他,要求他把现在装甲师的数目翻一番,从两个师增加到4个师。戴高乐以上校的身份受命指挥第四装甲师。该师将于5月15日成立。对于这一任命,戴高乐感到十分荣幸,但仍是高兴不起来。

1940年5月10日,德军突然入侵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一场大的灾难就要降临法兰西了。戴高乐预料要发生的事情终于发生了。1940年5月15日,一支在数量、机动性和打击力量等多方面都是空前强大的坦克部队从德国边境出发,大规模向法国北部开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