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终极刺杀、终极流亡
7505900000079

第79章 亡命人阿里斯蒂德——两次流亡的喜与悲(1)

亡命人:让·贝特朗·阿里斯蒂德

国别:海地

身份:海地前总统

流亡地图:美国,中非—牙买加—南非

流亡原因:被军人政变推翻下台,被迫流亡。

政治生命线:阿里斯蒂德是海地自独立以来的第一位民选总统。

执政期间因军人政变而丧失权杖,被迫流亡美国。

其后在美国的帮助下,他风光回国重掌政权。不久,碍于宪法中总统不能连任的规定放弃总统竞选。2000年11月,他再度当选为海地总统。4年之后,迫于国内强大的反对声势再次被迫流亡。

两任总统,两次流亡,从顶端跌落谷底均与美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弱国的悲哀,也是弱国领袖的悲哀。

一亲信政变,被迫流亡

1991年9月29日深夜,海地总统官邸依旧灯火通明,上任8个多月的总统阿里斯蒂德还没有入睡,正和几名助手商讨着明天的工作,制定新的改革方案。

阿里斯蒂德是在1990年12月当选为海地总统的。作为海地第一个民选总统,阿里斯蒂德心里清楚人民赋予他权力的意义,那绝不是让他利用权力对人民施暴、镇压,而是希望通过他的努力能让他们过上好日子。阿里斯蒂德不止一次地告诉自己,他要让自己的国民在他的领导下过上憧憬已久的安定、富裕的生活,让海地摆脱“国际乞丐”的恶名,实现国家富强。所以,无论面对多少困难,阿里斯蒂德都没有退缩,一直脚踏实地地带领海地人向前方迈进着。

正当阿里斯蒂德大刀阔斧地进行经济改革、推进海地民主化进程时,一场意想不到的军事政变正在酝酿之中。而军事政变的策划者竟是阿里斯蒂德心中的铁杆兄弟、武装部队临时司令塞德拉斯。

塞德拉斯是杜瓦利埃独裁政府时期军队中的极端右翼分子,因其极端思想深得杜瓦利埃的赏识。塞德拉斯虽为一介武夫,但很有头脑。杜瓦利埃家族垮台时,塞德拉斯在军中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少校,虽资历不深却胸怀大志。他暗自下定决心,待时机成熟之时,必定执掌天下。

1990年,海地总统大选,塞德拉斯积极支持阿里斯蒂德。当时军中几乎人人谈民主色变,害怕民主政治会削弱军人在海地的地位,塞德拉斯却在审时度势后选择了靠近民主,成为军中少有的进步、民主人士。

阿里斯蒂德当选海地总统后,在军中物色年轻有为的将领,试图依靠他们稳定军队,使其支持文人政府、忠于总统,塞德拉斯的进步外表恰好对上了阿里斯蒂德的口味,骗得了他的信任。随后,塞德拉斯被总统任命为武装部队临时司令,由上校晋升为少将。

然而对一个真正的野心家来说,一个临时司令是远远不够的,他想坐上阿里斯蒂德的位置,成为海地新的独裁者。这时的塞德拉斯已经不是几年前毫无背景、没有丝毫地位的小喽啰,他手中已经握有兵权,在军队中的势力也得到了巩固。然而,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想成就大事,没有帮手是绝对不行的。为此,他经常趁到部队巡视、检阅的机会,一边观察阿里斯蒂德改组军队和民主化改革的反响,一边拉拢军官、网罗党羽。

塞德拉斯很快察觉到了军人对新政府的普遍不满和敌视,于是,他更加卖力地在军中集结势力。经过仔细考虑,他把网罗的重点放在了具有较强战斗力的装甲兵上,要知道在贫穷的海地,陆军装甲兵的力量是举足轻重的。在塞德拉斯频繁的关照下,装甲营上校席瓦尔被成功纳入了塞德拉斯麾下。

羽翼丰满之后,塞德拉斯感觉到政变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开始实施他的计划。

塞德拉斯与席瓦尔经过几个月的准备和策划,将政变时间定在了9月29日。塞德拉斯认为这天是星期天,包括总统阿里斯蒂德在内的很多官员都会离开首都去外地休假,各权力部门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这个时候突然发动袭击,不会遇到激烈的抵抗。席瓦尔建议行动的具体时间定在深夜,这样街上人员稀少,有利于部队的行动。

1991年9月29日深夜,席瓦尔率领全副武装的50名士兵,乘坐装甲车来到了位于首都太子港郊外10多公里的总统官邸。此时大多数人都进入了梦乡,根本不知道一辆辆装甲车从自家门口呼啸而过。

队伍到达总统官邸后,遭到了官邸卫兵的奋起还击。在官邸内讨论工作的阿里斯蒂德听到枪声,立即明白发生了什么,他拿起电话试图联系军队前来救援,然而通讯已经被切断了。此时的总统官邸已成为一座孤岛,阿里斯蒂德能做的只能是驱车赶往10公里外的国民宫。因为到了那里,他就能调兵遣将,组织反击,然后发表电视讲话,颁布戒严令,叛乱也会平息。

当阿里斯蒂德冒着枪林弹雨赶到国民宫时,看见他委以重任的“亲海地军方首领塞德拉斯将军(右)。

信”塞德拉斯已经等候在那里了。阿里斯蒂德很快就知道了自己养虎为患的事实,站在他面前的就是叛军的首领,自己是自投罗网了。

经过10个小时的激战,总统卫队败在了正规军的枪下。30日上午,总统官邸被攻克。在这10个小时的枪战中,有500多人尸横总统府,千余人受伤。

海地,这个被动荡折磨得筋疲力竭的贫困岛国再一次发生了军人政变,民主政府被推翻,军人上台执政。民选总统阿里斯蒂德被迫流亡国外。

二信奉上帝不如信奉自己

阿里斯蒂德,1953年7月15日出生在海地南部的萨尔特鲁,幼年丧父的他,十几岁的时候跟随母亲和姐姐迁到首都太子港。

阿里斯蒂德天资聪颖,学习勤奋刻苦,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海地国家大学,攻读心理学,1979年,他获得了心理学硕士学位。在海地这个文盲率高达90%的国家里,阿里斯蒂德算得上是出类拔萃之辈。阿里斯蒂德对于贫困落后、动荡不安的祖国有着说不清的情感,他生活在杜瓦利埃家族残暴的统治之下,对独裁者深恶痛绝,对海地人无比同情,他恨自己无力改变现状,他感慨自己的智慧和知识无法为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海地人民做任何贡献。一度,阿里斯蒂德将救人民于水火的希望寄托在了万能的上帝身上,为此,他远涉重洋,离开灾难深重的海地,来到了耶和华的诞生地耶路撒冷研读《圣经》,此后又奔赴伦敦学习神学考古,并兼修犹太语和阿拉伯语。

1982年,阿里斯蒂德回到海地,深入穷乡僻壤和城镇的贫民窟,向苦难中的人民传教布道。渊博的知识、生动的讲义和正直的品德,使他赢得了广大城市贫民和农村穷苦农民的爱戴和拥护。6月,阿里斯蒂德成为神父。在传教期间,他深刻体会到了人民的苦难、政治的黑暗。

当时的海地正处在小杜瓦利埃的独裁统治之下,海地人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穷困生活。与此同时,小杜瓦利埃家族却横征暴敛,利用手中职权侵吞国家财产,将国际社会给予海地的各种援助纳入自己的口袋。这让阿里斯蒂德愤怒不已。

更让阿里斯蒂德感到痛心和愤慨的是,独裁者的走狗“通顿马库特”深入海地的各个角落,无恶不作,动辄以抓反对派的名义残害无辜,平民百姓也逃脱不了他们的魔爪。在杜瓦利埃家族统治的几十年间,人口不过500万的海地却有10万之众被“通顿马库特”折磨致死。

杜瓦利埃家族的暴政和贪婪使海地变得一贫如洗,沦为拉美最贫穷的国家。这里到处都是贫民窟,街上随处可见衣衫褴褛的乞丐,大多数人没有工作,识字者寥寥可数,每天都有人饿死。

看见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海地人民在流血、呻吟,阿里斯蒂德开始对自己信仰了多年的万能的神产生了质疑。在同情、愤恨和失望中挣扎的阿里斯蒂德渐渐明白万能的上帝根本无法拯救受暴政、贫困、饥饿折磨的海地人,信奉没有任何实质作用的上帝还不如信奉自己。于是,阿里斯蒂德从理想中觉醒,开始走向残酷的现实。

为了赶走独裁者,将光明和幸福带给人间,阿里斯蒂德通过传教布道向广大民众揭露杜瓦利埃统治的残暴、抨击政府的黑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唤醒人民的觉悟,进而希望能够推翻暴政。

在海地,70%的人都信奉天主教,人们把对神父和传教士的尊敬视作是对神的崇拜和敬仰,所以阿里斯蒂德的话在人们心中颇有影响力。渐渐地,阿里斯蒂德的付出得到了回报,全国各地都掀起了反抗杜瓦利埃家族独裁统治的示威游行。

小杜瓦利埃惊慌失措,似乎嗅到了暴雨来临的气息,立即颁布了戒严令,严厉镇压全国上下各种形势的示威游行。在这个时候,阿里斯蒂德冒着生命危险奔波于各地的教堂,利用星期日布道和做弥撒的机会进行反独裁斗争的动员工作,他呼吁人们要不畏强暴,要勇敢地站起来坚持斗争。

多行不义必自毙,杜瓦利埃王朝随着小杜瓦利埃流亡法国而覆灭了。人们都以为推翻了杜瓦利埃家族的独裁统治,终于可以过上民主、幸福的生活了。可事实上,专制、独裁并没有因为杜氏王朝的覆灭而消失,相反,海地又陷入了另一轮独裁者的统治之中。

杜瓦利埃独裁政权垮台以后,政权落到了杜氏政权武装部队参谋长亨利·南菲将军手里。南菲和杜瓦利埃父子一样热衷于对权力的追逐,根本没把百姓放在眼里,他俨然是杜瓦利埃的翻版。海地人民是从一个深渊又跌入到另一个深渊,刚从一个独裁者的魔爪逃脱又落入了另一个独裁者手中。

高压统治依旧,民不聊生依旧。

在推翻杜瓦利埃政权之初,南菲政权为了笼络人心信誓旦旦地保证要在海地推行民主,实现自由选举、立宪议会和直接选举总统。此外,南菲还表示愿意恢复杜氏统治时期被禁止了的新闻自由、结社自由等等。他的这些言论让阿里斯蒂德看到了一丝民主自由的曙光,但时隔不久,希望就破灭了。南菲自觉权力已经稳固之后,就没有再提过任何有关选举的话。

此时的阿里斯蒂德也全身心地投入到为海地实现民主自由而进行的斗争中去。1985年,他开始从政。在反对当时的独裁统治过程中,他打出了民主和同情贫苦大众这两面大旗。由于阿里斯蒂德口才出众,演讲往往具有很强的鼓动性,他在海地的影响力与日俱增,这样一来他也很容易成为执政阶层的眼中钉、肉中刺,还多次险遭杀害。即使这样,阿里斯蒂德仍旧活跃在反独裁斗争的最前线,逐渐成为反对派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在拉美反独裁浪潮的冲击下,海地人渴望自由民主的呼声越发高涨,迫于压力,南菲政权被迫同意在1987年11月29日举行大选。不料在大选之日,数百名前杜瓦利埃私人卫队的恐怖分子在南菲的授意下,对太子港选民进行了武装袭击,造成34人当场死亡、数百人受伤的惨剧。

第一次大选就这样被这群暴徒蓄意破坏了。

流血此时已阻挡不住海地人对自由民主的渴望。在人民的高呼声中,南菲不得不宣布在1988年1月再次举行选举。不过,这次选举没有一个反对派,南菲把一个无党派人士马尼加推到了前台,自己则在幕后操纵。马尼加也非等闲之辈,自然不愿意做一个毫无实权的傀儡总统,于是几个月之后,他突然解除了南菲将军武装部队总司令的职务,并将其软禁了起来。南菲当然不会将权力拱手让人,在忍受了两天的软禁生活后就发动政变,推翻了自己一手扶植的马尼加政府。假选举的闹剧终于落下了帷幕。

干掉了一个不安定分子之后,南菲也没过几天安生日子,因为总统卫队司令阿弗里尔上校随后发动政变,将南菲赶下了台并将其驱逐出境,自己坐上了总统宝座。

阿弗里尔上任之后,继续实行独裁统治,镇压反对党。但此时的海地人已经不是杜瓦利埃家族执政时期只知道忍气吞声的愚民了,他们已经意识到了自己力量的强大。海地人要求民主,要求自己选出国家的领导者。

迫于压力,阿弗里尔宣布在1990年4月举行地方选举,10月进行大选。

尝到权力滋味的人怎么愿意将权力拱手相让?阿弗里尔也是如此。

他出尔反尔,在大选前夕借口条件不成熟宣布推迟地方选举。这种倒行逆施、言而无信的做法激起了反对党的抗议,声称要发动全国大罢工。3月9日,阿弗里尔被迫将政权交给了他的好友、武装部队司令亚伯拉罕将军,之后离开了海地。

此时的海地已是一个标准的烂摊子,亚伯拉罕此时接管政权无疑会成为众矢之的,且很难维持政权,于是,他明智地将政权交给了最高法院院长奥古斯汀。奥古斯汀绝对是个有自知之明的人,他在当日就将这个烫手山芋抛给了最高法院的女法官——埃尔塔·帕斯卡尔·特鲁洛。与前几人相比,特鲁洛显然具有充分的胆识和勇气,她很快接受了临时总统的任命并宣誓就职。这位女中豪杰在就职后不久便宣布在年底举行大选,保证一改以往的虚假民主,完全顺应民意。她还要求联合国派观察员监督大选以防止作弊,保证海地民主化进程的正常进行。

此时的阿里斯蒂德已经成为海地反对派的领袖,在海地国内民众中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历史的车轮转到这里出现了转机,海地迎来了真正的民主,盼来了它自独立以来的第一位民选总统。

三神父总统在硝烟中就职

自从杜瓦利埃家族独裁统治垮台后,海地政局一直动荡不安,没有任何民主自由的曙光。而在争取民主自由的海地人中,阿里斯蒂德渐渐脱颖而出,成为全国着名的反对派领袖。在1990年12月的总统大选中,阿里斯蒂德作为左派政党组成的“选举联盟”以及“全国改革和民主阵线”的候选人参加总统竞选。

这次选举是海地187年来的第一次民主总统竞选,阿里斯蒂德自然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为民造福的机会。在选举中,他多次表示自己政党的行动纲领就是遏制任何复活前杜瓦利埃政府的活动,并决心根除腐败、暴力和犯罪活动,把海地人民引向民主、自由和幸福之路。这番选举宣言深深打动了饱经忧患的海地人的心,然而,同样也是这番话引来了极右分子的仇恨,他们对阿里斯蒂德使尽了袭击、恐吓和暗杀等卑劣手段,期望他在海地消失。

然而,阿里斯蒂德没有屈服退让,相反,他以更大的热情和勇气投入到了为海地人争取民主自由和幸福生活的斗争中来。

海地的第一次大选进行得还算顺利,最终37岁的阿里斯蒂德以绝对多数的选票当选总统。海地人民将国家的最高权力和民主化的重担交给了阿里斯蒂德,并很高兴看到这位反独裁英雄坐上了总统宝座。

几家欢喜几家愁。那些右翼分子、杜瓦利埃余党和部分军人对这一结果甚为不满,所以,在大选结束后、阿里斯蒂德正式就职之前,这帮人策划了一起武装政变,试图再次以枪杆子夺取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