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不生病的思维
7506900000023

第23章 这样想,就治大病(9)

这些较引起情绪化的事物,会妨碍我们的心境,久而久之甚或酿成身心病。但在心理剧中我们可以重现这些事件,让我们能将想说的话说出、想表现的行为直接表现出来,以达到内心的平静、抚平遗憾。而透过心理剧将内心的世界具体化、立体化后,主角可以有机会揣摩别人对该事的感受或想法,因此,产生新的领悟与了解,如此或可打开心灵僵局、人际情结。

尊重主角的现实性:心理剧允许主角从不同的角度或方式重新经历某些事件或心境。无论主角对某个事件的看法或叙述是否正确,必须尊重这是主角的反应与想法,导演或任何成员应该随着主角的心意帮助他完成这出戏。

由于主角可以掌控心理剧的场地、时间与所要呈现的剧情,在这样安全的情境下,透过一些心理剧技巧,使主角能确实感受到该事件对他所造成的影响,也让自己能省视当时真实的情绪感受,可以帮助主角跳脱对过去的情结,将希望寄予现在与将来。

自发性:Dr Moreno当初别出一格创立心理剧,就是不赞同当代的戏剧对演员有许多不必要的限制,使演员只是在演戏:以专业的技巧演出一出别人写好的剧本,但却缺乏一种自然自在的精神。

Dr Moreno说:自发性是在当下、现时、当场发生的;它触发个人对一个新的情境做出适当的反应,或是对一个旧的情境做出新的反应。

Dayton (1994)提及心理剧将自发性分为三大类型:不适当的粗浅反应,或谓之病理的自发性;有正当反应但无新鲜感与创造性,或谓之刻板的自发性;适当的反应且具有新鲜感与创造性或谓之天才型的自发性。

无庸置疑,Dr Moreno希望心理剧是激发每位成员的天才型的自发性。因为绝大多数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只会对环境做出习惯性的反应,但那是例行公事,缺乏生气与活力,更缺乏创意。

例如时下的许多商店的店员被训练用欢迎光临招呼每一位进门的顾客,初时,大家觉得很新鲜,但是久而久之,店员只是习惯性说这句话,这就属于刻板的自发性,顾客亦未感受到店员的热情。

至于病理的自发性则是一些人对某些事物之反常响应。

例如忧郁病患者对任何事皆是消极、负面的想法,长此以往,只会加重自己的病情、与周遭的人越来越格格不入。天才型的自发性是对环境的再度认知后,所产生的一种创意回应,但是仍极适当、自然,且为周遭带来活力与热情。即如前例,一位具有天才型的自发性之店员,除了照常例说:欢迎光临!之外,他可能会再加一句:先生您早!之类更能散发其服务的热诚与真心之言行。

心理剧的基本要素:

一般而言,心理剧必须具备六项基本要素:导演、主角、舞台、替身、辅角与观众。以下大略叙述此六个要素在心理剧中的运作要领。

导演:心理剧导演即是治疗师。这位治疗师必须具有深厚的心理学及心理剧导演学识。在北美及一些欧洲国家皆有训练心理剧导演之中心,且有一定的训练制度,大概皆以Dr Moreno之理论与技巧为主。学员必须一一完成各个阶段的考试,方能得到美国心理学会所颁发的心理剧导演证书。

导演在心理剧中,并非如一般电影或戏剧导演那样权威;指示所有演员演出他所想要的效果。相反的,心理剧导演仅是协助主角处理他的问题,是主角想要创造的情境,而非依导演的意愿去创作的。因此,导演必须拥有谘商师同理、宽容、深度了解问题的能力,但同时,他也能自如地运用心理剧的技巧导引主角将其问题以演剧的方式顺畅的呈现出来。

根据Mrs Zerka Moreno 与她的同仁对一位好的心理剧导演所标示的标准看来,这位导演非但得具有一般心理师的洞察力、耐心、坦诚、热情等特质,他更需要有勇气、好奇心、活力、创造力、想象力、胆识去协助主角、了解主角、并能察觉主角内心的世界、或挣扎的症结,而将其情绪或思考过程顺势带到现场,使主角能在安全的氛围中,尽情检视他的障碍,找到宣泄的出口,进而激发力量去重新思考问题、找到解决的方法。

主角:主角是心理剧里最重要的元素,所有其它的元素都是随着主角之指示或要求而跟着主角进入他所想要的心理剧当中。

从以上的诠释以及Dr Moreno对心理剧的理念来看,主角必须是自发自动、有一种敢于揭示自我内心的欲望,即如古希腊罗马戏剧中的主角般,他是有能力面对一切磨难,一一承受所有的侮辱、失败,但是仍然重视生命的价值。

舞台:Dr Moreno的一句名言是:有舞台就够了。Stage is enough 在心理剧中,一个舞台可以将过去、未来与现实的感受融合在一起,可以让主角如幻似真、自由地悠游在他所创造的天地当中。心理剧的舞台并非像一般的剧场那样讲究,但是为了要让成员有演剧的激动与现场感,还是需要区隔舞台与观众之间的空间,如此,当导演带领主角踏入舞台空间的剎那,主角将立刻感到自己即将踏入自己的心灵世界,这是颇有催化作用的。

心理剧的舞台布置与场景亦全靠主角去搭建,当然这需要视情形而定,或导演可以准备一些道具供主角选用。这些道具基本上仅只是象征性的,通常几张椅子、桌子,一些各种尺寸、不同色彩的布等小对象即可发挥极丰富的想象力。

替身: 这个角色是Dr Moreno所独创。依据Dr Moreno的理论,每个人皆有内在的感受、一个内在的小孩 inner child。当一个人孤独或无人可诉时,会怎么办?可能就是与自己对话。以下节录一段Dr Moreno提出他为主角创造一个替身的说法:

在心理剧舞台上你会看到什么?譬如你可能看到一位有着心理问题的人。这个人的心理问题严重到连沟通都极困难:护士无法与她讲话、医生也无法沟通。于是你就可以采取以下的方式导演心理剧:你带着这位成员(假设是美美),你和她说,你可能与你的父母、兄弟、姊妹皆无联络。你也和你的丈夫、或任何人都失去联络,但是,假设你可以就和你自己说话。假设你可以和一位最亲近你、最了解你的人说话。假如我们能为你制造一个你的替身,然后你就拥有一位你可以向她说话的人,你可以与她一块儿行动,因为你们属于彼此。

简言之,替身之产生是由于Dr Moreno时常处理一些棘手的个案,他们各有其怪异的思路,通常不为一般人所了解。因此,Dr Moreno创造出替身一角,作为导演与主角、或主角与其它成员之间的沟通管道。另一个理由是Dr Moreno在训练学员时,为了要学员们能进入主角的内心深处而采用了替身技巧。但是是否必须要用替身得依导演的偏好与主角的需求而定。Zerka Moreno 就表示她本身不习惯使用替身,因此她导戏时往往就略去这个角色。

辅角: 辅角可以分广义与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说,所有团体成员,除了主角与替身以外皆是辅角,包括由主角所选出的所有角色与在旁观看的成员皆是。狭义的说法则是仅指出来参加演出的成员。

辅角可能是每次心理剧中皆需要的角色,其功用即是烘托主角的现实感,让主角能与当事人再度对话。由于辅角是由主角在团体成员中挑选的,主角亦是用其角度诠释其特征或行为,担任辅角的成员必须用专注、同理的态度去配合当时的情境、甚或激发主角内心对此情境的挣扎与矛盾。

有时,辅角的角色可能过于复杂、或过于艰难,被挑选出来的成员可以婉拒演出该角色,或者,导演可以布偶或其它方式表现。无论如何,辅角之演出是遵循主角之感受与意见,让主角能在他所创造的场景中去澄清他的问题或思绪。

观众:所谓心理剧中的观众,则是指所有参加的成员。这些成员若在一出心理剧中未担任任何角色,则成为观众。观众通常在心理剧进行时仅默默的注视眼前的演出。但是在心理剧完成后,这些人可以与主角分享他们的感想、或与主角对话,如此可以帮助主角了解他并不孤单、也让主角能从自我的情境中跳出,重新走回现实。观众对主角的支持与同理,是支持主角重生的一股力量,亦是让主角省思整个情境的动力。

心理剧之主要技巧:

Blatner 曾列举十二个使用频率最高的技巧:角色互换、替身、中断行动、重演、旁白、雕塑、镜观、空椅、多重角色的我)、独白、角色训练、超现实场景。但是,由于Dr Moreno强调原创性与自发性,其实导演可以随时随着剧情的需要创造适当的技巧。事实上,心理剧发展迄今,已和其它的思维治疗技巧相辅相成,发展出为数可观的技巧了。由于篇幅所限,在此仅介绍四种常用的技巧。

一是角色交换:这应是心理剧最基本的技巧了。大概每次的心理剧都会用到。尤其是一开始主角在选辅角与替身时,主角必须示范其辅角与替身之说话与举动的特点,好让成员立刻进入所要饰演的角色。此外,导演时常采用此技术以让主角体悟辅角的心理过程,亦是导引主角以他人的观点阐释问题。

二是镜观技巧:在某些情境中,主角可能一直很困惑、情绪挣扎、无法自拔、或是一再陷入类似的状况,此时,导演可以将主角带出场景,使他跳脱原来的境况、而让替身与辅角重复这些情境,如此可让主角有机会以旁观者的角度去观看整个心灵挣扎的过程、或紊乱的情境,以激发主角重新诠释这个情境,进而产生新的领悟。这就是镜观技巧。

三是雕塑技巧:这是从社会计量技巧中发展出来的。通常,这技巧是让主角将他与家庭中成员之关系以雕塑的方法表现出来。例如,某成员可能将他放在父母之间,然后将其它成员排在他的后面、或背向父母等,而这些成员彼此之间的距离皆不同,或许他大哥与家人之间的距离最远,每个成员的姿势亦由主角摆布,一切完成后,即可让主角陈述整个雕塑的意义,以及对每位成员的感受、甚或与成员对话,由此即可演出一出心理剧。

四是空椅子技巧:有时可以利用一张空椅子放在舞台中间,让每位成员将其空椅子想象为一位他想诉说的对象,而展开对话,如此空椅子即是一个辅角。例如,治疗师希望每一位成员都有机会上来对他生命中的某个人说几句感恩的话时,这空椅子即可代表每位成员心中的那位人士。

结论:

以笔者的经验,心理剧在某些时候的确能让人有很难以忘怀的体验,且其过程时时发人深省,而其情节也时常会令人反复思维,是一种非常强力激烈的治疗法。

2007年10月26日,在彩虹中心的精心筹划下,我与几十位社工及志愿者一起,在浦东市民中心小会场,有幸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到了一回心理剧。

那天午后1时30分,经导演王南简单的介绍心理剧起源后,心理剧正式拉开了神秘的面纱。

王导说,现在让我们站起来,找个不认识的人,眼睛看着对发眼睛,介绍自己吧。正当我有点不知所措的时候,身旁一个女孩落落大方地对我说:“你好,我是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的大一新生……。”哦,原来,要想认识一个陌生人是那么的容易,我就在这瞬间,读到了一个全新的眼神里,透露出来的是坦然与真诚,两颗陌生的心一下子拉进了距离,与陌生人作交流,竟然是那么的简单,这是我从来没有过的经历。

接着,我们又在导演的引导下,闭上双眼,想象着手中的钥匙,可以开关什么样的门。我的思绪,顿时飞出了身躯包裹的灵魂,感觉到,我打开的是一扇将来的门,我看见的是一片美丽的世外桃源,但我无论如何也不愿关闭过去的心门,因为我过去走过的路,不管是曲折也好,不管是荣耀也罢,都是我的财富。相反,我隐隐约约看见了曾经有过的抱怨,在逐渐淡去,而隐含在心的恐惧,已然被眼前宽阔、美丽的世界所包容。这就是心理剧要告诉我的东西吗?我不置可否。

这时,那个陌生的女孩,拉住了我的手。我忍不住跟随着陌生的手,开始移动自己的身躯,慢慢地,我接受起她的控制,心甘情愿地跟着她,走进了一个更加陌生的境地。此时,在我心底有一个自己在对我说,陌生的环境,我们谁没有去过?跟上潮流,踏准节奏,去接受人生的挑战,找份工作,在领导面前低下头来,随遇而安,赚份薪水,养家糊口,享受生活,这不正是一件幸福的事吗?我的心顿时随之豁然开朗。

接下来,我放松全身的戒备,听从导演的诱导,用意念从头至脚扫描一遍,没有感觉到身子上的病痛,反而依稀觉得有一只可爱的小白兔跳上了我的左肩,一条不知名的蛇游上了我的右肩。小白兔在对我说,不要害怕,过去的不快已经消失,你打败了一个心存恶性的人。那蛇也在对我说,我的邪恶你不要躲避,勇敢面对,我就是你的朋友。

我一惊,生出些许冷汗,忍不住询问导演,我为什么会听见与小白兔和蛇说的话?导演对我说:“小白兔和蛇,其实都是你自己的替身,是你矛盾的另一面,你是在与自己对话。心理剧的初衷,就是想引导人们,在没有人帮助的情况下,能够自我调节心理问题,从而培养自己溶入于生活中,有一个好的心态,和一个与人沟通、交流的方法。”哦,原来是这样,我对心理剧的无知,至此终于有了答案。

心理剧,其实不是剧,不过是解答心中的困惑,抚平心头的沧桑,疏理内心的烦躁,调节身心健康的一种游戏。它是在告诉我一个道理,那便是,我们在生活中,总有跨不尽的坎,每当自己在委屈、无助或茫然的时候,不妨学会与己对话,换位思考,那么我们还会有什么烦恼挣脱不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