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美国的国内税单更是让人瞠目。我们都知道苹果公司的总部在美国,而公司的绝大部分利润,至少是账面利润则来自国外。然而,我们也知道,苹果公司虽然把大部分的制造和组装业务包给了海外公司,但公司大多数的管理人员、产品设计师、营销人员、普通员工、研发部门和零售店却依旧在美国。那么也就是说,苹果公司的绝大部分利润也应该来自美国国内才是。美国税收制度的基础理念是,企业的收入是在创造价值的地点“赚得”的,并不是来自销出产品的地点。然而,为了规避这一点,苹果公司的会计师找到了很多方法,可以将大约70%的利润转移到税率通常比美国低得多的海外地区。
早在2006年,苹果公司就在雷诺市设立了一个名为BraeburnCapital的子公司,这个公司一个最大的作用就是帮助苹果公司管理和投放公司的现金。
这个公司的办公室看上去十分普通,里边仅仅张贴着几张iPod海报以及几张桌子和电脑。然而就是这么一个看上去简陋至极的公司,却承担了很多重要工作。每当有人购买了苹果产品时,其中一部分的销售利润就会被存入Braeburn公司的账户,然后又会被投放到股票、债券等理财产品当中。当投资得利之后,该公司的一部分利润则可以不受加州税政当局的监管,因为Braeburn是一家内华达公司。
该公司自设立以来,已经帮助苹果公司从全球的现金储蓄和投资当中获得了超过25亿美元的利息和股息收益。而假设如果Braeburn公司设在苹果的总部库比提诺的话,苹果公司就不得不为一部分的国内收益缴纳加州企业所得税,税率为8.84%。
另外,这个公司还为苹果公司在其他州消减了税额。比如在佛罗里达、新泽西和新墨西哥,这些州有减税政策,所以很适合一些公司在此进行财务管理。聪明的奥本海默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奥本海默不仅在美国国内成功地规避了沉重的赋税,他还为苹果公司制定了全球税务战略。
除了在内达华州设立雷诺子公司之外,苹果公司还在国外设立了很多子公司。通过这些子公司,苹果公司可以将公司的销售及专利使用费收入转入其他国家,这样就能为公司减少美国及他国政府的课税额。
比如苹果公司在卢森堡就设立了一家名为iTunes公司的子公司。这个公司规模很小,只有几十名员工。而公司存在的外部证据就是一个简单的信箱而已。
奥本海默为什么选择卢森堡作为子公司的设立地呢?这是因为卢森堡政府对苹果公司等高科技实施低税政策,条件则是只要这些公司把相关的交易转移到卢森堡就行。如此以来,一旦来自欧洲、非洲或者中国的顾客下载了歌曲、电视节目或者应用软件,那么其相关的销售收入就会被记在这个小国名下。据统计,iTunes公司2011年的销售收入超过10亿美元,大致相当于iTunes全球销售额的20%。如此一来,那些本应属于英国、法国、美国以及其他数十个国家的税收就在被打了折扣之后便流入了卢森堡。
那么上面所说的“爱尔兰面包片”是怎么回事呢?简单地说,“爱尔兰面包片”是苹果公司的一种税务架构。
用奥本海默的话说:“这是苹果公司成功避税的天堂,有了这种架构,公司就可以把利润转移到世界各地。
上个世纪80年代晚期,苹果公司在爱尔兰分别建立了“苹果运营国际公司”和“苹果销售国际公司”两家子公司,之后又在科克市建了一座工厂。当时,苹果公司和爱尔兰政府达成协议,苹果公司要为当地人提供工作机会,而爱尔兰政府则为苹果公司提供税收减免政策。
这个公司的设立对于苹果公司来说,可谓是好处多多,其中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苹果公司可以把加州研发的专利带来的使用费转到爱尔兰。表面上,这只是一个公司内部资金的转移,其实,它却使得苹果公司一部分利润逃过了高达35%的美国法定税率,转而按12.5%左右的爱尔兰税率上税。
而“苹果销售公司”则帮助苹果公司把其他一些利润转进了加勒比地区的一些零税负公司。英属维尔京群岛被很多人成为是“避税天堂”,于是,苹果公司就把两家爱尔兰子公司的部分所有权交给了岛上的鲍德温控股无限公司。鲍德温控股公司没有登记在册的办公地点和电话号码,登记在册的唯一一名管理人员是苹果的首席财务官彼得·奥本海默,而奥本海默居住和工作的地点都是库比提诺。
而由于爱尔兰与欧洲各国签有协议,苹果公司还可以在不缴纳任何税费的情况下,取道荷兰——也就是所谓的“荷兰夹心”——将部分利润转往他处。如此一来,税政当局就根本无法查明苹果公司在此地的利润。有人曾评价这个架构说:“这是一个全欧洲最昭然若揭的秘密。”
奥本海默对于苹果公司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从1996年加盟苹果,截止到2012年,在这16年的时间里,奥本海默为苹果的发展呕心沥血、鞠躬尽瘁,陪伴着苹果从一家濒临破产的公司最终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科技巨头。
他的低调沉稳使得乔布斯对其信任有加,他是苹果的后方保障,正是有了他的存在,苹果公司才能始终保持着稳定的发展。
菲尔·席勒
乔布斯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但他的成功绝不是他一个人的成功。就拿苹果公司所生产的每一款产品来说,这些产品之所以能够名扬海内外,被全世界数以千万计的果粉狂热追捧,跟苹果公司成功的营销策略有着根本的联系。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些有效的营销策略,苹果品牌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一定会大打折扣。
身为苹果全球产品营销高级副总裁的菲尔·席勒正是苹果产品营销策略的幕后推手。席勒是在1997年跟随乔布斯重返苹果公司的,迄今为止,他已经在苹果公司工作了整整18年。产品营销和管理是席勒的主要工作。苹果产品的推广、营销、广告都由他策划完成,在此期间,他带领他的团队打造了一系列深入人心的广告,例如iMac、Macbook、Airport、Xserve、MacOSX、Safari、AppleTV、iPod以及iPhone等。这些个性鲜明的广告无疑为苹果公司的产品遍布世界各国,被各国果粉接受,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苹果公司的每一次产品发布会都是在席勒的精心安排下举行的。可以说,苹果产品能够在全球热卖,出色的广告营销活动绝对是重要推动力。可以说,席勒是苹果营销成功的保证。
苹果的各种产品之所以能风行世界各地,受到全世界广大“果迷”的热捧,而连连创下销售纪录,这跟一个人有着密切的关系,此人就是苹果公司的营销大师——菲尔·席勒。有人把席勒称为是“维系苹果品牌的坚强后盾”。
乔布斯在世时,苹果的每一次新品发布会都由乔布斯亲自上阵,但事实上,基本上每一场发布会都不是乔布斯一个人的独角戏,他背后总是站着身为苹果产品营销高级副总裁的菲尔·席勒。
在舞台之下,席勒是乔布斯最信任的管理者之一。他的工作有很多,比如要协助乔布斯界定目标市场、决定技术规格、设定价格标准等等。很多时候,他的一些建议对于苹果公司来说甚至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比如,他曾向iPod的设计团队提出了转轮式的按键设计,也曾从反对声中极力维护iPad的创意。事实证明,席勒的建议是正确的。正如一个了解席勒的分析师所说:“菲尔的身份虽然是市场营销高级副总裁,但他却在广告工作之外,做了很多重要的事。”
乔布斯病逝后,席勒的重要性就更加凸显出来了。他一方面要协助软件主管和硬件负责人界定新产品,一方面还要跟应用开发商进行接触。苹果公司所有有关市场营销方面的情况他都了如指掌。
席勒在进入苹果之后,一直与乔布斯关系密切。甚至乔布斯病重时,他都陪在身边。在席勒看来,为苹果工作是他的荣幸。iPhone4天线门事件发生时,他正在休假,当他得知此时后,他立即取消了休假,帮助乔布斯去应对众多媒体和用户的质问。2011年,乔布斯再一次因病休假,于是席勒便每周到乔布斯的家里去和广告商谈论有关广告的事宜。
和乔布斯一样,对于推广苹果产品,席勒有着极大的热情。可以说在推广产品这块,席勒所作出的贡献是无人能及的。正是通过席勒之手,苹果不断向全球各地推出各种新产品:iMac个人电脑、MacBook笔记本、MacOSX操作系统、Safari浏览器、AppleTV机顶盒、iPod音乐播放器和iPhone智能手机。
席勒在推广产品时,总是会想出各种招数,而且这些招数往往都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比如,很多人都会在电影和电视节目中看到iPad和MacBook的身影。行内人都知道其实这正是苹果公司宣传产品一个最有效的方式,这个想法正是席勒的“杰作”。比如在热播剧《绯闻女孩》的大部分剧集里,主角们所使用的手机几乎都是在近几年里炙手可热的iPhone。
席勒是个很会利用好莱坞这一优势资源的广告人。众所周知,在世界影视业里,美国的好莱坞凭借着其强大的实力一直是当之无愧的巨无霸。好莱坞的电影早已经深入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可以说在全世界的影迷中,好莱坞的电影一直是他们心中的最爱。那种期待好莱坞新片的心情犹如饥饿至极的老鼠在等待一盒香喷喷的奶酪。
人们对于好莱坞电影的狂热启发了席勒的灵感。倘若将苹果的产品植入到好莱坞的电影中,那么苹果的产品就会通过各种电影被全世界的影迷所知晓。
而更让人吃惊的是,席勒把苹果产品植入好莱坞电影中,苹果公司并没有为此花一分钱。一直以来,苹果始终在强化它对好莱坞微妙而有力的控制。
2012年,据尼尔森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在整个2011年中,苹果公司产品在电视上出现了891次,与2009年的613次相比有大幅提升。品牌咨询公司Brandchannel的数据则显示,2011年曾排在每周票房排行榜上的电影中,有40%曾出现苹果公司的产品。这一数字是戴尔、雪佛兰、福特等好莱坞电影中其他常见品牌的两倍。
可以说席勒是这种置入式营销的有力推行者。在他看来,在如今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上,要想更好的宣传自己的产品,提高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的影响力,就不能光在传统式广告这一棵树上吊死,而应该将注意力投向更多的地方去。当今的时代已经进入了数字时代,随着数码录像功能的逐渐普及,人们已经不再关注了那些老套的电视广告了,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像Facebook这样的社交媒体上了,人们往往会通过互动来决定自己是否购买某种商品。在席勒的建议下,近年来,苹果公司大大减少了在传统广告上的支出。
1996年,好莱坞大片《碟中谍I》被搬上银幕,苹果公司的PowerMac笔记本便是该电影中的重要道具。这是苹果公司第一次利用电影为产品进行宣传。对此,席勒曾颇为自豪地说:“我们省下了50万美元的制作成本,而且还让BriandePalma当了导演,让汤姆·克鲁斯拍了广告。”
席勒是个很会为公司省钱的人,其他公司要想通过好莱坞的影片进行自己的商品,常常要支付巨额的费用,但席勒做到了一分不花。著名的宝马公司一直十分注重影片宣传,和苹果产品一样,宝马车也曾出现在这部影片中,为了这个宣传,宝马公司花了很多钱。它不仅为这部电影专门花巨资定制车辆,而且还承担了汽车在一些外景拍摄地的运输费用。而有人估计,苹果产品在《碟中谍》影片中出现的8分钟其虽然价值高达2300万美元,却不曾为此多花一分钱。
不仅如此,苹果公司的产品在影片中的地位也常常会高于其他公司的产品。拿著名的惠普公司来说,虽然很多影片愿意把惠普的产品植入到影片中,但通常都会放在一些日常的场景中。
然而苹果的产品却并非如此。苹果公司的产品在电影中往往会扮演很重要的角色,甚至有时它常是人们追随的对象。
可以说,对于产品营销,席勒总是有很多好点子。也正是在他的精心策划下,苹果的众多产品已经成为了当今世界最受追捧的“明星”。
在苹果的众多产品中,iPhone是最耀眼的一款。人们每每在谈起iPhone时,目光里都会充满憧憬和期待,于是很多人都会情不自禁地打开荷包。特别是在中国,人们总是以能拥有一款iPhone而感到自豪。
iPhone之所以会聚集如此多的狂热的粉丝,除了其自身的独到之外,还跟它的营销策略有很大关系。而它的营销策略便是出于席勒之手。
你听过饥饿营销吗?何为饥饿营销?关于饥饿营销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传说,古代有一个君主,此人一生吃遍了所有山珍海味,让人不解的是,他竟然从不知道啥叫饿。为此,他自己也很纳闷,胃口越来越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