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别把话说死,别把事做绝
7510000000001

第1章 舌头如利刃,伤人甚刀枪(1)

生活中很多不愉快的事儿,起源多在口无遮拦上。荀子说:"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舌头是天底下最具威力的武器,它可以打动别人,使你路路畅通;也可以伤害他人,给你增添阻碍。会说话并不是挟口舌之利使对方哑口无言,与人交流的大原则,应该是多交朋友少树敌,不伤他人,就是保护自己。

生活中很多不愉快的事儿,起源多在口无遮拦上,所以学会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聪明人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是从不会把话说死、说绝,说得对方脸上无光的。

我们天天都在说话,但并不见得个个都会说话。俗话说:两年胳膊三年腿,十年难磨一张嘴。可见学会说话比学其他技艺都难。有的人说起话来娓娓动听,让人浑身舒服,忍不住会同意他的说法;有的人说起话来像是一柄利刃,专捅别人的短处和痛处;有的人说起话来,一开口就使人感觉到讨厌。

话说得好,小则可以安乐,大则可以兴国;话说得不好,小则可以招怨,大则可以丧身辱国。

三国名将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匹马斩颜良,偏师擒于禁,擂鼓三通斩蔡阳,"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耳",自以为"威震华夏"、"天下无敌"。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后,封"关、张、赵、马、黄"为"五虎上将",关羽居首。可关羽听说黄忠也被封为"五虎上将"之一,就大为恼火:"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

关羽驻守荆州期间,孙权派诸葛瑾到他那里,替孙权的儿子向关羽的女儿求婚:"求结两家之好","并力破曹",这本来是件好事。以婚姻关系维系补充政治联盟,历史上多有先例。但是,关羽竟勃然大怒:"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

不嫁就不嫁,又何必如此出口伤人?试想这话传到孙权那里,孙权的面子如何吃得消?又怎能不使双方关系破裂?

关羽的傲慢和目空一切,使他的言语成为利刃,深深刺伤了每一位愿与他交好的人,这也为他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他最终落了个失荆州,走麦城,人头落地的下场,这不能不为我们后人所警惕。

有这样一则寓言:有位樵夫救了一只小熊,母熊对他感激不尽。有一天,母熊安排丰盛的晚宴款待了他。翌日早晨,樵夫对母熊说:"你款待得很好,但我唯一不满意的就是你身上的那股骚臭味。"母熊虽怏怏不乐,但嘴上却说:"作为补偿,你用斧头砍我吧。"樵夫照它的话做了。若干年后,樵夫又遇到母熊,问:"你头上的伤好了没有?""斧伤痛了一阵子,伤口愈合后,我就忘了。不过,那次你说的话,我一辈子也忘不了。"母熊回答说。

的确,没有人能彻底忘掉别人对他的侮辱,即使那个人曾经有恩于他,或者他们曾经是好朋友,所有这一切,都无法弥补你在语言上对他人造成的伤害。

在现实生活中,朋友相聚时,有些人只顾一时口舌之快,有意无意地对他人造成了伤害,有时一句侮辱性的语言完全可能把深厚的友情葬送。其实有许多语言伤害原本是可以避免的,只要我们学会设身处地地为别人考虑,保全别人的面子。

沈彤在某国家机关做办公室文员。她性格内向,不太爱说话;可每当别人就某件事情征求她的意见时,她说出来的话总是很伤人,而且她的话总是直捅别人的痛处。有一次,同一部门的一个同事穿了件新衣服,别人都称赞"漂亮"、"合适"。可当人家问沈彤感觉如何时,她却毫不犹豫地回答说:"说实话,你的这件衣服虽然很漂亮,但穿在你身上就像给水桶包上了艳丽的布,因为你实在太胖了,而且这颜色对于你这个年纪的人显得太嫩,根本不合适!"

这话一出口,原本兴致勃勃的同事表情马上就僵住了,而周围大赞衣服好的人也很尴尬。因为,沈彤说的话就是大家都不愿说的得罪人的"老实话"。虽然有时她也很为自己说出的话不招人喜欢而后悔,但她总是忍不住说些让人接受不了的实话。久而久之,同事们把她排除在集体之外,有什么活动也不愿意邀请她参加。她也成了这个办公室的"外人"。

一个聪明人在与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是从不会把话说死、说绝、说得自己毫无退路可走的。例如,"我永远不会办你所搞砸的那些蠢事";"谁像你那么不开窍,要是我几分钟就做完了";"你跟某某一样缺心眼儿,看他那德行";等等。这样的话谁听了都不会痛快,人人都最爱惜自己的面子,而这样绝对的断言显然是极不给人面子的一种表现。没有人会受得了这样无礼的话,即使他不会立即与你兵戎相见,大干一场,也会对你怀恨在心而结怨成敌。

我们生活中很多不愉快的事儿,起源多在口无遮拦上,所以学会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就显得尤为重要。一般场合中,在要发表自己的意见时,你可以先说"你的某某事做得挺好,效果、反应都不错",然后,你再用"就是"、"但是"、"不过"等来做文章。谁都知道"但是"后面的才是真正要说的话,但前面的话一定要说,因为在中国它不是假话,也不是废话,而是为营造一种和谐气氛的客气话。你若直来直去,对方必然会觉得你扫了他的面子,心中大起反感。所以,拐弯抹角的话少不了。

要想在公司里得到发展,在社会生活上被人们所承认,就必须了解到这一点。这也是很多老于世故的人不轻易在公开场合说一句批评别人的话的原因。所谓"不打脸",就是不揭人隐私,不能犯他人的敏感区域,即便是开玩笑也要以对方的得意之事作引子,如此才可避免出现尴尬的局面。

说话并不难,难的是把话说得入耳动听,说得巧妙艺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会碰到这类情况:一句诚实、有礼貌的语言,可平息一场不愉快的争吵;一句粗野污秽的话,可掀起一场轩然大波。

古希腊寓言家伊索年轻当奴隶时,主人曾命他备办一桌最好的酒菜招待客人。开宴时,宾客们看到席上的菜肴全是各种动物的舌头,主人大吃一惊,忙问怎么回事。伊索回答:"舌头是引领各种学问的关键,不是最好的菜吗?"第二天,主人吩咐他再办一次宴会,菜要最坏的。

上菜时,伊索端上来的仍是动物的舌头,主人暴跳如雷。伊索解释说:"难道一切坏事不是从口而出吗?舌头既是最好的也是最坏的东西。"

舌头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在于说出的话是好是坏。一句话,说得好是它,说得不好也是它。

说话并不难,难的是把话说得入耳动听,说得巧妙艺术。为人应当言表心声,处世则当以话为媒。

那种心直口快、说话不顾后果的人,即使本身并没有恶意,却往往在无意中伤害了他人。

一剃头师傅家被盗。第二天早上,来了一位顾客,见剃头师傅愁容满面,就问他为何,剃头师傅回答道:"我辛辛苦苦剃头攒下的一年积蓄昨夜被小偷偷去了。唉!权当替小偷剃了一年的头吧!"顾客一听还没坐下就生气地走了。像这样不会说话的剃头师傅,只能砸自己的饭碗。

也许你会觉得这种小故事听起来好像是搞笑,其实类似的事儿,在我们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

李琦在学校是高才生,本科毕业直升读硕士,毕业以后找了一个很不错的工作,薪水高,一去就是部门主管,于是他成了本城有名的青年才俊。然而李琦却有一个说话不留心的缺点。

一次,午餐的时候,李琦和小赵一起去吃饭,席间说到上海的交通问题,在上海土生土长的李琦顺口发表评论:"上海这几年交通恶化实在是因为外地来的大学生太多,我认为应该严格户口管理制度,二三流大学的毕业生就不要再给他们机会了。"小赵就是大学毕业从浙江到上海来发展的,听了心里自然不爽,到公司里把李琦的话一学,一些来自外地的同事立刻觉得李琦太过狂妄,遇上工作上的事情李琦管得严格一点,就成了一种他要整治外地人的信号。其实李琦有口无心,他自己的女友还是从西安来的呢。结果全因他的无心之言,伤了同事之间的感情。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于互相理解,我们在一句话出口之前,不能不顾忌听者的感受。那些容易引起误会或者产生歧义的话,更是要注意避免。

一位西方在华留学生有这样一篇文章:

一天在课堂上我们正在进行下一课生词的预习,一个生词是"占",老师想给我们解释这个"占"字的用法。他指着一个比较胖的学生说:"他太胖了,要是坐公共汽车的话,他得占两个位子。"

全班顿时鸦雀无声,大家怀疑地盯着老师,都在想是否听错了。过了一会儿有个同学问:"对不起,老师您说什么?"那位老师又大声地说:"他太胖了,要是坐公共汽车的话,他得占两个位子。"我们都觉得很窘迫,大家都低下了头。没有人知道该说什么和该做什么。这种沉默使我感到糟糕透了,特别是让我感到对不起那位比我们任何一位都更感到局促不安的同学。

说出类似这样的话,在西方完全是不可想象的。侮辱人是一件很不礼貌的事情,在西方人看来很明显这是一种侮辱,有谁喜欢听别人说自己胖呢?这种情况在西方是绝对不会发生的。这位老师很善良,他的意图肯定不是要伤害那位学生。问题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冲突。我们都知道,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像这样评论一个人的长相,是被视为相当粗暴无礼的,特别是当着大伙的面。

其实这不只是东西方文化冲突的问题,还有个人修养的问题。生活中,因不恰当的言辞而造成的悲剧实在是太多了,所以,说话应有分寸,否则伤害人、得罪人而不自知,那才得不偿失。

话一旦出了口,就无法收回。控制你的言语,要特别小心讥讽之言,你从刺人的话中得到的短暂满足远远不及你付出的代价。

俗话说:蚊虫遭拍打,只为嘴伤人。以尖酸刻薄之言讽刺别人,只图自己嘴巴一时痛快,殊不知会引来意想不到的灾祸。人与人之间原本没有那么多的矛盾纠葛,往往只是因为有人逞一时之快,说话不加考虑,只言片语伤害了别人的自尊,让人下不了台,心中怎能不燃起一股邪火?有了机会,反咬一口,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法国巴黎有一位"美食专栏作家",经常在文章中特别赞誉某家餐厅,或严词批评某些餐厅的菜肴。有一次,此专栏作家在专栏中对一餐厅的菜色作出"像猪食"的评语,以致激怒了餐厅老板。该老板事后特别邀请此美食专栏作家去试吃"精致美味的佳肴",不料美食专家吃完后脸色大变,晕倒在地,送到医院时气绝身亡。餐厅老板被警方逮捕收押后,坦承"设毒宴",他说:"批评我们的美食像猪食的人都该死!"这真是叫人瞠目结舌,但同时也提醒我们,如果我们说话言辞过于尖酸刻薄,批评太过分,可能也会"惹祸上身"。

古人早有明训:"言语伤人,胜于刀枪。"许多人常以"嘲弄"他人为乐子,其中有些虽然只是属于玩笑性质,但总让人觉得不妥,毕竟"尖酸刻薄"、"有失厚道"的批评,会使听者产生不悦,对此我们也不得不谨慎。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不讨人喜欢,甚至四面楚歌,主要原因不是大家故意和他们过不去,而是他们在与人相处时总是自以为是,说话太尖刻,常常让人难以接受。

有的人说话总是硬邦邦的,好像对方欠了他几百元钱没有还似的,也好像对方是冤家仇人似的。说话又冲又毒的人,是不会有好人缘的。

小张本是个心直口快的人,有啥说啥,所谓的含蓄婉转,向来不会,所以经常得罪同事。有一次,办公室的饮水机没水了,他对同事小刘说:"帮个忙换桶水吧,就你闲着。"

小刘一听不高兴了:"什么就我闲着?我在考虑我的策划方案呢。"

小张碰了一鼻子的灰。

当天,几个同事在一起谈话,让小张说一说对公司管理的看法。于是小张竹筒倒豆子,噼里啪啦一吐为快:"我认为目前我们公司的管理非常混乱,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简直像个乡下企业。"大家不爱听了,认为小张话里有话,似乎同事们都是坏蛋,就他一个人是好人。

一会儿同事小汪问小张,某某事情可不可以拖一天,因为手头有更重要的事在做。

"有这么做事情的吗?"小张声色俱厉地说,"你别找理由了,这可是你分内的事,又不是给我做,你看着办!"

小汪也不甘示弱,说:"喂,请注意你的言辞。你以为你是谁呀?我就是没时间!"

小张气得发抖,他说:"我怎么了?本来就是这么回事嘛,我不过实话实说。"

他正在生气的时候,副总走进来对他说:"你知不知道,大家都私下里叫你"西伯利亚寒流"。"

小张笑了:"为什么呀?"

"因为你说话总是冷冰冰、硬邦邦的,不注意措辞,经常令人难堪。"

小张一下子把头低下了,他认识到自己没有修炼好说话功夫,难怪大家都不喜欢他。这之前,他还以为是自己工作出众,同事们妒忌他呢,原来是自己"吃了火药",说话杀伤力太大。

与人相处,同事间每天都要说很多话。习惯了,也就不把它当回事了。但,小小的一句话,学问大着呢。将心比心,每天你都要听到别人对你说的话。什么是好听的,什么是你不爱听的?哪些话让你愉悦地接受,哪些话让你怀疑说话者的意图,哪些话又令你反感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请留点心,因为很多时候,你也是这些硬邦邦的言辞的制造者。

某大学有位中年知识分子给研究生讲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专题,有一次,负责研究生具体工作的年轻老师向他反映研究生的意见,说:"你讲得不深不透。他们不是大学生了,不爱听炒冷饭的课。"直率是很直率的,可是老师听了却来了情绪:"炒冷饭!我不炒不就得了吗?"说完,拂袖而去。如果年轻老师会说话,他应该委婉些,把批评意见当成"希望"、"建议"说出来。比方可以这样说:"这班研究生的水平比较高,他们希望老师讲点新见解、新材料,讲点国外语言研究的动态。"也许这样说,对方就容易接受。

如果你不笨,就该知道话要怎样说出口。人类为什么要开口说话呢?是为了沟通,是为了传达一个信息,达到一定的效果,或完成一项指令。每个意思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强制、请求、命令、建议……哪一个是让人容易接受的?说话是为了语言背后的目的。为了不白说,就不能说得硬邦邦地砸人。

许多自诩为"有话直说"、"想到什么说什么"、"直筒子脾气"的人,其实是简单地用自己的观念和习惯去衡量别人的态度与行为,一遇到不对自己胃口的事立刻就去指责,实际上这并不是对人善意的真诚,只是自我不悦情绪的随意宣泄。出言不逊者只会自食苦果。只有处处与人为善,严于责己,宽以待人,才能建立与人和睦相处的基础。

人们之所以有忌讳,怕别人揭自己的短处,说到底是自尊心问题,怕脸面上过不去。所以,你若想获得朋友,就一定不要触动他们的忌讳之处。

俗话说"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当着矮子不说短话"。说话要给人留面子,不要揭人的短处,免得他由多心而伤心,继而对出言无忌的人失去好感。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缺陷、弱点,这也许是生理上的,也许是隐藏在内心中的不堪回首的经历。尤其是生理上的缺陷,本人无法去改变它,而且内心也许常为此懊恼。不可以拿对方的缺陷来开玩笑,就算为自己的利益着想,也不应去触痛别人的"疮疤"。因为对任何人来说,被击中痛处,都会引起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