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别把话说死,别把事做绝
7510000000015

第15章 见解再高明,也不能把人踩到脚底下(3)

有的争论,到最后双方发现其实彼此的观点中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完全没有必要去为此而争执不休。然而,因争论对感情的伤害已经造成,不可挽回,岂不是件憾事。因此,在最开始就去寻找双方的共同点,既能保持双方的良好关系,又有利于找到灵活解决的方法。正如托马斯·杰斐逊所说:"在原则问题上坚守立场,在极端问题上灵活处理。"

许多人都领教过与人争吵的苦,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与人交往时一定要避免这一点。如果想要表现得比别人聪明,就不要向对方显示你的口才,也不要随便地践踏他人尊严,在公共场合给别人留足面子,要比自己死要面子强百倍。做人的道理,有时很简单,即避免与人争论,就能让你获益匪浅。

生活中常见这样的情景,本来你是好意给对方提出忠告,对方却往往很不高兴。看来,仅有为别人着想的良好愿望还不行,还要选择好合适的时间、地点与说话的方式。

有位朋友最近很不开心,因为他在开会的时候指出了上司的错误,事后被召去痛斥一顿。他觉得自己对公司关心,才会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忠告,不料反被指责,因此不快。

这位朋友的出发点无疑是好的,但他却不懂选择场合,也太欠缺技巧了。

任何人都不想当众被指出错误,更何况是你的上司?开会时众目睽睽,你竟然把他的不足之处抖出来,叫他的面子哪里放?况且你是他的下属,岂不是说他不如你?也难怪他生气要对你发泄。

即使并非是开大会,就算只有你与上司两人,你也不宜直接指出他的错误。维护上司的自尊心非常重要,你要指出其错误时,须懂得避重就轻,要婉转但能清楚地传达意思。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如果指出对方的错误,也要给对方留个退路。这样才能使他既不感到难堪,又不会感到十分唐突,很自然地就容易改变自己的做法。大部分人都是通情达理的,只要能照顾到对方的自尊心,对方通常都不会固执己见。

德国有一家电子公司,开发设计了一种新产品,准备在世界各地进行推广。在公司会议上,总经理拿出他设计的新产品商标征求大家的意见。总经理向大家解释说:"新商标的主题是旭日,这个标志很像日本的国徽,日本人民见了一定乐于购买这种产品。"

参会的经理们纷纷恭维总经理的创意,只有营销经理表示了反对意见,面对其他人惊讶的目光,年轻的营销经理说:"这个标志在设计上来说十分成功,但有一个问题也许会影响它的完美。"总经理感到纳闷,微笑着问:"愿闻其详。"

营销经理分析道:"这个设计与日本国徽很相似,日本人可能十分喜欢,然而我们的产品将面向世界市场,我们另一个重要市场是中国,中国人也会想到这是日本国徽,他们就不会引起好感。从而在心理上抵制这种产品,这和公司希望积极扩展对华贸易业务的计划相抵触,显然是顾此失彼。"营销经理的分析令在场的人点头称是,总经理也拍着手说:"你的分析非常有道理,看来确实有问题。"如果营销经理直接指出领导的错误,提出反对意见,势必与他发生冲突,对方不一定能顺利接受,但是他采用先扬后抑、设置悬念的办法,巧妙指出总经理的设计可能带来负面影响,从而达到了说服的意图,充分展现了说话的艺术。

在日常生活中,面对我们的家人朋友也是一样,有时候,我们仅有为别人着想的良好愿望还不行,忠告也需要技巧,否则就会收到反效果。

说到底,忠告是为了对方,为对方好是根本出发点。因此,要让对方明白你的一番好意,就必须谨慎行事,不可疏忽大意,随便草率。此外,讲话时态度一定要谦和诚恳,用语不能激烈,也不必过于委婉,否则对方就会产生你教训他、你假惺惺的反感情绪。

一位丈夫对不爱打扮的妻子提出忠告:

"我说,你看邻居张先生的老婆哪天不是整整齐齐的,而你总是不修边幅,你就不能学学人家的好样吗?"

妻子往往会反击:

"学学人家?你的收入有人家丈夫多吗?你有了钱,难道我还不会打扮?"

虽然妻子明明知道自己的弱点,但出于自尊心,她没好气地回敬丈夫。丈夫的忠告失败了。

选择适当的场合和时机,是忠告的重要要素。原则上讲,提出忠告时,最好以一对一,就事论事,千万不能伤害对方的自尊。

有位商人受朋友妻子委托,劝说该朋友戒酒。一天,这位商人正在酒馆里喝酒,刚好那个朋友进来,于是这位商人马上劝告说:"你不能喝酒,一喝就耍酒疯,谁也受不了!"那个朋友听了气愤地说:"好啊,你瞧不起我!我有钱,我就喝,谁也管不着!"说着便掏钱买了菜和酒,赌气地大喝起来。这位商人劝告失败的原因,就在于所选的时间、地点不对,造成了说话内容与说话时机之间的尖锐矛盾。如果换个场合相劝,也许会成功,至少不会使对方误解或反感。

提出忠告的最佳效果是让对方乐意接受你的忠告,使之成为一种力量。做到这一点不容易,总的来说,我们要注意以下原则:

真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适度,把握好言语的分寸;理解,表示对方情有可原;切勿指责,尽量先肯定后指正;委婉暗示,旁敲侧击;分清场合,选准时机;分清对象。

如果劝导者与对方的人际关系好,开玩笑的口气是一种提意见的良好开端。这样可以淡化矛盾并转移争论焦点,使其在和平友好的气氛中反思自己的行事方案。

通常说来,有什么好的建议应从正面说,但是从人的心理角度考虑,那些固执己见的人,往往不容易接受正面直言劝导。如果同他争辩,不仅会使双方弄得脸红脖子粗,不欢而散,而且达不到说服对方的目的。

晏子是春秋后期的著名政治家,他是一位提建议的高手,他的每次建议都能让国君的采纳,其中的诀窍自然是他提建议的方式。《晏子春秋》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有一次,齐景公问晏子:"相国家离市场近,可知道市场上什么东西贵,什么东西贱?"

"怎么不知道呢?"晏子痛痛快快地回答。他想借机劝劝齐景公,把齐国的刑罚减轻些。于是,他一本正经地说:"敬告国君,目前市场上价格最贵的是假脚,价格最贱的是鞋子!"

"真有意思,这是为什么呢?"齐景公对晏子的回答感到意外。

"哎!"晏子长吁一口气,凄楚地说,"只因为现在刑罚太重,被砍去脚的人太多了,所以鞋子没人买,假脚却不够卖!"

"噢……"齐景公半天说不出话来,脸上露出哀怜的神色,自言自语地说:"我太残忍了,我对老百姓太狠心了。"于是,第二天他向全国发出了减轻刑罚的命令。

聪明的人总是直话不直说,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晏子如果直接向齐景公建议减刑,不但达不到目的,而且很可能会引起齐景公的不悦,到头来事与愿违,后果也很难设想。

《古今谭概》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官府的税收很重,全国上下怨声载道。当时,都城金陵连续几年大旱,百姓们的生活是雪上加霜,度日艰难。一次,南唐皇帝李煜视察国情时见到京城久旱无雨,便问道:"为什么外地都下了雨,而偏偏京城不下呢?"这时,群臣中走出一人,姓申名潮高,弯身施礼后答道:"雨不敢下到京城里来,因为它也怕被征税。"李煜沉思半晌,知道税收得太重了,不久,便下令取消了许多苛捐杂税。

我们在生活中,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情,都需要采取不同的说话方式。有时候直来直去的话很难让人接受,特别是谈一些不高兴或是别人忌讳的事。而换一个角度,委婉含蓄地把建议提出来,听者会觉得很受用。自己的观点既易被接受,又容易解决矛盾,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中国某海外公司的待遇相当不好,全公司职工苦不堪言。公司领导知道这种情况,但就是不愿意改善职工的待遇,其原因,是他认为手下职员是庸才,不仅对公司不够忠心,在工作上也相当不努力,且多数都是兼职员工。若将公司同其他同类公司相比,他总是说,你看别人公司的职员都是正规军,哪像我的下属都是些杂牌军等。

有一天,该公司的某位高级职员针对越来越严重的迟到现象对领导说:"初级职员简直没法到公司办事!"

领导问:"道理何在?"

这位高级职员说:"坐出租车吧,觉得车费太贵;坐公交车吧,又苦于挤不上去;而且每月的交通费也不胜负担,让他们如何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高级职员叹了口气,一副毫无办法的样子。领导接着说:"以步当车,一文不费,而且可以借此锻炼身体,不是好办法吗?"

高级职员摇了摇头:"不行,鞋袜走破了,他们买不起新的。我倒有一个办法,希望领导出一个布告,提倡赤足运动,号召大家赤脚走路上班,这个问题不就解决了吗?谁让他们命运太坏,生在这个时候?谁让他们不去想发财的门路,却当苦命的职员?他们坐不起出租车,也不能鞋袜整齐地到公司上班,都是活该!"

这位高级职员边说边笑,让公司领导挺不好意思的,只好答应改善下属的待遇。

在这个例子中,该高级职员就是采用玩笑的方式来劝说领导的。他没有正面劝说这位领导,而是用责备下属的语气尽情表露他们的苦衷,用反面的方式表达正面意思:公司待遇太低。在语气上是嬉笑,实质上是建议、是批评。由于比较委婉,不伤对方面子,对方容易听进去,一旦对方觉悟到自己的过失,就容易接受劝告,改变行为。

应该注意这有个前提,劝导者和对方的人际关系要好,没有隔阂和摩擦,而且有相当的地位,有资格与对方讲话,对方同时也了解你的为人,器重你、尊重你。只有在这种情况下,运用此法才易奏效。

嬉笑怒骂的程度要适可而止,不能太露骨,不能使对方感到太难堪,因为对方若感到刺激过分,往往会反感或气愤,这样,劝导说服就会归于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