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落花流水春归去,一种销魂是李郎:悲情词帝李煜传
7528100000014

第14章 一晌贪欢,十四年家国荣辱(2)

《西清词话》里说:"后主归朝后,每怀江国,且念嫔妾散落,郁郁不自聊!尝作长短句云……含思凄婉,未几下世。"来到汴梁的李煜,虽然比不上在南唐时的奢华,但北宋的帝王也并未在生活待遇上苛待与他,衣食住行,总归是不低的规格。然而,李煜并不是只求一夕苟且偷生之辈,尽管他生性温柔怯弱,文人的气骨却始终深藏在他的心底。如果他希望苟且偷生,安然而终,他是不会因此郁郁寡欢的,正因为他残存着几分气骨,想要挽回自己毁于一旦的尊严,所以他才会感到痛苦,寂寞,凄凉,以至郁郁伤怀。

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关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浪淘沙令》

此时,他已经是背弃了三千河山的亡国之君,在宿敌的一念之仁里偷生,夜半披衣而出,月色如钩,鸦声如墨,周围的空气依稀清冷,并不像是春日的季候。在千里之外的江南,或许这个时节里已是江花如火。他并不适合北地的气候,如同南归的鸟被滞留,不论如何,他总是这里毫无归属感的客人。说好听了,是客人,可是有谁人不知,他不过是战俘和囚徒,客人总归有家可归,他却不得自由行。所有的繁华灿烂,都已经落幕,如同他爱过恨过的一切,也终究烟消云散。一切都已经离他远去,他的身侧,唯有笔一支,纸一卷,不离不弃。他所剩下的,也不过是这些什物了。月色里,白衣的中年人,沧桑一笑,将所有悲欢,付之一炬。

他不是一个合格的帝王,然而,他始终是一个合格且出众的文人。能够如此,亦是李煜不圆满的一生中,唯一的圆满。

帝子多舛才子名

残莺何事不知秋,横过幽林尚独游。

嫩绿百层倾耳听,深黄一点入烟流。

栖迟背世同悲鲁,浏亮如笙碎在缑。

莫更留连好归去,露华凄冷蓼花愁。

--李煜?《秋莺》

从少年时期开始,李煜就是一个潜心钻研文艺的文人。有一句话说,一件事如果能够做上千次万次,就会成为那一行业的专家。何况,李煜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身在帝王家,给他带来了旁人无法企及的优厚待遇,而他的天赋,又给予了他独一无二的能力。

而这首《秋莺》,正是写在李煜的少年时期。彼时,身为南唐贵胄的少年,惶然不安地躲避着长兄的虎视眈眈,身侧相伴的,唯有宣纸长笔,明月清风。他的心境,便如同薄暮天气的秋莺,天涯里四处流离,不知何日才能重返安宁。虽然年少,然而与生俱来的才华,却令他仪表不凡,文采非凡。笔下流淌出来的华美词句,有着盛唐的绮丽,中唐的气度,也有着晚唐的哀艳。

记得晚唐的李义山也曾写过一首《流莺》:流莺飘荡复参差,渡陌临流不自持。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同样的凄凉惨然,心下哀婉却犹然无奈,对于命运,他们都是手无寸铁的囚徒。

李义山写这首《流莺》时,已在宦海如同微尘沉浮了多年,而此时的李煜,不过是未及弱冠的少年,那个金碧辉煌的宫廷,令他心生忧惧,幽静清远的山河却令他心境柔软。在这里,他发现了自己的天赋,尔后勤加练习,使这种天赋横直至死亡,都不曾褪色。江郎才尽的故事,之于他,不过是故事。

诚然,李煜是漫长的历史上,一个不可多得的大艺术家。琴棋书画,他亦是样样精通。仿佛是命中注定一般,他又与同样造诣不凡的娥皇成为了眷侣,一对璧人,在浓情蜜意的同时,吟诗作画,弹琴吹箫,更是为李煜的文学成就造就了良好的氛围。陆游在《南唐书?后妃诸王列传》里说:"后主昭惠国后周氏,小名娥皇,通书史,善歌舞,犹工琵琶,至于采戏弈棋,靡不妙绝。"昭惠皇后娥皇,自幼熟读书史,擅长歌舞,尤其擅长弹奏琵琶,至于赏戏博弈,无一不精,无一不通。对于娥皇的介绍,最后不过凝聚成寥寥数语,然而,成为这样被大文人陆游如此评价的女子,试想,是如何玲珑心肝的妙人呵。

可想而知,在与娥皇共结连理后的生活,李煜是生活在一片充满文学气息的环境里的。这给李煜文学细胞的培养,创造了一片温软肥沃的土地,这位好学上进的贵公子,孜孜不倦地吸取着关于文学的一切:诗词,文赋,书法,音乐,绘画,一切与艺术相关的天地,他恣意遨游其中,像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孩子,对这个世界的任何都充满了好奇,果然,这个文弱的少年,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难能一见的全才。全才并不一定是能文能武,在文学的天地里样样精通,亦是不凡。而李煜,就成为了这样的大才子。后世人们所能回忆起的南唐后主,并不只是那个文弱得只会吟诵"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阶下囚,而是一个充满文学气息,近乎于传奇的帝子。

李煜的书法,最初学唐时柳公权的柳体,柳体偏瘦,端方而不失飘逸。后学欧阳询,虞世南等人。这些人都是楷体名家,风格端庄刚硬。学到此处,李煜的所学却为之一变,从楷体演变为行书,多学东晋王羲之,钟繇,卫烁等人。东晋的书法如同这个飘逸潇洒的朝代,同样的清逸洒脱。而李煜最心仪的是王羲之的师父卫烁卫夫人的字体,这个书法史上的传奇女子,擅长隶书,楷书,行书等三种字体,娴静出尘,超凡脱俗,一如九天玄女,沐雨而生,灵秀而温婉。她不仅善于书法,同样对于书法理论也有着极深的研究,她的书法和理论,都是备受李煜推崇的。李煜的书法,也深受卫夫人的影响。

总结前人经验,李煜博采众长,独辟蹊径,形成了自己别树一帜的字体风格。他的字体风骨瘦硬,风神俊朗,落笔时硬朗冷厉,因此被后人称为"金错刀"。这种笔法难学难成,却并不妨碍它在书法史上的地位。正如同李煜的书法作品,虽然已经遗矢在漫长的时光长河里,李煜却依旧是一位饶有成就的书法家一般。虽说历史是胜利者的书写,史书上记载的并不一定就是事实的真相,但是多方都有所记载的事情,大多却是可以肯定的事实。南宋的陆游还曾在德庆堂遗址附近见到了出自李煜之手的碑刻,可见李煜善于书法一事,并不是后人为了徒增其光辉而作出的杜撰,或是添油加醋的神化。

李煜并不仅仅是出众的书法家,他亦是一位才华卓绝的书评家和书法理论家。他曾在对王羲之等书法家有着独到的评价:

善书法者,各得右军之一体。若虞世南得其美韵,而失其俊迈。欧阳询得其力,而失其温秀。褚遂良得其意,而失其变化。薛稷得其清,而失于拘窘。颜真卿得其筋,而失于粗鲁。柳公权得其骨,而失于生犷。徐浩得其肉,而失于俗。李邕得其气,而失于体格。张旭得其法,而失于狂。献之俱得之,而失于惊急,无蕴藉态度。

--节选自李煜?《书评》

李煜认为,王羲之的书法影响深远,虞世南欧阳询等人都深受启发,而各得其长处之一,自成一派。有长处,自然也有短处,虞世南得王羲之的美韵,却失之俊秀豪迈;欧阳询得其力道,却失之温和秀美;至于薛稷颜真卿柳公权等人,都有长有短。李煜的见解未必全然正确,却亦是颇有独到之处。这说明李煜并非只是对书法略有皮毛就妄下定论,相反,他是在经过自己长期的钻研学习之后,才得出的结论。

对于一位身处荣华富贵中的君王来说,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能够亲身实践,并且苦心修炼学习,这也就是李煜不同于一般的亡国之君的重要区别。他并不是那些为了满足于自己的物欲而挥金如土,挥霍无度的君王,他有欲望,有野心,尽管这些欲望野心都是为了成全自己对文艺的热爱,可相比那些穷极奢华横征暴敛而最终导致亡国的君王,我想,李煜相比他们,是有一个值得被原谅的理由的。毕竟,他是怀着那样的赤子之心,去虔诚专一地热爱着那些对他的江山毫无助益的事物,天真而痴狂,犹如扑火的飞蛾。

时光翻覆,沧海横流。所有的是非对错,在当时难以留下论断的犹疑,经过悠长流年的洗礼,几度樱桃红,几度芭蕉绿,一切都会水落石出,黑白分明。曾经被等同于一般的亡国之君的李煜,也被同情和追忆。他的文学价值被肯定和承认,而他的其他文艺成就,也获得了应有的地位。之于这点,那个早逝的君王应该是没有悔意的。他对这个古老国度的文学贡献,显然是浩瀚而丰厚的,而他本人,也是当得起"大艺术家"这个评价的。

繁华深处流年抛

安静时,总是能回忆起许多往事。往事之所以成为往事,是因为那些匆匆而过的时光,一刹那,一如被风吹着翻页的书卷。回忆里,有赧然,有欢笑,有哀伤,也有怅然。合拢记忆的瞬息,却总是有淡淡的笑意,划上眼角眉梢。一切,都已经无法回头,空余满目苍凉,与伤感。

犹记当年,红墙绿瓦,金碧辉煌,一把火潋滟了南方的天空,所有繁华,都在滔天的火光里,化为灰烬。一身凄凉的帝王站在火线之外,目光忧伤,滚烫的热风卷起他的衣袖,天际一片血红,如同一场藏不住的悲剧。国破山河乱,宋军的铁蹄顷刻间压境而来,身为南唐君王的李煜一声令下,将内阁的所有珍藏付之一炬。他也有他的骄傲,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多年苦心的珍藏,在烈火里,渐渐飞灰湮灭。那一刻,已经预知了自己未来的君王,是否有着一夕山河破乱的凄凉,后悔不曾刚烈了心骨,来一遭鱼死网破的结局。他的繁华,也在这场火里,付之一炬,灰飞烟灭。他想起,多年前自己曾写过一首诗,当时年少,世间种种,他还没有尝出酸甜苦辣,今日回忆起往昔,只觉得年少轻狂:

牙签万轴裹红绡,王粲书同付火烧。

不是祖龙留面目,遗篇那得到今朝。

--李煜?《题【金楼子】并序》

那时,他还年轻,指责南朝梁元帝萧绎在西魏兵马压境时将所有著作都焚毁。直至今日,他才明白当时萧绎的心境。如果一切委曲求全都无法换来南唐的苟且偷生,那么他也要让赵匡义明白南唐并非一切都软弱可欺。北宋可以灭亡南唐,而灭亡之前,他可以让北宋从南唐能获得的利益再少一点。也或许,当时的李煜并没有想这么多,他纯粹出于一个文人的气节,宁愿让所有心爱的文物都在火中消失,也不愿意它们落到侵略者的手中,成为他们耀武扬威的战利品。

那些艺术品,应该被好好珍惜,妥帖安置,被灵魂宠爱包容,它们应该有着这样的宿命,而不是被掠夺之后肆意轻慢。因为,他知道,这些艺术品,都凝结着创造者的血汗,是智慧和思想的结晶。正因为他明白,所以他用生命热爱珍惜着这些艺术品。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李煜并不仅是这些艺术品的收藏者,他同样也是艺术品的创造者和改造者。

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的文房四宝,它的发展历史上就有着李煜的一份功劳。文房四宝分别为笔墨纸砚。南唐地处江南,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澄心堂出厂的纸,据说永不褪色的李廷墨和龙尾砚,都是南唐出了名的特产。有着一位素来爱好舞文弄墨的君王,文房四宝在南唐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早在中主李璟在位之时,这些特产的出产就有着专使掌管,李煜即位之后,更是在父亲打下的基础上,扩大了规模,将笔墨纸砚都形成了一定的规格。

其中,最为声名遐迩的就是澄心堂出产的纸张。在澄心堂纸出现之前,最为饱受好评的就是唐代女诗人薛涛所制的薛涛笺,薛涛笺以蜀地麻纸为原材料,加以精工细作,绘以花鸟虫鱼,染以花汁,色彩鲜丽淡雅,遂也被人称为松花笺。后来,南唐黟县生产出了一种光滑绵密的纸张,这种纸迅速代替了薛涛笺在大江南北之间流传开来,彼时,恰逢李煜在澄心堂监工,于是,李璟就将这种纸命名为澄心堂纸,定为皇家御用纸张,外人不得自私取用。

对于文艺的发展,李煜是有其崇高的地位的,他以其君王的身份,推动了文艺的发展。这是他的爱好,某种程度上,亦是他的生命。他以此,圆满了他的人生。为了满足自己的爱好,李煜亦是穷尽国力人力。他奢华的生活,在大周后娥皇故去之后,越发变本加厉。但实际上,纵使是在大周后在世时,身为南唐的君王,李煜的生活也是纸醉金迷的。这在他自己的作品中,也是有所证明的。

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

--李煜?《浣溪沙》

太阳已经日上三丈,然而繁华深处的人们还沉睡未醒。金炉里的烟华渺然而起,屡次似断未断,总有宫娥轻声而来,无声添上一缕青烟。锦绣绫罗的毯上凌乱地散落着锦衣红袍,似是一夜迷乱后的尾声。昨日繁华,依稀浮现。谁在歌舞,如莺如燕,谁的金钗滑冰冷的地上,一声铿锵之后悄无声息,谁的花开得正好,连香气都恰到好处,似是能够一嗅解千愁。

这样的生活,之于寻常人家而言可谓是天方夜谭,然而日夜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李煜,不过是习以为常。美酒佳肴,烟火玉树,之于他处处唾手可得。富丽堂皇的宫殿,吴侬软语,莺歌燕舞,沉浸在江南温柔乡里的后主,几乎忘却了今夕是何夕。风月深处,酒不醉人人自醉。他年的李煜,就是这样一位奢华里纸醉金迷花天酒地的君王。他的才华,成为了记录繁华的工具,他的天赋,亦是染上了灯红酒绿的烟火气息,幸好他依旧有情,有心,有灵魂,他的诗词,才未沦为徒有其表,毫无灵魂的作品。

风情渐老见春羞,到处消魂感旧游。

多谢长条似相识,强垂烟态拂人头。

--李煜?《杨柳词》

《杨柳词》的背后,是一个凄婉动人的爱情传说。将军和爱妾,由于战乱而天各一方,多年尘霜满面后苍凉相逢,都已经无法回到最初的过去了。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谁都回到不到重圆时了。这首词,写于李煜同宫娥庆奴重逢之时,当年,他们也曾有过一段情,未久,阅尽繁华的李煜,将这个轻微如柳絮的女子忘却在身后,深宫如海,她却一直春心未死,一直温柔地等待着他不经意里的回眸。多年后,他们重逢于春深花事了的时节,她人老珠黄,而他依旧风华正茂。可当年,她是自容无双的佳人,他还只是茅庐未开的少年。那段纯净而热烈的初恋,在故人老去的容颜前渐渐浮现,李煜感慨万千。

身为君王,他自然不可能说什么抱歉,弥补亦是无济于事。他已经有一个相知相许的恋人,眼中再也容不下他人,心中也放不下谁。他只是感叹她的痴情,时光的残酷。灯火阑珊,青藤渐黄。他将写着这首《杨柳词》的扇面送给了老去的女子,当做纪念,化作她心中,微渺而永恒的灯火。

诗酒风月里,烟火璀璨中。这个才华横溢的少年,渐渐变成了风华灿烂的青年,又逐渐走向了薄暮苍凉的中年。时光将他丰厚,雕琢,也将他分崩离析。凭栏处,长相忆。回忆起的,又是哪段繁华的过往,哪些芬芳的花事,已经无人知晓。不过是一腔相思东流。

往事和现时交织成一张绵密的网,网住了这个温柔的文人。醉后沉酣时,他或许有片刻的清醒。想起时下飘摇的山河,想起每日都生活在惶然不安中的子民,想起一水之隔正虎视眈眈的敌国,想起父亲逝去之前双眸之中的追悔和无奈。可岁月已沧桑,过往,已经无法回头。